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7724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docx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

班主任与师德修养。

案例评析

案例:

新学期开始,学校安排我担任五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

这个班是出了名的差班,有些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专门和班主任对着干,曾经有个别学生制造事端,以至于使学校被告上法庭。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近乎残酷的管教,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破坏性行为越来越严重。

我接班后,最初不动声色,先观察并分析了班里几个影响最大的“坏学生”,掌握了治理班级的第一手材料。

在观察分析中我发现,有个叫王成的学生,不仅经常搞恶作剧,还三天两头地与男生打架,与女生逗贫嘴,对教师不讲礼貌,是扰乱班级秩序的“头号人物”。

不过,我也发现他身上“仗义”的优点。

为了降住这匹“烈马”,我特地给他设置了一个“美丽的圈套”。

一天放学,我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句话:

“家长同志,您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然后,我把王成叫到办公室,把叠好的纸条交到他手上,对他说:

“把这个纸条交给家长,让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再送给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许拆开看。

”想想看,小孩子能不看老师和家长写的是什么吗?

第二天,他第一个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长写有“孩子有进步,我非常高兴,谢谢老师”的纸条交给我。

那一天,他表现特别好,也特别精神。

我暗想:

我的“圈套”奏效了。

从此,我和每名学生都保持“单线联系”,时不时地给他们一个纸条,上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写有“您的孩子热爱劳动”,“您的孩子书读得很好”,“您的孩子作文写得很棒”,“您的孩子团结同学,讲文明,有礼貌”等等,并暗中与家长联系好,一定要写鼓励性的回言,每次仍然要求学生不看纸条。

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从未惩罚过任何一名学生,我们班不仅班级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纪律、卫生、文体活动样样争先。

见此情景,教师们纷纷问我用了什么法术,我对他们说:

我用了一个“美丽的圈套”,正是这“美丽的圈套”发掘出了学生们身上蕴藏的个人潜能,并使之在尊重、信任和鼓励的氛围中得到发扬光大。

(选自《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案例评析: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

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

第一,这位老师精心设计的“美丽的圈套”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

作为教师,应该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

尽管有的学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轨行为,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爱的情感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又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

它像一场春雨,能滋润干枯的荒漠,萌发一片绿洲。

这位老师对他的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

第二,这位老师精心设计的“美丽的圈套”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如果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势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相互尊重,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战争”,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一场疲惫不堪的“战争”,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第三,这位老师精心设计的“美丽的圈套”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宽容和信任是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收到的效果远远胜于惩罚。

宽容和信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予宽容和信任,就是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以期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宽容和信任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第三讲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08师德规范中第三条,关爱学生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

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一、师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

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能从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并非来源于血缘关系,也并非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爱的情感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又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它像一场春雨,能滋润干枯的荒漠,萌发一片绿洲。

全国优秀教师曹苏芬,在浙江省磐安县新渥镇中心小学任教17年来,始终坚持一个信念:

教育事业是一项爱的事业,爱教育事业首先体现在爱教育对象——学生上。

她接任的班级有名学生叫吕正强,母亲早逝,父亲久病在床,还有年迈的奶奶需要照料。

看到别的孩子都得到父母的呵护,吃得好,玩得开心,吕正强常常伤心地偷偷抹泪。

曹苏芬发现后,就注意给他特别的关心和爱护,并鼓励他:

“要坚强,做生活的主人。

有困难,老师会帮你,同学会帮你。

”曹苏芬利用寒假时间给他赶织了一件新毛衣,还特地绣上“公鸡迎太阳”的图案,并告诉他,只有热爱生活,自信向上,才能迎来明天的太阳。

当曹苏芬亲手为他穿上新毛衣时,小正强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扑到了她的怀里。

了解曹苏芬的人都说:

在她身上,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母亲般的情怀,它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悠悠地注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滋润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曹苏芬用爱心为学生的心灵撑起一方天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阐释了师德的真正含义。

(选自《跨世纪教师风采》,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2、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能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情,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是教师自己都始料不及的。

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案例:

“老师是船,扬起理想与信念的帆,乘风破浪,送同学们抵达成功的彼岸;老师是火把,点燃每一个孩子的激情,为他们照亮人生前进的航向;老师是一把金钥匙,开启童心,唤醒童趣,帮孩子们找回童年的快乐;老师是妈妈,用母亲特有的细腻与慈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注定了老师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奉献。

”这是河南省许昌市古槐街小学老师刘夏笔记本扉页上的一段话。

从教18年来,刘夏正如这段话所描述的那样,在三尺讲台上乐此不疲、默默耕耘。

18年的青春韶华、18年的风雨磨砺、18年的探索奋斗,使她由一名教育新兵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

由她的事迹材料拍摄的专题片《让每一朵鲜花都享有阳光》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谈起对教师工作的感受,她微微一笑,说:

“教育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抓住了‘爱’这个教育之魂,就抓住了教育的全部。

刘夏是在懵懵懂懂之中踏上教坛的,如果没有下面这件事的发生,也许什么都不会改变。

那是她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她接了一个二年级的新班,班里有一个全校出名的调皮大王——刘大宝。

他不仅天天迟到,不写作业,还经常打架惹事,为他没少跟着背黑锅的刘夏更是气得堂堂训、天天留。

每每这时,他就一言不发,瞪着乌亮的眼瞅着刘老师,充满了怨恨与不服。

有一次甚至当着刘老师的面在教室大小便,执教才两年的她一下子就蒙了。

凭着那股不认输的硬劲儿,她咬咬牙,硬着头皮去家访。

没想到迎接她的竟是破烂不堪的瓦房和他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没想到这个倔强的孩子竟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又怎能苛求他幼小的心中充满爱呢?

刹那间,刘老师的眼眶湿润了,胸中充斥着懊悔、同情与爱怜。

她发自内心地想帮帮这个和弟弟一样大的孩子,帮他摆脱生活的阴影、学习的困境。

从那以后,她暗自观察,发现大宝的爱好与长项,利用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在班里公开表扬了他,大宝的眼里第一次有了闪亮的惊喜。

她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帮他补课,送给他儿童杂志、学习用品。

渐渐地,大宝变干净了,也按时交作业了,见了刘老师那黑亮的眼睛总是含着笑。

就在刘老师为他的进步高兴之时,不幸却再次降临到这个苦命的孩子身上。

临近期末,刘大宝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当刘老师闻讯来到医院时,孩子已病入膏肓,他那苍白的小脸,可爱的笑容,懂事的话语至今在她脑海中萦绕:

“刘老师,现在我可想上学,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

”可是老天再没给他机会,这个可怜的孩子过早地夭折了。

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刘老师泪雨滂沱……。

她从一个孩子身上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也强烈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同时,她也把深深的遗憾埋在了心底。

那一刻刘夏发誓:

我要用心去爱我的每一个学生,永不在一个孩子身上留下遗憾。

正是这件事改变了她的人生观,让这个年轻的女老师树立了坚定的信念:

要竭尽所能,干好教育事业,不辜负任何一个孩子。

干教育的人都知道,爱个别学生容易,爱所有的孩子难。

难就难在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但刘老师却竭尽全力把她的爱毫无保留地撒向了每一个孩子。

刘老师用她作为母亲特有的细腻和慈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没有哪个孩子的反常举动能逃过她敏感的视线。

刘老师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师德理念:

让每一颗幼苗都得到爱的滋润,让每一朵鲜花都享有阳光。

为了这一信念,付出多少她都不在乎。

为了拉回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的小卓,她曾深夜游走于大街小巷,挨门串巷地寻找、打听,直至凌晨找回迷失的“羔羊”,百般劝说,终于唤醒其昏睡的心灵;爱的奉献,铸就了刘老师事业的辉煌,也成就了她所深爱的孩子们。

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

教师热爱学生具有职业性、无私性、原则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从职业性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崇高的爱;从无私性看,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从原则性看,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从全面性看,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不计回报、无私的、神圣的爱。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要做到:

第一,了解和信任学生。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

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

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愿意对家长或老师说,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

因此,一位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

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案例:

郑丹娜,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从教10多年来,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用爱呵护孩子,用爱守护童心,在孩子的成长中体味从教的快乐。

刚参加工作时,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对淘气的学生,她会天天找谈话,实在不行她还会向其家长“告状”……有一次,班里有一个淘气的男孩没有完成作业,她把他留下了,一直看着他补完作业,然后送他回家。

见到学生的父亲,她便一股脑地反映了他在学校的表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做小动作,课堂上和同学打闹等等。

郑丹娜后来回忆说,当时讲这些话的时候,丝毫没有意识到家长和孩子心里的感受。

当她从这名学生家出来以后,屋内便传出家长的怒骂声、斥责声,接着便是学生嘤嘤的哭声。

突然意识到,自己沾沾自喜的所谓“业绩”,是以伤害孩子的心灵为代价的。

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反思自己,探索走进孩子心灵,丰富孩子心灵世界的方法。

郑丹娜首先从情感上亲近孩子,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她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她也加入其中,像孩子一样痛快地玩耍。

如此贴近孩子,她既体会到了童心的纯洁、率真,也洞悉了不少在成人眼里孩子们的“小心眼”。

不仅如此,郑丹娜深知,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在开发孩子心灵的事业上,必须选择“一对一”的方式。

于是,她开始尝试与孩子们互写“悄悄话”以了解孩子心灵的秘密。

除此之外,她还有很多让孩子们“练心”的做法。

比如,她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张“心情晴雨表”,要求孩子们每天用画“笑脸”或“哭脸”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情。

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真爱,一次次打动孩子的心。

一名学生回忆郑丹娜时说:

郑老师讲的课、说的话大都记不起来了,但她每天上课时亲切地摸他头的动作让他终身难忘,无比幸福。

是的,教育最后留下的不是知识,是感动。

郑丹娜给孩子们的除了知识之外,更多的就是感动。

郑丹娜老师自己的体会是:

海明威提出了“冰山原理”,其实,教育中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也存在这样一座“冰山”,教师看到的学生行为只是露出来的一小部分。

教师要通过这些行为,去揣摩学生心中隐藏的部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渴望,了解学生的感受。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真正有效地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

(选编自《教育文摘周报》2008年7月9日)

第三,爱护每一名学生。

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学生的未来。

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

尽管有的学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轨行为,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

教师关心热爱学生,会由此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道德情感;赞可夫说:

儿童对于教师给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会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信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会热爱和尊敬教师,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

第四、对学生严慈相济。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

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

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生的实际和21世纪对一代新人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能接受,并能自觉切实执行的。

一是要严而有理。

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

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

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

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

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

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要坚决杜绝这种做法,否则便是违背教师道德的。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

“如果学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这样的反常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是要严而有度。

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

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

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

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

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严而有方。

伊索有一则寓言:

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

风说:

“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

”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

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

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

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

于是,太阳对风说:

“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

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

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

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四是要严而有恒。

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

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

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五是要严中求细。

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说:

“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眼、嘴、额的动作中来了解他们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

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

“细”本身就是爱。

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

这种爱和情就是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这种情和爱既深刻又博大。

慈母对孩子之所以无私,是因为有血缘关系。

教师对学生付以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种更崇高而伟大的爱,它强烈地感化着青少年一代,使他们感悟人生,走向人生。

二、在尊重中走入学生的心灵

爱默生说过: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

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也肯定不及教师。

但作为一位教师,要懂得在人格上学生与自己是平等的。

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不论学生感受如何,也不论对错,不高兴就劈头盖脸狠狠地训斥学生,而且讽刺、打击甚至体罚,结果使许多学生畏惧教师,对教师敬而远之,有心事,有苦恼,有秘密都讲给同学和伙伴,而从不敢向教师倾诉。

这种现象很普遍,它使师生关系出现障碍,为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削弱了教育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一方面,教师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对他们以诚相见,以朋友相知,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

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在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

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案例: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自杀身亡,是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

实际上,三毛的自杀与她少年时期在学校的一次遭遇有关。

三毛读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她的数学老师平时对她十分冷淡。

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

”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给全班同学看。

少年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

老师等大家笑够了以后,让三毛到教室的角落里一直站到下课。

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上绕一周再回到教室。

许多同学看到三毛的样子都尖叫起来。

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和老师的侮辱。

回家后并没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眼泪。

直到三天后,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

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

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七年之久。

(选自《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相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学生成长的力量。

三毛的数学老师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尊重学生要以平等为基础。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教师绝不能挖苦、训斥和打骂、体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并要珍惜学生对自己的一片真情和敬爱,充分加以利用,与学生加深感情和沟通。

同时不要忘记去理解学生。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学生最希望教师能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年龄,他们的幻想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

“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

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

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

”校长再三叮咛:

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