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9995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x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并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2)人物介绍——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小传

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

性情温厚;学业优良,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杨德群烈士小传

女士杨德群,字先哲,湖南湘阴人。

幼秉性温慧;长好学不倦;待人诚蔼慈惠,人以此交重之。

生平专心教育事业,所至子弟仰之若慈母。

志皎洁不淄,而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近服膺三民主义,欲由此以实行其夙负。

以民国七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在湘服务五年。

十四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为八国通牒事,随市民请愿执政府。

被卫队枪击,弹从左肩甲近下入,穿胸膛偏右出。

立仆,血流如注。

移入官医院,以下午三时卒,年二十四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说明》

(3)女师大学潮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

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

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

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

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

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

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

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并出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正义,维持校务。

5月27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

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

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

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

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

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

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4)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蕉峣:

jiāoyáo高耸)

说明:

这是一首自挽诗。

诗以假想的口吻,写了自己死后出殡、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触。

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气节。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

思考本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

课文写了刘和珍哪些事件?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鲁迅曾说:

“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只有将刘和珍“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过程展示出来,才能震动心灵,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

阅读第五部分,明确刘和珍遇难的经过怎样?

这样的经过说明什么?

③文章总共七个部分,可只有三个部分讲述了有关刘和珍的事迹。

联系文章题目,思考:

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预习课文后,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加点字注音。

长歌当哭dàng菲薄fěibó租赁lìn不惮dàn

虐杀nǜe惩创chuāng绯红fēi尸骸hái

寥落liáo黯然àn攒射cuán浸渍z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屠戮殒身不恤和蔼可亲))

A.编辑 洋溢 桀骜不驯B.扉页 屠戳 百折不回

C.气概 徘徊 陨身不恤D.销行 喋血 和霭可亲

3、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_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A.即使但也倘使B.虽然相反也或许

C.虽然但却倘使D.即使相反却或许

4、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比喻))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

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夸张)

C.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反复)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

5、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这是因为(D)

A.在黑暗社会,作者没有言论自由。

B.作者认为当时的社会无是非可言,说了也没用。

C.作者特定的性格养成了这种习惯。

D.作者悲愤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6、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①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

②《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 ×)

③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

④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

⑤“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

⑥程君“正告”鲁迅先生:

“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 ×)

⑦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 √)

二、 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 学生思考:

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

(3、4、5部分) 

2、 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 

3、 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三、 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 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

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

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

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

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

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 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 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

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四、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五、 布置作业

1、 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第二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第二段两次出现“却只能如此而已”,其含义是:

表现对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对凶杀得不到惩办内心克制不住的愤怒。

2、第一、二两段两次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话中含义是:

强调悲愤难忍,一要以笔为武器向反动派宣战,二要提醒那些忘却者。

3、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说了这样的话:

“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那里还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些话该如何理解?

这是愤怒到极点,悲痛到极点,而说不出话的表示。

4、本文写了刘和珍那些材料?

(1)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2)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3)女师大复校后,“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文章并未写生平,只记述了几次交往印象,这可看出人物记述不是本文的重心,重心应是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表达也是本文的线索,请分析。

感情线索

(1)对烈士的痛悼

感情线索

(2)对反动派的仇恨和揭露

6、头未从刘和珍介绍写起,而从追悼会写起,为什么这样安排?

服从表达强烈感情需要出发,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引出下文。

二、文本研习

一、检查预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

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

是一位热血青年。

 

2、 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

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梳理放在2、4段上) 

(一) 第2部分 

1、 教师范读 

2、 学生集体诵读 

3、 思考:

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

第一段共5句话:

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

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

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背诵 

(二) 第4部分 

1、 听录音 

2、 学生齐读 

3、 思考本部分文字技术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

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

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

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4、 背诵 

 

三、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许广平曾说: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 真的猛士……?

 

(1) 出示投影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

(《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淡淡的血痕中》) 

(2)明确:

“着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

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

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

这两句话的含义是:

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 惨象……流言……灭亡 

(1) 出示投影 

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无花的蔷薇之二》) 

(2)明确: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

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

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

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

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

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

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

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

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

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

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 当三个女子……抹杀了(见《教师用书》) 

4、 人类的……徒手 

(1) 出示投影 

A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血个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B但原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C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2)明确:

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其中”指流血斗争。

煤是如何形成的?

“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

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

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

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

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教师可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5、 苟活者……真的猛士……前行(见《教师用书》)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2、4部分 

2、 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3、完成书上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 检查背诵 

二、 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

一般有以下几个语句需要注意。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

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

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

“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

“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

(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

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点明惨案发生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文章写于同年4、1,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

“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

“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

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

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

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

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5、“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明确:

“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

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6、“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明确: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

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

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7、 第5部分在记叙刘遇难时句式上有何特点?

为什么用短句?

 

明确:

极其短促的句式,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8、“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

各军警正当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