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993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设计精品案例.docx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精品案例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一、教材分析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全信共写了六段话,一段话一个意思。

这封信语言严谨,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和喜爱。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书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巴金爷爷的信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

本课紧密的与主题相联系,以书信体的形式,用简明、清楚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写信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信或写复信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几年来的语言积累,可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能够结合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谈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其中的情感。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书信的写法,因此对写信格式的掌握不是难点。

相反,在学习巴金爷爷信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因为语言含义较为深刻,在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时,将会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三、设计理念: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精神。

作者杰出的写作才华和他高尚的人品,必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本课的设计过程,教者着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通过相关资料的拓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羡慕”的意思;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课后两句中“终于”在语气及表意上的差异与作用。

2、抓住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反复品读、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诚关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写一封回信,汇报读信后的启示和感受,注意书信格式,注意对象,说话得体。

参考话题:

巴金爷爷给孩子们谈了哪些方面,请概括地写一写。

你怎样理解这些内容的?

五、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

   2、能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围绕中心句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加深对巴金爷爷的认识。

六、教学设想

   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

本课的教学中采用“递进式”的阅读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供一个好的渠道。

“递进式”就是采用“初读”“细读”“品读”由浅入深的方式一步一个要求,目标逐层提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感受,表达学习的感想。

七、教学过程(两课时)

前置性学习:

1、常规预习:

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

2、发展预习:

话题一:

巴金爷爷给孩子们谈了哪些,请概括地说一说。

话题二:

你怎样理解巴金爷爷给孩子们的谈话内容?

第一课时

一、明晰体裁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齐读。

3、关注体裁:

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4、是的,这是一篇书信体裁的课文。

5、那么,读书信时要注意什么?

(一是注意格式;二是内容语气表达亲切,有真情实感)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唤起以前记忆内容。

6、关注这两点,打开书自由读读这封书信,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自主识字

1、好,大家读得很认真。

课前同学们也进行了预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都记住了吗?

拿出默写本听写。

2、同学们,提笔即是练字时,注意写字的姿势,凝神静气才能写好每个字。

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请仔细听。

(原谅、羡慕、郭小娟、杰出、普通)

3、校对批阅:

同桌交换,请打开语文书对照批改。

批改时注意两点:

第一,看字写得对不对;第二,看字写得漂不漂亮,把你认为写得又对又漂亮的字加上圈。

(师巡视)

4、全对的举手,得满5个圈的举手。

好,真不错。

5、大家一起读这些词(出示幻灯片)

6、这些词中有一个人名,哪一个?

对,郭是姓,小娟是名,猜猜男生还是女生?

为什么?

娟还能组什么词?

对,都和女子有关。

是的,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好记,它的部首一般都表意的。

杰出,普通两个词什么关系?

课文中还有好几对反义词,课后抄写时找一找,记一记。

三、理清内容

1、刚才说到读书信时要注意格式,一般书信分为哪几部分?

(出示:

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2、请浏览课文,找出对应的部分,在旁边标注好。

(出示)

3、好,从称呼、署名、日期,你们知道了什么?

4、问候语一般在哪一段?

谁来读读?

(指名)

5、准确的说,问候语在这儿应改成什么比较好?

(答谢词)为什么不问候而是感谢?

(是一封回信)

6、那么,正文部分从哪里到哪里?

(2-5节,找4位同学读读,想想,主要谈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板书“谈”)

7、交流(板书小标题:

谈思念谈生命谈希望)

【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学生的学文服务。

8、设疑:

同学们,信,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普通的,但为什么要把这一封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编入教材,让全国所有的小学生都来阅读呢?

你是怎么看的?

(交流)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

四、认识巴金

1、交流:

预设:

一是这封信是巴金写的(写这封信的人不一般)板书:

巴金

二是这封信能给我们很多启发,有教育意义。

板书:

启示

2、好,那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巴金。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你对巴金的了解。

相机追问:

你怎么知道的?

(分成几块:

生平、代表作、文学成就、评价等,相机插入“作家卡片”。

板书:

世纪老人伟大作家著作等身……)

【唤起学生心中迫切想了解巴金的内心愿望,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初次表达出自己对巴金的敬仰之情。

3、小结:

这是我们从资料中了解的巴金,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细细读读、品品巴老信中亲切的,充满温情的语句,你又读到了一位怎样的巴金?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自主探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因为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

4、生自由读,圈划。

5、交流

预设:

充满爱心(真心真爱)追问:

巴老爱谁?

关爱孩子那些语句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第一节:

(出示)把四十封信想象成……,可见巴老和孩子们的关系多么亲密,多么快乐!

想象着画面,读读这段,体会一下巴老语句间的亲切与真诚。

【充分引导学生想象,还可以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巴金爷爷当时的幸福感,从而感受巴金对孩子的爱。

第二节:

说到对孩子们的关爱,第二节也有几句话特别感人,你留意了吗?

(指名读,出示)

“终于”一句;“多么”一句

第三节:

爱孩子还爱谁?

你们还读到了巴老哪些精神?

(谦虚、无私奉献、珍惜时间……)

相机出示有关句子(终于一句重点讲,和前一句比较)

6、小结

读着读着,巴老的形象在我们眼前越来越清晰了;读着读着,我们似乎渐渐走进了巴老的内心。

同学们,这真的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读着巴老这一句句充满深情深意,表达真心真爱的话,我们感动、敬佩之余,相信也会收获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再轻轻读读这些话,边读边思考。

7、生朗读。

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搜集、阅读巴金爷爷的事迹,并联系你自身的生活,围绕这些句子写写批注。

下节课交流你得到的启示。

五、指导写字

1、重点:

郭,读“秘诀”

2、示范解秘。

3、临写。

2、学生

六、作业巩固

1、摘抄文中出现的反义词(至少三对)

2、摘抄你对你有启发的句子(至少两句)

3、围绕巴老的话继续搜集他的资料。

 

板书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谈思念

巴金谈生命真心真爱

深情深意

世纪老人谈希望启示:

伟大作家

谦虚爱

无私奉献

珍惜时间

真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

这封信的作者是——巴金。

2、有一位诗人这样形容巴金爷爷:

(齐读)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

3、短短的几句话,却是对巴金爷爷最好的写照。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近巴金爷爷。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巴金爷爷在这封给家乡孩子的信里都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学生交流)

5、这是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信,也是写给所有少年儿童的信。

所以我们应该用心读一读,体会巴金爷爷的良苦用心。

二、继续认识巴金

1、把书打开,用心默读课文3-5节,边读边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在空白处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

2、学生静心品读。

3、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分享你最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感动。

小组交流阅读体验。

4、全班交流:

谁愿意读读你最感动的句子?

预设

(一):

体会巴金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1)我写作不是我又才华,而是我又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们有无限的爱……

①自由读读这句话,说说巴金爷爷写作的真正动力是什么?

②结合学生板书:

③巴金爷爷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人,这种深深的爱融入在了字里行间。

把巴金爷爷这种深刻的爱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④齐读。

预设

(二):

体会巴金的为人谦逊

(1)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的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①巴金爷爷真的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平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吗?

大家一起来看看这段资料。

(课件)

出示:

巴金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翻译家、出版家。

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

中长篇小说《灭亡》《家》《春》《秋》《雾》《雨》《电》《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

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电椅》《抹布》。

散文集《旅途随笔》《巴金自传》《随想录》。

文学译著《父与子》《处女地》《快乐王子》《笑》《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

②指名学生读。

③你们看,巴金的一生有着那么多辉煌的成就,是个杰出的人,一位著名的文学大师,可是他从不以文学家自居,一生谦逊,过着低调的生活,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人。

让我们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我们的敬意。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巴金,把巴金的自评与国人对他的评价形成对比,从而让学生感受其人格的伟大。

预设(三):

体会巴金的乐于奉献

(1)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①巴金爷爷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巴金爷爷所说的“奉献”到底指什么?

②请学生说,可用书上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③是呀,作为一个作家,已经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著作,那么多宝贵的精神食粮,他却还要写下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他认为只有这样他的生命才有意义。

④巴金爷爷就是这样无私地奉献着他的一生。

他不止一次说过“我活下去,不是为了取”,他还说过(出示):

——我们必须开花。

——道德、自尊心就是人生的花……

——我不配做一盏灯。

——就让我化为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释放出来……

——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一点点温暖。

老师配乐读这段巴金语录。

【这是作者自己对人生要开花结果最好的诠释。

诗一样的语言,在老是动情的朗读下,孩子们的心弦被拨动,一下子明白了“让生命开花结果”的意思。

⑤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出示资料:

巴金没有领取过国家的工资,他一直靠稿费生活。

巴金关心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他为帮助灾区和希望工程默默地做了许多工作,但总有一个条件:

不要宣传、报道。

1998年,巴金获得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得到一笔巨款,立即以“一个老人”的名义捐献给希望工程。

近十多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给“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捐款额累计达到了50多万元。

【如果说在此之前,学生还沉浸在感动之中,那么现在学生的心灵已经被深深震撼了,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

此时,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了理解语言上了,而是进入了崇尚文本作者的境界,实现了与文本、与作者的智慧对话。

⑥巴金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一生都在无私地奉献着。

让我们再来读读他在信中说的那段话,把我们的理解读出来。

⑦巴金爷爷说要让我们的生命开花结果。

其实,一次无偿的献血就是一朵花,一句关心的问候也是一朵花。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为别人开过这样的花吗?

试着说下去。

⑧同学们说得多好呀!

只有为别人付出了,为别人做出了奉献,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本片段的学习紧紧围绕“奉献”层层展开,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搜集出示的课外资料,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有了情感的积累,学生的朗读也就十分动情了。

预设(四):

体会巴金珍惜时间

学生读出相应的语句,说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是啊,巴金爷爷还告诉我们,只有珍惜时间,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

这也是巴金爷爷在信的最后对我们提出的希望。

三、总结提升

1、总结:

巴金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心潮起伏,你们想用怎样的词语来赞扬他呢?

(学生说后,请他们上黑板写出。

【本环节让学生写板书,又一次给学生表达情感的机会。

有了前面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此时学生对巴金的词语评价也是恰如其分,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2、又一次读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信,我们感受到他是那样博爱,那样乐于奉献,那样谦虚,那样珍惜时间。

读这一封普普通通的信,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着。

巴金爷爷他的爱感动了家乡的孩子们,更以他的真诚感动了所有的读者,感动了全中国。

他被评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请看评委的颁奖词。

(师配乐范读。

3、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敬意地为巴金爷爷送上这段颁奖词。

4、今天,巴金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爱,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同学们,现在再来读这首诗,相信你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出示:

《敬寿巴老百岁》

5、评价:

你读出了一个珍惜时间的巴金。

你读出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巴金。

你读出了一个充满爱,充满热情的巴金。

你读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巴金。

你读出了一个乐于奉献的巴金。

6、总结:

一封普普通通的信,让我们读出了一个人,读懂了一种人生价值,读懂了我们生命的航标。

四、作业(任选两题)

1.给天国里的巴金爷爷写一封简短的回信。

注意书信的格式。

2.可以用名言概括巴金爷爷的品质。

3.可以写一首情真意切的小诗献给巴金爷爷。

4.抄写一个课文中让你感动的片段。

5.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读一读巴金的作品。

  

板书:

     

18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巴金    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孩子们   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特色简析:

1、潜心会文,发展语言

读信如见人,巴金这封信不仅属于他家乡的孩子,同样也属于我们大家,它不仅带我们走近了巴金,认识了巴金,而且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让我们领悟生命意义的真谛。

读着老人的文字,留给我们的是感动、温暖和怀念。

文本没有写到孩子们给巴金写信的内容,抓住这一空白处,让学生想象孩子们给巴金写信,仿佛可爱的孩子们就站在巴金面前,巴金才会在文章中表露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

教师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与巴金时,巴金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发清晰起来,巴金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强烈地触动着孩子的心灵,从信中孩子们读懂了许多,这个时候设计写话,表达对巴金的赞扬与怀念,给予学生一个倾吐心声的机会,在写话中再次和巴金爷爷对话,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读”,以读促思,在教学中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同时为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供一个好的渠道。

教师引导着学生经过了一个了解文章的内容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到指导自己的言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受也逐步提高,从了解到理解再到感情的升华。

采用“初读”“细读”“品读”由浅入深的方式一步一个要求,目标逐层提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感受,表达学习的感想。

最后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悟,孩子纷纷表示,要向巴金爷爷所说的,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决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

效果说明:

一、立足整体,构建全面形象。

本课教学立足整体,第一课时主要围绕“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巴金?

”,第二课时围绕着“这封信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这根主线,组织学生或汇报读书、讨论的所得,或提出没读懂的问题,教师从一旁适时加以点拨。

特别是第二课时,采取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教学步骤,先整体默读,找到信中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整体感知文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再分步去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情感时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最后再让学生用词语来赞扬巴金,升华人物形象,整体把握人物特点。

这样,学生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了凸现,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的主体。

教师把握航向,重交流,促体验,在学生的情感充分地与课文的情感融合之时,引导其通过朗读来表现,水到渠成。

二、拓展资料,提高理解能力。

本课的设计过程,我们着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通过相关资料的拓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第一课时中,在走进文本之前,就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巴金的资料,然而在真正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搜集的资料都是网络上非常专业性的大段人物介绍,学生跟本不会选取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例来介绍,或者自己重新整理资料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性地介绍人物。

这样的资料汇报效果就可见一斑了。

于是,此后我们在教学之前先要对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培训,指导学生分门类别搜集人物相关资料,尽量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这样尝试过后,发现效果好多了。

在这基础上,再联系文本来理解人物就容易多了。

当然,学生搜集的资料还不够全面。

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从巴金富含哲理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他为人谦逊和无私奉献这些品质时,老师也补充了许多巴金在世时的具体成就、典型事例等。

这样,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了理解语言上了,而是进入了崇尚文本作者的境界,实现了与文本、与作者的智慧对话,把看似简单的课文教得丰满、实在,富有厚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课外探寻更多的相关知识。

三、关注学生,凸显个性思维。

从文本出发,构建了现场感较强的阅读话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品词析句,在以交流对话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围绕“关爱孩子”“谦逊”“乐于奉献”“珍惜时间”进行对话。

在具体的情境中,在细节的想象中,在反复的诵读中,在不停的追问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使巴金的形象在孩子的心头不断明晰起来,精神逐渐鲜活起来,实现了工具和人文的水乳交融。

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以话题作牵引,学生参与阅读对话的兴趣就浓,课堂的气氛就热烈,活跃的气氛激发活跃的思维。

同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散开去,从自己的角度来与文本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课程标准》中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细读语言,感悟深厚情感。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在87岁高龄给家乡孩子的回信,此时的巴金,已经是声播海内外,名扬五湖四海的大作家,享有崇高的声誉。

然而,从他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却让人感受不到一个功成名就的人的得意与沾沾自喜,也感受不到专横跋扈的嚣张与凌厉,而留给人们的是翩翩君子般的谦逊与和善,是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是老而弥坚的锲而不舍。

人们常说"空袋立不直",一篇文章要挺立起来,离不开思想的高度。

简单、直白、朴实的语言背后蕴藏着的思想情感是极其深厚的。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写作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的,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是一条暗线,潜移默化地融入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