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756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和恩格斯:

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角度来理解家庭。

他们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

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社会学家:

更多地从家庭的社会属性方面来解析家庭。

如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和H.J.洛克在《家庭》(1953)一书中指出:

“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

4、中国现代对家庭的定义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

1、家庭是一种满足某种功能的结构

有人宣称家庭是一种普遍性的制度,他们认为家庭之所以被发现存在于每一个人类社会之中是因为它履行着某一项维系社会生活的基本功能,如繁衍后代,组织生产和生活、抚育和教育子女等。

2、家庭是一种专制性的社会建构

(一)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1、家庭的基础是两性的结合,被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成为婚姻关系。

(一)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2、连接家庭成员的纽带一般是婚姻和血缘,血缘关系既是自然关系也是社会关系。

家庭是婚姻关系的产物,血缘关系从婚姻关系而来,对家庭的存在与维系起着加固的作用。

(二)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

作为人类生活的组织形式,家庭并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

家庭的职能、性质、形式和结构都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反之,又对一定生产方式的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1、西方:

英语:

family一词含义:

1.同住或不同住的父母子女;

2.一个人或一对夫妇的所有子女;

3.由父母子女、伯父母以及堂表兄弟姐妹等构成的近亲团体;

4.同一祖先的全体子女;

5.雇有佣人的户。

2、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中:

“家庭”、“家”、“室”、“房”、“户”、“家族”有区别。

(三)家庭是一种最典型的初级群体

1、家庭是社会自然产物。

2、成员关系带有感情色彩。

3、家庭有一定的群体规范。

4、家庭具有持续、稳定性。

在家庭中,自然的血缘关系和世代关系是维系家庭存在的重要纽带,生育子女、繁衍后代、增加新的家庭成员,也是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

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往往扮演多种角色,他们对家庭投入自己全面的个性和全部的情感。

家庭成员在共同生活中相互帮助,在感情上相互慰藉和支持。

与正式社会组织不同,家庭中的成员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情感性关系,其成员的活动交换,并不是严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

家庭中有成员互动和家庭生活所遵循的准则。

但家庭中的行为规范并不是十分严格的,不是明文规定的,个人的自觉性起着更大的作用。

每个家庭还有不同的家庭亚文化。

家庭成员由于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因而形成了较深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家庭在这种持续稳定的互动中才得以巩固,互动一旦中止,家庭便会趋于解体。

(四)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家庭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普遍性。

②相对稳定性。

③复合性。

四、家庭生命周期

一个家庭从建立到消失的过程便是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

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

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

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

一、家庭结构的含义

(一)家庭结构的误区

1、把家庭结构单纯理解为家庭成员的组合方式,用家庭人口的数量来表示。

家庭结构不能等同于家庭规模。

2、把家庭结构理解为家庭的内部构造,即内部包含多少夫妻对数、代际层次数。

(二)家庭结构的含义

含义:

家庭结构是家庭的构成,但不是指家庭的经济、职业、文化的构成,而是特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

它表现为三个层面:

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

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

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

二、家庭结构的分类

(一)按家庭的规模划分

1、大家庭:

是指家庭人口在5人以上的家庭

2、小家庭:

是人口数一般在4人和4人以下的家庭

3、单身家庭:

可以看作是变异家庭的一种,指只有一个人的家庭,如鳏夫独居、寡妇独居、离婚独居、孤儿或独身者的家庭。

一、家庭结构的分类

(二)按家庭成员配偶的人数和对数划分

可将家庭分为:

①多夫多妻制家庭

②一夫多妻制家庭

③一妻多夫制家庭

④一夫一妻制家庭

(三)按家庭传袭规则划分

1、母系家庭

2、父系家庭

3、平系家庭

4、双系家庭

(四)按参与和决定家庭事务的权力划分

①父权家庭;

②母权家庭;

③平权家庭;

④舅权家庭。

(五)按家庭成员居住地划分

①从妻居家庭

②从夫居家庭

③单居制家庭

(六)按家庭的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变异家庭

1、核心家庭:

即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家庭规模小,关系简单,只有一个核心,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结构。

2、主干家庭:

又称直系家庭或扩大的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

(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

3、联合家庭:

即家庭中任何一代含有两代以上夫妻的家庭,如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及其孩子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4、其他家庭:

即不符合通常所理解的家庭概念的生活组织形式。

(1)夫妻家庭:

指只有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包括夫妻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生育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的空巢家庭以及尚未生育的未育夫妻家庭。

4、其他家庭

(2)扩大家庭:

指一个核心家庭加入非直系的未婚亲属(如夫妻一方的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3)隔代家庭指由祖父母与孙代组成的家庭。

(4)单亲家庭指由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

(5)同性恋家庭指两个同性基于性关系组成的家庭。

(6)未婚同居家庭指没有履行法定结婚手续而存在性关系的两个异性组成的家庭。

(7)单身家庭指只有一个人的单身家庭,包括终身不娶或不嫁的独身主义者与丧偶或离异后单独生活者等等。

二、家庭结构的变迁

(一)西方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核心家庭与工业化

2、单亲家庭和婚姻稳定性

3、家庭模式和生活选择的多元化

1、核心家庭与工业化

(1)关于核心家庭的争论:

两种观点

①核心化是工业化和都市化固有的产物

②核心家庭不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

(2)家庭的核心化成为趋势

尽管有许多社会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一个可见的社会事实是:

家庭的核心化成为趋势。

在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中核心家庭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美国,已婚夫妇与子女同住户的比例和已婚夫妇无子女同住户的比例,1960年为44.2%和30.3%,1970年为40.3%和30.3%,1980年为30.9%和29.9%,1988年为27.0%和29.9%。

在西德,小型化的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

1988年,西德45%的家庭是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

其中一孩家庭占52%,二孩家庭35%,三孩及三孩以上家庭占13%。

2、单亲家庭和婚姻稳定性

西方的婚姻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家庭组成或解体的途径变得更加复杂,促成了家庭生活的新模式。

(1)人们的初婚年龄延长,甚至不婚。

在美国,每千人的结婚人次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1946年达到16.4人次的最高峰,而在整个1970和1980年,全部人口的结婚率在10.6‰和9.79‰之间波动。

(2)初婚的平均年龄不断提高。

在美国,到1991年,男子达到26.3岁,女子达到24.1岁,而1956年时的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子22.5岁和女子20.1岁。

(3)未婚先育

在美国,1987年每四个婴儿中,即有一个是由未婚母亲所生,1980—1987年未婚母亲所生婴儿数增长了40%,同期结婚母亲所生孩子数则下降32%。

战后联邦德国,一是婚龄期的男女初婚人数在1950年后持续下降;

二是婚龄推迟,24岁以后结婚的男女都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非婚同居更呈与日俱增之势,因而造成非婚生子女大量增加。

(4)在结婚发生“紧缺”的同时,现存的婚姻关系不牢固,离婚率高。

根据1990年《联合国人口年鉴》记载,英国的离婚率为5.72‰;

加拿大为6.109‰;

美国为9.4‰。

非婚生子女激增、比重上升和跳跃上升的离婚趋势的最直接后果,是单亲家庭增多。

以德国为例,2008年有19.19万对夫妻离婚,比2004年少了2.2万对。

美国的离婚率居全球第一,几乎每两对美国夫妇就有一对以离婚收场。

美国离婚率从1980年的22.6下降到了17.7,而结婚率也在稳定下降:

以1000位未婚妇女为基数,结婚率从1970年的76.5下降了50%至39.9。

(1)单身族

(2)非婚同居

(3)理智分居

(4)同性恋

(5)网络情缘

在结婚推迟、初婚年龄中位数提高的同时,单身人口队伍不断扩大。

1988年美国的成年单身者达6600万人(其中独居老人870万人),占成年人总数的37%,而1970年该类人口只有3800万(其中500余万名独居老人),占成年人口数的28%。

(2)非婚同居

据联邦德国青年家庭妇女卫生部公布的数字,在1972—1982年间,估计约有100万至250万的男女性人口过着同居生活。

在美国,同居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口中。

而根据1989年的一份资料统计,大专毕业生的婚前同居比例也不低,约占25%。

据美联社统计,过去20多年,美国人的离婚率持续走低,目前已跌至1970年以来的最低点。

美国人离婚率走低的背后,有诸多社会因素。

“如今,许多年轻人就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家庭剧变时期,他们看到了父母的离婚,现在,他们宁愿同居也不随意弄脏圣洁的婚姻地毯。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的非婚同居现象?

(3)理智分居

英国的爱德华王子与索菲亚王妃早在婚前就已为自己的婚姻生活制定下“分居”章程。

作为两个有各自事业、各自生活圈子、又思想成熟的现代人,双方一致赞同周一至周四仍维持原来的生活状态,各回各家互不干涉,给自己也给对方多一些空间,而周五到周日则尽情相聚,共享二人世界。

从亲密的同居到理智的分居,夫妇双方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心理上,一方被另一方依附的可能都会降低,个人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展现。

这种独立主要表现在:

思想独立;

空间独立;

经济独立;

社交独立。

在日本,据大阪的一个婚姻介绍所统计,90%以上的日本单身妇女希望结婚,但其中30%的人不愿与未来的丈夫住在一起。

(4)同性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性恋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许多同性恋者公开组成家庭共同生活。

2000年12月19日,荷兰国会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平权法案。

根据这项立法,同性恋婚姻的各项权利义务和异性婚姻没有分别,不再受到任何的歧视。

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交友的渠道,通过网际清谈(IRC)也能结识恋爱对象。

旧金山一家颇受欢迎的婚介网站(WWW.match.com)专家翠西—麦克德莫特(TrishMcDermot)介绍说:

“这就好比你进入了一个足球场,那儿有的是单身人土供你选择。

网婚的出现是个明证:

访问者只要注册成为该社区的社员,就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与“心爱的人”恋爱,直至“结婚”。

要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也可以“离婚”,然后,再结再离。

“广州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报告”显示:

“对于网恋的态度方面,15.6%的被访学生表示赞同。

其中,20.7%的男生表示赞同,而女生中则只有11.3%的人表示赞同。

而高中生赞同网恋的比例亦几乎是初中生的两倍,比例分别是20.8%和10.6%。

思考:

你如何看待当前流行的网恋现象?

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当代社会,传统的价值已经不再重要,个人的意志在生活选择中显得最为重要。

生活方式的广泛选择余地使家庭形式呈现多种多样。

而老式的通常意义上的家庭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而已。

(二)中国家庭的结构变迁

1、户均人数下降。

2、家庭结构日趋简单。

3、家庭类型多样化。

(1)“联合国”式的家庭增多。

(2)丁克家庭有所上升。

(3)空巢家庭逐步增多。

(4)周末夫妻的出现。

4、初婚初育年龄在推迟。

5、离婚率逐步上升。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据官方统计的平均户规模大致保持在5.17¡

ª

5.38人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平均户规模经历了一个小¡

¡

大¡

小的发展过程。

核心家庭确已成为主流家庭模式,20世纪50年代核心家庭占各类家庭总数的比重为50%,70年代上升为58%,1987年又升至71.34%,1990年则达到77.12%。

(1)“联合国”式的家庭增多。

在1978年前后,中国大陆地区的跨国婚姻完全是凭领导的开明来解决的,数量很少,1979年涉外及港澳台结婚数仅为8460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择偶的范围相应扩大,大陆地区跨国婚姻发展速度飞快。

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时夫妻家庭仅占全国总产数的4.78%,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一对夫妇户占6.5%,以上海为例,1979—1989年期间结婚的113万对夫妻中大约有16万对夫妇没有生育孩子,占结婚数的14.3%。

减去其中一些再婚不生育和由于生理原因不能生育的人数,具有生育能力而不愿生育的夫妇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3%,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样的夫妇人数有增无减。

2002年的上海家庭状况调查中,丁克家庭已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

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独门独户的居住方式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大量增加。

据199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子女与老人分居的倾向加大,老年夫妇家庭增加,空巢家庭愈来愈多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报道上海目前流行“周末夫妻”,平时算是朋友,周末做夫妻,崇尚者大都是30岁上下已婚的青年男女,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有较理想的职业,他们认为,选择分居不仅符合当今时代的工作生活节奏,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婚后可能出现的危机态势,做到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四者兼顾。

这是当代青年人力图对婚姻“围城”一种小小的突破性尝试。

从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总结动员大会上获悉:

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开展12年来,新型婚育观念深入人心。

日前发布的该活动第三阶段(2006年—2010年)37个示范市工作评估报告显示,除个别地方外,示范市男性和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24岁和22岁以上,女性平均初育年龄超过23岁。

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中国的离婚率是5%,而20年前是0.7%。

随着现代人婚恋观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中国的离婚率在逐步提高。

一、家庭功能的含义

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用和效能。

二、家庭功能的分类

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类和社会的多种需要,这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

Zimmerman把家庭的功能概括为:

①群体成员之间的抚养和照顾;

②通过生殖和收养增加新成员;

③儿童的社会化;

④对成员的社会控制;

⑤对食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⑥通过爱来维护的道德和动机。

(一)经济功能     

(二)生育功能

(三)性生活功能     

(四)抚养和赡养功能

(五)教育和社会化功能

(六)感情交流功能

(七)休息和娱乐功能

(八)宗教功能      

(九)政治功能

(一)经济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是家庭的功能的物质基础,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存的需要。

(二)生育功能

人类进入个体婚制阶段以来,家庭一直被当作生育子女、繁衍后代的基本、合法的单位。

两性通过婚姻,生育并抚养子女。

(三)性生活功能

“食色性也。

”性是人类基本的生物要求。

性生活也是婚姻关系中的生物学基础。

(四)抚养和赡养功能

1、父母对子女有生活上提供供养的义务,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供养、给予生活援助的关系。

子女对父母也有养老的责任,这是代际之间的相互抚育和照应。

2、家庭养老包括经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交流三个方面。

(五)教育和社会化功能

1、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儿童的社会化

一般而言,儿童的初级社会化是在家庭及其邻里环境中完成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2、家庭成员相互教育以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

文化反哺:

父母从子女那里学习新的知识。

如学习网络知识、外语、流行音乐等等。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

感情交流和结合是人的心理需求之一。

感情交流是家庭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对于个人来说,各种心理态度的生成、人格的发展、感情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都离不开家庭。

(七)休息和娱乐功能

家庭娱乐对于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儿童在家庭游戏中获得知识。

对于成年人来说,家庭娱乐可以调剂生活,增加乐趣。

(八)宗教功能

家庭原本也是传承宗教信仰、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生活联系,宗教信仰会相互影响并潜移默化,家庭成员经常持同样的宗教信仰,家庭就是一个宗教场所和单位。

(九)政治功能

家庭中家长的权力与他对家庭成员的经济行为、生活选择的掌握和操纵,使家庭成为一个小型政府。

如家庭的“财政部长”、“决策者”等。

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影响家庭整体变迁的决定因素

2、社会制度

影响个人阶层地位的获得

3、社会规范

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

4、文化制度和价值观

影响家庭各种功能的发挥程度

(二)家庭内部的因素

家庭类型结构、家庭关系与家庭功能是相互作用的。

四、家庭功能的变迁

(一)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的丧失和转移

(二)家庭功能由家庭走向社会

(一)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的丧失和转移

1、威望、权利、地位从以家庭为中心转向以个人为中心。

2、家庭的经济功能已经广泛地进入工厂、商店和银行,即家庭经济功能中的生产、分配、交换职能已为社会化统筹所替代,家庭在经济上已变成其成员共同生活的消费单位。

3、教师代替家长对孩子实行基本的教育。

4、社会保险、国家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失业补贴和其他各种社会立法,取代了家庭中传统的保护功能。

5、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也已部分转给社会。

6、公共娱乐场所增加,娱乐内容丰富,家庭不再是休闲场所。

7、专职的教父、教士或牧师承担起满足宗教需要的功能。

宗教在更多的意义上成为一种社团活动,而不是家庭活动。

8、性观念的变化,使婚姻以外的性关系增加。

9、家庭的生育功能越来越萎缩。

(二)家庭功能由家庭走向社会

1、生育功能逐步退化

A.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推迟

B.生育子女数量减少

C.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

比封建时代自给自足而言,生产已经越来越社会化,但由于公有制形成下仍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私人、私营主业层面存在,因此我国目前家庭生产功能继续发挥着一定作用。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

(1)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家庭消费结构不断变化

(3)家庭消费趋向民主化

(4)家庭消费范围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4、赡养功能弱化

传统的赡养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有“淡化”趋势。

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赡养功能的不断削弱。

年轻一代经济独立,核心家庭生活方式代际纠纷等,使得老年人独居的越来越多。

5、教育功能分化

现代中国家庭家教喜忧参半:

喜者观念在进步、方法手段在进步

忧者传统家教束缚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溺爱。

6、政治和宗教功能不断削弱

在当代家庭中,宗教活动已从家庭转向社会,家庭的宗教功能日趋削弱,政治功能也越来越淡化。

7、感情交流与娱乐功能日趋强烈

家庭感情交流的需求趋向日常强烈,因为越来越多家庭衣食无忧之后要求精神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