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老王第2课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9699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9老王第2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老王第2课时.docx

《9老王第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老王第2课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老王第2课时.docx

9老王第2课时

 

广外肇庆外校教师备课笔记活页文本

(二)

教师:

张战晖科目:

语文班级:

(2)

2013_2014学年第1学期第8周星期2第1节2013年10月22日

课题

老王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意味深长的句子,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掌握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

如何将琐碎的材料用一根线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重点

1、品味意味深长的句子,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难点

掌握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

如何将琐碎的材料用一根线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具

PPT

教法

教给学生品位语言的方法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1、品味语言

学生在书上批注——小组内汇报——全班汇报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上做旁批

2、比较下边每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

(1)在表达上的好处。

A、

(1)他送的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假相等。

(2)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B、

(1)我强笑着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2)我笑着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C、

(1)我在家听到大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们框里。

(2)我在家听到大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二、研究写法

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员做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这篇散文写人记事,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

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

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困难的原因;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紧接着,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时期,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最后一个片段,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体现出老王心地善良。

本文的线索是:

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页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3、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文章在宣扬一种什么精神?

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在书上做尾批——全班交流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看来,认识生而平等的,个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时幸运与不幸运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生成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有平等对话,才会为人家上门来“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

再次是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着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的生意,做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直僵,样子非常害怕,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是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是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提现,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六、假如你身边有老王一样的弱者,你将怎样对待?

中考在平时

【2012·北京】下列句子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

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

第二页

广外肇庆外校教师备课笔记活页文本

(二)

教师:

张战晖科目:

语文班级:

八)

(2)

2013_2014学年第1学期第4周星期日第3节2013年9月22日

课题

22、陋室铭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教具

PPT

教法

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一、情景导入

从破题入手: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小组汇报收集到的有关铭的知识)多媒体展示:

铭,古代可在起雾山用来警戒自己货者陈述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问题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小组上台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刘禹锡的相关资料,与作者对话。

多媒体展示。

刘禹锡,字孟得,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

唐顺宗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洲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杭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

作品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而得罪当朝权贵而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而且一次比一次小。

最后成了一间陋室,于是他愤然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出示学习目标:

指名学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倾听。

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的高尚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中秋节放假,周日上周三的课

第一页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四、读顺——读

准确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小组汇报读——学生评价(同评价——评价其读的优缺点;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其他组挑战读。

教师范读(读出作者那种不幕荣利,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读懂——译

1、重点字词句(小组内交流字词的音、形、义——对答案——课堂反馈)

小组交流过程中:

小组内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难字难词难句——解决不了的上交全班。

估计下列字词是个难点

德馨案牍鸿儒苔痕

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拿到老师的答案对一下前置作业的字词题——课堂反馈(见PPT)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全班解决难点字词句

5、小组汇报,翻译课文

6、展示整篇文章的翻译,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更好的翻译课文,为背诵做铺垫。

六、读深——背,悟

1、点击主题——联系课文中的具体段落。

(文章借什么来表达主题——写作方法)2、根据图片背诵——根据翻译背诵。

七、研讨课文: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试联系全文内容和相关资料做具体分析。

八、课堂反馈:

探究第一课时的7、8题。

九、拓展发散思维

说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板书设计

陋室铭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环境清幽(景)安贫乐道

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高洁伟岸

第二页

广外肇庆外校教师备课笔记活页文本

(二)

教师:

张战晖科目:

语文班级:

八)

(2)

2013_2014学年第1学期第4周星期一第2节2013年9月23日

课题

爱莲说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反复诵读至背诵、并默写。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归纳文章的主旨。

3、通过比较阅读,了解《陋》和《爱》的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4、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重点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反复诵读至背诵、并默写。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归纳文章的主旨。

难点

3、通过比较阅读,了解《陋》和《爱》的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4、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教具

PPT

教法

诵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一、直接入题,破题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知道了“铭”是一种文体,谁来说说什么叫“铭”?

(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说”又是另一种古代文体——小组上台汇报。

《爱莲说》你从这个课题中获取了那些信息?

(破题)

1、谁爱莲花?

2、他为什么爱莲花?

二、基础知识过关

1、读课文(男女PK)

2、小组互相检查前置作业基础题第二大题——与老师的答案对照,不同的提出来

3、课堂反馈(3分钟之内完成“探究”的3、4、5题)

4、翻译课文

(1)请把不会翻译的词语、句子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2)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读课文翻译内容。

重点字词(PPT)

甚蕃()不染()濯清涟()

不妖()亵玩焉()宜乎众矣()

重点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第一页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三、文本探究

(一)小组内交流前置作业中的文本探究题

1、《爱莲说》中称是“花之君子”是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课文连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短文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两文的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二)分小组汇报

1、莲花的美好品质:

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环境)

质朴——濯清涟而不妖

正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象)

芳香——香远益清(香味)

清高——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

2、连用两个“独”,作者的生活态度:

淡泊名利,洁身自爱——作者通过对莲花高贵品质的赞美,表达了既不愿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但又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比较阅读《陋》《爱》

(三)课堂反馈

探究的7、14题

四、拓展发散思维

读了《爱莲说》你想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己的人说些什么?

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二页

广外肇庆外校教师备课笔记活页文本

(二)

教师:

张战晖科目:

语文班级:

八)

(2)

2013_2014学年第1学期第4周星期2第1节2013年9月24日

课题

24、大道之行也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3、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

1、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难点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具

PPT

教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一、以旧知引入新知的学习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你们谁能谁说说《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

(生回答,师板书)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关于理想社会的文章,《大道之行也》,释题:

大道之行也是什么意思啊?

其中的“行”字怎么解释?

本文主要讲的是“大同社会”,本文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

熟读课文

二、检查基础知识的落实

1、读课文:

读顺

2、检查重点字词:

与老师的答案对一下。

3、翻译课文:

学生提出很难翻译的句子(PPT)讲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讲信修德。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课堂反馈:

《探究》的2、3、4、5题

5、小组比赛擂台翻译课文。

三、文本探讨

(一)、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前置作业中的文本探究题。

(二)、小组上台交流——小组补充——教师订正

第一页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1、本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写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世外桃源: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风俗淳朴、;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黄发垂髫皆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养,又有所长”了。

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五种人也同样收到社会的照顾。

)答案可不统一。

3、“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有什么现实意义?

孟子曾有一句话与之一脉相承,你知道这句话吗?

把这句话写下来。

现实意义:

“人不独……子其子”是文章阐述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强调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是全社会亲如一家,强调“人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这对我们当今要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传统文化思想所强调的美德,我们自然应该传承。

孟子的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

4、我们现在倡导和谐社会,联系《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谈谈你认为该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开放式的题目,引导学生联系《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两篇文章既现实社会的需要来谈。

(三)理解文章后背诵课文。

四、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提出还不懂的问题。

第二页

广外肇庆外校教师备课笔记活页文本

(二)

教师:

张战晖科目:

语文班级:

八)

(2)

2013_2014学年第1学期第3周星期3第2节2013年9月25日

课题

核舟记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熟练流利的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的2、3、4、5段

重点

1、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翻译、背诵课文

难点

翻译背诵课文

教具

PPT

教法

诵读、自查、小组合作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一、以故事形式出现本文的内容,引入新课的学习。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用一个核桃雕成船,主题是:

苏东坡泛舟游赤壁的情景。

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四十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核桃雕刻成的。

作者魏学洢不禁赞叹道:

记忆也真神奇啊!

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这一件神奇的古雕刻工艺品?

引入课题。

二、三读课文

(一)读顺——读

个人读——按文章结构读(总——分——总)——读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总体上感知全文的内容:

第一段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最后一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读2、3、4、5段,具体感受王叔远精巧的技艺,及核舟的精巧。

 

讲故事引入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

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内容,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加快课文的学习速度,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深入了解课文;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页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二)读懂——译

1、小组内检查订正基础知识部分的重点字词部分。

2、与老师的答案对一对。

3、课堂反馈检查(《探究》的2、3、4、5题

4、翻译课文。

(1)小组内翻译课文

(2)提出最难翻译的句子考考其他组的成员。

(3)读课文翻译内容(指名)

(4)课堂反馈检查(《探究》中的8、9)题

附:

难句的PPT

●苏、黄共阅一手卷

●舟尾横卧一楫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第二页

广外肇庆外校教师备课笔记活页文本

(二)

教师:

张战晖科目:

语文班级:

八)

(2)

2013_2014学年第1学期第4周星期4第3节2013年9月26日

课题

核舟记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学习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精湛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掌握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学习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难点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精湛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具

PPT

教法

学生汇报、老师讲解相结合,读写结合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一、背诵课文

1、分段开火车背诵。

2、全班齐背。

3、复习引入

二、读课文,进入文本探究

(一)小组合作交流前置作业的文本探究题

(二)分小组汇报

1、《核舟记》一文既体现了雕刻家的技艺之奇,又写出了核舟之奇,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1)技艺之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作者由“奇巧”入笔,首先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能够用“径寸之木”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等等各种各样的形状,让人惊奇;而且作品无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让人赞叹。

仅仅三十多个字,匠师的雕刻技艺之奇便展露在我们面前。

(2)核舟之奇

●内容丰富。

核,舟从头到尾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是这样一只长度不足一寸的小小核桃,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所以内容之丰富让人称奇。

●人物逼真。

核舟虽小,但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使其雕刻的人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

首先以形显神。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悟”,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现出超凡脱俗的神情,宛然弥勒在世。

舟子中的“居右者”,动作粗狂,神态悠闲;“居左者”,神色平静,神态专注。

其次,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工艺品。

第一页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对照鲜明。

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文豪,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舟尾的两个舟子,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鲜明的对照更显雕刻之功,人物形象之逼真让人称奇。

●笔触细微。

雕刻家笔法工细,注重细节。

“卷底衣褶”,之皱纹都可以看到,佛印手臂上的念珠“历历可数”;船舱刻有八个小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勾画了了”。

细微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让人称奇

●构思巧妙。

2、课本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读写结合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工艺品。

第二页

广外肇庆外校教师备课笔记活页文本

(二)

教师:

张战晖科目:

语文班级:

八)

(2)

2013_2014学年第1学期第4周星期4第5节2013年9月26日

课题

《望岳》《春望》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至背诵,在反复诵读中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了解作者生平及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查阅有关泰山的地理知识和“安史之乱”的历史知识。

3、发挥想象,抓住诗中的关键诗句,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情景,从而品位诗歌的意境。

重点

1、反复诵读至背诵,在反复诵读中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难点

发挥想象,抓住诗中的关键诗句,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情景,从而品位诗歌的意境。

教具

PPT

教法

诵读理解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一、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等,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望岳》作于此年前后)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十一月,往奉仙,(安禄山于同月发动叛乱)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

八月,还州省家。

十月,上还西京,公扈从。

(《春望》作于本年三月)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石壕吏》作于此时)。

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

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二、熟读这两首诗,能翻译全诗,有感情地朗读。

1、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

2、分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3、全班齐读。

(朗读指导:

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那样的语气读诗: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所以读的时候要有朝气。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揣摩、惊叹、仰慕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由衷的赞叹之情。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爬上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之情。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一个“深”

第一页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纪要

教学反思

体现作者的忧国情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溅”一个“惊”)反衬,突出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家,对妻子、儿女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个“短”一个“不胜”体现了强烈的忧国思家之情。

读的指导不是机械训练,直接指出,而是让学生了解诗人际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文本探究

思考:

1、《望岳》中无一“望”字,但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

试联系全诗做具体分析。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仅仅是指泰山雄伟高大而高于其他山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哪两种理解?

他们之间矛盾吗?

4、《春望》一诗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一)出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二)全班交流小组合做探究成果,师生共同订正。

(三)让学生归纳这两首诗的内容主旨。

四、背诵诗歌。

课堂反馈:

探究的2、3、7

(1)

(2)8

(1)

(2)

以个性化的朗读代替老师的琐碎的讲解,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情感。

第二页

广外肇庆外校教师备课笔记活页文本

(二)

教师:

张战晖科目:

语文班级:

八)

(2)

2013_2014学年第1学期第4周星期5第2节2013年9月27日

课题

石壕吏

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句。

2、背诵全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