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413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诗经》两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n)  棠棣(dì

)  嗟叹(jiē)

识记字形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尔卜尔筮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不遑启居

维常之花 雨雪霏霏

作家作品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史记·

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是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诗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铺陈直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引譬设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3.写作背景

《氓》写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前,那时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妇女在家庭中从事奴隶般的劳动,经济上得不到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

这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已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

《采薇》选自《诗经·

小雅》。

“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小部分是在周室衰微到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下写的,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社会现实。

《采薇》作于公元前十世纪左右。

H 

1.《氓》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解答】:

这首诗叙述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女子在回忆求婚、订婚、约会时,仍从中感到幸福;

想起婚后生活中“氓”的变心,女子不由对“氓”产生怨愤的心理;

思前想后,女子对“氓”反感到极点,最终决定和他断绝关系。

2.《采薇》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这首诗的开头以女主人公的口吻点明男子的目的,也点明男子的狡黠。

“蚩蚩”,老实忠厚的样子,既说明相恋的甜蜜——“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与下文“至于暴矣”形成鲜明的对比。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可看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4.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有什么作用?

女主人公先言“子无良媒”,后又言“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现了与“氓”私订终身的草率,为下文的悲剧做了铺垫。

5.“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兴的写法,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两人的感情枯竭。

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老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

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

狁(xiǎnyǔn)  不遑(huá

ng)  孔疚(jiù

)  靡盬(mǐgǔ)  骙骙(kuí

)  

小人所腓(fé

i)  雨雪霏霏(yù

) 载渴载饥(zà

i)

①岁亦莫止  通“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狁孔棘  通“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①莫,通“暮”,晚 ②棘,通“急”,紧急

3.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靡室靡家,

狁之故。

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解答】 

(1)不遑启居 

狁之故 

(2)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3)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Y 

1.《氓》中的男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氓”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负心汉。

他先用假意的殷勤、誓言、占卜等手段,蒙骗女主人公的爱情和财产。

婚后,便撕去面具,奴役、打骂妻子,等到女子年长色衰,便对她有了嫌弃之心。

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他狡猾、感情不专一和暴躁的个性。

2.《采薇》一诗中诗人为什么从“采薇”写起?

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薇”是戍卒故乡田野里常见的野菜,诗歌由物及人,引起下文戍卒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

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当它化作故乡的一把野菜时,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3.《采薇》前三章段首只作一字更改,反复吟唱,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的“薇”由“作”而“柔”而“刚”,以植物的生长暗示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戍役之漫长,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

这三句的反复吟唱,抒发了人世沧桑之感。

4.诗人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理解的?

(示例1)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前面四句景物描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存在对应关系,即“杨柳依依”是“乐景”,对应“昔我往矣”,用以写征人离乡之哀;

“雨雪霏霏”是“哀景”,对应“今我来思”,用以写久戍返乡之乐,从而起到“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达效果。

(示例2)是“以乐景写哀”,不存在“以哀景写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虽然可以说是以乐景写离家出征时的哀伤,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绝对不是“以哀景写乐”。

诗歌写主人公归来时,明明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何乐之有呢?

5.《采薇》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请你把它改写成一段散文。

谈一谈其中蕴涵的感情。

改写:

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

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

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

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外面风雪交加,腹内饥渴难当,与胜利归来的情景相比实在悲凉。

(5)“我心伤悲”一句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F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 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

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

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

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

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

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英国诗人库泊说: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

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

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

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

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

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

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

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

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

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

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

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

《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

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

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

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

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

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

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

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

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

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

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

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

这是一种提醒:

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名师点评】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

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

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

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这就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使主题得到强化。

X 

1.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

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

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3.《汉书》记载,西汉时西域各国贵族子弟多来长安学习汉文化,1959—1979年在新疆连续发掘的吐鲁番出土文物中有《毛诗郑笺小雅》残卷,确证是公元五世纪的遗物。

新、旧《唐书》也记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波斯人多有通汉学者。

唐建中二年(781)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撰写者景净是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引用《诗经》二三十处,这证明《诗经》从丝绸之路外传历史相当悠久。

4.《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开始于公元16世纪,通过来华的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

19世纪初叶起,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汉学升温,《诗经》译介呈现繁荣景象,欧洲的主要语种都有了全译本,而且趋向雅致和精确。

关于是散译还是韵译,曾形成韵律派和散译派之争。

韦理的译本可作为西译追求“雅”的典型,把原著译成优美的抒情诗,为了体现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打乱原来的体制和作品次序,重新按内容分类,附录又将《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代表与欧洲诗歌进行比较研究。

高本汉的译本可作为追求“信”的典型,他是语言学家,在训诂、方言、古韵、古文献考证诸方面都倾注功力。

这两部译著在西方产生了几十年的影响。

J 

一、文本名句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采薇》)

二、有关《诗经》的名句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邶风·

击鼓》)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

鹤鸣》)

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卫风·

淇奥》)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

抑》)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

周南·

关雎》)

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国风·

桃夭》)

7.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王风·

黍离》)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

风雨》)

K 

  

采 薇

课堂训练7 《诗经》两首

(1)

本课堂训练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愆期(qiān)  垝垣(huá

n)孔疚(jiù

)  尔卜尔筮(shì

B.涉淇(qí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C.不遑(huá

nɡ)  象弭(mǐ)归聘(pì

D.桑葚(shè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详细答案】 A项,“垣”应读yuá

n;

B项,“咎”应读jiù

,“徂”应读cú

D项,“咥”应读x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

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斯:

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

过错

【详细答案】 “孔”意为“很”。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详细答案】 A项,上句:

介词,把;

下句:

连词,来。

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上句:

连词,与“且”搭配使用,又……,又……;

副词,已经。

D项,上句:

动词,想;

语气词,无实义。

4.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

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表现了那种失望、失落以及与抛弃他的“氓”一刀两断的坚定态度。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详细答案】 B项,应为“比”的手法,以斑鸠贪吃桑葚比喻女子沉迷爱情。

5.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3分)( C )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详细答案】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6.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

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

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5分)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详细答案】 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的学校没有如现代学校般严格的学制,亦没有__①__。

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考试,__②__,不中者亦可留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隋唐以后,官学虽然开始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监生可以在学满一定年限后直接候补为官,然而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才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

因此,__③__,他们才算是真正“毕业”。

【解答】 ①固定的“毕业”期限 ②考中者授予官职 ③直到科举取中之时

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8~11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8.“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表面上是女主人公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实际上是想告诫天下的众姐妹__对男子不要太痴心__。

9.该部分写女主人公婚后的生活,可看出她嫁给“士”后并未得到什么幸福,物质上“__三岁食贫__”,精神上遭受“士”变心的打击以及__兄弟们的讥笑__,内心悲苦不堪,只好“__躬自悼矣__”。

10.从全诗来看,该部分侧重写__婚变__,感情基调以__怨恨__为主,与一、二章形成__对比__。

11.从该部分的内容来看,女主人公已经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出了教训,由“__士之耽兮__,__犹可说也__。

__女之耽兮__,__不可说也__”认识到了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是不平等的。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2.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

“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详细答案】 “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1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详细答案】 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

起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

”通俗地讲,“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4~17题。

卷 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

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

不断地采;

另一说,采采,茂盛貌。

卷耳:

即苓耳。

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

可食,但滑而少味。

盈:

满。

顷筐:

浅筐。

②彼:

指顷筐。

周行:

大路。

行,道路。

③虺阝贵(huītuí

):

马疲劳生病。

④金罍:

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