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70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docx

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新人教版必修4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它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深度工作的概念虽然不是卡尔·荣格的说法,但是他的做法却像是理解其中深意。

荣格曾在树林中用石头建起一座塔楼,以此实现职业生活中的深度工作——这项任务要求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

如果探究历史上其他重要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

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JK·罗琳确实会使用电脑,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当然,深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厌恶”电脑之人。

众所周知,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

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

另外很具有讽刺性的是,被称作网络朋克作家的尼尔·斯蒂芬森参与创造了流行的网络时代概念,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

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

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

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网络,以及Buzzfeed和Reddit等炫酷的娱乐信息网站。

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

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

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

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碌。

深度工作并非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作家和20世纪早期哲学家独有的,而是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

它之所以有价值,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种原因与学习相关,第二种原因是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

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摘编自美国卡尔·纽伯特《深度工作·前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度工作是指在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

B.深度工作能够唤醒人们在当前智力水平下深藏于心的价值需要。

C.荣格在树林中用石头建造塔楼是为了践行作者深度工作的理念。

D.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从未意识到深度工作对成功的潜在价值。

解析:

B A项,曲解文意,结合文本内容“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它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分析可知,“在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状态下”的说法错误。

C项,强加因果,“是为了践行作者深度工作的理念”分析错误,是碰巧符合罢了。

D项,说法绝对,结合文本内容“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分析,错在“从未意识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用浅易的文字对深度工作的概念、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释。

B.文章第二、三两段列举深度工作在古今成功人士身上的具体表现以论证中心。

C.文章第四段着力剖析当今知识工作者淡忘深度工作价值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D.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展开事实论证和比喻论证,最后重申其价值所在。

解析:

D 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比喻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上取得伟大成绩的深度工作者为了在成名后不受干扰大都拒绝使用电子通讯。

B.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是其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的主要原因。

C.因深度工作与学习相关,与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有关,所以很有价值。

D.如果当代知识工作者都能像荣格、盖茨一样深度工作,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解析:

A 结合材料第二、三段内容“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分析可知,原文提及的这些人并非有意为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

柴达木的诗意(节选)

徐 迅

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

驱车去昆仑山口,从车窗向外瞭望昆仑山,昆仑山在我们面前逶迤而来,又逶迤而去。

仿佛天边,又恍惚眼前,显得神圣而高邈。

时近时远,雪之皑皑,或冰之消融,昆仑山幽峭的峰影,就这样总在我的眼里叠印着。

诗人们坐在车上,一路看,一路兴奋不已。

昆仑山有着无数的经典神话和故事。

在我接受的教育里,《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白娘子盗仙草》等等,都是在这里产生的。

这些神话和故事,不仅赋予我童年和少年岁月一种浪漫、丰富的遐想,还使我成年后的记忆常常发生错觉。

比如,因为白娘子为许仙盗仙草,我以为昆仑山是一座灵山……在我开始有“山”的印象后,昆仑山似乎就是一座遥不可及的山,一个斑驳陆离的梦。

洋溢无限诗意的昆仑山,首先是一座诗歌的高峰。

从屈原的“登昆仑兮今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九歌·河伯》),到岑参的“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武威送刘单》)……古代的诗人从没上过昆仑山,奇怪的是,他们却一直把昆仑山当成他们歌之咏之的对象。

走在昆仑山,车上的诗人七嘴八舌,各自搜索各自的记忆,或摇头晃脑,吟诵出古人写昆仑的一首首诗;或故作惊叹,诧异古代诗人未到昆仑,竟给昆仑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说着说着,他们便有些自豪,觉得古人还没有他们幸运,不像他们双脚能踩上昆仑坚实的土地。

在他们的心里,昆仑山是诗歌的山,是中国诗歌的圣地,是他们要崇拜的圣山。

仿佛是一种印证与神示,海拔的高度让诗人们就有异样的感觉,心里很快也有了朝圣者不敢怠慢与轻侮的一种意识——觉得朝拜昆仑,一定得有某种庄严的仪式。

从柴达木到昆仑山口海拔3700米的昆仑河的北岸,就有一座名叫纳赤台的神泉。

这里,“纳赤台”系藏语译名,有“沼泽中的平台”的意思,当地人称“佛台”。

这里的泉水即便在隆冬时节也奔涌若流,从不封冻。

这里也是昆仑山的一大奇观。

据说,前来洗涤及朝拜可福运绵长。

到了这里,诗人们便下车,纷纷围着神泉,虔诚地捧起神泉水或饮,或净着手……仿佛在洗涤某种“不洁”,一如当地前来此地洗涤及朝拜的藏族同胞,一脸郑重其事与真诚。

我们终于抵达昆仑山口。

一下车,站在昆仑山口,我心里忽然就隐隐地出现了一丝失望——这里,既没有昆仑六月飞雪的奇观,也没有想象中昆仑山的巍峨与雄浑。

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山脉的狭口。

狭口的浅山坡上,尽管也有哈达与写满梵文的彩幡在风中舞蹈,但更多的是标示海拔,或位置,或地理指示的各式各样的石碑。

有那么一刻,我脑海里多年积攒的关于昆仑山浩浩荡荡、苍苍茫茫、挺拔高峻、雄奇壮美、磅礴奇峭等词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一种头疼欲裂的激烈的高原反应。

伫立在山口,我像是踩进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里,突然一时无语。

把头缓缓抬起,我巡视着面前矗立的一块块石碑,目光最后投向嵌着索南达杰的照片的那一座白色的石碑上,心里更有说不出的苍凉。

我知道,索南达杰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为了保护藏羚羊,被偷猎者残忍地杀害,但直到死,他还保持着端枪的英雄的姿势。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

风过耳,天地间顿时有一种巨大的、神秘的静谧。

这下,我突然明白,我一时无语。

面对巍巍昆仑,人的所有尘世的想法陡然就失去了力量,都被消融得一干二净。

这自是另一种词语抵达的诗意,也是柴达木最为深刻的地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紧扣标题,突出了昆仑山在柴达木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B.古代诗人从没上过昆仑山,却把它作为歌咏对象,写出了不朽诗篇,这说明昆仑山在诗人们心中的分量很重。

C.虽然见到的昆仑山与作者想象中的不同,但索南达杰的石碑使其眼睛有些湿润,其中有感动,更有敬佩之情。

D.“我像是踩进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里,突然一时无语”写出了“我”为昆仑山所震撼而失语的心理。

解析:

D 结合文本内容“我心里忽然就隐隐地出现了一丝失望”分析可知,是失望,再加上高原反应,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而不是为昆仑山所震撼而失语的心理。

5.文中写了许多与昆仑山相关的传说、诗歌,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引用作用的分析。

散文中引用传说、诗歌主要作用有两方面:

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主体对象充满了神秘感,突出主体对象在某一方面的地位,如本题突出了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

答案:

①文中引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等传说及古人所写的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昆仑山充满了神秘感,突出了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3分)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从而吸引读者。

(3分)

6.作者为什么说“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说“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的原因,主要从昆仑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

“昆仑山在我们面前逶迤而来,又逶迤而去。

仿佛天边,又恍惚眼前,显得神圣而高邈。

时近时远,雪之皑皑,或冰之消融,昆仑山幽峭的峰影,就这样总在我的眼里叠印着”,昆仑山大气磅礴,巍峨幽峭,显得神圣而高邈。

“昆仑山有着无数的经典神话和故事”,昆仑山有数不清的传说与诗歌。

“面对巍巍昆仑,人的所有尘世的想法陡然就失去了力量,都被消融得一干二净。

这自是另一种词语抵达的诗意,也是柴达木最为深刻的地方”,昆仑山人们的英勇献身精神让人在尘世中的想法全部消失,心灵得到升华。

抓住以上关键句分条分析提炼即可。

答案:

①远望昆仑山,昆仑山大气磅礴,巍峨幽峭,显得神圣而高邈,富有诗的意蕴。

②昆仑山有数不清的传说与诗歌,赋予人一种浪漫、丰富的遐想,是一个斑驳陆离的梦,洋溢无限诗意。

③昆仑山人们的英勇献身精神让人在尘世中的想法全部消失,心灵澄静,得到升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摘自教育部网站)

材料二 2016年各年龄段家长对孩子教育主要看重方面

材料三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要完成好这一核心任务,首先需要牢固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

这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其次需要牢固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

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铸就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

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而实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

此外,博大的仁爱之心、勤勉的乐学思想、勇敢的担当精神,都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上好家庭教育“第一课”》,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在失衡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部分孩子在重压之下沦为学习的机器并产生厌学的情绪。

有的孩子只知学习,缺乏生活情趣,一旦学业下滑不懂得自我调节甚至消极厌世。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环节,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及战胜困难的勇气来源,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

期待更多家长学会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良好示范,期待更多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期待更多的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莫让家庭教育成短板》,摘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体上看,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家长教育观念比较先进,而60后70后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比较落后。

B.60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关注,70后却比其他任何年龄段家长都忽视动手操作能力。

C.90后家长对孩子性格秉性方面的要求比其他年龄段家长都低,对动手操作能力却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看重。

D.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学习成绩,各个年龄段的家长都更为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培养。

解析:

A 结合材料二“2016年各年龄段家长对孩子教育主要看重方面”分析,图表反映的是关注度差异,不能得出教育观念先进或是落后的结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表现的看重度是有差别的。

这很可能与家长成长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关系。

B.材料一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侧重家庭教育的意义,并对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C.材料三侧重家庭价值观建设,强调家国情怀、道德风范和精神品质的培养,主张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

D.材料四基于家庭教育失衡的现象,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

解析:

B 无中生有,材料一没有对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只是宏观指导。

9.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6分)

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应勾画出材料中关于“家庭教育”的重点句子,然后分析、筛选、概括。

答案:

①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

②家庭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③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除余干知县。

迁户部主事,历郎中。

进四川副使,以养亲归。

服阙,久之不出。

万历十九年,用给事中陈尚象荐,起官江西,进右参政。

东征师罢,吏部尚书李戴议留戍兵万五千,令朝鲜供亿。

继之曰:

“既留兵,自当转饷,奈何疲敝属国。

”议者韪之。

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

时帝虽倦勤,特谨铨部选,久不除代。

以继之有清望,明年二月乃召之代焕。

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

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

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

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

由是,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疏劾大智。

大智乃引疾去。

继之亦不为辩。

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于外,复不咨都察院、吏科。

国儒已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祯、良彦则素忤党人,故来朝抑之。

继之不能禁。

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

来朝党思以众力胜之,于是诸御史群起攻瑾。

瑾争之强,疏三上。

来朝等亦三疏诋讦,来朝乃言:

“年例、协赞之旨,实秉国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从事。

”帝一无所处分。

瑾方奉使,自引去。

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一时与党人异趣者,贬黜殆尽。

继之以笃老累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

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

帝闻,命乘传归。

又数年卒,年九十二。

赠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

B.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

C.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

D.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

解析:

C 句中“倚信”是一个词语,“倚仗、信任”不要断开;“颇右”是“持议”的谓语,译为“所提出的意见十分推崇于玉立”,故此处不可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疆土、屯田、户籍、赋税等事宜,最高长官为户部尚书。

B.服阙,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去丧服。

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

C.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

每三年对官吏政绩考察一次,这项制度始于周代,明朝成为定制。

D.疏,中国古代文书的一类,又称“奏疏”“奏议”,是古代臣僚向帝王进言所用的文书的统称。

解析:

A “屯田”归工部管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继之很有见解。

对于东征后的留守军队要朝鲜供应给养一事,他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能让属国疲敝,得到大家肯定。

B.郑继之深得信任。

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后,皇上对于这个重要职位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最后才让郑继之接替这个职务。

C.郑继之绝不护短。

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信赖依靠的人,但当其被人上疏弹劾、不得不托病辞职而去时,郑继之未替其辩护。

D.郑继之远离党争。

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位置,没有党羽支持;他也没有参与党派争斗,但仍被徐绍吉等人谴责,遭贬黜。

解析:

D “但仍被徐绍吉等人谴责,遭贬黜”错误,原文中有“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一时与党人异趣者,贬黜殆尽”意思是说郑继之接受了徐绍吉等人已定的方案,而被贬黜的是那些与帮派志趣不同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

(5分)

译文:

 

答案:

然而此时谏官们掌握权力,齐、楚、浙三派更是横行,大官员的进退也只能按照他们的喜怒来行事。

(然:

然而;持权:

掌握权力;惟:

只能。

每点各1分。

大意2分。

(2)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

帝闻,命乘传归。

(5分)

译文:

 

答案:

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到城郊等待命令。

皇帝听闻,命令他乘坐驿车回乡。

(明年:

第二年;稽首:

跪拜;传:

驿车。

每点各1分。

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

嘉靖四十四年考取进士。

被任命为余干知县。

升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

升任四川副使,因奉养亲长辞职回乡。

守孝期满,很久不出来任职。

万历十九年,因给事中陈尚象推荐,出任江西官吏,升为右参政。

东征的军队撤军,吏部尚书李戴主张留下戍兵一万五千,要朝鲜供应给养。

郑继之说:

“留下戍兵之后,自当将粮饷转运过来,为什么让属国疲敝?

”商议的人认为他的话正确。

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

当时皇帝虽然厌倦料理政事,但是谨慎对待吏部官职的选授,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

由于郑继之有清正的声望,第二年二月就召他接替赵焕。

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

然而此时谏官们掌握权力,齐、楚、浙三派更是横行,大官员的进退也只能按照他们的喜怒来行事。

文选郎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依靠信赖的人。

到了考选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的时候,中书舍人张光房应当参加考选,而王大智提出的意见却十分推崇于玉立、李三才,于是张光房被压制。

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

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赵国琦斥逐。

因此,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引年例旧事谏诤,而且替张光房喊冤,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也上疏直言弹劾王大智失职,王大智于是托病辞职而离开。

郑继之也不替他辩护。

到了第二年二月,胡来朝任文选郎中,把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调出京城任官,又不发公文给都察院、吏科。

张国儒已经推为京官,按规定不应当外放;马孟祯、徐良彦一向触犯帮派里的人,所以胡来朝压制他们。

郑继之不能禁止。

当时,孙居相等已离开朝廷,只有李瑾两次谏诤,很是有力地谴责郑继之、胡来朝。

胡来朝的党羽想用大家的力量取胜,于是各御史一齐起来攻击李瑾。

李瑾顽强地和他们争论,奏章上了三次,胡来朝等也三次上奏章谴责攻击,胡来朝于是进言说:

“年例、协赞之类的话,其实是掌权者调停两个方面的说法,不可以作为制度,请求改变以前的命令来办事。

”皇帝全都不处理解决。

李瑾正奉命出使,自己离开了。

万历四十五年,考核京官,郑继之和李鋕主持这件事,给事中徐绍吉协助他们,官吏去留全部出于徐绍吉等人的意思,郑继之只是接受已定的方案罢了。

一时跟帮派里的人不同志趣的,几乎全部被贬黜了。

郑继之因很衰老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总是挽留而不允许。

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到城郊等待命令。

皇帝听闻,命令他乘坐驿车回乡。

又过几年死去,年龄九十二岁。

赠衔少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①,万古谁将此镜磨?

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

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②,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注】①婆娑:

形容月中桂树影子舞动的样子。

②白雪歌:

古代楚国比较高雅的乐曲。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天蟾影映婆娑”,首句描绘出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引人入胜。

B.“万古谁将此镜磨”,作者就月联想,由眼前思及“万古”,把空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发人深思。

C.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询问谁磨,意却新奇。

“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又回到眼前,紧扣题目。

D.“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

没有写所欲问的是什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解析:

B “空间”错误,“万古谁将此镜磨”逞才发挥,就月联想,由眼前思及“万古”,把时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诱人寻思。

15.这首元曲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结合诗句概括并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

曲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

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曲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

“我独对清光坐”,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闲将白雪歌”,一个“闲”字,道出了内心的寂寞。

“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怨气冲天,响亮传神,集中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

答案:

本曲塑造了一个中秋独自对月、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2分)“广寒宫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