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25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纲重点Word下载.docx

一场敌众我寡、短兵相接的战斗,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颂悼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很可能是楚军抗击强秦。

楚国灭亡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卜居》导读

表现屈原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精神

《渔父》导读

实录或虚构争议。

两种截然的人生选择:

屈原的内心挣扎;

渔父的洁身自好:

和光同尘、不做抗争中包含睿智和超脱。

古代文人无论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多向往渔父生活。

渔父是隐逸者的象征。

 

古汉语连词例释

而,以,则,然,且,与,况,苟,虽

1、而:

本义“颊毛也”。

借作连词,三种主要用法:

①用于联合结构,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李白《蜀道难》: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论语·

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战国策·

赵策》: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表逆接)

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只有当名词作谓语且带有描写性质时,才用“而”连接。

《荀子·

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

②用于偏正结构,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

欧阳修《醉翁亭记》:

朝而往,暮而归。

《捕蛇者说》: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③用于主谓结构,连接主语和谓语,有假设或转折之意。

《左传·

襄公三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表假设)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

(表转折)

2、以:

连词“以”和连词“而”的用法相近,三种主要用法:

①用于联合结构,表示并列、承接等关系。

《礼记》:

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左•成二年》: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②用于偏正结构,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

柳宗元《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③用于复句,表示目的、结果、原因。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目的,以便)

《左•僖三十年》: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表原因,因为)

3、则:

本义“等画物也”,借作连词,常用于复句中,起连接作用。

六种主要用法:

①表示时间上的相承关系,译作“就”、“便”

《史记·

淮阴侯列传》:

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②表示情理上的因果关系,译作“那么”、“那么就”。

《管子·

牧民》: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庄子·

逍遥游》: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③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译作“虽然”、“可是”、“却”。

《国语·

吴语》: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④表假设关系,如用在假设分句中,译作“如果”、“假如”。

《逍遥游》:

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⑤表示对比关系,译作“就”、“那么”

《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⑥表示“发现”,译作“原来已经”

《左传·

僖三十三年》: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然:

本义“燃烧”。

借作连词,复句中表转折,然而、但是。

《左•僖三十年》: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高祖本纪》: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跟“然”有关的凝固结构:

①然则——“然”是代词,“则”是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岳阳楼记》: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然后——“然”是代词,然后也。

《六国论》: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则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③然而——“然”是代词,“而”是连词。

虽然如此,但是。

《孟子·

梁惠王上》: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虽然——“虽”是连词,“然”是代词,尽管如此、可是。

滕文公上》:

滕君,则诚贤君也;

虽然,未闻道也。

古汉语介词例释

于(乎),以,为,与,因,由,自,方

1、于(乎):

五种主要用法:

①表示处所和时间,译作“在”。

《论语•先进》: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古汉语中表处所的“于”可以不出现,直接以名词作地点补语: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介绍涉及的对象,可灵活翻译。

《左传•隐公元年》: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墨子•公输》: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③说明原因,译作“由于”、“因为”。

《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表示比较,译作“比”。

⑤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发出者。

2、以:

本义是“用也”。

虚化为介词,五种主要用法:

①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楚策》:

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②表示人的身份、地位。

孙子吴起列传》: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汉书·

张骞传》: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③表示率领或依照。

《左·

僖五年》:

宫之奇以其族行。

(率领)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④表示原因。

卫灵公》: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⑤表示时间。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有以、无(亡)以凝固结构,有(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战国策》: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列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

古汉语语气词

——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成分的语法关系,只表示不同语气。

按照句子中位置,三类:

句尾、句首、句中。

句尾语气词:

也,矣,已,乎,与,邪,为,哉,焉,夫,耳

1、也:

用在句尾,含有判断、肯定、确认的语气。

①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进行判断。

陈涉世家》:

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用于叙述句,表示对所述情况深信不疑。

隐公元年》: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③用于因果复句,表示对原因或结果的肯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④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

《战国策·

齐策》:

责毕收乎?

来何疾也?

⑤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祈使等语气。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表命令)

《史记·

项羽本纪》: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禁止)

2、矣:

“矣”和“也”用法完全不同:

“矣”表动态,“也”表静态;

“矣”强调事物发展过程,把变化状况告诉别人,“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与现代的“了”“啦”相当,“也”字则没有与之相当的现代语词。

《左成二年》(郤克)曰:

余病矣。

(原先无病,现在病了)

宪问》: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3、已:

本是动词,表示停止、罢、了之义。

虚化为语气词,其用法与“矣”相似,主要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对将来的判断和肯定确认的语气,可译作“了”。

货殖列传》: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4、乎:

最常见的疑问语气词,所表疑问语气也最强。

①用于是非问,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成“吗”。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②用于选择问(“…乎?

…乎”连用),让人选择,译成“呢”。

《秋水》: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③用于反问,句中必有不、岂、况、安、何、孰等词相配合。

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不亦…乎”是常见的反问格式。

《庄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5、哉:

基本作用表示感叹语气,可用于感叹句、反问句和一般疑问句,也可用于祈使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感叹)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反问)

《六国论》: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疑问)

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勉之哉!

(祈使句)

句首语气词:

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

夫,唯(维、惟),其

1、夫(fú

):

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发语辞,不必翻译。

《吕氏春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李斯列传》:

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今夫”,用于句首,表示有议论要发,但“且”、“故”、“若”、“今”的词义基本保留。

且夫—进一步发议论,而且。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故夫—承接上文再发议论,所以。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若夫—表示另起话端发议论,至于说到。

《醉翁亭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今夫—表示另起一端的议论,现在说到。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2、唯(维、惟)

①提示或引出主语、年月。

先进》:

唯赤则非邦也与?

②表示期望语气:

《左僖三十年》: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表示判断,加强语气:

《左僖四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3、其

①表示推测、估拟的语气,大概、恐怕。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两选择句,加强揣测语气)

②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作用同“岂”,常与“乎”呼应,难道.《左僖五年》: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句中语气词:

常用的:

其,也

1、其

成公三年》:

“王送知罃曰:

‘子其怨我乎?

’”

②用于祈使句,表示劝勉、期望、委婉的语气。

《左隐三年》:

“吾子其无废先王之功!

”(表劝勉,不译)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表期望,语气委婉,译作“还是”)

2、也

①表示语气停顿,唤起对下文的注意,一般用在主语后。

公冶长》:

“赐(子贡)也何敢望回(颜渊)?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②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之后,表示语意未完,起停顿及引起下文的作用,语气舒缓。

僖公三十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古汉语词头、词尾例释

——均非完整的词儿,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无词汇义,仅表示词性,或凑足音节数量,甚至不专门表词性,基本上有音无义

有+朝代名称、部族名称、国名:

《尚书·

召诰》: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有熊氏、有巢氏等;

有明、有清等。

《诗经·

击鼓》: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形容词前,无义)

薄、言(一般用在诗歌中)

《诗·

周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然:

常常放在形容词后,逐渐虚化,原来的指示代词的作用减弱,具有了词尾的性质。

《孟子·

举欣欣然有喜色。

今日的勃然、奋然、潸然、怅然、悠然、油然,等等。

含特殊读音的古代专名

1、会稽(kuà

ijī):

山名。

2、月氏(rò

uzhī):

亦作月支。

3、龟兹(qiūcí

):

汉代西域古国名。

4、可汗(kè

n):

古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

5、吐蕃(bō):

亦作吐番。

公元七至九世纪的古代藏族政权。

6、呼韩邪单于(yé

chá

nyú

):

西汉后期匈奴单于。

和亲政策,娶王昭君。

7、大宛(yuān):

中亚古国名,汉时与中国交往甚多,产汗血宝马。

8、冒顿(mò

匈奴族军事家。

9、阏氏(yānzhī):

汉代匈奴单于、诸王妻的统称。

10、身(yuān)毒:

印度古译名。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11、琅琊(lá

nɡyá

亦作琅邪、琅琊。

古山名,在今安徽,又云在山东。

12、皋陶(ɡāoyá

o):

亦作皋繇。

虞舜时的司法官,后用作狱官、狱神代称。

13、樊于期(wūjī或wūqī):

秦将,畏罪潜逃投靠燕太子丹。

荆轲谋刺秦王时,请求以其首级作为进献秦王之礼。

樊自刎而亡。

14、金兀术(wù

zhú

金将。

姓完颜,本名斡啜,又作兀术、乌珠、斡出。

15、万俟卨(mò

xié

万俟为复姓。

南宋初任监察御史,陷害岳飞,与秦桧争权被黜。

桧死任宰相。

坚持投降政策。

见《宋史•奸臣传四》。

第七章

诗经导读

——本名《诗》,最早的乐歌总集,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作品,305篇。

——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含周南、召南、邶、卫、王、郑等十五国风,即15地歌谣,160篇,当时的流行歌曲;

雅有多种说法:

一般认为指周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雅”表明与地方音乐区别。

或指典雅音乐。

大雅31、小雅74篇。

多数是中上层官吏作品,小部分民歌。

几乎都同政治有关,赞颂好人好政,讽刺弊政。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没有情诗;

颂多采庙堂祭祀舞曲,含商、周、鲁颂,40篇。

最有特色者:

《七月》农事诗。

风诗中最长的,叙述农夫一年的劳动生活。

《小雅•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用于贵族宴会宾客。

《魏风•伐檀》对不劳而获者表示愤慨。

《周南•关睢》《邶风•静女》,情诗最有价值,坦诚、真挚。

《周南•桃夭》,嫁女诗

《卫风•氓》,怨妇诗

《邶风•燕燕》,送别诗

《大雅•生民》《公刘》,周初史诗

——四言为主,多用复叠式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基调

《诗经》用韵

韵学基础知识

压韵即押韵。

压、押音近义通。

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不同于韵母。

韵包括韵腹+韵尾,与韵头无关。

互相压韵的字放在同样位置上,构成诗韵。

常在句尾,即韵脚。

教材标注的即王力的上古30韵部

1,之2,职3,蒸4,幽5,觉6,冬7,宵8,药9,侯10,屋11,东12,鱼13,铎14,阳15,支16,锡17,耕18,脂19,质20,真21,微22,物23,文24,歌25,月26,元27,缉28,侵29,叶30,谈

《诗经》用韵规律

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最普遍。

不少诗句以代词、语气词收尾,此时,韵在其前,视为句中、句尾韵均可;

通常情况下,语气词不能看作韵脚、句尾虚词也不看作韵脚。

2,每章(节、段)中所用韵的数量方面,一韵到底或中间换韵。

教材已标为不同符号⊿或○

3,韵脚相互距离方面。

《诗经》押韵一般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

也有隔句押韵的(通常奇句不压韵,偶句压韵);

交韵(奇句压奇句、偶句压偶句)。

——由于是民歌,押韵不严格,格式多样化,所谓格式其实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当时并无限制,可谓天籁之音也。

想压就压,不压亦可;

随时可压,随时可换。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

古人把声纽相同的字称为双声。

如:

琉璃、蜘蛛、刁斗、琳琅。

把韵相同的两个字称为叠韵。

韵头不同,只需韵腹、韵尾相同。

旦晚、葱茏、萧条。

古音通假

古代书面语中,同音、近音字的相互通用和假借,称为通假。

口语中接近,书面语选择汉字记录时,各有不同,而且都保留到了书面文献中,造成了同一个字词的形体差异。

字义完全无关

本有其字者,通假字也。

实质是别字,二字形成了通用。

本无其字者,假借字也,实质是需要造字而没有造。

第八章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等。

1.传注体

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书注解。

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这种类型的古书注解,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

2.章句体

  离章辨句也,分析章节、句读也。

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兴于汉。

汉儒章句经典,多支离繁琐,被斥为“章句小儒”。

一般人“羞为章句”,因此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佚。

今仅存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义疏体

  疏通其义也。

一种既释经文,又释注文的注释。

兴于魏晋南北朝,也称疏,即为前人的“注”作注。

文字深奥,经过解释才能明了,犹如水道堵塞,经灌注才能通畅,故称解释经文的为注;

仍不明畅,则要疏通,故对经之注文的注释称疏。

义疏体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这是其长处;

失在繁琐冗长。

4.集解体

  汇集众说加上编者意见的注释。

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论语集解》,朱熹《孟子集注》,郭庆藩《庄子集释》。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是将《春秋经》《左氏传》聚在一起进行注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5.音义体

六朝以后重视对古书注音,将注音与释义联系起来,即音义。

另有音训、音注、音解、音证、音释等名。

陆德明《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等14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的代表作。

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多数汉或魏晋的注,唐宋的疏:

《周易》:

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

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

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注的内容 

1、解释字词含义

  解词是训诂学中心。

打通古今、方言隔阂,关键是解词。

《尔雅》就是研究汉语词义的专著,把古代词义相同相近的词收集在一起,用当时的常用词加以训解。

2、串讲句子大意

除了训解词语外,也对句子进行训释。

3、申述篇章旨意

  章旨是诗文篇章的中心意思,训诂中常用数语加以概括。

4、分析古书句读

  “句”是指在句子最后一个字下加圆圈,表示一句话完了;

“读”指在一句话中间需要临时停顿的字下加一点。

5、阐释语法现象

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但传统训诂学很早就有对语法现象的阐述。

大致也可分为句法、词法(实、虚)

常见的古注术语

1.曰、为、谓之

相当于叫,叫做。

被释词总是放在它们的后面。

既用于一般的释义,也用来分辨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谓

使用“谓之”时,被释词放在后面;

使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

往往是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相当于“指”。

3.貌:

……的样子

一般加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4.犹:

相当于

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释。

以今语释古语。

即用后世通行的名词来解释古语。

5.读曰、读为

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

6.衍、脱、夺

衍又称衍文、衍字,指传抄或刻印过程中多出了文字。

脱或称夺、脱文、脱字,指古书中脱落文字的现象。

7.斥:

也就是“指”的意思

8.浑言、析言

“浑言”是笼统地说,又称统言、通言。

“析言”是分析地说。

这组术语用来辨析同义词,说明其“同”和“异”。

9.如字

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的是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本来的读音来读。

诗律

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古体诗:

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今体诗:

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

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句数:

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

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押韵:

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位置:

a每联对句的尾字;

b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特点:

a用“平水韵”的106部为用韵标准;

b一般押平声韵;

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

d不能转韵。

(3)讲究平仄:

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

“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

“仄”指

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讲究对仗:

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c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

d对仗原则:

平仄相对;

词性相同;

词义(内容)相对。

5、绝句:

“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诗: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