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98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

交易双方均熟悉市场情况且自愿进行等价交换;

交换的目的处于正常的商业考虑而非关联方交易或清算行为的交易。

上述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均体现了“公平交易”的内涵。

(二)时态性

公允价值的时态性是指能够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提供与利益主体决策有关的信息。

上述公允价值定义中体现时态性的有FASB使用的“在当前交易中”,JWG使用的“在计量日”,IASC在公允价值定义中尽管没有此类表述,但它在2004年6月发布的对IAS39修改的征求意见稿中,却使用了与JWG公允价值定义极为相似的词句对其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进行解释:

使用估价技术的目的是为获得在计量日,由正常的商业考虑推动的,公平交易条件下的交易价格。

这说明IASC也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中应体现时态性的理念。

而英国、加拿大以及我国的公允价值定义中均没有强调公允价值的时态性,严格地讲,这样的定义是不够全面的,没能体现其所提供信息的动态、及时性。

(三)估计性

估计性是指除非计量日与实际交易日重叠,公允价值一般都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估计得出的。

即公允价值可来自真实交易,也可从模拟交易中取得。

上述公允价值定义中只有JWG定义中的“价格估计”体现公允价值的估计性,其他定义中尽管没有“价格估计”此类表述,但在它们所推荐的各种获取公允价值的技术中,许多因素都要依靠判断和估计,显然,它们也无法回避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价格估计问题。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并非一种具体的、全新的计量属性。

近年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明确为大多数初始计量和以后期间新起点计量的目标。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FAC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中和IASB在《编制财务报表框架》中都分别对用于财务报表的5种计量属性给出了相关的定义:

(一)历史成本/历史收入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历史成本是指为取得一项资产所付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通常在取得后按摊销额或其他分配额加以调整。

涉及向顾客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义务或负债,一般按历史收入报告。

历史收入是指义务发生时所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可于取得收入后按摊销额或其他份额予以调整。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资产的记录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是按照为了购置资产而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

负债的记录,按照承担义务而收到的实得的款项的金额,或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所得税),按照在正常经营中为偿还负债预期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二)现行成本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某些存货按其现行(重置)成本报告。

现行成本是如果现时取得相同的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资产的列报,按照现在购买同一或类似资产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负债的列报,按照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不予折现的金额。

(三)现行市价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某些有价证券上的投资,按其现行市价报告。

现行市价是在正常的清算过程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现行市价一般也用于那些将以低于以前账面金额的价格出售的资产。

某些涉及有市价的商品和证券的负债也按现行市价报告。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并未定义该项计量属性。

(四)可变现净值/清偿净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短期应收项目和某些存货按其可变现净值报告。

可变现净值是在正规的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经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扣除转换时可能发生的直接成本。

货币金额己知或可以测定,而应付日期未定的各种负债,例如应付账款或担保债务,按其清偿净值报告。

清偿净值是在正规的业务中,为清偿一笔债务预期付出的、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包括偿付时可能发生的各种直接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资产的列报,按照现在正常变卖资产所能得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负债的列报,按照其清偿价值,即在正常经营中为偿还负债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不予折现的金额。

(五)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折现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资产的现值是指在正规的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现值。

负债的现值是在正规业务中,为清偿一笔负债预期需要发生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或折现值。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资产的列报,按照其在正常经营中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净额的折现值。

负债的列报,按照其在正常经营中予以偿还所需的、未来现金流出净额的折现值。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提倡公允价值阶段,回避公允价值阶段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这三个阶段。

(一)提倡运用公允价值

我国提倡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始于1998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及199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随后,公允价值被大量运用于资产的初始计量。

这标志着公允价值在我国得到正式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引入我国并得到初步运用,财政部在随具体准则一同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讲解[2]及《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讲解[3]中做了十分精彩的解释:

第一,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到价值。

第二,公允价值定义中的“公平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互相了解到、自由的、不受各方之间任何关系影响的基础上商定条款而形成的交易,公平交易为其确定的价值的公允性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与国际惯例接轨。

第四,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可实现净值、重置成本、现行市场价值、评估价值等。

第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在会计准则中逐渐采用公允价值,培养公允价值观十分必要。

这些解释不仅客观的说明了公允价值运用的背景、原因及目的,而且表明当时人们对公允价值内涵和外延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

这一时期是公允价值在我国发展的初步阶段。

(二)回避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投资》准则中应用以后,出现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先后曝光的会计舞弊案件有“原野事件”、“苏三山事件”、“渤海事件”、“琼民源事件”、“东北药事件”以及“银广夏事件”等等。

这一系列舞弊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己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害。

财政部在对159户企业1999年度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抽查的结果显示: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其中,利润指标不真实的高达157户。

[4]有人曾对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十大会计舞弊案之手法做过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十大舞弊案件的手法并不高明,但绝大多数都涉及到资产计价。

在这样的情况下,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具体会计准则,强调真实和谨慎,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

修订之后的准则所发生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缩小了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财政部对公允价值态度的转变对于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准则和制度颁布后,因其挤出许多利润水分和方便使用也受到了证券市场和不少企业的好评。

但这无疑给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重新引入公允价值。

从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可以发现,不使用公允价值是与国际惯例相悖的。

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充公考虑我国目前各种经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又审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并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

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交易、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贴、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②、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列报这十八项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应用。

这实际上是对公允价值的再次肯定。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不同的会计计量理论会形成不同的会计计量思想,会计计量又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手段。

同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研究在我国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1、会计目标理论的改进——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的产生源于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其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受托者和委托者责权明确,其关系通过直接沟通来维系,借助契约进行严格界定。

资源的受托者有向资源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会计的目标是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

在该观点下,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认为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形成的信息是最可靠、最真实的,而且是可以验证的。

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股权的分散化程度越来越高。

委托和受托的关系逐渐被淡化。

尽管形式上委托者(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控制。

但是,实质上大多数股东仅以证券市场为媒介与企业间接沟通。

大量分散的股东一般不再关注自己持有股份所代表的资产份额,而更重视其股份能够带来的收益或利得。

在会计目标方面,企业应向股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在受托责任观下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在决策有用性方面无能为力。

这就要求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倾向决策有用观,而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是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了满足这两个质量特征,就要求改革会计计量体系,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不仅具有决策相关性,而且还具备合理可靠性,因此,以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理论。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可靠性转向相关性与可靠性权衡

可靠性,FASB的解释是“一个指标的可靠性,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又通过核实向用户保证,它具有这种反映情况的质量”。

IASC认为,资料“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

”我国会计准则也强调“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靠、内容完整”。

可见,可靠性涵义包括真实反映、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特征。

相关性,FASB的解释是“信息导致差别的能力”,并将预测性、反馈性与及时性列为相关性的标志。

IASC认为,当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有相关性。

我国会计准则强调“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并有助于其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从上述定义可知,相关性涵义包括预测性、反馈性与及时性三个特征。

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体系,其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大众所公认的,即具有客观性和可核实性特征,但其缺乏相关性,其对资产或负债持有期间的市价发生变化无法及时反映出来,其提供的是过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信息,比如某投资性房地产初始成本为1000万元,由于这几年房价迅速攀升,其市场价值可能达到4000万元,若该会计信息仍以初始成本体现将可能误导投资者。

3、收益模式的改进——会计收益模式转向经济收益模式

会计学界与经济学界对收益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定义。

会计学中的收益概念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它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因果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因此只对企业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应费用进行确认,其差额即为会计收益,该收益模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由于其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因而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但其相关性较差。

具体体现在:

首先,收益表中所反映的收益未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等其他全面收益,并不能反映企业资本的全部增值;

其次,会计收益概念中以现行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使得已耗资产的成本不一定能完全得到补偿;

最后,由于资产计价的混乱,使得一度作为资产计价产物的各年度会计收益缺乏可比性。

而经济学中的收益概念是建立在现行价值基础之上,其收益是期末与期初两个时点上净资产的差额,该收益称为经济收益或全面收益,可用公式表示为:

“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该公式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很好地体现了企业的资本保全观。

但是该收益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即无法对企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控,丧失了会计的反映和监督的功能,而且对期期末净资产的估价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

因此我们可用另外一个公式来弥补其缺陷即“全面收益=利润士其他收益(包括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该公式是建立在收入费用观基础上的,它遵循应计原则和广义配比原则,该收益模式是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融为一体的,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会计原有的功能,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4、披露方式的改进——信息观转向计量观

证券市场的实证会计研究有两大流派:

信息观和计量观。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而提出的关于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的观点。

现代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股利)决定的,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却很难满足需要。

对于现代会计信息在股票定价方面所起的作用,信息观和计量观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做出了说明。

信息观认为证券价格变动程度反映了相应程度的信息内涵,并有助于决策。

信息观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上的,在这种假设下,证券市场是足够灵敏的,它能够对不同来源的各种公开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因此,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以表外披露为补充的财务报告模式被认为是有效的。

会计重要的是披露内容而不是披露形式,只要在有效证券市场环境中充分披露,提供大量的信息就能帮助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状况做出自己的预测。

长期以来信息观在财务会计的理论研究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随后的研究则表明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最终导致了计量观的产生。

计量观是指人们应通过增加对计量的关注(不仅是增加披露内容),或把更多的计量导向的方法引入财务报告以增加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干净盈余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

股利是投资者获得的报酬,所有股利的现值构成企业价值,该企业价值包括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资产账面净值和未来非常盈利的预期现值,也就是说所有利得和损失都必须通过收益表反映。

会计人员应尽可能完整和精确地计量企业资产账面净值,以减少市场投资者从其他信息来源估计未来非常盈利的预期现值的需要,这就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计量观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现实基础

1、有利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强劲增长,如远期合约、期货合同、期权和互换等。

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中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

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正确地进行决策,此时尽管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尚未完全实际履行,在会计上也要求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但是由于其没有历史成本,传统会计对此无能为力,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公允价值是理智双方在无干扰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同意就会有一个价值。

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确认、计量,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此外,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将衍生金融工具的到期累计风险分散到其合约的存续期间,也是符合稳健性原则的。

2、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

商品的销售价格是随着其价值上下波动的,决不是一个仅仅存在于资本家账簿上的固定项目,而是一个变数,是公允价值,即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由于商品的成本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决定的,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将带动销售价格的上升。

此外,会计如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还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

实物资本维护的观点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

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但在购回这些能力时,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无法购回与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

反过来,当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

只有这样,企业的实物资本才能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才能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3、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就资产负债表而言,资产和负债的历史成本就是取得资产和承担负债时的原始交易价格。

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信息与决策通常是相关的。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价稳定这一假设不再成立,对决策的有用性也大打折扣。

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是面向市场的,强调公平交易,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及时作出调整,这样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真实,从而提高决策的相关性。

就利润表而言,首先,由于其收入与费用的计量属性不配比,即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的,而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

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收益)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由经济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价格差。

但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却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

如企业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则这种现象就可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次,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会计核算是以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决定收益的。

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的收益变动是客观存在的,财务报表就应该反映这种变动,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更相关的信息。

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全面收益报表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它的实质是采用公允价值对企业当期的资产、负债和收益进行计量,并将计量的利得或损失在报表内予以披露。

4、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是企业的主要筹资场所,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既然把自己的资金投放到资本市场获利,他们当然希望到资本市场筹资的企业能够客观、公正、及时提供有利于他们决策的信息。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只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过去价值,而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面向未来决策的需要,这便使以此为基础加工生成的会计信息有用性大打折扣。

而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应,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正是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所关心的,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具有决策有用性,而且具有合理可靠性,能真正起到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作用,从而有力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五、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任何新生事物要完全取代原有事物,其过程总是漫长而又曲折的,中间可能还会出现反复。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制定相应的措施及对策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碰到问题。

(一)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很难同时得到满足。

有的学者反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因为认为公允计量会牺牲可靠性满足相关性。

就市场可观察到的现行价值而言,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必备的条件。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太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

虽然在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也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判断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

一种计量方式若要有用,决不能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

2、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变得相对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才能完成。

从我国现状看,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应该说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运用尚难以适应。

3、盈余管理问题。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改变现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结果可增值也可减值,而不再采用现行的单边调整减少资产价值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可能使证券性交易投资较多的公司,其股本“账面富贵”,也将反应在当期业绩中。

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

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公允价值很多时候是估计的结果,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利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由于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主体的利益,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像以前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二)对策探讨

1、完善与公允价值运用相配套的宏观环境

选择性地使用公允价值,逐步扩大使用范围。

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仍然是比较有限的,只有在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以使用公允价值的项目,才可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

为了获取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各行业应着手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

企业历史实现的收益往往是预测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通过过去的现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

必须建立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关法律制度,并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统一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规范体系,使得在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

同时,采用加大违法成本的办法来阻止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

2、规范公允价值运用主体行为,避免利润操纵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广公允价值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合理运用,公允价值是否真正公允,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

同时,建立能真正代表所有股东利益、独立于大股东和经理层并对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