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070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培优之古代散文阅读三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要求。

B.趣作,无复言趣:

通“促“,急,赶快。

C.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易:

轻视。

D.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化向化:

接受教化。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小其名而崇其势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B.取姚内斌于俘虏师不必贤于弟子

C.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王无异于百姓之以为王爱也

D.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宋太祖“任将“之术的一组是

①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②尝有军校讼其不法

③以居则安,以动则胜④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

⑤汉超犹私贩榷场,规免商筭⑥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任用将领,以恩德、诚意来感动将领,赏赐边关将领大量钱财,对将领的一些细节不予苛求,使将领们尽心尽责为国效力。

B.太祖曾经下令为郭进建造府第,郭进想要用筒瓦建房,有关官员认为郭进不是亲王、公主,不得使用筒瓦建房,后来太祖说他看待郭进和自己儿女一样,并催促赶快施工。

C.郭进驻扎在西山,军纪严明。

太祖常常假借郭进除掉犯罪的戍卒,于是派遣这些戍卒去西山,并且说:

“我想赦免你们,但郭进要杀你们。

D.李汉超驻守关南,所属州郡租税钱有七八万贯,全部分给了手下士兵,另外还赏给士卒钱财。

后来李汉超私自开设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市场,太祖知道后免征他的赋税。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译文:

(2)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

(3)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参考答案:

1.C【解析】易:

改变、变化。

2.A【解析】而,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B于,前一句为介词,从;

后一句为介词,比。

C之,前一句代词,他;

后一句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以,前一句为介词,用以,用来;

后一句表修饰的连词,相当于“而”。

3.B【解析】②是说郭进,③是说边将,⑤是说李汉超。

4.A【解析】B项不是“郭进想要用筒瓦建房”,C项“太祖常常假借郭进除掉犯罪的戍卒”有误,D项“全部分给了手下士兵,另外还赏给士卒钱财”有误。

5.

(1)郭进管理部下非常严格,这一定是犯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法,想要诬陷郭进来谋求自己免遭责罚。

(2)有人把这事告诉太祖,太祖立即下令,李汉超私设交易市场的地方,全部免除赋税。

(3)太祖任用将领的方法就是这样,所有供养的将士少但积聚的力量多,使用的方法简略但收取的功效广啊。

参考译文:

宋太祖当初任命将领的时候,施以厚恩,以真诚相待,给他们财物使其生活富裕,不使他们声名显赫而培养他们的威势,不注重细节而看重其大略,让他们长时间任职而考量他的功绩。

每次朝会一定让他们坐,赏赐物品都很丰厚,安抚完他们之后才送走。

太祖曾经让郭进建造府邸,全用筒瓦,有司(审查机关)说,不是亲王、公主不能用筒瓦。

皇帝说:

“郭进守卫西山四十多年,让我国没有北方的忧患,我怎么能把郭进看得连儿女都不如呢?

让他继续修建,不要再说了!

”这可称得上用厚恩安抚将领了。

在仇人中提拔了董遵,在俘虏里提拔了姚内斌,太祖重用他们而不怀疑。

郭进在西山,曾经有军校告他有违法行为。

“郭进统驭属下严厉,这一定是有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阀,想诬告郭进以使自己幸免。

”让亲信的人抓住诬告者送给郭进,然他审问后处死。

这可以称得上以信任厚待属下了。

西方、北方军队掌管的集市税收,大部分都赏赐给各将领,皇帝不过问税收收入,经常一次就赏赐几千万钱。

李汉超受关南,皇帝把一州的钱七八万贯全交给他,又另加赏赐。

李汉超仍旧私自贩卖,设立赌场,颁布规定限制商人。

有人把这些事情告诉皇帝,皇帝就下诏,李汉超私贩东西在哪儿,全部免征关税。

因此边关将领保养士卒以效死命,闲散而足以防备敌情,让他们居留而能得到安定,让他们出征又能取胜。

这可以称得上赐予钱财让他们富裕了。

李汉超、郭进的军职都只到观察使,官职没有超过巡检使,终究没有任命为大将,但都授予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力。

郭进在西山,皇帝每次派遣士卒都要晓谕他们:

“你们要严格遵守法令,否则即使我赦免了你,郭进也可以杀你。

”皇帝对将领授权到这个地步,因此郭进所到之处,兵卒不敢犯任何小错误。

这可以称得上不让他们声名显赫而培养他们的威势了。

对将领施以特别的宠信,将领感激至深;

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们,将领的忠心就牢固;

用边关集市的租税养将领,将领有足够的收入;

不推崇他们的名望而不干涉其权力,则为将的人都希望建功立业,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

忽略他们的过失就可以提拔更多的人才,让将领长久担任同一职务就能明晰他的功劳,从古至今任用将领的原则,就是这样。

宋太祖把这些方法都用了,因此在国内吴越、闽沿海每年进贡请求封职,对外则交州、高丽请求派遣官吏教化,而契丹国派来的和平使者,多次到达朝堂。

总之宋太祖用将的准则就是这样,因此国家养兵少而蓄积的力量打,治理策略少而收效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

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

微之微之,如何如何!

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云:

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

“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

”悲哉!

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

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下至家人,幸皆无恙。

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

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

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

湓鱼颇肥,江酒极美。

其余食物,多类北地。

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

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问,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余习③所牵,便成三韵云: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微之微之!

此夕我心,君知之乎?

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牵挛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⑧余习,这里指作诗的习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阔:

宽广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方寸:

指心绪

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提挈:

扶助

D.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殚:

尽,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且置是事,略叙近怀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流水周于舍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

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已。

C.自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

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

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2)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

(3)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1.A【解析】久远。

2.C【解析】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A.如同,像;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B.副词,相当于“暂且”;

副词,相当于“将”“将要”。

D.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3.B【解析】“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有误,应为“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

4.

(1)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

(或意译为:

何况我处在这样的心境中呢!

)(3分。

其中“尚”1分,“闻”1分,“仆”1分)

(2)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

(3分。

每句1分)(3)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

每句1分)

四月十日夜,乐天对您诉说:

微之啊微之!

见不到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收不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光,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

何况把如胶似漆般紧密相连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相聚,退后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白发满头了。

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

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此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我收到您前年病重时写的一封短信,信上说:

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一些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

“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

”悲伤啊,微之对待我的情意,就是像这样的深厚啊!

又看到您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

“灯油将尽,灯火将灭,映照得人影摇摇晃晃,在这样的夜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

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看着夜风吹着冷雨进入寒窗。

”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

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是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大致谈谈我近来的心境。

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

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

至于家里的人,幸好都没有什么疾病。

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

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

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有瘴气引发的疾病。

湓江的鱼很肥美,江州的酒极醇美。

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

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只要酌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

身上穿的衣服,口中吃的食物,暂且还不用求助他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妙绝伦,天下无双,非常喜爱,留连忘返。

于是在这里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千余竿修长的竹子。

青色的藤萝爬满墙垣,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

流水环绕在草堂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水池中。

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

每次我独自前往,动不动一位就是十天。

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了。

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

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

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后逐件写信告知您吧。

微之啊微之!

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

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

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

平生老朋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虑,此时突然产生。

我被作诗的习惯牵动,写成了三韵六句诗:

“回忆从前写好给你的书信的夜晚,是在天色欲明时的金銮殿后。

今夜写好书信又在何处?

在庐山草堂拂晓的孤灯前。

虽然身似笼中的鸟、栏里的猿,但都还未死,不知人世问你我相见是在何年!

”微之啊微之!

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

乐天叩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

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

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

何其不思之甚也!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

“说大人,则藐之。

”况于夷狄?

请以为赠。

注:

①两制:

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

②大旆:

大旗。

③介马:

披甲的战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始数岁,未学也始:

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

亲近

C.察其意甚恨恨:

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藐:

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A.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②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①昌言举进士,日有名②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①虽不言,察其意甚恨②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①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②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4分)

译: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3分)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

1.A【解析】始:

才。

2.C【解析】A中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

B中一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一说苏洵进京游学与昌言相见后的情景;

D中“虽日为文……”言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

3.B【解析】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4.①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

(游、相与、劳问各1分,在意1分)②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

(生、使各1分,大意1分)③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

(所以、中国各1分,大意1分)

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

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这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粟给我吃,我们两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

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

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

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

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

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

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

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

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

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

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

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

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

唉!

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

从前奉春群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域之战。

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

孟子说:

“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

”何况对于夷狄呢?

请让我将这名话作为赠言。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夜航船序

张岱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

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

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

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钢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

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

“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

”余曰:

“不然。

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

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

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

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

“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

“是两个人。

”僧曰:

“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

“自然是一个人!

”僧乃笑曰:

“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

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A.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差:

记错,说错

B.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害:

损害,妨害

C.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信:

音讯,消息

D.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聊:

姑且,暂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因想吾八越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D.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②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A.文章开篇点明了写作的背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学习风气,进而提出了学问的识记要有所准备,要博学的观点。

B.文中说到“百工贱业”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张岱的思想中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

轻视劳动人民。

C.末段中,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有些关于文理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记取的。

D.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既交代了编书的目的,又揭示了做学问的真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2)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

(3)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

1.C【解析】果真,确实。

2.D【解析】副词,表承接,于是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

B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C介词,对/介词,被。

3.A【解析】提出的应是学问的识记重在“学以致用”的观点。

4.

(1)所以道听途说,只要在口头上能分辨出数十个名姓,就可称为是博学的才子了。

重点词语:

故、为,1分;

语意通顺,2分。

(2)偶然问到其中的一件事,那么人名、官爵、年号、地点,(他们)都会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未曾出现一点差错。

枚、未尝,1分;

(3)读书人高谈阔论,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

(4分。

士子、拳足,2分;

天下的学问,只有夜航船时最难应对。

一般粗野鄙俗之人,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