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勤技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748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勤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工勤技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勤技能.docx

《工勤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勤技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勤技能.docx

工勤技能

工勤技能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1

一、工勤技能岗位

1工勤技能岗位人员的概念:

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工人身份的人员,通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考试,并取得等级证书的人员,他们可分为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

2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

一般是公务员。

3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一般是专业技术人员。

4工勤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分类:

一般分为行政机关工勤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和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从业人员。

1

5事业单位岗位分类:

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1-2

6工勤技能岗位:

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的工作岗位。

2

二、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

7职业能力:

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8职业综合能力(8项核心能力):

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4

9职业综合能力四个方面:

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4、自我人格完善能力:

4-5

10知识:

是指个人知道什么,是人类在从事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系统认识。

5

11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做什么,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练习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和动作和智能的操作系统。

6

12能力是指能够做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先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的学习和时间因素。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

13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的特征:

1、相对广泛性2、相对稳定性3潜伏性7-8

三、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对职业的影响

14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对职业的影响:

1、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2、职业实践和教育培训是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8

第二节: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测试9

一、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测试

15职业能力测试:

是通过某些测试来预测从业人员的职业定位以及适合的职业类型,它属于一种倾向性测试。

16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测试:

是指专门用于测查工勤技能岗位领域内的多种职位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根据这种可能性并以此作为工勤人员晋级迁升的依据。

二、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测试题型分析

17职业能力测试题型分析:

可分为:

基本常识测试、职业岗位基本能力测试、办公技术基本技能考核三大部分。

10

第一章政治常识1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

18哲学:

就是给人以智慧、教人聪明的学问。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2

19世界观:

是人们对包括世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基本观点。

12

20方法论:

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12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质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2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

2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受有助于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4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2、物质的本质属性是运动的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反映5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正确的意识或错误的意识都有能动作用)14-15。

24-1、物质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24-2、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4-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4-4、物质的本质属性是运动。

24-5、意识的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4-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25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的前提下,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6意识的能动作用:

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的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7联系:

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复杂多样性等特点。

28马克思主义:

既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

29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30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产生—灭亡、道路曲折,前途光明)2、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31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2)否定之否定规律(3)对立统一规律

32质量互变规律:

辩证关系三句话: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17

33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每次否定都是“扬弃”,否定中有肯定,克服中有保留。

18

34对立统一规律:

又叫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8-19

35矛盾的二属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18-19

36实践的特点:

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7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或理论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

38认识的辩证过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发展,无限反复的过程。

38-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局部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38-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8-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维理论的错误,在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包含着理性认识。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20-21。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22。

(3)认识发展的规律性。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22-23。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3-28

(一)3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3。

2、社会存在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3。

3、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等24。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它是我国当前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24。

(二)40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两对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5。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6。

(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27-29:

41人民群众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2杰出人物作用: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43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44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二节国家民主制度与外交政策

一、国家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

29-31

45国体:

即国家性质,或指国家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6人民民主专政:

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指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

47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性质相同2、作用职能相同3、历史使命相同。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1-33:

48政体:

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

49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与此相适应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0为什么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其一,中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

其二,中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

其三,中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

32-33

二、政党制度

(一)党派概况33-34除中共外八个民主党派,在中国各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

51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3

52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34-35

53多党合作主要形式有两种:

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是中共中央和地方党委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商会、座谈会。

5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既不属于国家机关,也不同于一般团体,而是最广泛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5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5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显着特征是: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三、民族与宗教制度36-40

56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组成。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

57民族区域自治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力: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二是享有制定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三是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四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多种宗教并存。

意义在40

四、外交政策41

(一)58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体。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59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一,顺应历史潮流。

第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四,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五,坚持全方位的外交工作布局。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组成。

一、61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6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63毛泽东思想是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2、6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921-1927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主要论着: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主要思想: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革命基本思想。

1927-1935土地革命前期至中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主要论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主要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1935-1945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主要论着: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定。

1945-1976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主要论着: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

主要思想:

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建设理论和原则、新民主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等理论思想。

47-49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65毛泽东思想的主题: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66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等理论。

6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有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68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69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70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

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0-53

二、71邓小平理论: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

1、72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基础,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7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4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深化并形成轮廓。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第三阶段: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在复杂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经受严峻考验和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的时期。

第四阶段: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53-54

(二)邓小平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7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5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6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55-56

(三)77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步走”的战略任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等是邓小平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和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56-57

三、7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79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1世情新变化、2国情新变化、3党情的新变化58。

2、8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4个阶段):

酝酿阶段: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0年1月。

命题提出阶段:

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

形成阶段:

2001年7月到2002年10月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深化发展阶段:

2002年至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同时被写进了党章。

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58-5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8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8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9

(三)8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60-61

四、85科学发展观:

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得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61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8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62-63

2、87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

第一阶段:

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10月,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阶段。

第二阶段:

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是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

从2004年4月到2004年9月,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善阶段。

第四阶段:

从2004年9月至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阶段。

63-65

(二)88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89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0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9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5-66

(三)9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69-71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提出的要求)72

(二)93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是内容也是6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9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二,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它深化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四)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76-79:

9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或要求):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79

第二章法律常识

第一节:

法的一般理论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

96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

法的特征:

国家性,阶级性,物质制约性。

二、法律意识和法的作用

97法的社会作用:

第一,政治职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二是社会职能,即履行社会公共事务。

三、法律渊源和法律体系

(一)渊源宪法等8类84

98法律体系:

是指由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国现行法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84

四、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99法律的运行过程:

包括法律的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85

100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

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

85

第二节:

我国的主要法律制度

一、宪法:

(一)宪法概述

10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根本制度的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

86

102宪法特征:

第一,在规定内容上具有根本性。

第二,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性。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具有严格性。

86

(二)103我国的基本制度

1、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87-88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104公民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3)人身自由权(4)宗教信仰自由(5)社会经济权利(6)权利救济的权利89-90

2、105公民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纳税义务(6)其它义务90。

还规定公民义务有:

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90-91。

(四)106我国的国家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组成91。

主要职权在91-93页

二、107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108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依法行政,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94。

(二)109行政主体:

1行政机关2授权组织和受委托组织3国家公务员95

(三)110行政行为:

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所做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四)111行政责任:

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或者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行政主体应承担的行政责任方式主要有:

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撤销违法行政行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赔偿等。

(五)112行政纠纷的解决:

有三种: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97

三、113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包括:

民法通则、特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

98

114民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98

(一)115民事权利主体:

1、116公民(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分三类: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117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成立的条件:

依法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