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595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7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

2.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变化

4.声音的传播

5.噪声控制

6.1.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6.1.2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6.1.3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细心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声音产生和变化的条件和原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树立声音环保意识

二、消化与呼吸

1.我们的消化

2.我们的呼吸

3.保护呼吸、消化器官

10.2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结构。

对人体结构和生命产生强烈好奇心,培养联系外部现象进行推想的思维方式。

体会到解暗箱的喜悦。

保护健康关爱生命。

三、影子的变化

1.光与影

2.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3.制作日晷

6.2.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13.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体会到时间的测量,实际上是可以对应到太阳一天中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

通过中国古代科技史日晷,激发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坚持观察尊重事实。

四、地球与月球

1.地球的故事

2.蓝色的地球

3.在地球上看月球

4.探索月球的秘密

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的

变化。

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14.2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15.1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着各种自然资源。

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迷信权威地球上水资源要珍惜。

科技的进步,让人类探索的脚步更深更远

五、运动与力

1.谁在运动

2.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3.怎样比较运动的

快慢

4.怎样让物体动起来

5.怎样测量力的大小

6.摩擦力与物体的

运动

4.1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4.2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4.3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

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5.2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对运动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能多思路多方法探究运动的规律。

对力与运动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能多思路多方法探究运动的规律。

尊重事实,严谨求证。

了解运输技术能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比较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人类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关键

六、制作小车

1.设计制作小车

2.改进小车

16.2工程和技术的产品能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18.1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

18.2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18.3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多方法多思路尝试设计并改进小车

大胆创新,开拓思维,分工协作,乐于分享

三、教学措施

1.把握小学生心里特点,注重培养兴趣和习惯

四年级上册,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制作等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搞好本学期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本期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还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心理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1)问题情境导向,激活探究兴趣。

中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没见过的、不了解

的事物充满兴趣,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有什么证据”等问题,这是科学课教学非常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既有教育价值、学生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科学课的热爱;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好奇心随着科学课的教学逐年增长,而不是衰退。

为此,要尊重他们的探究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

因为,学生所以提出一些看似怪异的问题总有一定原因,有些原因是成人不理解的;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梳理、筛选等方法,或找到与现阶段学习内容的相关联系,发现问题的价值与意义;

或巧妙地将其引导到学生力所能及的、可关注到的视野里,引发学生有目的的课外学习。

(2)精心组织活动,把握教扶放时机

爱观察、爱动手,仍是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天性,为此,在四年级科学课教学中,仍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

一是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

开展教学,避免在长时间内单纯地采用讲述、讲解、问答的方法;

二是可以适当选用教学趣味实验、角色扮演、科学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玩中学。

在使用教学游戏时,要注意科学课的游戏是教学游戏,既要有游戏性,又要有目的性、科学性和教学性,不能单纯为了激发兴趣做游戏。

三是四年级以扶和放为主,教为辅。

教师指导时注意梯度,把握好教、扶、放的时机,按照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先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或模仿性较强的观察、制作、调查、实验等活动,随着能力的提高,再慢慢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3)尊重个性发展,重视习惯培养

小学中年级学生对科学学习态度、热情、兴趣等有所分化,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具备的相关探究技能也存在个体差异,坚持、耐心、细致、严谨、专注的科学品质大多还未养成,学生的情绪稳定性不高,需要教师尊重个性,关注差异,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培养、引导,教师要重视小组团队建设,采用同质异组,异组同质的分组方式,通过对小组团队激励性评价,引导同伴互助,立标杆,学榜样,让每个学生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科学品质、学习习惯培养还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持之以恒地策略性评价引导。

批评、表扬要客观公正,因人而异,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尽量不公开批评,多找个别谈话沟通,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

2.优化科学探究课教学,重视探究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与交流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科学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式,是形成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中年级定位于引导性探究,将侧重训练借助工具或仪器观察、测量、描述、类比、归纳、抽象、概括、分析等单项技能方法,以及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处理信息等综合技技能。

四上属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型比例较大,第一、二、四单元中都有一部分课或活动属科学探究课,如: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变化、声音的传播、光与影、阳光下的影子、在地球上看月球等。

3.优化方法课教学,重视思维能力培养

方法通常是指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做法和步骤,它来源于各种个例共性的概括。

每一种被确认的方法都是对若干做事过程集合中的动作组合逻辑的某些共同特征的概括,具有一些共同逻辑特征的行动过程经过总结提炼后,就形成了一种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是科学研究、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有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测量法、分析法、图象法、比较法、综合法、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替代法、累积法等。

方法课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的比重很大,四上教材也是如此,大多数课涉及到某种或某几种方法,如噪声的探究、阳光下的影子、蓝色的星球、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我们的消化、我们的呼吸、改进小车等课。

4.优化概念课教学,注重概念自主建构

概念是从自然现象、科学事实和实验中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抽象出来的,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或属性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因此,概念建构需要以观察(实验)、比较的基础,再针对搜集的信息运用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概括而成。

概念是思维加工的基本单元,科学概念是构建科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探究技能的基石。

概念课是以概念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概念课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的比重最大,四上教材也是如此,第一、二、四、五单元均有一些课或活动属概念课(如各样的声音、声音的产生、我们的消化、谁在运动、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怎样让物体运动起来、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等课)。

5.明确观察活动要求,注重观察能力培养

科学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科学活动。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同时在尽可能减少干扰客观状态的前提下进行观测,以探究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

四、活动材料及课时安排

单元

活动材料准备

课时建议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下载一些动植物、自然界、交通工具、乐器的声音音视频。

1

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

可调音量的音箱、米粒、音叉、乒乓球、锣、皮筋、长短不同的木板、铅笔、各种乐器、自制小乐器的材料,不同乐器发声时能体现内部物件振动情况的视频资料。

手机慢镜头。

2

水、水槽、手机2个(或小收音机)、碰铃(石头)、漏斗、胶管每组一套,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等。

分贝仪、减少噪音危害的相关视频材料等。

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

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分组:

1.记录单。

2.透明袋子、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

3.新鲜的馒头(面包等)

演示:

1.消化道模型2.模拟大小肠的管子3.相关课件及微课。

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2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

相关课件及呼吸过程微课。

1.分组:

2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

2.演示:

课件、制作简易肺活量计和测量肺活量的微课。

手电筒、杯子、铅笔、橡皮泥、A4纸等演示:

皮影戏、影子游戏等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1-1.5

科学记录本、A4纸、橡皮泥、小木棒或铅笔一支、指南针等。

1-2

日晷制作套材、钟表、指南针、制作工具。

教师准备:

日晷科技史资料,日晷制作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橡皮泥、火柴梗、篮球。

地球仪、有关探索地球形状的影音、月食资料。

四、地球和月球

2.蓝色的星球

地球仪、世界地图、剪刀、简易天平、尺子、铅笔等。

教学课件,地球各类水体(水资源)影音资料、节水资料等。

模拟月球的明暗球(将球的一半涂成黑色,另一半涂成白色)、在地面画圈及方位的粉笔、模拟太阳的大屏(或黑板)演示: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探索月球秘密的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小汽车、树木、建筑、人偶模型,记录卡纸。

教学PPT。

风车、小车;

轮子、橡皮筋、绳子等。

风车、小车、轮子、橡皮筋、绳子等演示材料;

3.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小车,带轮轴的支架,线绳,米尺(或卷尺),计时工具(钟表、手表等),学生活动手册等。

班级记录表,PPT演示文稿等。

乒乓球、金属球、弹力球,水槽等;

小汽车,纸屏等。

班级记录单、PPT演示文稿、黑板贴等。

测力计、钩码等。

教师演示测力计、班级记录单、PPT演示文稿等。

6.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相对厚一点的书2本;

带拉环的木块、测力计;

小车、木板、毛巾、棉布等;

科学活动手册。

装有重物的大木箱(或纸箱),PPT演示文稿、班级记录单等。

1.设计制作

小车

车轮、塑料瓶、硬纸壳、塑料泡沫板等。

其他自选材料,剪刀、起子、胶等。

车轮、塑料瓶、硬纸壳、塑料泡沫板、一次性筷子、磨砂纸、剪刀、壁纸刀、实验记录单等。

第一单元声音

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目标:

:

1.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

3.科学态度

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导入:

一、导入

体验:

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有的动听,有的刺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二、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

1.辨声活动:

播放常见的不同动物以及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猜,并让学生尝试说出区分不同声音的理由。

2.播放同种乐器声音大小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区分。

3.介绍定义: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

4.听声活动:

现场利用或者多媒体播放高低不同的双响筒、低八度高八度弹奏电子琴、不同大小的锣声和鼓声;

让学生通过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如鼓声和锣声。

5.介绍定义: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课后拓展

1.提出问题:

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辩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你想研究的你很好奇的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写下来。

2.整理问题:

引导学生整理问题,首先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然后判断这个科学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

依据这两点,组织学生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对问题的整理,可用符号在对应问题上完成标注。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声音

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课后反思:

第二课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基于大量的物体发声事实,归纳提炼出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的条件)。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3.科学态度、STSE

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和描述现象如实严谨。

教学准备:

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1.演示:

老师现场利用一个物体生产声音(产生余音较长的比较好)

2.问题:

上节课我们聚焦了一些关于声音可以研究的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认识固体的发声

1.表达: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2.活动:

教师可以相继提供锣和餐巾纸(或展开的棉花),让学生进行敲击后仔细辩听和观察,有什么发现。

3.讨论: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声音是不是拍打敲击就一定能产生?

还是怎样的?

学生处在认知冲突中一时回答不上,教师顺势过渡进入下个教学活动。

4.活动1观察发声的物体

1)对比观察琴弦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聚集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2)指导学生利用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记录方式可以用简笔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

(如果学生没有小吉他,则老师准备吉他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看清弦的振动,教师可以将手机摄像投影到教室多媒体体屏幕上,如果用手机的慢动作16-32倍摄像,再在屏幕上播放给同学们看,效果会更好。

5.活动2观察音叉的发声

1)观察音叉的发声情况。

分发音叉,让学生敲击音叉进行观察。

2)设计实验:

如何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需要借用其他工具间接观察,放大振动的幅度。

紧挨音叉的物体选择什么物体合适,可以让学生思考,轻小的乒乓球、泡沫粒均可。

还可以让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激起水花。

也可以用手机的慢动作功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振动和振幅。

3)动手实践:

让学生组装好实验装置,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从正反两方面取证,同时让学生自行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

6.活动3观察鼓的发声

问题:

现象不明显怎么办?

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按科学探究的流程自主探究并完成观察记录。

(注意观察并非仅仅是眼睛的观察,皮肤、指尖能明显感受振动,可以应用到这些案例中。

7.活动4观察讲话发声时的状况

教师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自己喉咙部位,对比说话时和说话前后手的感觉。

让学生类比列举其他固体物发声,观察发声时是否振动。

8.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的记录,寻找这些固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这些固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停止(或不发声时,这些物体没有振动。

)说明这些固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认识液体、气体的发声

1.问题:

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气体和液体的发声,也是这样吗?

2.探究:

学生借助已有材料,完成实验和对比观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气体、液体发声也具有固体发声的共同特点。

3.小结:

最后归纳出所有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完成声音概念内涵的建构。

四、终止物体发声

1.活动:

利用不同乐器,让学生想办法让发声的物体声音突然终止,并观察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想办法终止物体发声是对声音概念外延(声音产生条件)的迁移应用,

2.总结: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要使声音突然终止,就必须不让物体振动。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要使声音终止,让物体不振动

第3课声音的变化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关系;

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