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9789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docx

步步高高考生物二轮讲义专题42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第2讲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考纲要求]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Ⅱ)。

3.伴性遗传(Ⅱ)。

4.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Ⅰ)。

5.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Ⅰ)。

6.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Ⅰ)。

[构建网络]

考点一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错混诊断]

1.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2014·江苏,4A)( × )

2.按孟德尔方法做杂交实验得到的不同结果证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2013·江苏,2D)( × )

3.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2012·江苏,11C)( × )

4.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其中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基本没有影响(2013·新课标Ⅰ,6A)( √ )

5.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

其中,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2011·上海,24B)( × )

6.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012·江苏,11D)( √ )

7.有人用一株开红花的烟草和一株开白花的烟草作为亲本进行实验。

红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红花;白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白花。

该结果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2011·海南,18D)( × )

8.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比率是(2011·海南,17A)( × )

9.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

则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2010·安徽,4D)( × )

10.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

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

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

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2010·天津,6C)( × )

题组一 从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考查

1.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C.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的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 C

解析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A错误;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B错误;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符合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C正确;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是从个体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2.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到的现象是: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其表现型之比接近3∶1

B.提出的问题是:

F2中为什么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C.演绎推理的过程是: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与隐性亲本测交,对其后代进行统计分析,表现型之比接近1∶1

D.得出的结论是:

配子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答案 C

解析 孟德尔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时,观察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A正确;孟德尔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比例分离的原因是什么?

B正确;孟德尔演绎推理的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而进行测交实验,统计分析后代表现型之比接近1∶1是检验演绎推理的过程是否正确,C错误;孟德尔通过实验验证了所做假说的正确性,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即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D正确。

总结提升

要熟练掌握孟德尔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所采用的假说—演绎法的具体内容,如观察到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演绎推理等,只有将这些内容梳理清晰,遇到此类问题才能快速作出判断。

题组二 利用基因分离定律解决显隐性的判断及性状分离比偏离的原因

3.某种品系的鼠毛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表所示的结果,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

杂交

亲本

后代

杂交A

灰色×灰色

灰色

杂交B

黄色×黄色

黄色、灰色

杂交C

灰色×黄色

黄色、灰色

A.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亲本为纯合子

B.由杂交B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

C.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D.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 C

解析 由杂交B的结果可知,黄色为显性性状,灰色为隐性性状,且杂交B中的双亲为杂合子;杂交A的亲子代均表现为隐性性状(灰色),因此亲代均为隐性纯合子;结合杂交B后代中黄色、灰色,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黄色个体纯合时会死亡,因此,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都是杂合子。

4.果蝇的体色有褐色和黄色之分。

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有多只果蝇,其中有纯合、有杂合、有雌性、有雄性,且雌、雄果蝇中都有褐色和黄色个体(从表现型上不能区别纯合子和杂合子)。

如何由所给的条件确定这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

答案 方法1:

随机选取多对褐色的雄果蝇和雌果蝇交配,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

如果后代有性状分离,即出现黄色个体,则褐色为显性,黄色为隐性。

如果后代没有性状分离,则褐色为隐性,黄色为显性(也可以选多对黄色的雌、雄果蝇交配)。

方法2:

让褐色果蝇与异性黄色果蝇交配,如果F1代全部为褐色果蝇,则褐色为显性;如果F1代全部为黄色果蝇,则黄色为显性;如果F1代既有褐色果蝇,又有黄色果蝇,再让F1代的褐色果蝇雌雄交配,如F2中全为褐色果蝇,则褐色为隐性,如F2中发生性状分离,则褐色为显性。

方法3:

让多对褐色果蝇和黄色果蝇雌雄交配,若F1代褐色果蝇多于黄色,则褐色为显性;若F1代黄色果蝇多于褐色果蝇,则黄色为显性。

解析 遗传应用题的解决首先要判断性状的显性和隐性。

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后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另一种是根据杂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来判断。

题目中给的褐色和黄色果蝇不知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只知道有纯合子有杂合子。

若褐色为显性,即褐色果蝇中有VV,也有Vv,黄色果蝇为vv;若黄色为显性,即黄色果蝇中有VV,也有Vv,褐色果蝇为vv。

可用多对同体色雌雄果蝇交配,也可用多对不同体色的果蝇交配,还可用两只不同体色的果蝇雌雄交配。

技法提炼

1.性状显隐性判断

(1)寻找杂合子。

杂合子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

(3)杂交法:

具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所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为显性,未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为隐性(此法最好在自交法基础上,先确认双方为纯合子前提下进行)。

(4)特殊杂交组合中的判断。

子代中所有雌性个体与父本性状相同,所有雄性个体与母本性状相同,则为特定杂交组合:

XaXa×XAY或ZbZb×ZBW,XY型生物中,雄性个体具有的性状为显性性状;ZW型生物中,雌性个体具有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5)假设推论法。

2.分离定律出现异常的原因

(1)不完全显性:

如红花AA、白花aa杂交,杂合子Aa开粉红花,则AA×aa杂交再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1∶2∶1。

(2)显性纯合致死:

Aa自交后代比例为显∶隐=2∶1。

(3)隐性纯合致死:

Aa自交后代全部为显性。

题组三 自交和自由交配条件下的概率计算

5.豌豆的花色中紫色对白色为显性。

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则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与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为(  )

A.3∶1B.15∶7C.9∶7D.15∶9

答案 C

解析 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子三代中杂合子Aa占,纯合子占1-=,隐性纯合子占,显性纯合子也占,因此开紫花的豌豆占,开白花的豌豆占。

6.(2014·海南,2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B.4∶4∶1C.1∶2∶0D.1∶2∶1

答案 B

解析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就是AA、Aa这两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AA占、Aa占(用棋盘法)。

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

A

a

A

AA

Aa

a

Aa

aa

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4∶1,故选B。

技法提炼

示例展示自交和随交条件下基因型概率的计算

(1)自交

示例:

计算Dd自交后代去掉DD后,自交的结果。

第一步,明确去掉DD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Dd、dd);

第二步,分析遗传图解:

Dd      dd

     ↓⊗      ↓⊗

 (DD Dd dd)   dd

第三步,按比例统计结果:

DD=×=;Dd=×=;dd=×+=。

(2)自由交配

示例:

计算Dd自交后代去掉DD后,自由交配的结果。

方法一:

棋盘法

①去掉DD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

②因为群体中每种基因型均可交配,列出棋盘。

子代

♂ 

Dd

dd

Dd

dd

③计算出后代各种基因型频率:

dd=×+××+×××2=,DD=××=,Dd=××+×××2=。

方法二:

利用基因频率计算

第一步,明确去掉DD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Dd、dd);

第二步,计算基因频率(D=×=,d=);

第三步,计算随机交配条件下的基因型频率(DD=×=,Dd=××2=,dd=×=)。

题组四 利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7.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纯合显性和隐性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

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F1,则F1的成熟植株中(  )

A.有茸毛与无茸毛比为3∶1

B.有9种基因型

C.高产抗病类型占

D.宽叶有茸毛类型占

答案 D

解析 高产有茸毛玉米AaDd自交产生F1,基因型和比例为(1AA∶2Aa∶1aa)(1DD致死∶2Dd∶1dd),有茸毛与无茸毛比为2∶1,故A错。

有6种基因型,故B错。

高产抗病AaDd比例为×=,故C错。

宽叶有茸毛A_Dd比例为×=,故D正确。

8.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图所示,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

选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bbTT

B.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表现型全部为花纹蛇

C.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D.让F1花纹蛇与杂合的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

答案 C

解析 亲本为黑蛇(BBtt)和橘红蛇(bbTT),F1为花纹蛇(BbTt),F1自由交配,花纹蛇的基因型是B_T_,BbTt×BbTt=(Bb×Bb)(Tt×Tt)=()×()B_T_=B_T_,其中纯合子×=,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让F1花纹蛇(BbTt)与杂合的橘红蛇(bbTt)交配,后代白蛇(bbtt)的概率是。

技法提炼

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方法:

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

Aa×Aa;Bb×bb。

(2)题型

①配子类型的问题

a.具有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产生配子的种类数是每对基因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b.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某种配子的概率是每对基因产生相应配子概率的乘积。

②基因型类型的问题

a.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相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相交所产生基因型种类数的乘积。

b.子代某一基因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相应基因型概率的乘积。

③子代表现型种类的问题。

④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的比例。

题组五 不走寻常路的遗传规律应用问题

9.某植物果实的形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三角形基因(B)对卵形基因(b)为显性,但在另一圆形显性基因(A)存在时,则基因B和b都不能表达。

现用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和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是(  )

A.2种,7∶1B.3种,12∶3∶1

C.3种,6∶1∶1D.4种,1∶2∶2∶1

答案 C

解析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和Aabb的个体杂交,采用分枝法计算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1∶2∶2∶1∶1,又因为圆形显性基因A存在时,基因B和b都不能表达,所以后代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为圆形∶三角形∶卵形=6∶1∶1。

技法提炼

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技巧

首先,观察F2的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16,如9∶7、13∶3、12∶3∶1、1∶4∶6∶4∶1等,即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其次,将异常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9∶3∶3∶1)进行对比,分析合并性状的类型。

如9∶3∶4可认定为9∶3∶(3∶1),即比值“4”为后两种性状合并的结果。

最后,根据异常分离比出现的原因,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或推断子代相应表现型的比例。

题组六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10.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感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红褐色。

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

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①和②、①和④杂交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四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为9∶3∶3∶1

答案 C

解析 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A与a这对等位基因或D与d这对等位基因,即选择①和②或①和④或②和③或③和④杂交;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②和④杂交,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AattDd)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四种类型的花粉,其比例为1∶1∶1∶1。

技法提炼

验证遗传规律的实验设计

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它们所控制的性状遗传便符合分离定律,位于两对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遗传便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因此此类试题便转化成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题型。

具体方法如下:

(1)自交法:

F1自交,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3∶1,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9∶3∶3∶1或(3∶1)n(n≥3),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2)测交法:

F1测交,如果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1∶1,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1∶1∶1∶1或(1∶1)n(n≥3),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考点二 人类遗传病与伴性遗传

1.仅在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①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②世代遗传;③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①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②隔代交叉遗传;③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2.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错混诊断]

1.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对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2013·海南,14A)( × )

2.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2012·江苏,10A)( × )

3.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2010·海南,15B)( × )

4.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其中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2013·山东,5B)( × )

5.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

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且Ⅱ2与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

根据以下系谱图,可推断Ⅱ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2012·山东,6B)( √ )

6.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

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

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

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3∶1(2011·福建,5C)( × )

题组一 遗传系谱的推断及概率的求算

1.(2014·山东,6)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Ⅱ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

B.Ⅲ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

C.Ⅲ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

D.Ⅳ1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

答案 D

解析 A项,Ⅱ2是女性,她的XA1一定来自Ⅰ1,Ⅰ2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A2∶XA3=1∶1,故Ⅱ2基因型为XA1XA2或XA1XA3,各占。

B项,Ⅲ1是男性,他的Y染色体来自Ⅱ1,由对选项A的分析可知他的母亲Ⅱ2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XA1XA2、XA1XA3,Ⅱ2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A1∶XA2∶XA3=2∶1∶1,故Ⅲ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

C项,Ⅲ2是女性,她的XA2一定来自Ⅱ4,Ⅱ3的基因型及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和比例与Ⅱ2相同,由对选项A、B的分析可作出判断,即Ⅱ3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A1∶XA2∶XA3=2∶1∶1,故Ⅲ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

D项,若Ⅳ1的基因型为XA1XA1,则亲本Ⅲ1的基因型应为XA1Y,亲本Ⅲ2的基因型应为XA1X-,根据对选项B、C的分析可判断:

Ⅲ1为XA1Y的概率是,Ⅲ2一定含有A2基因,因此Ⅲ2的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为,则Ⅳ1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

2.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若I-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如果Ⅱ-9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了一个不患甲病的儿子,则该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

D.如果Ⅱ-9与Ⅱ-10结婚生育了一个女儿,则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

答案 A

解析 根据系谱图,Ⅰ-1和Ⅰ-2正常,其后代中有一个女患者为Ⅱ-6,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项正确;Ⅰ-3和Ⅰ-4正常,其后代中有一个男性乙病患者Ⅱ-13,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B项错误;仅考虑甲病的话,根据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都为Hh,故Ⅱ-9表现正常的基因型是HH或Hh。

所以Ⅱ-9与h基因携带者(Hh)结婚,两者的后代中表现型正常的概率为1-×=。

而出现携带者Hh的概率为×+××=。

这样表现正常的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C项错误;同理,仅考虑甲病,根据系谱可以看出,Ⅱ-9与Ⅱ-10的基因型都是HH或Hh,故二者结婚生育一个女儿患甲病的概率=××=,D项错误。

思维建模

遗传系谱图概率计算的“五定”程序

一定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概念法、假设法);

二定基因所在染色体类型(按Y染色体、X染色体、常染色体顺序判断);

三定研究对象;

四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隐性纯合突破法、逆推法、顺推法);

五定相关个体遗传概率(涉及多对性状时,拆分为分离定律)。

题组二 判断某基因在X、Y染色体的哪一区段

3.

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

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的基因是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2上,现用一只表现型为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

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对该基因的位置进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后代雌蝇为显性,雄蝇为隐性,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Ⅰ上

B.若后代雌蝇为显性,雄蝇为隐性,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Ⅱ-1上

C.若后代雌蝇为隐性,雄蝇为显性,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Ⅰ上

D.若后代雌蝇为隐性,雄蝇为显性,则该基因一定位于片段Ⅱ-1上

答案 C

解析 假设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为B、b,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则母本的基因型为XbXb,父本的基因型为XBYB或XBYb或XbYB,后代情况分别为雌显雄显、雌显雄隐、雌隐雄显;若基因位于Ⅱ-2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其后代情况为雌显雄隐,比较四个选项,A、B不能确定在哪个位置,D的情况一定在片段Ⅰ上。

技法提炼

如何判断某基因在X、Y染色体的哪一区段

(1)如果某性状仅在雄性个体中存在,则说明该基因很可能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2)如果用雌性隐性亲本与雄性显性亲本杂交,子一代中雌性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说明该基因很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3)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

这些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后代中的性状表现是否有性别之分,要视具体基因型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如:

左图与性别有关,而右图与性别无关。

题组三 基因位置的判定

4.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突变性状是由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

利用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子代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雌株全为野生性状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雌株各有一半野生性状

答案 C

解析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YA和XX,子代中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故A正确。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