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97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0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

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

(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

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

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

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

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

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

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

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

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拓展活动

  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

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学生写信后在学习园地里展示。

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

《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

词语搭配练习。

    金色的(阳光)金色的(麦浪)金色的(童年)金色的(草地)……

    师: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呢?

  二、新授:

  

(一)同学们,你们见过蒲公英吗?

说说你看过的蒲公英。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蒲公英,拿给学生看。

     点评: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

     课文中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蒲公英的呢?

  

(二)自读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在书中批注。

   1.学生质疑:

    老师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1)乡下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蒲公英开花的时候,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日子?

    (3)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4)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5)草地的颜色是做梦变化的?

    (6)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7)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后当时就解决。

   2.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

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出示上面两幅图,让学生观察,直观上的不同。

     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画、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3.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

     老师行间巡视。

老师把蒲公英的实物交给动手实验的这一组学生。

     点评:

老师没有过多地设计问题来牵着学生,而是让学生找到有相同兴趣的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4.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读书小组:

直接读第三段。

一个学生读书,其它学生补充解释。

着重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读到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时,请画画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图画,并解释。

     可以及时利用刚才出示的那两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随机出现蒲公英的课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动手实验组的同学来解释。

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蒲公英来演示,也可以拿着蒲公英的实物来说明。

     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

其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点评:

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

     讨论:

发现了蒲公英的这种开花规律后,我和弟弟有什么变化吗?

     学习第二段与第四段,进行对比。

理解第二段的“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掉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

”和最后一段的“从那时起,我们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引导、教育学生要爱护植物,爱护大自然。

     师:

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

同学们在课下还搜集了不少有关蒲公英的知识、图片,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点评:

通过展示、交流的图片等资料,激发了学生到课外去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外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我和弟弟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的开花规律呢?

     仔细观察。

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三、作业。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树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随意揪  新发现  最喜欢

           早晨   中午   傍晚

           绿色   黄色   绿色

              细心  观察

3、《爬天都峰》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

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

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

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

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b.读准多音字:

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

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

“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

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巩固生字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听写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

  朗读感悟

   1、读读想想。

    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2、读读说说。

    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3、读读写写。

    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抄写优美的段落。

   4、读读问问。

    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

谁爬天都峰?

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他们爬上去了吗?

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读读议议。

    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

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

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

“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

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2、愉快的假日结束了,班级开展“假日活动汇报”活动。

你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都峰的险峻,可以向大家讲讲自己的爬山过程,也可以向大家谈谈自己登上山顶后的感受……

  交流课余生活

   1、前几天我们安排的记录课余生活的活动进展如何?

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学生展示交流,师生评议。

4、《槐乡的孩子》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

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地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四、课前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

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

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板书课题《槐乡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2、槐乡的槐树(槐花)。

    尝试填空,并联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并小结:

    槐乡的槐花是美丽的。

(八月,槐树打了话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

    槐乡的槐米是宝贵的。

(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

   3、槐乡的孩子是的。

你从课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

    尝试填空,并联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并小结:

    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

 

    (4)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

      ……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有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说说心里话:

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

为什么?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4、引导小结:

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

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勤劳懂事

     槐乡的孩子   可爱  吃苦耐劳

                 以苦为乐

                 ……

《语文园地一》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

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

带上各自与课余生活有关的器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同学课余生活的用品:

书、画画、乐器……

  2、让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引导写作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

  2、老师点评。

  三、写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

  2、背诵古诗。

  3、从生字中学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二、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

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

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三、学习新生字。

  四、作业:

背诵古诗。

5、《灰雀》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

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

(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  散步  昂望  胸脯  一定  肯定  惹人喜爱

    或者  坚定  面包渣 白桦树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

指导朗读,体会“惹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

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

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

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

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

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

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

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十一、十二自然段。

   1、自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思考、讨论:

     灰雀这几天到哪里去了?

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

   3、分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男孩十个诚实的孩子?

  三、自由读全文,深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诚实孩子的喜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

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布置课下扩展联系:

   1、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男孩想了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

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2、开展爱鸟周活动,举办一期鸟的图片、图画展览。

6《小摄影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