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180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docx

化学中考考点卡片

考点卡片

1.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

也就是,用于光合作用和灭火,用作化工原料和气体肥料,其固体(即干冰)可作制冷剂.可见,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满足人和动物所需的有机物的合成和对氧气的需求;以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和自然界的碳、氧的循环,等等.

 

2.硬水与软水

硬水与软水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

就是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烧杯中产生泡沫的情况(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在日常生活中,鉴别水质软硬,还可以在洗净的容器中把水煮沸,然后倒出水,观察有水垢是硬水,无水垢是软水.

硬水的危害:

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如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硬水软化的方法:

将硬水软化,实际上就是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之软化成软水.采用蒸馏的方法,就可降低水的硬度,使之软化,制取蒸馏水(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而生活中通过煮沸水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如图所示: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以下4点:

1.当采用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改变温度的方法,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时,是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如硝酸钾、氯化铵等)来说的.如果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如氢氧化钙等)来说,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降温度正好相反(即将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温改为降温,降温改为升温),才能实现相应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

2.当需要增加溶剂的量,来实现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按照需要的量来加,切不可过多(为了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3.当需要蒸发溶剂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注意只是蒸发掉多余的溶剂,并且要求是恒温蒸发之.

4当需要加入溶质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变时,一定要注意加入的溶质应该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保持一致,切不可加入其它的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不一样的溶质.

特别是,经常会考查特殊溶质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氢氧化钙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式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水溶液称作澄清石灰水。

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

氢氧化钙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中强碱。

氢氧化钙是强碱,微溶于水。

氢氧化钙在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4.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

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5.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公式有如下3种:

1.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2.特殊计算公式(使用于饱和溶液)是:

3.变形公式有:

值得注意的是: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该温度下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时,才可以使用特殊计算公式来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题型包括以下几种:

1.已知溶质和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求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只要将已知的质量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已知(暗知)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溶解度,求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首先要确认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并制定该物质的溶解度(有时从溶解的曲线上或括号内的补充说明中寻找),如果将溶解度代入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特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3.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或溶质)的质量,求算溶质(或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此时,可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注意:

溶剂的质量是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之差).

4.已知某温度时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算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可以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

5.溶液稀释前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此时,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若设浓溶液质量为m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ng,则等式mg×a%=ng×b%成立,加入水的质量为ng﹣mg.

6.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特别是,在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如果某溶质反应前有,反应生成物中也有,并且反应后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那么该溶质的质量应该是原来的质量与反应生成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组份的质量之和﹣气体的质量﹣沉淀(或杂质)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两个质量相除,再乘以100%,就可求得反应后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②如果反应后的溶液已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会给其溶解度或有关信息),那么判定饱和后,就可根据所给的溶解度来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6.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性质主要是:

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好;但是,大多数合金的熔点比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导电、导热性能比它的纯金属差;总之,合金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合金的成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其中,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合金;生铁和钢是人类利用最广泛的合金.另外,钛的合金(如钛镍合金)具有“记忆”能力,可记住某个特定温度下的形状,只要复回这个温度,就会恢复到这个温度下的形状,又被称为“记忆金属”.此外,钛还可制取超导材料,美国生产的超导材料中的90%是用钛铌合金制造的.

 

7.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知识点的认识】金属锈蚀的条件是金属要与水、空气中氧气或二氧化碳等接触.初中阶段主要是指金属铁的锈蚀条件,即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就会生锈.防止铁制品生锈(即铁锈蚀的防护)的常用措施主要有如下:

铁锈的成分是Fe2O3

1.用完铁制品后及时擦洗干净,置于干燥的环境,保持其表面的洁净、干燥.

2.在铁制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例如,机械零件等表面涂油,家用电器、自行车车架、钢窗等表面刷漆,等等.

3.在铁制品表面进行烤蓝、煮黑等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四氧化三铁薄膜).例如,锯条、链条等.

4.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例如,自行车车把、钢圈以及门把手和水龙头等表面上,经常镀锌、锡或铬等.

5.改变铁制品的内部结构,将其制成不锈钢等合金.

另外,对于铜生锈的探究,除了联系比较熟悉的铁的生锈条件之外,还可以根据铜锈(又名铜绿或孔雀石等)的化学式Cu2(OH)2CO3,结合着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探究,就不难反推出铜生锈的条件:

2Cu+H2O+CO2+O2=Cu2(OH)2CO3

金属钠的活跃是很吓人的,它不能保存在空气中,必须保存在煤油中,一旦投入水中,会与水反应生面氢氧化钠,产生一部分氢气,并释放大量的热,引起氢气的燃烧。

 

8.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CaO);是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副产物.它的性质是白色晶体或粉末,具有腐蚀性,易溶于酸,难溶于水,但具有吸水性,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即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

它的用途主要是用于消毒,改良水质,实验室里和食品包装中常用做干燥剂.

提示:

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大多数是生石灰(因为它的廉价易得),有时会使用硅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无毒、无味、无嗅,化学性质稳定,具强烈的吸水性能)和保鲜剂活性铁粉(它不仅能吸水,而且还能吸收包装袋内残留的氧气,导致微生物缺氧而死,使食品防腐保鲜).

 

9.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碱主要是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这两种碱.它们的具体特性和用途等如下表所示:

除了上面这两种碱之外,常用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以及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氢氧化铝[Al(OH)3],还有一些生物碱[如烟碱(尼古丁)]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常见碱的特性及用途和制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纯碱和生石灰、干燥剂、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的推断和鉴别、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二氧化碳的检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及其随温度的变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农药波尔多液、中和反应的应用、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常见碱的特性及用途和制备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常见碱的特性及用途和制备,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氢氧化钠的溶于水放热和吸水性、保存方法和制备,氢氧化钙的溶解性、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保存方法和制备等,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由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将其放入水中时溶液的温度会升高.

2.由于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所以它可以作干燥剂.这点可以根据“性质

用途”的关系来巧记.

3.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个非常特殊情况,考试时会经常考查到),所以要用改变温度的方法,来将其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时,应该采用降温;反之,应该采用升温.

4.氢氧化钙除了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以外,还可用来处理工厂里排放的酸性废水等.

 

10.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水(H₂O).

常见的中和反应有:

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

具体的操作步骤:

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为例,首先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再用胶头滴管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其中,酚酞试液的作用是根据酚酞的颜色逐渐变浅至消失,既可以说明中和反应的进行,也可以说明反应的完全;但是不可说明是否滴入过多的酸性溶液而使试液呈酸性(因为酚酞溶液无法使酸性溶液显色).其实,检测中和反应是否在进行(或是否完全)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

1.用pH试纸来检测:

一般在中和反应进行时,反应前后溶液的pH会变化.用pH来检测中和反应是否进行是最直接的方式.

2.用探测温度的方法:

一般来说,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的反应(但是放热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燃烧等).所以,可以通过探测溶液的温度是否升高,来推断中和反应的进行和完全.

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四点: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还有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并且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呈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撒入土壤中,以中和其酸性.同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并且土壤中的钙离子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还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元素.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里的废水常呈现酸性或碱性,若直接排放将会造成水污染,所以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碱性污水需用酸来中和,酸性污水需用碱来中和.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适量的熟石灰来进行中和处理(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即胃液的pH值为0.9~1.5),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会使人感到不适,这时医生就会让你口服一些碱性药物,使碱与过多胃酸反应生成无毒的中性物质.例如,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片可治疗胃酸过多,生成氯化铝和水.另外,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在患处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来中和蚊虫分泌出的蚁酸,就可减轻痛痒.

4.调节溶液酸碱性:

在科学实验时,经常要把溶液的pH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太强,就可以用适当的碱或酸调节溶液的pH.

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是,不能反过来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因为非金属氧化物与碱作用也能生成盐和水(如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可它就不是中和反应;还有酸与金属氧化物作用也能生成盐和水(如用稀盐酸出铁锈的反应),可它也不是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是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只有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才是中和反应.

3.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酸和碱的溶液一般是无色,二者反应时的现象不明显,所以往往借助于一些试剂或仪器等(如酸碱指示剂、pH试纸、温度计等),来帮助我们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或恰好完全.

 

1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如下表所示: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常见化肥的种类来说,可以联系着物质的元素组成中所含有的氮元素(或磷元素、或钾元素),来理解和识记.并且,要注意如果同时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才是复合肥(它属于纯净物).

2.对于常见化肥的作用,可以采用“氮浓绿,余两抗”这样的口诀来识记.其中,“氮浓绿”是指氮肥能使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余两抗”是指余下的磷肥和钾肥两种化肥的作用为“两抗[磷肥是抗寒和抗旱(不过,它还有促进早熟、籽粒增多和籽粒饱满的作用),而钾肥是抗病虫害和抗倒伏]”.

3.所谓铵态氮肥的特性(即铵盐的化学性质),是指它能够与碱反应释放出氨气(降低了肥效),所以在使用它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4.对于复合肥的判断,要注意两点:

(1)它是纯净物,

(2)它的元素组成中必须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12.化肥的简易鉴别

化肥的简易鉴别

【知识点的认识】化肥的简易鉴别如表所示:

其中,最常用的氮肥的区分方法如图所示: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对化肥(或物质)进行鉴别时,一般是先物理方法上着想,然后再考虑化学方法.

2.对于氮肥的区分来说,一般都是根据铵态氮肥的特性(或铵根离子的检验、铵态氮肥的检验、铵盐的化学性质)来进行.所谓铵态氮肥的特性,是指它能够与碱反应释放出氨气(易挥发,有刺激性的气味,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13.铵态氮肥的检验

铵态氮肥的检验

【知识点的认识】铵态氮肥的检验原理是根据铵态氮肥(即铵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这一共同的化学性质来检验.具体方法是取少量的待测样品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将试管移到酒精灯上微热,效果更好),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如果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若闻其生成的气体的气味,会有刺激性气味),则该化肥是铵态氮肥.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对铵态氮肥进行检验时,一般是先物理方法上着想,闻一闻,看是否有气味;如果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则该氮肥为碳酸氢铵(因为它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对没有气味的氮肥,再根据铵态氮肥的特性,考虑用化学方法进行检验.不过,有时还会联系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在检验反应生成的氨气时,一定要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因为氨气本身并不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而当氨气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时,会和其中的水化合生成氨水,氨水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14.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知识点的认识】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是根据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来对某纯净物进一步地辨析、推断,看它到底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具体的判别方法或技巧是:

1.从宏观角度来说,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纯净物,只有当它是纯净物时,它才有可能是单质或化合物.千万不能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就是单质,也不能认为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例如,白磷和红磷,虽然都由磷元素组成,但它们不属于一种物质,因此,它们混合后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纯净物;更谈不上单质了.又如,空气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氮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等不同种元素组成,但是由于它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纯净物,更不是化合物了.然后,在确认它是纯净物的前提下,再看它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由一种元素的是单质;由多种元素的就是化合物.

2.从微观角度来说,首先,也要看它是不是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原子或分子);当确认它是纯净物时,再看它其中含有几种原子,含有一种的是单质;含有多种的是化合物.

 

15.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是根据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组成或构成特点,来对某化合物进一步地辨析、推断,看它到底是氧化物、酸、碱和盐中的哪一种.具体的判别方法或技巧是:

1.从宏观角度来说,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纯净物,是不是化合物,只有当它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时,它才有可能是氧化物、酸、碱或盐.然后,再根据它们的组成特点,对号入座即可.而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1)氧化物的组成特点是含有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书写其化学式时,氧元素符号在后面.例如:

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和氧化铜(CuO)等.

(2)酸的组成特点是它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书写其化学式时,一般氢元素符号在前,氢原子的个数是由后面的酸根的化合价的数值决定的(不过,醋酸特殊一点,起作用的氢原子在后面,前面是醋酸根).例如:

盐酸(HCl)、硫酸(H2SO4)和醋酸(CH3COOH)等.(3)碱的组成特点是它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书写其化学式时,金属元素符号在前,后面的氢氧根的个数是由前面的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决定的.例如: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和氢氧化铜[Cu(OH)2]等.(4)盐的组成特点是它是由金属元素和酸根组成的;书写其化学式时,金属元素符号在前,酸根在后;并且金属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酸根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例如:

氯化钠(NaCl)、碳酸钙(CaCO3)和硫酸铝[Al2(SO4)3]等.

2.从微观角度来说,首先,也要看它是不是纯净物,是不是化合物;当确认它是化合物时,再根据它们的构成粒子的不同,来进一步分析、判断.如果它是由某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就是氧化物(如水H2O);如果它是由氢原子和酸根构成的,就是酸(如碳酸H2CO3);如果它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就是碱(如氢氧化钠NaOH);如果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就是盐(如氯化钠NaCl).

注意以下几点:

1.在对氧化物、酸、碱和盐进行判别时,首先,要明确它们都是化合物的进一步分类;只有确认某物质是化合物以后,才可对它进一步分析、判别,然后,根据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宏观组成或微观构成特点,来确认它到底是氧化物、酸、碱和盐中的哪一种.

2.在对氧化物、酸、碱和盐进行判别时,还要注意一种特殊的碱(即氨水NH3•H2O)和一种特殊的盐(即硝酸铵NH4NO3);前者是由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后者是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虽然其中的铵根离子不是金属离子,但是,由于它的性质跟金属离子的很相似,所以就把它看作金属离子了;这样,它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分别归为碱和盐了.

 

16.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知识点的认识】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八个字.在利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即分子还是原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

2.在解释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等问题时,一定要联系着分子与原子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