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054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点实验Word格式.docx

78.4%

3

6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应为  ,编号②处数据应为  .

(3)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  有关.

(4)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将钢球从某一离度由静止释放,钢球摆到竖直位置时,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

(1)本实验使钢球获得动能的操作方法是  ,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  来判断的.

钢球

质量/g

钢球下摆

高度/cm

木块滑行

距离/cm

20

30

40

58

60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他们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相同高度摆下,使钢球到达竖直位置的  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  的关系.

(3)在第3次实验中,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需要重做第3次实验,甲同学建议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乙同学建议换一个较大的木块,丙同学建议降低钢球下摆的高度.你认为应当采用  同学的建议.

(4)由上述实验数据和现象可得出结论:

  .

4.一太阳能热水器装满质量为80kg的水,

(1)水温升高50℃需吸收多少热量?

(2)若这些热量由效率为20%的火炉燃烧焦炭来提供,则需要燃烧多少焦炭?

[焦炭q=3.0×

107J/kg].

5.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

(1)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可以选择  两图;

在初温相同时,加热相同时间是为了控制  相同,实验中通过  (填“温度计的示数”或“加热时间”)反映吸热能力的强弱;

(2)比较不同燃料的完全燃烧的放热能力,可以选择  两图,把燃料放出的热量给液体吸收,在如图基础上还必须保证  相同,实验采取了  法.

6.小海和小梅一起做“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

(1)图甲是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图乙是他们测量电流时连接的实验电路,此时电流表测量的是  (选填“A”“B”或“C”)处的电流.

(2)请在图乙中移动一根导线,测量另外一处的电流.在移动的导钱上画“×

”,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正确的电路.移动后电流表测量的是  (选填“A”“B”或“C”)处的电流.

(3)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如表所示,由此得出初步结论:

  (只写表达式).小梅指出:

为了得出更普遍的规律,应当进行多次实验.操作方法是:

位置

A

B

C

电流/A

0.30

0.24

0.54

(4)小海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添加一个开关,又设计了一个电路.利用这个电路,不用更换电流表的位置,就可直接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同样可得出三处电流的关系.请在图丙中的虚线框中画出电路图.

7.在做“探究导体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

学生电源(3V不变),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四只(5Ω、10Ω、20Ω、25Ω各一只),滑动变阻器M(10Ω1A),滑动变阻器N(20Ω1A),开关、导线若干.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B端移动时电路中电流变大.

(2)实验过程中,使用不同定值电阻进行探究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阻R两端电压保持不变,这种方法是  (填字母编号);

A.转换法B.控制变量法C.等效替代法

(3)某次实验中,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电压表示数约3V,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两电表示数均无明显变化,电路故障原因可能是  ;

(4)排除故障后,更换不同定值电阻进行了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电阻/Ω

5

10

25

电流/A

0.40

0.20

0.10

0.08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5)实验中选择的滑动变阻器应是  (选填“M”或“N”).

8.小薇和小亮两位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电源使用两节新干电池,滑动变阻器R′的规格是“20Ω2A”.

(1)如图甲所示是小薇画出的电路图,小亮进行实物连线如图乙所示,请你在虚线框内把电路图补画完整(要求所补画的元件与实物电路对应).

(2)开关闭合前,小亮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在零刻度线左端,如图丙所示,其原因是  (选填“A”或“B”)

A.电流表没调零B.电流表正负极接反了

(3)确认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进行实验,4次实验时电流表示数为0.5A,电压表示数如图丁所示,记为  V;

他们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老师指出其中一组数据有拼凑的嫌疑,你认为是第  组(填写实验序号),理由是  ;

实验序号

电压/V

0.5

1.2

1.8

0.34

(4)排除有拼凑嫌疑的数据后,分析数据可以提到的结论是:

在  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比;

(5)小薇利用实验数据还计算出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  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以下实验与“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不相同的是  .

A、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B、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C、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16•丹东)如图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实验过程中应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和 便于测量力臂 ;

如果杠杆的右端向下倾斜,平衡螺母应向 左 端调节(选填“左”或“右”).

(2)在杠杆的左边A处挂2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端B处挂 3 个相同的钩码.

(3)在

(2)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将A、B两处钩码同时减去1个,那么杠杆 不能 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选填“能”或“不能”).

(4)若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拉动改为逐渐倾斜时,为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示数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

(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同时消除杠杆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可求出钩码的个数;

(3)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力和力臂乘积大的一端,杠杆该端下沉;

(4)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时,力臂在杠杆上,当弹簧测力计倾斜拉杠杆时,力臂变短,阻力、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变短,动力变大.

【解答】解:

(1)当在杠杆上挂物体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同时消除了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杠杆的右端向下倾斜,说明这一侧的自重与力臂的乘积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设一个钩码的重为G,杠杆一个小格的长度为L,

由F1L1=F2L2可得:

FB=

=

=3G,所以应在杠杆右端B处挂3个相同的钩码;

(3)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将图中A、B两处的钩码同时减去1个,杠杆的左端:

3L=3GL,杠杆的右端:

2G×

2L=4GL,杠杆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不等于右端力和力臂的乘积,所以杠杆不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4)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拉动改为逐渐倾斜时,仍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动力臂变小,阻力、阻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将变大,即弹簧测力计示数将变大.

故答案为:

(1)便于测量力臂;

左;

(2)3;

(3)不能;

(4)变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杠杆平衡的调节方法及平衡条件的应用,应注意动态平衡的分析,当力臂变化时,力也会随着变化.

2.(2016•聊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丽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应为 2.4 ,编号②处数据应为 83.3% .

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 提起物体受到的重力 有关.

(4)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在实验中要竖直向上缓慢、匀速拉动测力计.

(2)由图示测力计确定其分度值,读出其示数;

根据η=

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实验中提升钩码的重力不同,机械效率也不同,因此研究的是机械效率与提升钩码重力的关系.

(4)在不计摩擦及绳重情况下,有用功就是提升重物所做的功,额外功就是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根据η=

进行分析.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2)由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测力计示数为2.4N;

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

100%=

100%≈83.3%;

(3)实验选用的是同一滑轮组,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所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提起物体的重力有关.

(4)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动滑轮的重不变,不计摩擦及绳重,

由η=

可知,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

(1)匀速;

(2)2.4;

83.3%;

(3)提起物体受到的重力;

(4)不变.

【点评】此题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考查了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要理解并熟记.

3.(2016•河南)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将钢球从某一离度由静止释放,钢球摆到竖直位置时,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

(1)本实验使钢球获得动能的操作方法是 将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 木块运动的距离 来判断的.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他们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相同高度摆下,使钢球到达竖直位置的 速度 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 质量 的关系.

(3)在第3次实验中,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需要重做第3次实验,甲同学建议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乙同学建议换一个较大的木块,丙同学建议降低钢球下摆的高度.你认为应当采用 甲 同学的建议.

 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

(1)让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使钢球获得动能;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若物体做的功越多就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在研究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速度相同是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3)由图知是控制速度相同时,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动能的大小通过木块移动距离的大小表现出来的;

(4)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钢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来体现出来的,木块运动的距离越长,就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

(2)使质量不同的钢球从相同的高度摆下,可使钢球到达竖直位置时速度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3)三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所以第3次实验应保证钢球的质量、木块的质量、钢球下摆的高度都不变,现做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所以应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应采用甲的建议;

(4)有表中的数据知:

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1)将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木块运动的距离;

(2)速度;

质量;

(3)甲(4)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点评】此题考查的影响动能大小实验的探究,是比较直接的一个考查,是一道基础题.

4.(2014秋•张掖校级月考)一太阳能热水器装满质量为80kg的水,

(1)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升高的温度,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求水吸收的热量;

(2)若这些热量由效率为20%的火炉燃烧焦炭来提供,即Q吸=Q放×

20%,再利用Q放=mq求需要完全燃烧多少焦炭.

(1)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水△t=4.2×

103J/(kg•℃)×

80kg×

50℃=1.68×

107J;

(2)由η=

得,焦炭燃烧需放出的热量:

Q放=

=8.4×

107J,

由Q放=mq得,需要焦炭的质量:

m焦炭=

=2.8kg.

答:

(1)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吸收了1.68×

107J的热量;

(2)若这些热量由效率为20%的火炉燃烧焦炭来提供.则需要燃烧2.8kg焦炭.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吸热公式Q吸=cm△t、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Q放=mq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好“Q吸=Q放×

20%=m′q×

20%”是本题的关键.

5.(2016秋•耒阳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

(1)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可以选择 乙、丙 两图;

在初温相同时,加热相同时间是为了控制 吸收的热量 相同,实验中通过 温度计的示数 (填“温度计的示数”或“加热时间”)反映吸热能力的强弱;

(2)比较不同燃料的完全燃烧的放热能力,可以选择 甲、丙 两图,把燃料放出的热量给液体吸收,在如图基础上还必须保证 质量 相同,实验采取了 控制变量 法.

(1)根据比热容的公式Q=cm△t分析;

温度计可以测量出改变温度的高低.

(2)燃料的热值大小不能直接测量,需要通过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来体现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液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因此为了比较热值大小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同一种液体,让液体的质量相同,通过温度计的示数高低得出吸热多少,进而判断热值大小;

(1)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应选用两种不同的液体,应控制燃料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质量相同,故选乙丙两图;

在初温相同时,加热相同时间是为了控制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吸热能力的强弱可以根据温度计的示数得出.

(2)比较不同燃料的完全燃烧的放热能力,应选用两种不同的燃料,控制燃料的质量相同,燃烧的时间相同,加热相同质量的同种液体,故选甲丙两图;

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叫作控制变量法.

(1)乙、丙;

吸收的热量;

温度计的示数;

(2)甲、丙;

质量;

控制变量(或转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热值概念、比热容概念的了解与掌握,分析时用好控制变量法是本题的关键.

6.(2016•河南)小海和小梅一起做“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

(1)图甲是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图乙是他们测量电流时连接的实验电路,此时电流表测量的是 C (选填“A”“B”或“C”)处的电流.

”,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正确的电路.移动后电流表测量的是 A或B (选填“A”“B”或“C”)处的电流.

 IC=IA+IB (只写表达式).小梅指出:

 换上规格不同的灯泡多次实验 .

(1)掌握电路的连接,两灯泡并联,电流表在干路上,测干路的电流;

(2)为了测量另一处的电流,让电流表测量支路的电流;

(3)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为得出普遍结论,实验时应采用不同规格的实验器材进行多次实验;

(4)在不更换电流表位置的情况下,在支路上各接一个开关即可完成实验要求.

(1)电流表在干路上测量干路的电流,即C点的电流;

(2)让电流表测量另一处的电流,也就是测量支路的电流,左图测量的是A点的电流,右图测量的是B点的电流,电路连接如图所示:

(3)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即IC=IA+IB,为得出普遍结论,实验时应采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

(4)在不更换电流表位置的情况下,在支路上各接一个开关即可完成实验要求即,电路如图所示:

(1)C;

(2)电路连接如上图:

A或B;

(3)IC=IA+IB;

换上规格不同的灯泡多次实验;

(4)电路图如上图所示:

【点评】此题是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考查了有关电路的连接、电压表的读数、电阻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关键是根据图象乙能够确定与电压相应的电流值本题考查了电路故障、实验数据分析,为得出普遍结论,应使用不同规格的实验器材进行多次实验.

7.(2016•宿迁)在做“探究导体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

(2)实验过程中,使用不同定值电阻进行探究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阻R两端电压保持不变,这种方法是 B (填字母编号);

(3)某次实验中,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电压表示数约3V,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两电表示数均无明显变化,电路故障原因可能是 R断路 ;

 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5)实验中选择的滑动变阻器应是 N (选填“M”或“N”).

(1)使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滑片P向B端移动时电路中电流变大,说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故将B接线柱接入电路;

(2)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运用控制变量法;

(3)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流表的示数为零,说明电路出现断路,并且断路在电压表两接线柱之间;

由表格数据可知电流表使用的量程,由电流表量程和分度值读出其示数;

(4)研究电流跟电阻关系时,控制电压不变,分析电流和电阻的变化关系得出结论;

(5)根据表格中数据,用公式U=IR计算出导体两端的电压;

根据串分压的知识,当定值电阻的阻值最大时,所需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也最大,结合欧姆定律的知识计算得出.

(1)将滑动变阻器的B接线柱与定值电阻的右接线柱相连,如下图所示:

(2)导体中电流跟电阻和电阻两端电压有关,所以实验中要使用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AC错误;

(3)闭合开关,无论怎样移动滑片,且电压表始终为3V,电流表示数为零,说明电压表串联在了电路中,电流太小电流表显示不出来,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R断路;

(4)研究电流跟电阻之间的关系,电流的变化倍数与电阻变化倍数的倒数相等,故可得结论:

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5)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由表格中数据知,UR=I1R1=5Ω×

0.4A=2V;

根据串分压的知识,当定值电阻的阻值最大为25Ω时,所需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此时电路中电流为0.08A,

所以R滑=

=12.5Ω,因此选择滑动变阻器N.

(1)见上图;

(2)B;

(3)R断路;

(4)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5)N.

【点评】本题是探究“导体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考查了电路连接、实验方法、电表读数、数据分析等,考查全面,难度不大,这个实验是常考题,能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是关键.

8.(2016•重庆)小薇和小亮两位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电源使用两节新干电池,滑动变阻器R′的规格是“20Ω2A”.

(2)开关闭合前,小亮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在零刻度线左端,如图丙所示,其原因是 A (选填“A”或“B”)

(3)确认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进行实验,4次实验时电流表示数为0.5A,电压表示数如图丁所示,记为 2.5 V;

他们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老师指出其中一组数据有拼凑的嫌疑,你认为是第 ① 组(填写实验序号),理由是 第1次实验的电压不可能低至0.6V或第1次实验的电流不可能低至0.12A ;

在 电阻 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正 比;

(5)小薇利用实验数据还计算出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 5.1 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