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927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1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1页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1页
亲,该文档总共1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 练习题 附答案 0906.docx

语言学概论练习题附答案0906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古汉语声母中有[b][d][g][p][t][k],现已合流了,这条语音规律叫做()。

A.腭化规律B.清音浊化规律C.浊音清化规律D.浊音送气化规律

2.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一般是加上词尾s或es表示,但()组词不能这样类推。

A.knifemanleafwomanB.chairpenbookfriend

C.poundbagsortweekdayD.heropigroomsource

3.在社会变动较大或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语言中变化最大的是()。

A.语音B.词义C.词汇D.语法

4.下列词的词义,属于词义缩小的是()

A.”皮”原指兽皮B.”涕”原指眼泪C.”瓦”原指一切烧好的上器D.”江”原捐”长江”

二、判断题

1.任何规则都是有例外的,如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在后面加上s,但man、knife的复数却不能加s,而是内部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

()

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

2.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

基本词汇比较稳固,变动较小,一般词汇则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

()

3.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首先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如为了避免同音词带来的歧义,出现了大量的复音词。

()

4.从语言中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如英语中的”chairone”代替”chairman”、”moonwalk”、”美眉”、”网聊”等诸多领域的新词语进入词汇,可以看出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为灵敏,变化比较快。

()

三、名词解释

1.尖音和团音

2.尖团合流

3.浊音清化

4.语言演变规律/音变规律

5.语音对应关系

6.历史比较法

7.历史比较语言学

8类推

9.词义的演变

10.词义的扩大

11.词义的缩小

12.词义的转移

四、问答题

1.语音的演变有没有规律?

教材上提到的汉语史上的“尖团合流”是否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规律?

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4.“浊音清化”的规律和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

5.分别说明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发展。

6.语法演变中的”类推”及特点。

7.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有哪些?

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C4.C

二、判断题

1.√2.√3.×4.√

三、名词解释

1.尖音和团音:

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2.尖团合流: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

3.浊音清化:

“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

这种现象叫做“浊音清化”。

4.语言演变规律/音变规律:

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

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5.语音对应关系:

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

注意:

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

6.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

7.历史比较语言学:

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

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8类推:

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9.词义的演变:

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10.词义的扩大: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就是词义的扩大。

11.词义的缩小:

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12.词义的转移:

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四、问答题

1.语音的演变有没有规律?

教材上提到的汉语史上的“尖团合流”是否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规律?

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语音是会变的,方言中老少两代的语音差异就是语音变化的具体表现。

经年累月,时间长了,这种变化会显得相当显著。

现在需要了解的是,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

回答是肯定的:

语音变化有规律,而且规律性还很强,教材上提到的“尖团合流”“浊音清化”等就是汉语语音演变规律的具体反映。

先讨论“尖团合流”。

要了解“尖团合流”是怎么回事,首先要了解“尖团音”在汉语中古音音系(以隋代韵书《切韵》音系为代表)和现代汉语音系(以北京话音系为代表)中的不同表现,此外最好还要了解它们在汉语方言中的一些不同表现。

尖团音:

这一概念涉及现代北京话中读舌面前声母(即tc、tc'、t声母)的所有字。

现北京话中的这一组声母,在汉语的中古音系统中分别属于两组不同的声母,传统音韵学中称为“精组”和“见组”。

属精组的中古时是舌尖前塞擦音,与现在的“栽猜赛”(ts、ts'、s)的声母同组。

属见组的中古时是舌面后塞音,与现在的“该开孩”(k、k'、x)的声母同组。

下面是一些例子:

精(ts)组:

挤妻西取须酒尖煎钱仙先千全旋选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静性积席

见(k)组:

鸡欺希去虚九检肩乾掀件牵拳权圈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敬形击激

可以看出,这些字的韵母在北京话中有相同之处:

都是以i或y起头的。

这样的韵母叫做”细音”或”齐齿呼(以i起头的)”和”撮口呼(以y起头)”韵母。

尖团音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尖团音指细音前精组声母和见组声母的区别,来自精组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的称为”团音”。

广义的“分尖团”强调的是精组和见组在细音的前面仍保持声母的两类对立(如“西≠希”),没有合流为同声母字。

狭义的尖团音只指与广义尖团音有关的一种音值表现:

来自精组细音的字像中古音那样以ts、ts'、s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字细音的字像现北京音一样以舌面前声母tc、tc'、t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团音”。

由于京剧等戏曲以这种音值为标准,所以狭义尖团音的概念在戏剧界非常流行,它强调的是这两类字声母具体音值的不同。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tt、tt'、t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

如”西=希、酒=九、全=权”等等。

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

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i、y)的发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的结果:

原来见组的舌面后k类向前移而精组的舌尖前ts类向后移,都向i、y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

现代汉语还有许多方言存有尖团对立,各地的具体音值不尽相同。

如见组细音在广州话中仍保持中古时的舌面后音(k组),在客家话中比广州的k偏前而比北京的tc偏后,山东胶东等地则跟京剧发音一样见组细音已前移至tc,但精组仍保持舌尖音ts。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⑴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

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如在尖团合流的变化中,只要符合声母是精组和见组、韵母是细音的语音条件,都合流为舌面前声母;不论含有这些声母的字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不管它们表达了什么语义。

⑵系统性:

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

如尖团合流中同属于舌尖前音的ts、ts'、s等音一起变化,同属于舌面后音的k、k'、x等音也一起变化。

⑶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

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

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

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把上述音变规律的特点概括起来,简单地说,就是:

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2.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如”电脑、硬盘、光盘”等。

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如”太子、天子、宰相”等词语,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

  第二,词语的替换。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

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

quot;邮差”改为”邮递员”、”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

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第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3.如何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1)条件性:

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

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2)系统性:

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

(3)时间性和地域性:

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

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

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部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

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概括起来说,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4.“浊音清化”的规律和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

(1)浊音清化:

汉语的声母由辅音充当,现代的汉语方言虽然多数没有清浊之分,但古代是有清浊对立的,传统的音韵学将这种对立分为全清(不送气)、次清(送气)、全浊(如b,d,g等)、次浊(鼻音、边音声母)。

中古音系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统称为“全浊”音。

中古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每个发音部位都有三项对立:

清不送气(称作“全清”)、清送气(称作“次清”)、浊(称作“全浊”)。

中古的全浊声母现在只在吴语和老湘语中保留。

这种从中古的浊音到现代的清音的变化称为“浊音清化”。

(2)语音演变规律的三个特点也同样适用于全浊清化的演变:

a.中古的全浊声母字都根据声调的不同分别派入北京话中的送气清音(平声)和不送气清音(仄声),根据语音条件要一起变,不考虑语法语义的区别。

b.变化涉及塞音、塞擦音中带有”浊”特征聚合群的所有成员。

c.演变有时间地域的限制。

5.分别说明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包括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1)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2)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聚合规则在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

6.语法演变中的“类推”及特点。

1)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程,所以称作“类推”。

2)语法类推变化的特点是:

a.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将新的规则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弱式的规则推广运用于强式动词,使强式动词按照弱式动词的变化规则变化。

b.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

c.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

d.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

类推变化推不平的山头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

7.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有哪些?

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中,以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最快。

词汇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的,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人们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系统中打下自己的印记。

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

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

(2)词语的替换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

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

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

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a.词义的扩大: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

b.词义的缩小: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c.词义的转移:

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都属于汉语中借词的是()。

A.雷达足球沙发椅B.卡车电话哈巴狗

C.纳粹吉他吉普车D.沙龙朝廷艾滋病

2.下列各组词只有()是意译词。

A.雷达马达咖啡B.啤酒苜蓿哈密

C.西装篮球胡瓜D.槟榔浪漫坦克

3.柴门霍夫所创造的世界语是()。

A.世界共同语B.洋泾浜C.国际辅助语D.克里奥耳语

4.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

A.词语的借用B.语音成分的借用

C词缀的借用D.语法结构的借用

5.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属于语言的()

A、语言的借用和吸收B、语言的转用C、语言的混合D、双语现象

6.汉语中的“基因”来自英语的gene,从该词产生的方式看,“基因”属于()

A.纯粹音译词B.音译兼意译词C.意译词D.仿译词

二、判断题

1.借词不同于意译词。

()

2.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融合,主要取决于操这种语言的民族是否居于统治地位。

()

三、名词解释

1.借词/外来词

2.意译词

3.仿译词

4.语言的融合

5.自愿融合

6.被迫融合

7.语言分化

8.语言整化

9.语言混合

10.双语现象

11.洋径浜(皮钦语)

12.混合语(克里奥耳语)

13.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

14.世界语(Esperanto)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借词?

汉语借词常见的有哪些形式?

2.“语言融合”是指”发生接触的语言彼此混合而产生一种新的语言”吗?

发生语言融合有哪些必要条件?

必然经过哪些中间阶段?

成为排挤替代其

3.不同语言的接触会产生混合语吗?

克里奥耳语跟”洋泾浜”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如何区分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

5.什么叫语言的融合?

语言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6.语言融合的过程

7.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8.什么是洋泾浜语?

它的特点是什么?

9.什么是克里奥耳语?

它与洋泾浜有什么异同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C4.A5.C6.B

二、判断题

1.(√)说明:

借词音义都来自外民族语言,属于外来词,意译词只是借用了意义,是本族词。

2.(×)说明:

语言的融合主要由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的高低决定。

三、名词解释

1.借词/外来词:

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如:

德律风

2.意译词:

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

如:

电话

3.仿译词:

属于意译词的一种。

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

如:

黑板、牛津

4.语言的融合:

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5.自愿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这种情况叫做自愿融合。

6.被迫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491.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

这种情况叫做被迫融合。

7.语言分化: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8.语言整化:

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叫语言整化。

9.语言混合:

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是几种言的混合,这种现象叫语言混合。

10.双语现象:

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

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11.洋径浜(皮钦语):

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指当地人在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12.混合语(克里奥耳语):

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耳语。

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一交际语。

13.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

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4.世界语(Esperanto):

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借词?

汉语借词常见的有哪些形式?

A.借词:

也称外来词,指的是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

B.汉语借词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音译:

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音。

如“沙发(sofa)、芭蕾(ballet)、坦克(tank)、麦克风(microphone)、加拿大(Canada)”等。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语音的差异,所以这种转写只是原词的近似音,并且读音完全汉化,改造成汉民族语音习惯的形式了。

2)音译加汉语语素:

即先音译外语中的词,另外再加上一个表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确。

如“卡片(card)、卡车(car)、吉普车(jeep)、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艾滋病(aids)”等就是。

3)半音译半意译:

即根据原词内部结构成分,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意译部分大多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

如“冰淇淋(ice-cream)、华尔街(wallstreet)、爱克斯光(x-ray)、新西兰(NewZealand)”等。

4)音译兼意译:

即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既照顾到了原词的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

如“浪漫(romantic)、休克(shock)、维他命(vitamin)、幽默(homour)等。

5)借形词:

这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外来词类型,即把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词直接吸收到汉语中来并按汉语普通话来读音。

这类外来词十分奇特,它们用汉语材料构成,却又是地道的外来词。

这部分外来词中,有的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

如“劳动、封建、反对、博士、学士”等就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后表达新概念,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

而有的则是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又被汉语借用,如“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等。

2.“语言融合”是指”发生接触的语言彼此混合而产生一种新的语言”吗?

发生语言融合有哪些必要条件?

必然经过哪些中间阶段?

成为排挤替代其他语言的胜利一方取决于什么条件?

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长期密切接触以致渐渐趋向融合,由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常见的语言变化是”语言融合”。

语言融合并不是指产生”混合语”,而是指相互接触中的一种语言排挤替代了其他语言,即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他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

语言融合也称为”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

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痕迹,如某些发音方式的特点,当地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产的名称等。

消亡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这些痕迹称为该语言的“底层”。

发生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较长时期杂居生活。

不在同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或虽在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融合

如南北朝以来前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北魏)、契丹(西夏)、女真(金)、满族(清)诸族,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因而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

而蒙古族则在漠北地区一直保有民族独居的大本营,进入汉族地区的也基本保持相对聚居,所以除少数后来没有北归而与汉族杂居的蒙古人换用了汉语外,蒙古语没有融入汉语。

语言融合必定经过较长时期的双语阶段,即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

当不同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交际的需要必然会使他们各自学习对方的语言,许多人成为双语者。

经过长期并存的双语,各自的使用范围会逐渐此长彼消,经济、文化发达一方的语言使用场合逐渐增多,而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一方的使用场合逐渐萎缩,到只在家庭中使用,再到无人使用而消亡。

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政治地位的高低并不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交际的需求决定的。

如前述鲜卑、契丹、女真、满等族在与汉族密切接触时都是政治地位高的统治者,但他们的语言却都成为被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