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022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1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9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9页
亲,该文档总共1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docx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九册教案

语文第九册教案

看图学文

1小站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内容,学习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

精神。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继续培养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练习用“竞赛”“一

尘不染”造句。

4.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培养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学习有顺序地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小站”的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小站”图(或打出投影),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

(板书课题

1小站)

2.看图,想想小站的样子,指名说图意。

(提示全班注意该同学观察和

口述的顺序)

3.指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个小站的。

4.结合指名读正音,并提示注意读准以下字词的音。

zh4nch0Zh3zh1ich6nr3n

“小站、疾驰、眨眼、摘要、一尘不染”注意读准翘舌音。

z1ic4n

“栽着、灿烂”注意读准平舌音。

b3ngj@ngch6ngn0ngj@ng

“红榜、竞赛、乘车、宁静”注意读准后鼻音。

chulanliang

“清楚、栅栏、商量”注意读轻声。

y2po

“山崖、活泼”注意不要读错字音。

二、进一步观察图画,明确观察顺序。

1.我们初读了课文,大体上了解了作者是怎样观察小站的。

各自学习作

者的观察顺序,看图说说小站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口述,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观察的顺序:

小屋(车站)——屋后(栅

栏)——小屋左边(红榜、小黑板、出站口的宣传画)——月台上(人物、景物:

喷水池)——月台两头(杏树)——小站背后(石头山)。

可见,作者是按照小

站——月台——小站后面的顺序观察的,体现了由主要景物到次要景物、以

景为主、景人结合的观察方法。

3.引导学生读描写“喷水池”的一段文字,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

察的。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有什么突出的感觉?

在同学发言之后,引导归纳出两点:

(1)小站很小;

(2)小站是精心布置

的。

2.小站很小,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出预习时画出的有关语句,并

加以解释。

(小站的小,是从两个方面说的:

一是快车不停,慢车也只停两

三分钟;二是车站很小:

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月台上只有两三个乘客、

两个工作人员⋯⋯)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站是经过精心布置的?

(最突出的是喷水池——自己动手美化环境;还有张贴的红榜、宣传画,

写有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小黑板⋯⋯)

4.小站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要精心布置,这说明了什么?

(修喷水池,给乘客一个美的环境;张贴红榜、宣传画,既说明工作人

员责任心强,又说明对乘客安全、卫生方面的关心;公布当日新闻,不仅说

明工作人员身居山坳仍然关心国家大事,而且为旅客及时了解国家大事提供

了方便。

从中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一片深情。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木字旁的字:

栅、榜;

口字旁的字:

嗡、啸(“嗡”结构复杂,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的字:

崖(里边是两个“土”)、竞(下边是“兄”,不要多写

一横)、秃;左右均等的字:

驰。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读课文。

2.练写“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并订正。

疾驰栅栏山崖红榜竞赛嗡嗡

长啸光秃秃喷泉一尘不染

2.指名朗读。

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出示“思考·练习”2的句子,逐句讨论、理解。

“疾驰而过”和“来不及”看清楚之间有因果关系。

因为车开得太快了,

所以连站名也来不及看清楚,也从侧面说明小站的“小”。

“温暖的春意”原指大地回春的景象,课文中指春天般的温暖。

旅客在

地处山坳的小站看到精心设计的喷泉、盛开的杏花,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全

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一片深情,心里热乎乎的。

所以说喷泉、杏花给旅客带

来了温暖的春意。

三、练习用“竞赛”、“一尘不染”造句。

1.找出课文中含有上述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用法。

2.说说都可以在哪些范围里使用,也可说出哪些词语可分别同“竞赛”、

“一尘不染”搭配。

3.说句子,然后写下来。

四、有感情地读课文。

五、观察教室里的陈设或教室外一角的景物,然后写下来,做到有顺序,

语句通顺连贯。

六、作业。

1.完成小练笔。

2.复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3.预习《卢沟桥的狮子》。

2卢沟桥的狮子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

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

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大概”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

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

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

这座桥就是“卢沟桥”。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看图学文

着重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

板书课题:

2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

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句:

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第二句:

这座桥建于1870年。

第三句:

讲桥的长度、结构,并通过柱子多说明雕的狮子多。

(板画理

第四句:

借“很难数得清”,进一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卢沟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上面雕刻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3.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卢沟桥的狮子,除了多得难以数清楚,还有什么特点?

让我们继续

学习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

1.观察挂图、投影或观看录相(最好是石狮子的特写),逐一说出石狮子

的大小、形状、神态。

2.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狮子的。

大小:

“大的⋯⋯小的⋯⋯甚至⋯⋯”理解“甚至”。

形状: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要引导

学生注意文中的四个“好像”。

“好像”后面的文字,是作者由看到的而想

到的,加进想象,使石狮的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要引导学生注意上

述句式,排列整齐,读着上口,并要认识到课文中仅是举了几个例子,实际

上石狮子千姿百态,不可能一一写出。

三要引导学生注意段末的省略号,意

思是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个省略号,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

间。

3.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

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4.第二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5.默读第三自然段,谈谈读后知道了什么。

(卢沟桥的狮子总共有485只。

6.带着对石狮子喜爱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提醒注意:

“厘”字上面不要多一点;“蹲”字右边

中间不要少一横;“偎”字右下不要多一撇;“概”字中间的最后一笔是点。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抄写两遍。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桥上的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有一个重

要原因。

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每句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

概述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因事变发生在1937年7

月7日而得名。

第二句:

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挑

起战争。

侵华日军以听到宛平城枪声,致使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

城内搜查,遭到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的拒绝。

正交涉间,日军向宛平城射

击,继而炮轰卢沟桥。

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奋起抵抗。

“七七事变”又称“卢

沟桥事变”。

宛平县城在卢沟桥东。

第三句:

指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这也是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

建筑的原因。

第四句:

强调卢沟桥的历史价值。

2.这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抗战的起点,又是卢

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

3.归纳自然段段意。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憎恨侵华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三、朗读全文。

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七七事变》。

3.预习《古诗三首》。

课文

3古诗三首

一、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人是怎样描写景物的,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3.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鹿柴》、《梅花》。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根据诗歌的意境绘制的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三首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板书课题:

3古诗三首),要求:

借助注释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是怎样

描写景物的,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能背诵、默写古诗;学习阅读、理解古诗

的方法

二、学习《宿建德江》。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然后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移舟:

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

靠岸停船。

在诗中有停下来宿夜的意思。

烟渚: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日暮:

即日落。

客:

指诗人自己。

愁新:

即新愁。

由落日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什么?

教师要点拨一下:

因为身在异乡,引起思乡之愁。

出示挂图或打出投影,帮助学生理解后两句诗。

先借图画,理解“野旷”、“天低树”、“月近人”,再理解这两句诗。

“野旷天低树”是说旷野无垠,远远望去,高高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

低,表面是写景,实际上表现了作者举目无亲、孤苦无援的心境。

“江清月

近人”是说夜幕降临,水中之月和船中之人离的是那么近,望着明月,似有

和家人团圆的希望,使诗人在愁苦中增添一丝喜悦。

3.看挂图或投影,再听范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己放声朗读,达到能够背诵。

5.全班齐声背诵《宿建德江》,在头脑中浮现图画。

6.学习生字“愁”、“旷”,练习书写。

三、学习《鹿柴》。

1.听范读,整体感知这首诗。

2.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词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但:

只。

闻:

听见。

第一句讲山中空旷无人,突出其“静”。

第二句讲只听见人说话的声音,

显其“动”。

用在“空心”中能听到“人语响”,来衬托山之静。

这种写法,

值得学习。

出示挂图或打出投影,帮助学生理解后两句诗。

想象一抹夕阳的余晖射入林中,映照在青苔上的景象,体会一小片光影

衬托出“深林”的宽广和幽暗。

3.看挂图或投影,再听范读,边听边想象。

4.自己朗读、背诵这首诗。

5.全班背诵《鹿柴》,在头脑中浮现图画。

6.学习生字“苔”,练习书写。

四、作业。

1.朗读、背诵《宿建德江》、《鹿柴》。

2.抄写《鹿柴》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字词:

日暮、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闻、返景、深

林、复、照、青苔。

2.指名背诵《宿建德江》、《鹿柴》。

二、学习《梅花》。

1.指名范读,全班同学整体感知这首诗。

2.自学理解词句,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如有理解不准确的

地方,教师加以指导。

凌:

冒着。

遥:

远处。

为:

读w8i,因为。

后三句写出了梅花的三个特点:

耐寒、洁白为雪、幽香。

用这么精练的

文字,这么准确地写出梅花的主要特点,很值得学习。

3.自己朗读、背诵这首诗。

4.全班背诵,在头脑中浮现图画。

5.学习生字“凌”,练习书写。

三、启发学生小结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初读,整体感知;理解词句,了解内容;再谈,边读边浮现图画,并读

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加深印象。

四、抄写《梅花》这首诗。

五、背诵本课的三首诗。

六、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鹿柴》、《梅花》。

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字·词·句”的练习,区别音、形上易混的声母;区别形近字

的音、形、义,以利把学过的字写对、用准;了解一字多义,练习在字典中

选准义项;练习扩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生动;了解书名号的用法。

2.通过“听话·说话”训练,学习在“客人来我家”时,怎样说,怎样

做。

3.通过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

法。

4.通过看图作文,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按一定顺序描述图

意的能力。

二、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

1.打开课本,学生自己拼读,想想声母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说声母的不同点,并说说从不同中懂得了什么(如,要分清平舌

音和翘舌音,n、l读音要分清)。

3.启发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易混声母。

三、练习第二题。

1.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上面四组的形近字组词练习,同时指名

在小黑板上做同样的练习。

2.订正。

先区别字形,再组词,做到区别形、义,准确使用,并提示学

生上面的四组音同、形近、义异。

3.分头做下面四组形近字组词的练习。

4.订正。

提示学生“偎、喂”声调不同,其他三组音同。

5.鼓励学生每学了新的生字,要注意和形近的熟字比较,做到学过的字

会写、会用,不写错别字。

四、练习第三题。

1.出示第一组含有“熟”这个词的三个句子,指名读。

2.每个学生自己查字典,联系句子内容,确定“熟”在每句话中的意思,然后交流。

(在第一句中指程度深;在第二句中是成熟的意思;在第三句中

指知道得清楚。

3.小结方法:

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到“熟”字再联系句子内容,确

定“熟”在每句话中的意思。

准确确定义项,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并能培养和提高查字典的能力。

4.用上述方法完成第二、三组练习,分别说出“带”、“闻”在每个句

子中的不同意思。

五、练习第四题。

1.出示例句,明确要求: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进行扩句,使句子表

达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2.每个学生试填,然后订正。

所填词语只要恰当都应当肯定。

3.使学生认识到,增加括号里的部分,句子在表达意思上更具体、更生

动。

六、练习第五题。

1.默读题中的三句话,认识书名号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书名号的

写法。

2.说说三句话中在哪些地方使用了书名号。

(在报纸、杂志、图书的名

称或一篇文章的题目上加书名号。

3.第三句中的两个“小站”,为什么一个加书名号,一个不加?

(因为

后一个不是文章的题目。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完成“听话·说话”训练内容,要求:

用一段话说说“客人来我家”,

要说清楚你或家人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语句要通顺连贯。

二、指名两人表演“小伙伴来我家玩”,重点是“我”是如何接待的,

然后练习说话。

三、指名三人表演“长辈来我家做客”,一人演“我”,一人演“我”

的父亲或母亲,一人演长辈,要表现出“我”和家人是怎样接待的,然后练

习说一段话。

四、指名两人表演“有人找父母亲,他们不在家,我替父母接待客人”,

然后练习说话。

五、小结:

要把接待过程说清楚,说话要看对象,说话要得体,要使用

礼貌用语。

六、各自选择一个内容,练习说话。

七、指名说话,全班评议、补充。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学习按顺序表达的方法。

二、朗读短文《登汇波楼》,理解内容。

1.出示卡片或小黑板,读准下列字音。

b#ch)bi3nli*y4oy2n

汇波矗立巨匾琉璃瓦照耀屋檐

x(r3npi1nch6ngx)

栩栩如生冉冉升起翩翩起舞澄碧如镜和煦

l0nc)y#ngru!

Xu4nju4n

粼粼波纹簇拥花蕊绚丽画卷

2.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我”站在汇波楼上看到的景物,然后交流。

到的景物有:

湖面、游船、百米喷泉、垂柳、远山。

三、默读课文,理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然后讨论,交流。

观察和表达

的顺序为:

近观汇波楼——登楼南望,观察湖面上的景物——看岸边、小岛

上的垂柳——远望群山。

是按照由楼到其他景物、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和描

写景物的。

四、再读课文,想想哪部分给自己的印象最深。

先同位互说,再全班讨

论。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对汇波楼和百米喷泉的描写,因为这两处景物描写具

体,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1.出示挂图或打出投影,板书:

看图作文。

2.明确要求:

(1)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写一篇看图作文,题目由自己

定;

(2)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述;(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4)作文内容

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5)写完以后要修改。

二、从观察图画上加以指导。

1.各自看图,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全班评议,逐步明确: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述,

可由环境、陈设到人物,也可由人物到环境、陈设;

(2)人物的穿着、神态、

动作是观察的重点;(3)要围绕“节日的早晨”,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小

学生穿上新衣服要去干什么,他和妈妈都做了些什么,以便做到内容具体。

三、从写法上加以指导。

1.按一定顺序,怎么说,就怎么写。

每个意思写一段。

2.把人物的穿着、神态、动作、语言作为重点来写。

3.要紧紧围绕“节日的早晨”这个意思来写。

4.语句要通顺,连贯。

5.写完以后加上合适的题目。

6.把写完的作文读一读,从内容和文字上进行修改。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修改。

第六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进行作文讲评;根据讲评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选择中上等的作文一篇,抄成大篇子或制成投影片,出示后由作者

朗读。

三、从内容方面进行讲评,看看是否是围绕“节日的早晨”来写的;是

否符合图意;想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具体。

四、从写法上进行讲评,看看是否是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有没有用得不

准确的词语;有没有不够通顺连贯的句子;有没有重复啰唆的地方;有没有

接不上或句子顺序颠倒的地方;有没有错别字或用错的标点等等。

把种种表

达上的毛病找出来,讨论怎样进行修改,提醒学生注意,修改不要改变原意。

五、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4挑山工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

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用“耽误”、“朴素”

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

板书:

挑山工。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

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

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发

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

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

找出课文里的

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

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

(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

(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

带着这个问题继

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

(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

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

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

(充分地看,看个够。

)“题句”是什么意思?

(就

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腾云驾雾”是指什么?

(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

云雾飞行。

)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

(指传说

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

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

提醒注意:

“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

在登山途中,“我”

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

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

(三次。

)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

方?

(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在

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

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

(闲谈,随便聊聊。

)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

攀谈”?

(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

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

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

想。

(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

“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挑山工

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

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

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呢?

(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