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606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71300)

2016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有较强实验操作技能,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从事生态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努力为科学事业、振兴经济发展服务。

2.努力学习生态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生态学的实验操作技能,深入系统掌握所攻读方向的知识内容,对该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应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污染与修复生态利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技术,主要开展受损生态系统,尤其是受污染水生态系统的调查和生态修复研究。

包括污染物的检测分析,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与控制理论、方法,生态修复的原理、方法以及生态工程的设计与实施等。

2.粮食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利用生态学理论和现代生物学技术,以粮食安全与资源综合利用为宗旨,重点研究以“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特征及温室气体排放,不同生态区域农业环境光温资源高效利用,农作物对低温、干旱等气候变化的响应,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等方面。

3.动物生态利用现代进化生态学理论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物体对各种选择压力的适应和进化,物种的时空变化模式与机制,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物种对环境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等。

主要包含对两栖动物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的研究、两栖类生活史特征的地理变异、两栖类的繁殖生态、婚配制度、性选择及精子竞争、分布格局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子机制、两栖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

4.生态毒理学采用现代分子毒理学和毒理基因组学方法技术,重点研究微囊藻毒素、离子液体以及农药和杀虫剂对人健康的影响、机理及其防护。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为主。

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4年,每年应完成1/3的助教工作量。

在职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工作时,一般可脱产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4学分(不包括业务实习与社会实践)。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5分合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

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大学期间通过外语六级者可免修硕士研究生外语,但必须参加过关考试。

课程设置及主要课程简介附后。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实行导师负责制:

在以导师为主的同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导师组成员以本校教师为主,也可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由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组长。

研究生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科研进展情况和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检查;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协助作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培养计划的确定:

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出培养计划。

3.课程的学习:

对研究生的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研究生必须修完所规定的必修课和方向课并取得学分。

同时,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身和科研发展方向以及研究领域所需的知识结构,选修数门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选择在更为宽广的学术领域里学习。

本专业其它研究方向的方向课和其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方向课可作为本研究方向的选修课。

4.学术和教学活动:

提倡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学术活动总学分为2学分,研究生在一、二年级期间,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会18次,并做好相应的文字记录,经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本专业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专家讲学和本专业学术报告会、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开题报告会、论文答辩等学术活动。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在第二学年组织研究生参加大学本科的有关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

采用的形式,可以试讲部分章节,或带实验课。

经考核合格可给予2学分(列入学分计算)。

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已有教学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可适当减免。

5.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

硕士研究生可根据科研和论文需要,结合研究课题外出进行野外考察、基地调研、社会调查等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任务后,必须写出参加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报告。

6.体育锻炼:

研究生应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时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研究生要心胸开阔,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六、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研究生必修课须安排考试,选修课可安排考试或考查。

必修课以笔试为主,选修课可采用笔试、或撰写课程论文、或笔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2.中期考核:

研究生入学学习一年半后,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点组织有关教师成立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毕业论文的准备情况、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等进行检查和考核。

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肄业处理。

对成绩优秀的研究生,按评比条件评选出“品学兼优研究生”,给予奖励。

3.毕业考核:

毕业前由研究生导师、学科点、院(系)对研究生三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作出评价,按评比条件评选出“优秀毕业研究生”。

七、研究工作与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研究生应在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应主要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反映学科研究进展,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作为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并经导师组审核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工作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并向导师指导小组或所属教研室做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研究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

选题一经确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2.研究工作:

研究生在研究工作进行期间,在以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继续搜集文献资料,掌握研究方法和技术。

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推理,为撰写学位论文作为好研究资料准备。

同时,要定期进行研究进展的交流。

3.论文撰写:

在完成研究工作后,研究生应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与修改工作。

学位论文应按学校规范要求进行撰写,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要求重点突出,论据充分,观点正确,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论文完成后,经导师、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才能申请答辩。

八、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第六学期结束前一个月进行。

论文答辩前应须请两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对论文进行审阅,论文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要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程序进行,要求研究生使用多媒体进行汇报。

答辩委员会应选择5名或5名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应由校外专家担任。

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

答辩完成后,校学位分委员会对通过学位论文者进行审查,对论文质量、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成果及其它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后,上报校学位委员会。

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后,可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理学硕士学位。

九、思想政治工作

要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求研究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本校的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自觉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要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及任课教师的作用。

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接触,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耐心引导。

研究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并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附:

课程设置表和主要课程简介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修课(学位课程)

公共

11_000002

自然辩证法原理

18

1

1

8

09_000003

英语

216

5

5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学科

基础

09_040001

高级生物化学

36

2

2

8

09_040002

分子生物学

36

2

2

09_040003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36

2

2

09_040004

现代生物技术大实验

72

2

4

专业

主干

09_041101

环境生物学

36

2

2

6

09_041102

多元统计分析

36

2

2

09_04110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

36

2

2

09_041104

污染生态学

36

2

2

8

09_041105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

36

2

2

09_041106

植物生态学

36

2

2

09_041107

作物生态学

36

2

2

09_041108

种群生态学

36

2

2

09_041109

科技论文英语写作技巧

36

2

2

09_041110

分子生态学

36

2

2

09_041111

进化生态学

36

2

2

09_040101

植物生理生态学

36

2

2

09_040105

现代农业

36

2

2

09_040211

SPSS统计分析

36

2

2

15_040115

土壤学

36

2

2

15_040116

农业气象学

36

2

2

09_040202

动物生态学

36

2

2

09_040315

水处理原理

36

2

2

09_040702

高级水生生物学

36

2

2

15_040906

水生态毒理学

36

2

2

教学实践(必修)

09_049001

2

2学分

学术活动(必修)

16_040001

2

2学分

生态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简介

(学科基础课课程简介见生物学专业)

课程编号:

041101课程名称:

环境生物学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马剑敏

教学要求:

学习环境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与生物学效应(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基因污染和生物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掌握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及生物净化等科学知识,增强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识和责任心。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两大问题,一是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主要包括: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浓缩、积累和放大,污染物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上对生物的影响,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

二是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和生物修复。

主要包括:

生物净化的原理,生物净化的方法,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等。

预修课程:

生态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孔繁翔,尹大强,严国安。

环境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熊志廷。

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段昌群。

环境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4。

(4)陈欢林等。

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

041102课程名称:

多元统计分析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李春喜,姜丽娜,邵云,张黛静,马建辉

教学要求:

学习掌握多元分布理论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开展生物学研究中多对象、多指标相互关联的多元统计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

多元统计分析是我国多数高校及研究院所研究生培养的课程。

它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能够在多个对象和多个指标相互关联的情况下分析它们的统计规律,以揭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本质。

本课程主要讲授多元统计分析概述、多元线性回归、多元相关、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结合生物学实际例子加以解析。

预修课程:

生物统计学,高等数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春喜,姜丽娜,邵云。

生物统计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5。

(2)何晓群。

多元统计分析(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王静龙。

多元统计分析,科学出版社,2008。

(4)高惠璇。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

041103课程名称: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李英臣,侯翠翠

教学要求: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了解主要的濒危物种的分布区域及主要的保护措施。

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所做的工作;掌握生物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内容: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形成机制和演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扩展及其安全;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问题探索;保护生物学及其应用。

预修课程:

生态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田兴军。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灵芝,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科学:

原理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RichardPrimack,季维智。

保护生物学基础,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

(4)LyleGlowka。

生物多样性指南,科学出版社,1997。

(5)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

保护生物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公约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

041104课程名称:

污染生态学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马剑敏

教学要求:

掌握污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了解污染生态控制工程与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

污染的生态过程,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评价,污染生态诊断与监测分析,陆地、水和大气污染生态学,城市、农业生态系统污染生态学,生态系统污染控制与污染生态工程,污染土地就地修复革新技术和生态系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等。

预修课程:

生态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

污染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1。

(2)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乔玉辉等。

污染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课程编号:

041105课程名称: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马剑敏

教学要求:

掌握恢复生态学和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对森林、草地、废弃地、海岸、河流、湖泊、湿地、城市、路域、农业等受损的生态系统受损原因、以生态工程的方式进行进行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一般技术、方法、步骤以及遵循的原则;掌握农业生态工程、产业生态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其技术、特点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恢复生态学和生态工程的概念,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技术路线,对森林、草地、废弃地、海岸、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等重要受损的生态系统以生态工程的方式进行生态恢复的一般技术、方法、原理和过程等。

预修课程:

生态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郑昭佩。

恢复生态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11。

(2)李洪远,鞠美庭。

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任海,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1。

(4)董世魁等。

恢复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魏志刚等。

恢复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6)白晓慧。

生态工程——原理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杨京平。

生态工程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金相灿等。

湖泊和湿地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与管理指南,科学出版社,2007。

课程编号:

041106课程名称:

植物生态学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马剑敏,于飞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植物与环境、植物种群与群落等经典生态学理论,同时了解当代生态学发展的动态,Meta种群、构件理论、生物入侵及转基因植物等前沿及热点问题,树立科学环境意识,扩大知识面和增强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

植物的环境,植物与光、水分、温度和土壤的生态关系,植物的生态适应,种群、群落生态,群落的演替,植被的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预修课程:

植物生物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杨允菲等。

植物生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江汉侨等。

植物生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振基等。

群落生态学,气象出版社,2011。

(4)宋永昌。

植被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

041107课程名称:

作物生态学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李春喜,姜丽娜,邵云,张黛静,马建辉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了解主要作物的基础生物学知识,系统学习作物的生长发育变化过程;掌握主要生态条件对作物生育的影响机理,理解不同农业环境资源下,作物高产优质生产的调控技术。

掌握作物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国内外作物生态学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

课程共设置八部分内容,分别为作物生态学绪论、作物系统及其生物学成分、农作系统及其稳定性、作物光温生态、作物水分生态、作物养分生态、农业资源管理和作物生态学展望。

预修课程:

作物学,生态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LoomisR.S.[美]、康纳ConnorD.J.[澳]著,李雁鸣等译。

作物生态学——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及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曹卫星。

作物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金善宝。

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陈阜。

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5)曹卫星。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

课程编号:

041108课程名称: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侯翠翠,李英臣

教学要求:

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学会运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程序对工程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内容:

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技术操作规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河流湖泊污染的预测和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点源、面源污染预测与评价);土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源排放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区域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报告书的编写等。

预修课程:

生态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毛文永。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修订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陆书玉。

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郑铭。

环境影响评价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

041109课程名称:

科技论文英语写作技巧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张婵,靳同霞

教学要求:

了解科技论文英语句子的基本知识,掌握英语造句的基本技巧,形成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能力;了解论文投稿的技巧,能够独立解决修稿、校稿以及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一般问题。

教学内容:

科技论文的结构及特点;英文科技论文的语法特点及其与汉语的区别和联系;英语句子结构的特点;英语句子成分及特点;英语基本句型;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科技英语写作常用词汇;科技论文撰写常用英语句型,英语造句训练等。

预修课程:

大学英语。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任胜利。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

(2)钟似璇。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RobertA.DayBarbaraGastel(著),曾剑芬(译)。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朱国奉。

科技应用文写作,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兴昌。

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法)利伯恩著,任胜利等译。

科技英语写作进阶,科学出版社,2009。

课程编号:

041110课程名称:

分子生态学

总课时数:

36学分:

2

开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授课教师:

杨太有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生态学的一般知识;理解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理论;掌握分子生态学的分析与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本课程从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历史开始,概括了分子生态学基础,进而讨论了分子种群遗传学、亲缘地理学及相关领域,以及分子生态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

课程内容具体分为分子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子生态学基础和环境与保护生态学3篇。

分子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篇包括2章:

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史和分子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子生态学基础篇包括4章:

分子生物学、行为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和污染控制的分子生态学原理;环境与保护生态学篇包括5章:

植物分子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