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835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三文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B.②地区自然景观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C.③地深受西风的影响,全年温和湿润

D.④地受到沿岸洋流影响增温增湿

读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回答8-9题。

8、四地中气候类型可能相同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①

9、仅考虑大气环流影响,四地中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某日①—④四地昼弧长短状况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1、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

A.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12、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鸟巢体育馆 

②十八大报告内容 

 

③生产力 

④科学发展观 

⑤黄河 

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13、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难时消极等待、

逆来顺受;

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

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

14、中外哲学史上曾产生过“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与“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等哲学观点,它们按照顺序对应的排列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A.

B.

C.

D.

15、辛弃疾在《木兰花漫》中言到: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大意是:

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

对此王国维评论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6、人们在展望2012年的国际形势时,用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动荡”。

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加剧和蔓延;

西亚和北非内外矛盾错综复杂、战乱不断;

伊朗核问题愈演愈

烈,矛盾冲突可能进一步升级;

美国、法国、韩国、墨西哥等国面临大选,政府更迭必然导致各种政策的调整……人们对2012年国际形势的展望,体现了意识()

①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

主观映象

③能够

能动地认识世界④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7、2012年3月起,包括环杭州湾地区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地率先开始尝试发布被称为“灰霾元凶”的空气污染物PM2.5监测数据,PM2.5终于成为人们生活常识的一部分。

下列诗句与此所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A.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B.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8、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一只跳蚤放进杯里,开始跳蚤—下就能从杯里跳出来。

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口上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

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因为它的目标高度已经不及杯子的高度了上述实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

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事情才能成功

D.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决定作用

19、“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某些东西联系起来;

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012年11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按计划迅速投入紧张的出海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中。

期间,顺利进行了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

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舰机适配性

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作了比较准确的观察;

17—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

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

人们对火星的认识过程佐证了()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运动具有规律性,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③④

22、在探究“事物联系哲理”的课堂上。

一位同学举例:

在非洲东部的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哨刺金合欢树。

在它的周围,举腹蚁、天牛、介壳虫、长颈鹿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

为了不让长颈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吃合欢树的叶子,一些美国生物学家在6棵树周围围起带电栅栏。

10年后,那些受保护的树日渐枯萎死亡,而没有受到保护任由长颈鹿啃吃的树却依然长势良好。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事例反映具体事物的联系不因人类活动而改变

B.事例反映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C.事例反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D.事例反映自在事物的联系优于人为事物的联系

23、一片临河的草

丛突然起火,火焰形成一个火圈,向一个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

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蚂蚁球”,尽管被烧得噼啪作响,“蚂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 ②搞好局部就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③整体功能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④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4、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5、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

《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如“朝廷”诗即云:

“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天父诗》则云: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上述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比清朝统治更加黑暗腐朽

B.太平天国坚决反对封建传统道德

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

D.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26、《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一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

下列能准确解读该材料的是()

①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

②“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正处于第一次发展高潮

④北洋军阀政府压制实业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27、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28、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都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范畴B.都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和革命纲领

C.发动者都曾用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D.都主张推翻清朝并变革封建土地制度

29、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明确反对帝国

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0、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

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31、在五四运动期间,进步青年的特点和优点是()

①爱国精神突出表现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上

②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

③开始同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

④充当了反帝反封建的先锋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③

32.……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

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

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

制主义者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33、《历史学家眼里的毛泽东》中记载:

“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地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

”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34、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

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但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权性质的变化B.主要矛盾的变化

C.国家性质的变化D.国际形势的变化

35、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

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

1。

这表时()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第Ⅱ卷综合题(共16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我国从中东波斯湾地区进口原油海上运输线路图及三地气候图

材料二中国及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图

(1)比较甲、乙、丙三地气候的差异。

(10分)

比较项目

甲地

乙地

丙地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

(2)简述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差异。

(4分)

(3)目前,油页岩作为潜在能源潜力巨大。

从成因看油页岩属于:

岩。

简要分析我国大规模勘探、开采油页岩资源的意义。

(8分)

(4)我国通过实兑港经西南地区输送油气与海上运输相比,有何优点?

(6分)

37、(2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年均温24—27°

C,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且分布均匀,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是油棕最为理想的生长环境。

年均温23°

C以上,月均温22—300C的月份有7—8个月以上,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干旱期连续3—4个月的地区只能季节性产果。

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最适于种植油棕。

材料二油棕产业目前主要产品是棕油和棕仁油e棕油主要用来制造肥皂、润滑油、化妆品等,也是服装制造业的辅助剂。

棕油精炼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脂。

棕油梓取过程中会有不少副产物作为肥料、燃料或饲料。

材料三世界油棕种植分布图。

(1)说出油棕的主要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种植油棕的有利自然条件。

(12分)

(2)与东南亚相比,中美洲地区油棕种植面积和生产規模较小。

分析中美洲种植油棕的制约因素。

(3)提出油棕产业发展的建议,并陈述理由。

38、2012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会议重申,把稳增长放在

更加重要的位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发生了重大变化。

扩大消费,就要适应居民消费的变化,紧紧把握消费需求变化规律,推动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分析上述材料蕴涵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低投入

、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任

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

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并作

出了具体部署……。

(2)用“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

材料三怒江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尚未开发的河流之一。

怒江的鱼类资源中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

怒江峡谷曾经被誉

为世界第二大峡谷,其自然景观颇为壮观。

围绕着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坝,有关部门一直持谨慎态度,多次邀请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境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

(3)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有关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悦悦在相继被两车碾

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人们在内心惊讶、叹息、愤怒的同时更是炮轰国人的冷血无情及道德的滑坡。

心理学上则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责任分散效应”,即当多人在场时,责任在无形

之中由众人共同分担,形成责任分散的局面;

对于其中的个体而言,每个人相应承担的责任微小且不明确,由此产生“我不出手,自有他人出手”的推诿心理,从而外在表现为一种“人多≠力量大”的集体冷漠的现象。

汪洋书记呼吁。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

材料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国家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在创业中出现“100人创业,95人死掉或受伤,只有少数人可以摇摇晃晃地走过去”却是大学生创业的真实写照。

正是由于成功率不高,大学生创业广受争议。

对大学生而言,自主创业的进取精神令人钦佩,即使失败,这段经历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大学生在创业时,要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要做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

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忽略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或者一味地抛弃过去人们创业中的经验,盲目求新、求异,或者一味地信赖人们过去的经验走不出传统的圈子,因而出现创业不创新,创业难成功的局面。

(1)结合材料一,运用系统优化知识分析出现“人多≠力量大”现象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大学生创业容易遭遇失败和挫折的理由。

40、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

(5分)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

(3分)

材料三“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

“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

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

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

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

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1、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

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

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

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

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

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

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材料四“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落后的原因。

(从材料中概括)(4分)

(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3分)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颁布了什么文件?

(2分)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1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即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4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兴中会和强学会,一个以革命为宗旨,一个以改良为依归,它们揭出了革命与改良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

改良派在甲午战争之后跃登历史舞台,其思想渊源和斗争趋向,是由战前30余年的改革思潮发展而来,也是对洋务派的批判和发展而来。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布于世,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