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6722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docx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1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以下是关于关于端午节的文章,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在中华民俗链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个令人瞩目的节日。

说它瞩目,一是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不仅是汉族人民信仰和尊崇的节日,也是苗、满、瑶、壮、畲、蒙、羌、藏、回、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信仰和尊崇的节日;二是自战国以来,220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且成扩张之势;三是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其祭祀和纪念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产生端午节的原事相。

因此,历代史册和民间留下许多值得探讨的记载和传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重五(午)节、天中节、艾节、夏节、驱瘟节等等,虽然各地名称有异,祭祀方式和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却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

据典籍记载和田野考察,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大致有四种说法:

  其一,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说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

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崇信,位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屈原为实现楚国统一天下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贤功遭诽,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免去屈原左徒之职,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信谗轻贤的结果,使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

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的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

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败于丹阳、蓝田战役,并丧失汉中之地。

由于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又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

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一带。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

刚回都城的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曾一度断绝。

但顷襄王昏庸惧强,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

遭到屈原反对并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便怀恨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遭流放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日益危急。

到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王室贵族纷纷东逃。

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楚国灭亡在即。

屈原眼看自己浇注满腔热血一度兴旺发达的国家顷间毁于昏君佞臣之手,不吃不喝,泪流不眠。

于悲愤绝望之中,在农历五月初四深夜,他怀抱巨石跳入汨罗江自殉。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联纵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

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

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民富国强的“美政”。

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

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除弊鼎新,这当然也会使许多因弊政获益的人与他为敌。

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

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

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的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

在中国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常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他们优秀的文学成就。

  屈原作为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政治家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留下许多传世之作。

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最受推崇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因此,屈原被历代文人学士尊为诗圣,称为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伟大诗人,并将端午节称为“诗人节”。

  屈原的死,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

闻讯而至的百姓们成千上万,哭喊之声震天撼地,汨罗江两岸群众纷纷划动渔划子入江抢救。

但滔滔江水无情,哪还能寻到决心以死殉国警世的屈原啊!

找不到自己爱戴敬仰人的尸骨,百姓们便焚香化纸、敬献祭品,在端阳节(五月初五)这天为一代英灵送行。

楚地本是稻米之乡,人们将江米做的饭团,糯米酿的雄黄酒,家鸡生的蛋煮熟,纷纷抛往汨罗江。

不少民众怕屈原收不到祭品,便驾舟到江中祭祀抛洒。

年复一年,久而久之,五月初五日追思和祭祀屈原的日子便成了民俗节日,并由此衍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

  最早记载屈原传说的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

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情节是,一说众百姓投奉屈原的祭品虽多,皆被汨罗江中的鱼虾所抢,屈原骨瘦如柴,托梦吃不着;二说,屈原死后被蛟龙所困,世人哀之,于是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雄黄酒醉蛇虫鱼虾,用竹筒装米煮饭和鸡蛋并系五色彩线,用舟送之江中投祭。

鱼虾无法启开,蛟龙见五色丝而逃,只好由屈原自由自在享用了。

后来,又演变成用芦苇叶包成粽子奉祭,不仅鱼虾无法开启食用,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道。

聪明智慧的古代先民们,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总能发明出令世人叹服的壮举和佳肴。

  在研究屈原与端午节的学术中,人们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日子究竟是哪一天,至今还没有哪位史学家拿出令世人信服不疑的结论。

但推断和考证他死于农历五月五晨或五月初四夜,却是学界和民众都能认同的忌日。

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的考证,农历五月五日,原本就是楚地人民传统的端阳节日,古代先民视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而祭之。

北朝魏收《五日》诗云:

“因想苍梧郡,兹日祭东君”,也印证了闻一多先生的观点。

《辞海》解释,“东君”为日神,《楚辞·九歌》篇名,为屈原所作祭日神之歌。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一带农历五月五日确是祭祀太阳的节日,一直到南北朝时代还保留着祭东君的习俗。

太阳,虽是万物成长之源,却摸不着抓不住,而屈原的惩恶革弊、富国强民政策却是楚国民众人人能感受到的,苦难中的人民视屈原为太阳,完全可以理解。

因此,人们把祭太阳的节日改为祭屈原的节日,其本来意义在历史沿革中反而鲜为人知了。

  将五月五日祭屈原的节日称为“端午节”,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2)。

唐文秀《端午诗》云: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一《八月端午》中解释这种变化说:

“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

张说《上大衍历序》云:

‘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

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

‘月为中秋,日在端午。

’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由此可知,后世所成端午节即楚国纪念和祭祀屈原的端阳节,也称五月单五。

  其二,驱瘟除疫说

  瘟和疫,古称“瘟疫”,是急性传染病的通称。

无论把这两个字相连称“瘟疫”,还是分开称“瘟”、称“疫”,皆为中医学病名。

《素问·刺法论》云: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明代吴又可著《瘟疫论》,是专门论述此种病的专著。

驱瘟除疫,即驱赶和除掉瘟疫的方法。

将驱除瘟疫与端午节相连,源于古老的民族传统和民间传说。

  中国民族自古就有清洁卫生和用中草药熏杀蚊蝇病菌的习惯。

汉墓中出土熏香炉,马王堆女尸手中紧握的香囊,就是这种史实的写照。

五月初夏,特别是北方广大地区,正是各种病菌滋生、蚊蝇肆虐繁殖的季节,家家户户除了打扫庭院和住室的环境卫生,还有用中草药来防疫病的习俗。

平民百姓没有使用熏香炉、用贵重药材做香囊的财力,只有就地取材,采集薰衣草、苦艾、沉香、月桂、菖蒲等来除秽驱瘴、杀毒灭菌、净化环境,给人们带来安康快乐。

至今,偏远贫穷之乡仍保留着燃烧或堆放艾草、菖蒲等来杀死越冬病菌的习俗。

  艾,俗称“家艾”、“艾蒿”,菊科,多年野生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气,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背面有白色丝状绒毛,秋季开花。

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长的总状花丛,遍生我国各地。

其茎、叶含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味苦,亦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的病害。

农家常用它放在盛满粮食的缸口或囤口,以防虫蛀。

中医学上以其入药,性温、味苦,具有和营血、祛寒湿、平喘、镇咳、祛痰、消炎、疗痛等功能。

  菖蒲,又称“白菖蒲”,天南星科,多年野生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叶狭长60—80厘米,形似剑,排列成两行,主脉显著,肉穗花序圆桂形,着生在茎端,初夏开花,花黄色,或栽培或野生遍布全球温带地区。

全株皆为提取芳香油、淀粉和纤维的原料,并具有药疗价值。

中医用其根状茎作药用,可制健胃药;农家用其驱治作物病虫,视为农药。

  艾和菖蒲的药用价值,决定了人类对它的信任和崇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在古老“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自然对艾和菖蒲赋予了极大的期望和灵性,并由此衍生出许多充满神奇的故事来: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甘肃陇东一带有个叫小河寨的村子,被一伙坏人把持,明抢暗偷,淫乱放荡,祸害一方。

当地有个秀才痛恨难忍告了天状。

玉皇大帝派瘟神到人间查访,若情况属实,就小布急疫,结果恶徒们的性命,但布瘟前要给小孩们戴上免疫包,不能祸及无辜。

瘟神领旨到了陇东地界,变成一个白衣秀才,错摸到另一个村子里,每到一家门口就听到大人小孩在唱歌谣:

“天瞎眼,神瞎灵,鬼瞎路,人瞎心,望着几时天崩。

”瘟神一听,心里就生气了:

这陇东大人小孩都咒神骂鬼,祈祷天地塌陷,看来都该杀!

一念之间,就从袖筒里放出春、暑、伏三个瘟囊,在天空一搅腾,只半个时辰,瘟疫遍布陇东大地,无数无辜平民死于非命。

然后把袖子一拂,上天找玉帝复命去了。

玉帝一听,就知道他灾心不死,借机祸害生灵,顿时大怒,命天兵天将收了瘟神的瘟灾囊,推上斩妖台斩了。

然后又派寿星带上祛灾囊和长命锁,去陇东拯救百姓。

老寿星不敢怠慢,到了陇东用试罪棍拨拉满地尸体,凡有罪的立即化为灰烬,凡无辜受害的就给戴上祛灾囊和长命锁。

这天正是人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凡戴上祛灾囊和长命锁的,很快就起死回生了。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戴上装有雄黄、苍术、细辛、白芷、丁香和甘松等配成的香包,象征寿星的祛灾囊,以驱瘟除浊消毒,保佑平安。

至今在这一带还流传着:

“瘟疫死瞎心,天下能太平,戴上祛灾包,娃娃都长命”的歌谣。

  这件事传开,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五月五端午节小孩老人戴药包的习俗。

也有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集艾草和菖蒲悬挂于大门和屋门上,用于驱瘟除浊消毒。

虽然所使用的药物不同,却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和目的。

因为艾草和菖蒲是可以随处都能采到的中药,在现实生活中呈现的景象比药用香包更普遍更普及更被人所知。

所以在很多地方,谈到端午节,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在门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习俗,并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人心目中,屈原是正义和气节的代表,是一切邪恶和谬毒的克星。

人们在纪念屈原的日子——端午节在门口插艾草、菖蒲、戴药香包,既是对古代先民讲卫生的习俗遗风,也是对屈原精神的附和和延伸。

正义和气节能使敌人闻而胆颤,能使众人群情激昂,这种精神还不能击退自然灾害和疾病么!

  而东北满族过端午节,是用杜鹃花的露水洗眼睛。

传说,清朝初年,宁古塔瓜拉佳氏有个青年叫唐阿里,英俊诚厚,能骑善射。

他随顺治爷入关,被满山杜鹃花所迷,常登山赏花。

有一天,碰上一只猛虎扑向一个老人,他便搭弓发箭将虎射死。

虎口余生的老人也是满人,就将女儿年息许配给他,并送给他一棵杜鹃花根,约定栽在他故乡的山上,花开之日就是成亲之时。

唐阿里解甲回乡,精心栽培,杜鹃花根果然在第二年五月初生叶抽枝开花了。

姑娘和老人也如期而至,两人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一年之后,苞子神路过此地,发现年息姑娘美貌无比,顿生坏心,想把年息姑娘强行带走,霸占为妻。

年息姑娘不从,被苞子神打昏。

唐阿里打猎回来,见爱妻奄奄一息,放声痛哭。

昏迷中的妻子睁开眼睛说:

“你别哭,我死后别埋,每天喂我三勺苏子油、三十块苏子饼,过三七二十一天,还能活过来。

切记,别喂肉和面,把我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说完就咽气了。

唐阿里按照妻子的吩咐,精心照料,到二十一天头上妻子果然死而复生,二人又过上恩爱日子。

又过一年,火神从这里路过,发现年息姑娘漂亮,也起了邪心。

他要强行与年息姑娘成亲,年息姑娘宁死不从。

闻讯赶回来的唐阿里,见状挥刀就砍。

火神大怒,就用火将唐阿里和年息姑娘活活烧死,并把它们的骨灰撒得漫山遍野。

唐阿里和年息不能再活过来了,就变成了杜鹃花,每到端午节开满漫山遍野。

人们说,杜鹃花是唐阿里与年息姑娘的魂托生的,有灵性。

所以每年端午节,人们一早就成群结队上山用杜鹃花露水洗眼睛,采摘杜鹃花回家治气管炎,久而成俗。

  内蒙古达斡尔族的端午节,也称“药泉会”。

追溯它的来历,也源于一则优美的民间传说。

很早以前,有一年端午节前夕(五月初四),牧民卡拉桑白音因反抗牧主欺压,被吊在马棚毒打得昏死过去,牧主才罢手回屋。

深夜,女牧民阿美其格趁牧主休息,牵出一匹快马,将奄奄一息的卡拉桑白音从马棚上救下,驮上马背一块跑了。

牧主闻讯追赶,用毒箭射伤了阿美其格的腿。

阿美其格借助夜色和森林的掩护,忍疼逃出魔掌,但毒箭发作,她和卡拉桑白音一块坠落地上。

清晨(五月初五),卡拉桑白音被冷露打醒,渴得厉害,想喝水。

可在蒿草没人的荒野,上哪儿去找水呀!

正在他四处张望时,从西边山坡上下来一只受伤的小鹿,一瘸一拐,腿上流着血。

小鹿走到距他不远的地方站住,先是将头伸进一个坑里,咕咚咕咚地喝,然后又跳进去,扑嗒扑嗒地洗。

不一会功夫,小鹿又蹦又跳地跑了。

卡拉桑白音又惊又奇,那坑里有什么东西呀,怎么小鹿喝几口扑腾一会儿就不瘸不拐了呢?

他忍着浑身的伤疼,一步一步爬过去,原来是个翻花冒泡的小泉坑。

他试着尝一口,辛辣煞口,凉彻肺腑。

再喝几口,精神大增,伤口也不觉得疼了。

他明白这是药泉,赶紧跑回去把阿美其格抱来,拔下毒箭,用泉水清洗伤口。

不一会儿,阿美其格也醒了,他们俩便跳进泉子里一齐洗起来。

吃顿饭的功夫,毒箭全消,伤口痊愈。

为了纪念这个地方,两人用石头在泉旁堆起一条石龙。

从此,每年端午节这天,牧民们都要来这里喝泉水治病,同时还吃粽子、煮鸡蛋和肉馅白面饺子,形成奇特的地方独有习俗。

  另外,在华北东北一些地区还有“滚鸡蛋”习俗,即端午节早上,长者用手按煮熟的鸡蛋在孩子的肚皮上滚来滚去,然后让孩子吃下,谓之可免除孩子日后肚子疼;天津河北一带流传着“避灾星”习俗,即五月初各家用布裹棉花或蚕屎、豆子缝制小狗、小人、小包等,用红线作链挂在孩子脖子上,在端午节这天摘下抛入湖河水中,谓狗咬灾星,免受恶晦;吉林一带的“蛤蟆吞墨”习俗,即端午节早上捉几只蛤蟆,将一块小墨锭塞进其口中,然后处死晒干,以备日后用其治疗疮疥;桦甸县一带的“挂辣椒”习俗,即端午节早上以线将红辣椒串成肖人形,挂在门楣,以禳灾祸;河北平山古俗端午节到河里放河灯,意为送灾病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由屈原投江殉国而生的端午节,在各地的传衍中,已加进许多地方色彩的内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疫病的畏惧和防范心理,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在封建社会,一些帝王和官吏也利用人民群众对屈原的怀念和热爱,以桃代李,来愚弄民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据《新唐书》记载: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蓝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

臣姓钟名馗,即不第武举,愿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逐邪魔。

这段记载虽然荒唐,至今在江淮地区一些人家,冀中雄县一带,还有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或装扮钟馗游街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倡导正义。

如果把这种传习也作为端午节内容之一,那恐怕就是传统节日中后世附炎的成分了。

其中虽有迷信之嫌,也是农耕时代奇俗之一。

  其三,躲避兵灾匪祸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争王夺霸的战争,改朝换代的灾难,匪抢贼欺的祸患,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浪未平又一浪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

祈求太平安康的人们,也将在五月初五前后为他们消除灾难的功臣良将、英雄好汉放在端午节这一天进行祭祀和纪念。

  在河北冀南地区,有这样一则故事:

明太祖末年,冀南出了个叫陈铁驹的武举,面恶脸黑,力大无比。

他自幼习武,刀、枪、剑、戟样样精通,但几次进京比武,都因为面貌丑陋榜上无名,对朝廷不满。

太祖去世后,他听说北京的燕王在招兵买马,要聚众反朝,便告别妻儿老小,投奔燕王去了。

燕王见他武艺超群,心诚性直,便封了他个先锋官,随军南征。

队伍到了黄河边,燕王下了一道命令:

“五月四日过黄河,就快到京畿了,大家要见人就杀,见房就烧,鸡犬不留!

”陈铁驹一听这话,心里直冒冷气,顿时脸色蜡黄。

燕王发现,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陈铁驹不会撒谎,忙跪下说:

“启禀大人,小的本是黄河北岸人氏,家中有年迈双亲和爷爷奶奶,还有妻子儿女。

大王下令过河要杀尽斩绝,末将全家人就命归黄泉了!

”燕王觉得铁驹说的有道理,从路边一棵石榴树上摘了几朵石榴花,又从地上揪了一把艾草交给他说:

“爱卿不用担心,你马上回家把这些交给家人,让他们把艾草插在大门上,把石榴花戴在头上。

我传令三军,见门上插着艾草的、头上戴着石榴花的,不烧不杀。

”陈铁驹连夜赶回家,让家人和乡亲们赶快做标记。

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一夜之间冀南一带村村庄庄、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插了艾草,头上戴了石榴花。

燕王的队伍杀过黄河,一看家家门上插着艾草,人人头上戴着石榴花,就从冀南过去了。

冀南人躲过了灾难,陈铁驹可遭殃了。

燕王怪他泄露军机,没到南京就用计把他杀了。

冀南的乡亲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到端午节这天,家家门鼻子上插一把艾草,大姑娘小媳妇都要在鬓角戴一朵石榴花。

有的还一家老小面北磕三个响头,洒三杯酒,感谢救命之恩呢。

这个习俗一直传到今天,形成一道独特的端午风俗画卷。

  同样是在河北,在北部的宣化一带,端午节的风俗却是戴花红串。

所谓花红串,是用各色杂布头剪成铜钱大小的圆,用干蒜苔剪成半寸一截一截的短棍,然后用线相隔着串起来,戴在大人小孩的脖子上,远看就像串起来的一串各色花。

这个风俗的来历,是纪念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而传下来的。

那时候,官吏贪赃枉法,欺男霸女,老百姓无法生存。

玉皇大帝得知民间疾苦,派金香炉下凡为民除害。

金香炉下凡,投胎到黄家,取名巢。

他从小丧了父母,被一云游僧收留,整日练习拳脚,练了一身好功夫。

黄巢祭刀起事,众人响应,杀得贪官污吏血流成河。

有一天,他冲进宣化府正杀得起劲,突然发现一个妇女背上背了个大小孩,手里牵着个哭着的小小孩跑。

黄巢奇怪,就拦住问:

“你为什么不背小的背大的?

”妇女跪下说:

“大小孩是前头留下的,小的是我生的。

我要是背上我的儿跑,这不叫人笑话吗?

”黄巢一听,大吃一惊,心想原来这官府里也有好人呀!

当他得知这位妇人是个佣人,把手一挥说:

“你带着两个孩子走吧,我不杀好人。

”那妇女叹口气说:

“杀就杀吧,反正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迟早还得死。

”黄巢觉得妇女说的对呀,她躲过了我的刀,躲不过众多义军的刀,想了想说:

“这样吧,你回家给孩子们做个花红串戴上,我传令三军,见了这个记号就不杀。

”那妇女谢过黄巢,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左邻右舍,很快这一带的人都戴上了花红串。

从此,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只杀贪官,不杀戴花红串的平民百姓。

这一天,正好是端午节。

后来黄巢被官府捉住杀了,宣化一带的老百姓就在这一天戴花红串,纪念黄巢的恩德。

  同样是端午节纪念黄巢,在福建畲族生活地区却是这样流传的:

黄巢起义军打到福建罗源县畲族聚居地,在山冈坪地扎营过夜,见了畲族人唱畲族歌施畲族礼,不许进村惊扰百姓。

人们知道黄巢的队伍只杀贪官富豪,就欢欢喜喜把他们迎进村寨。

至今这一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

“山客今日歌声扬,村村户户宰猪羊。

美酒山歌敬义军,黄巢畲山过端阳。

”就是对当时义军深得民心、畲汉团结的生动写照。

传说,农历五月初三这一天,黄巢腰上挂的宝剑“咔咔”直跳,这是要杀坏人的信号。

这时候,正好探马来报,有大队官兵要用火来烧畲寨,攻打义军。

黄巢断定官军要利用端午节家家忙着过节来进攻,忙召集部下商定提前一天打官军个站脚未稳。

五月初四,义军每人带上两个菅叶粽子,兵分三路出发,畲族民众也提刀握矛助阵。

黄巢把宝剑一挥,群山螺号长鸣,义军奋勇当先,杀得官兵纷纷逃窜,大获全胜。

五月初五这一天,义军和畲民同庆胜利,同过端午节。

后来,黄巢带着义军走了,畲族人民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将黄巢练兵的地方称为“黄巢坪”,每年端午节家家门口插菖蒲草。

为啥?

菖蒲叶长得像黄巢的宝剑,可以避邪,穷人看了高兴,官兵看了害怕。

  同上述内容相左,在广西瑶族聚居地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是这样流传的:

有一年,穷人造反,官兵剿杀,村寨遭到血洗,百姓纷纷逃难。

路上有个逃命的瑶族妇女,背着一个五岁的孩子,拉着一个三岁的孩子,来到一座山上,前面是长满葛藤的险峰,后面是挥刀喊杀的追兵。

她泪流满面地搂住三岁的孩子说:

“孩子啊,莫怪阿妈心狠,拖着你,大家都逃不脱。

为了救你背上的哥哥,只好狠心丢下你啦!

”那三岁孩子使劲抓着阿妈的衣服,哭喊不停:

“阿妈,莫丢下我呀——”这时候来了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人,站在瑶族阿妈面前问:

“你怎么不背小的孩子反而背大的呢?

”阿妈说:

“我背上背的是壮族的孩子,抱着哭的是我亲生的孩子。

”老人又问:

“那你为什么丢掉亲生,去救别人的孩子呢?

”阿妈说:

“他的爹妈都被官兵杀了,救了他,就是留下一条根,将来可以报仇雪恨。

”说完,她心一横,把自己的孩子推在路边,背起壮族的孩子就要向山上跑。

白发老人被瑶族母亲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便拦住她讲:

“你莫慌,顺着这根老葛藤爬上去吧。

”说罢,他扯动路边的老葛藤,一抖就闪现出一条山路来。

瑶族阿妈大步快跑到山顶,回头一看,悬崖峭壁上根本没有路。

她不忍心看山下自己的骨肉被官兵残杀,流着泪就带着壮族孩子转到另一个山头了。

走到山脚下一看,奇怪了,自己丢在那座山脚的孩子,正在这座山下的泉水边玩哩。

抱起孩子一问,才知道也是那个白发银须的老人救的。

官兵退了,瑶族阿妈带着两个孩子回到村寨,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家都说是屈原显圣了。

从此,瑶寨和壮寨的家家户户在端午节这天,都要在门口挂上葛藤纪念屈原,一直传到现在。

  上述死则不同的故事,流传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中,却呈现一个共同的文化心理,那就是得道者得民心,舍己可以感化天地。

这种精神,正是屈原投江自杀所要传达给世人的品格。

这种品格,既是汉族人民的精粹,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精粹。

因此。

它在全国各地各族广泛流传,并形成美好的传说,附衍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上,世代进行弘扬和纪念。

  其四,纪念地方功德人物说

  功德二字,本是佛教用语,概指信徒们颂经念佛布施和为敬神敬佛的捐献行为,而用在凡人凡事上,则指功业和德行。

《汉书·礼乐志》讲:

“有功德者,靡不褒扬。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祖崇德的传统,并把许多对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有过贡献的先贤,例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炎帝、蚩尤等列入世代崇祀怀念的人物。

但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涌现的各种先哲和英雄人物可以说数不胜数。

有些人虽然没有成为整个民族尊奉的偶像,却在某一地域或部族中享有盛誉。

他们中有的被单独立庙建祠,在生辰忌日享受祭祀和纪念,也有附会到社会公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