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9915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7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

考点归纳

1、荒漠化的防治

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植被反复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

 

 

(1)荒漠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范围:

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线以北(包括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和内蒙古大部)

气候:

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形区:

包括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

地貌: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大

自然特征——干旱

自然环境特征

(3)西北荒漠化的成因: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自然原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2、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

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

地区

西部荒漠地带

东部荒漠草原、草原地带

人为因素

战争(破坏水利设施)、上游大量灌溉用水和砍伐山地水源涵养林(造成水量减少或河流改道,危及绿洲农田和天然植被)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垦滥牧)、农牧之间的频繁更替、战争等

发生机制

植被破坏打破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形成荒漠化土地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局部地表发生风蚀,下伏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片,形成沙质荒漠化土地

(3)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类型

分布

主要原因

斑点状、片状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过度开垦

斑点状的荒漠圈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固定沙丘活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樵采

固定沙丘活化

冲积扇绿洲

水源破坏

点状、线状荒漠

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

破坏环境

 

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

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

②治理重点:

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4)治理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C.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D.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

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E.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4、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作用:

⑴重要的自然资源

(2)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主要作用:

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世界森林现状:

 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3)森林急剧减少

减少的危害:

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5、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

6、热带雨林

(1)分布:

纬度分布——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10°的地区附近,被称为地球的“绿色腰带”,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一25°

地区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最大分布——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2)全球环境效应:

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3)脆弱性:

原因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生物循环旺盛

表现土壤贫瘠,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4)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发达国家的无限制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

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③商业性伐木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5)雨林的前途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开发与保护①保护:

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②开发:

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③协调:

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

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保护亚马孙雨林的具体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²,表1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的地形构成。

表1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

类型

箭竹及灌丛

阔叶林

旱地

水田

石砾地、裸地

高山灌丛草甸

比重(%)

28.90

25.30

10.40

3.10

5.70

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保护高山灌丛B.防止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D.扩大梯田面积

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2-3题。

2、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D.提高能源利用率

3、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回答4—5题。

4、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5、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

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000米。

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6-8题

6、荒漠化的实质是()

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D.林地退化

7、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

8、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

①干旱②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③过度放牧④气候异常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

右图表示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A.A→B→CB.B→C→A

C.B→A→CD.C→A→B

10、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A.杨树B.桦树

C.沙拐枣D.柳树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

C风力侵蚀强烈,形成风蚀洼地D农牧业活动较多,地表植被破坏

12、在乙地区反映该地绿洲萎缩迹象的是()

A地表反射率下降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地表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新华社消息:

中国科考队2004年8月23日结束了为期23天、行程近2000千米的科学探险考察,于27日返回北京,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对亚马孙地区进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

阅读材料,回答13-14题:

13、亚马孙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是:

()

①西高东低的地形②受暖流的影响大③受寒流的影响大④纬度低、热量充足

⑤陆地面积大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②⑤

14、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15、热带雨林对水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调节全球气候B.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调节全球水平衡D.形成各种流水侵蚀地貌

16、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位于()

A.东南亚地区 B.非洲刚果河流域C.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D.加拿大的北部

17、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

B. 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矛盾的,不可调和

C. 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D. 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读下图(1937年~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18~20题。

18、对该县1937年~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19、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

20、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地下水,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

B.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C.积极开展生态退耕工作,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

D.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对比分析回答21-22题。

2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D.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2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23、关于沙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对沙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

② 沙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

③ 目前仍有一定生产力,但已开始面临荒漠化危险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

④ 贫困是导致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进而使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4、设置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防止流沙对交通干线的破坏④减少地表对大气的摩擦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科尔沁沙地原为肥美的科尔沁草原,处在农牧过度地带,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使之成为今天的沙地。

据此完成25~26题

25、距科尔沁沙地最近的我国著名文物古迹是()

A敦煌莫高窟B承德避暑山庄C云冈石窟D秦陵兵马俑

26、造成科尔沁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过度樵采B过度开垦C过度放牧D过度开采地下水

27、下图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

A黄土高原B柴达木盆地C天山D内蒙古高原

28、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正确的措施是()

A兴建小水电站B利用风力发电C营造速生薪炭林D修建核电站

 

29、在该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是()

A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B减少水井的数量

C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D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30、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

()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提供木材、供应林产

二、综合题(4个题,共40分)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发展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A地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

(2分)

(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2、下图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1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度。

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植被稀少,且常有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

(4分)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2分)

(4)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33、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9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名称:

(2分)

AB

CD

(2)雨林生态系统中,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再

循环旺盛,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

(3)雨林生态系统中,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

部储存在地上的内,所以地上成为系统中最的部分

(4)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而很

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就会陷于崩溃

34、分析我国北方地区某地1970年和1980年有关统计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9分)

统计项目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森林覆

盖率(%)

气温年

较差(℃)

年降水

量(mm)

河流含

沙量(%)

人口(万人)

1970年

4

18

33

430

1.5

30

1980年

4.4

10

38

370

4.5

35

(1)该地区1970—1980年间,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

耕地增加了_____%,森林覆盖率减少了_____%。

根据表格所示,森林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该地区人均耕地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

__________。

相差了_____%(2分)

(3)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分)

(4)分析上表,说说本地区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A

C

B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B

C

C

D

B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C

A

B

B

D

B

B

C

二、综合题

31、⑴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平地覆盖了大量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风大且集中;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⑵塔克拉玛干  内蒙古自治区

⑶西部和北部沙漠分布广,在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促使荒漠发展。

⑷沙尘暴

⑸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32、

(1)由西向东减弱

(2)轻春干燥(少雨)冷锋(3)A

(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

33、21.

(1)生物土壤供给养分淋溶作用流失养分

(2)养分土壤(3)植物体植物关键(4)淋洗生态系统

34、

(1)108毁林开荒

(2)减少了0.76

(3)森林锐减;气候恶化(温差增大,降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了两倍)。

(4)①人口增加,为满足生存和生产的需要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②滥伐林木,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大大减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