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46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docx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解析版海南卷附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答案】A

【解析】汉初,经济凋敝。

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汉武帝时经济发展,马匹大量增加,A项正确。

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是魏晋南北朝,C项时间不符D项并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经济发展

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答案】D

【解析】谣谶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更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AB两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

史学常识和理论·史学素材·历史认识

5.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答案】B

【解析】漕粮运输选择海运而不是选择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B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元朝时曾疏通运河,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元代交通发展

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B

【解析】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在战国时,A项错误;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尊儒尚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

”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D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重农抑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统治的稳定,A项错误,D项正确。

“关心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表现,BD两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9.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答案】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B

【解析】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不符合要求。

B项最全面。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1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B项错在“衰退”;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要求。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2.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

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答案】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A项材料无法体现;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开眼看世界·魏源

14.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

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答案】C

【解析】A项时间不符;《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1901年清朝推行新政,内容有废除科举,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D与题目无关。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末新政

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严格限制总统权力,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BC两项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A

考点:

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A项时间不符;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因此C项本身正确,但并不是这些人的看法,答案为B;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D项错误。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18.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

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

这一现象反映出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C

【解析】AB两项无法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日益受到重视,C项正确;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D项时间不符。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9.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答案】D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响

20.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

这反映出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答案】C

【解析】AD两项无法体现;B项错在“显露端倪”;材料中反映出美国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生产率较高,其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法国,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比较明显,C项正确。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各国经济

2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答案】B

【解析】A项属于表现,不符合要求;变化,根本上是由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变革先后出现不同的需要,B项正确;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问题无关。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历程

22.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

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A.偿还大量外债B.贪污腐化成风C.军费开支巨大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答案】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通货膨胀

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BD项时间不符;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包产到户的探索

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B

【解析】AC项时间不符;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发展重工业,职工人数猛增,B项正确;大量劳动力剩余与职工人数增长无关,D项错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

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70年代外交·三个世界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

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5分)

【答案】

(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7分)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5分)

【解析】

(1)据材料第一句可得出明代小说受唐宋文学发展的影响;据材料第二句,可知,当时的小说创作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

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两方面分析,一边是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另一边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市民的需要。

(2)材料中“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说明小说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材料中“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可知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据材料中“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得出小说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

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

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

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

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

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答案】

(1)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6分)

(2)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和材料二中的发展速度得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二中第一句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严重依赖。

(2)据材料一第一句可知,时局动荡;材料一第二句“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反映出封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可得出外国资本侵略是阻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

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邦联条例》

1787年宪法

立法机构组成

一院制国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立法机构成员的构成与产生

每邦在国会的代表2~7人;各邦立法机构按年度指派代表。

每州2名参议员,由各州州议会选举产生;各州选民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众议院。

行政首脑

合众国总统

征税权以及征税方式

诸邦有征收税金,向其他邦征收关税的权力。

国会有权规定并征收税金、关税、输入税和货物税;征税法案应首先在众议院提出。

批准生效

交给诸邦的立法机构审议,如果同意,授权他们在国会的代表批准。

经9个州制宪会议批准,即足以使本宪法在各批准州成立。

——摘编自(美)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8分)

【答案】

(1)立法机构健全,国会拥有征税权,权力加强;成为单一主权国家;实行总统制。

(6分)

(2)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8分)

【解析】

(1)联邦制下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立法机构健全;由材料中征税权以及征税方式的规定得出联邦制下国会的权力加强,享有征税权;根据表格中行政首脑一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无行政首脑,而联邦制有合众国总统,实行总统制。

(2)意义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在政治上,联邦制的确立改变了美国成立之初松散的邦联制的弊端,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加强政府的权力;在经济上,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美国联邦制的确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使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题中任选一道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

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

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

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

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5分)

【答案】

(1)原因:

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

(4分)

内容:

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3分)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5分)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

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顿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迫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

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

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

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

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顿受命组阁。

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

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

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

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

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

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

——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6分)

【答案】

(1)议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张改革的政党占下院多数;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国王态度转变,同意改组上院;反对派放弃抵制。

(6分)

(2)巩固了议会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责任制内阁运行模式已经成形;贵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受到削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证明通过和平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6分)

【解析】

(1)由材料中“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可知当时进行议会改革是必然趋势,反对派最终放弃抵制。

据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