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02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docx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

2020年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解析

说明:

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

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3、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模式是()。

A、自然资源开发和剩余农产品出售

B、对优势资源进行系列加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C、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D、水、碱、沙综合治理

【答案】C

【解析】南方丘陵地区要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

2、人们必须重视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这是因为()。

A、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B、认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C、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

D、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认识的源泉

【答案】BC

【解析】一切真知皆由直接经验发源,但任何人不可能事事都依靠直接经验,人类文明成果依靠间接经验传承。

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偏废。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资本

C、技术的垄断

D、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

【答案】A

【解析】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故选A。

4、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具有()。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答案】ABCD

【解析】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

认识客体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

(1)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2)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摹写,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加工再现。

主体不仅可以反映客体,而且可以用认识做指导改造客体。

(3)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故本题选ABCD。

5、根据规定,场地使用费在开始用地的()内不调整。

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供需情况的变化和地理

环境条件的变化需要调整时,调整的间隔期应当不少于()。

A、5年1年

B、5年3年

C、10年5年

D、3年2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场地使用权及其费用管理。

根据规定,根据规定,场地使用费在开始用

地的5年内不调整。

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供需情况的变化和地理环境条件的变化需要调整时,调整的间隔

期应当不少于3年。

故选B。

6、长沙天心阁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

形象的说明了静止是()。

A、运动的存在方式

B、运动的衡量尺度

C、运动的内在原因

D、运动的普通状态

【答案】B

【解析】舟行洲不行,鸽飞阁不飞,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说明静止是因参照物不同所体现出来的运

动的形态,因而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故选B。

7、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在()。

A、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B、理顺分配关系。

避免两极分化

C、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D、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答案】ACD

【解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在商品经济中,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是不同的。

故本题答案选ACD。

8、下列作品与作者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梦溪笔谈》──沈括

B、《水经注》──徐霞客

C、《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D、《步辇图》──阎立本

【答案】B

【解析】《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因此B项对应不正确。

故选B。

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ABCD

【解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不是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故选ABCD。

10、发送给抄送机关的文件,以及在报刊上公布的文件,可视为()。

A、副本

B、正本

C、存本

D、修订本

【答案】A

【解析】副本是指再现公文正本内容及全部或部分外形特征的公文复制本或正本的复份。

11、有的员工缺乏主见、思想保守、谨小慎微、依赖性强,这是其缺点或短处,但如果让此人从事

()的工作,却可以使人很放心,并做的很出色。

A、独当一面

B、决策性很强

C、创造性很强

D、执行性和制度性很强

【答案】D

【解析】管理者要对职工有正确的知觉。

包括正确认识职工在各方面的长处和短处,以及正确认识职工长处

与短处转化的条件。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长处与短处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如果管理者对转化的条件有正确的知觉,就可以创造条件使员工的短处变为长处。

缺乏主见、思想保

守、谨小慎微、依赖性强的职工在工作中很难独当一面,但如果让此人从事执行性和制度性很强的工作,却

可以使人很放心,并做的很出色。

故选D。

12、证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理论是()。

A、牛顿力学理论

B、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C

【解析】证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故选C。

1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

A、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B、不变资本的产物

C、所费资本的产物

D、可变资本的产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的相关知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生产成本)发挥作用,而且预付资本中没有被消耗的不变资本也参加到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来。

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

根据题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剩余价值可以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故选A。

14、陈某是某控股公司员工,且持有本公司的一些股票。

年底获3万元股息收入,这3万元属于()。

A、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

B、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

C、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D、经营获得的收入

【答案】A

【解析】资本要素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投入最终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和金融性资本,主要有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所以答案为A项。

15、某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则该工厂资本家每月获得的剩余价值为()万元。

A、5

B、10

C、30

D、6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本题中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都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

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相当于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是1:

1,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是5万元,故本题选择A选项。

1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是()。

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改变社会的生产力

D、人口可以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

【答案】AB

【解析】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故本题选AB。

17、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助、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的是()。

A、西蒙和林德布罗姆

B、亚里士多德

C、阿利森和拉斯维尔

D、伊斯顿和拉斯维尔

【答案】D

【解析】伊斯顿和拉斯维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助、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阿利森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18、下列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创建者之间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鲜卑族:

前秦:

拓跋珪

B、契丹族:

辽:

耶律阿保机

C、蒙古族:

元:

成吉思汗

D、女真族:

后金:

皇太极

【答案】B

【解析】A项,拓跋珪即道武帝,北魏王朝的建立者,鲜卑族,错误,排除A项。

C项,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错误,排除C项。

D项,后金是努尔哈赤建立的,错误,排除D项。

所以答案为B项。

19、下列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创建者之间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鲜卑族:

前秦:

拓跋珪

B、契丹族:

辽:

耶律阿保机

C、蒙古族:

元:

成吉思汗

D、女真族:

后金:

皇太极

【答案】B

【解析】A项,拓跋珪即道武帝,北魏王朝的建立者,鲜卑族,错误,排除A项。

C项,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错误,排除C项。

D项,后金是努尔哈赤建立的,错误,排除D项。

所以答案为B项。

20、下列不属于公文版头部分要素的是()。

A、发文机关标志

B、主送机关

C、发文份数序号

D、签发人

【答案】B

【解析】公文版头部分包括:

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

故选

B。

21、行政反馈是()。

A、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机制

B、行政系统纵向结构的协调机制

C、行政系统横向结构的协调机制

D、行政人员的协调机制

【答案】A

【解析】行政反馈,即行政系统把外界输入的情况,加以转换分析,通过制定政策或提供服务等方式反作用

于外部环境,再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加以调整,以达到行政目标。

行政反馈是行政系统

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机制。

故选A。

22、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答案】A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就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

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是劳动者,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因此,社会存在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23、现代中医借助西医的物理检验手段,提高传统的“望→闻→问→切→处”的诊断准确性。

这样的优化属于()。

A、工期优化

B、技术优化

C、成本优化

D、流程优化

【答案】B

【解析】A项“工期优化”也称时间优化,就是当初始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大于要求工期时,通过压缩关键线路上工作的持续时间或调整工作关系,以满足工期要求的过程。

B项“技术优化”是指对一个现存的技术进行改进或升级,使其趋于完善的过程。

C项“成本优化”是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寻求质量成本总额最小。

D项“流程优化”是一项策略,通过不断发展、完善、优化业务流程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中医是现存的技术,通过借助西医的物理检验手段,对其进行了完善,提高了准确性,属于技术优化。

因此B项当选。

24、×市公安局告知市民施工断路使用的文种是()。

A、决定

B、公告

C、通报

D、通告

【答案】D

【解析】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事务性通告是指向有关对象广泛告知某

一问题或特定工作而制发的有关事宜的文告。

如《××市公安局关于××路施工断路的通告》。

25、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A、二者相互矛盾不可兼得

B、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C、前者取决于后者

D、后者取决于前者

【答案】B

【解析】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

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

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故选B。

26、24小时降雨量为25.0~49.9毫米或1小时降雨量达到8.1~15.9毫米的雨称为()。

A、小雨

B、中雨

C、大雨

D、暴雨

【答案】C

【解析】24小时降雨量小于10.0毫米或l小时降雨量小于2.5毫米的雨称为小雨;24小时内的降雨量为10.0~24.9毫米或1小时的降雨量在2.5~8.0毫米之间的雨称为中雨;24小时降雨量在25.0~49.9毫米或1小时降雨量达到8.1~15.9毫米的雨称为大雨;24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或超过50.0毫米和1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或超过16.0毫米的雨称为暴雨。

因此C

2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B、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D、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察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28、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有关的有()。

A、欧洲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C、阿尔卑斯山地两侧的湖泊

D、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峰顶终年积雪

【答案】ABC

【解析】山脉顶峰积雪是因为海拔越高温度越低而形成的,与冰川无关。

其他都与冰川有关。

故选ABC。

29、公文的功能在于说理办事,开展公务活动。

因此,公文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和议

论。

A、诗歌

B、描写

C、说明

D、抒情

【答案】C

【解析】公文的语言要求庄重、准确、简练、平实。

公文的表达方式有:

叙述、议论;说明。

故选C。

30、“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

C、对立与统一的原理

D、内外因关系原理

【答案】B

【解析】“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说明要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要着眼于整体。

故选B。

31、撰写这类公文时,应注意的事项不包括()。

A、注意行文的普适性

B、观点要明确

C、要及时行文

D、行文要言简意赅

【答案】A

【解析】指某一事物(特别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普适性与针对性相对应。

而对于批复,它具有的是针对性,只针对请示对象,所以选A。

32、公文的作用主要有()。

A、交流作用

B、指导作用

C、引导作用

D、备考作用

【答案】ABCD

【解析】公文主要有交流、指导、引导、备考、宣传等作用。

33、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占主体地位。

A、劳动力

B、生产工具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答案】A

【解析】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

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

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生产资料在生产力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它

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故选A。

3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是()。

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改变社会的生产力

D、人口可以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

【答案】AB

【解析】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故本题选AB。

3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是()。

A、事物的发展是天定的

B、事物的发展方向是确定的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单一的

【答案】C

【解析】“天行有常”,即说明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不能说是天定的。

在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所以,事物的发展不仅有物质性,还有意识性。

故选C。

36、宋代大诗人苏轼曾作《琴诗》,诗中写道: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B、事物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C、事物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D、事物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诗句蕴含的是事物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美妙的音乐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琴与手指共同产生的。

琴与手指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手指所代表的就是人即内因,是音乐产生的依据,琴所代表的就是外因,是音乐产生的条件。

C项当选。

37、市水利局向市财政局请求增拨水利建设经费应用的文种是()。

A、请示

B、函

C、报告

D、申请书

【答案】B

【解析】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市水利局和财政局是不相隶属关系,应该用函。

38、公文的语言应该是()。

A、庄重严谨

B、华丽流畅

C、威严有力

D、古朴典雅

【答案】A

【解析】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

庄重、准确、朴实、精炼、严谨、规范。

39、对下列诗词蕴含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A、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的不完全燃烧

B、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

C、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的升华

D、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A项,“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灰”是指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黑色)和蜡烛一些中杂质燃烧后的产物,属于烃类的不完全燃烧。

A项正确。

B项,“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爆竹”成分中含有硫磺,硫磺中含有硫,硫燃烧产生二氧化硫。

B项正确。

C项,“日照香炉生紫烟”是物理变化,紫烟是因香炉峰的水受热由液态变为气态而产生的。

因此C项错误,当选。

D项,“洪炉照破夜沉沉”中的“洪炉”因烧炭而产生二氧化碳。

D项正确。

40、中华五千年文化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下列成语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A、纸上谈兵——城濮之战

B、卧薪尝胆——楚汉争霸

C、风声鹤唳——淝水之战

D、退避三舍——巨鹿之战

【答案】C

【解析】C项正确:

指前秦部队四散逃跑时惊恐的样子,他们听到风声鹤叫,以为东晋是追兵追赶而来。

A

项错误:

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对应人物赵括,指赵括只会空谈理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城濮

之战——退避三舍,人物是晋文公重耳。

B项错误:

卧薪藏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楚汉争

霸指秦末项羽和刘邦争夺统治权的战争,项羽自诩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D项错误:

退避三舍——城

濮之战,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项羽破秦军主力;砸锅、凿船断自己后路)。

故选C。

41、以下属于公文版头的是()。

A、发文机关标志

B、标题

C、主送机关

D、抄送机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公文的格式。

发文机关标志处于公文版头的位置;标题和主送机关处于公文主体的位置;抄送机关属于公文版记的部分。

故本题选A。

42、昔日小汽车只是一种奢侈品,而今天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

其根本原因是()。

A、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量降低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总量降低

C、商品供大于求,价格降低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答案】D

【解析】根本原因应该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导致

价格降低。

故选D。

43、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答案】ABCD

【解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

44、下列关于欧洲河流的特点与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河网较密,是因为陆地面积小

B、水量充沛,是因为降水量较多

C、无长河,是因为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

D、航运便利,是因为平原面积广,河流之间多运河

【答案】BCD

【解析】欧洲陆地面积适中,并不小,且河网较密与陆地面积大小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A项错误。

其他正确。

故选BCD。

45、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关联合行文时必须做好()工作。

A、审核

B、签发

C、会商

D、会签

【答案】D

【解析】会签是公文拟制的过程中,主办单位主动与有关单位协商并核签的一种办文程序,一般当公文的内容涉及本单位的多个部门或与其他单位有关时,需要进行会签。

联合发文由所有联署机关的负责人会签。

会签根据对象的不同分为内部会签和外部会签。

内部会签用于与本单位内部的各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并核签;外部会签用于与外单位的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并核签;二者的性质相同,但处理形式不同。

46、14.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态、姿态有透彻的

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本身的表述都正确,因此需要进一步理解题干的含义定位选项中表达的含义。

只有D

项反映的是意识的本质,“胸有成竹”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故选D。

47、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好设计,然后才有大楼的建成。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C、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D、物质反作用于意识

【答案】B

【解析】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好设计,这体现了意识的重要作用。

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好设计,这说明

了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

“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

获得成功。

故选B。

48、下列公文除()外,都应加盖发文机关的印章。

A、公告

B、通知

C、函

D、纪要

【答案】D

【解析】公告、通知、函需要加盖发文机关印章。

纪要可以不加印章,如需盖章的,可由主办单位代章。

49、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由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被称为()。

A、有形损耗

B、实物补偿

C、精神损耗

D、价值补偿

【答案】C

【解析】精神损耗又称为无形损耗,有形损耗也称为物质损耗或物质磨损。

故选C。

5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是()。

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人口数量的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