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903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docx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

康复评定与临床检查的不同;

1.对象不同

2.病情不同

3.目的不同

4.检查手段不同

5.处理原则不同

肌力:

是指肌肉自主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肌肉收缩的类型:

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

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肉的初长度

3.运动单位的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4.杠杆效率

5.肌肉收缩的类型

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

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

分级

名称

评级标准

0

未触及肌肉的收缩

1

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2

解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3

能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4

能抗重力及轻微阻力,完成全关节范围的运动

5

正常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范围的运动

引起关节活动异常的原因:

1.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疼痛

2.肌肉痉挛

3.肌肉无力

4.关节内异常

5.关节僵硬

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1.体位:

确定测量体位,保证体位舒适,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测量时关节活动不受限制;

2.介绍情况:

让受试者了解测量过程、测量原因,以取得受试者的配合

3.量角器的放置:

先确定量角器放置的关节活动面,然后确定其轴心(通常是骨性标志点),最后确定量角器的固定臂及移动臂;

4.关节活动:

在关节可能的关节活动范围之内,轻柔地移动关节,以确定完全的被动关节活动度,并注意观察受试者有无疼痛或不适感;

5.记录:

摆放量角器并记录主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及被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痉挛;一种由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超过正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痉挛的特殊表现:

1.巴宾斯基反射

2.折刀样反射

3.阵挛

4.去脑强直和去皮质强直

僵硬:

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肌张力迟缓的主要原因:

1.影响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为暂时性肌张力迟缓,如脊髓损伤的脊髓休克阶段

2.外周神经系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3.原发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分级

评定标准

0

无肌张力增高

1

肌张力略微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

肌张力轻度增加:

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

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

肌张力严重增加:

被动活动困难

4

僵直: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感觉的分类

浅感觉:

触觉、痛觉、温度觉、压觉

深感觉:

关节觉、振动觉、深部触觉,(本体感觉)

综合感觉:

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感觉、体表图形觉、实体觉、重量觉(皮质感觉)

常见的感觉障碍

刺激性症状:

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感觉错位、疼痛

抑制性症状:

感觉缺失、感觉减退

协调:

是指人体进行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常见的协调障碍:

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常见的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平衡性协调实验:

双足站立试验、单足站立、步行

非平衡性试验:

指鼻试验、指指试验、交替指鼻和对指、对指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腱试验、肢体保持试验、绘圆或横“8”字试验

平衡:

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

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应性平衡

平衡的反应:

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步长: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距离,通常用cm表示

常见的异常步态

偏瘫步态:

划圈步态

脑瘫步态:

足下垂、内翻、内收

蹒跚步态:

酩酊步态或醉汉步态

前冲步态:

帕金森病步态

臀中肌步态:

鸭步

心功能的分级

分级

评定标准

Ⅰ级

患者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

患者的体力受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即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

患者体力活动明显限制,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悸、气促等症状

Ⅳ级

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代谢当量(MET):

量化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标准

MET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以ml|(kg.min)表示

心电图:

是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6分钟步行试验:

要求患者在走廊里尽可能行走,测定6分钟内行走的距离。

6分钟内,若步行距离<150m,表明心衰程度严重,150~425m为重度心衰,426~550m为轻度心衰

心电运动试验:

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各种临床症状,呼吸、血压、心率等体征,及心电图、气体代谢等),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是心脏负荷试验中最常见的一种。

运动试验的类型:

活动平板试验、踏车运动试验、台阶试验

踏车试验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试验开始前

1.)描记受试者12导联心电图和3通道监测基础导联心电图。

并测量基础心率和血压作为对照,测量体位应与试验体位一致。

2.)皮肤处理:

放置电极之前,用75%乙醇将贴电极部位皮肤擦至微红,以降低电阻,减少干扰。

3.)电极安放:

为了减少运动时干扰、避免伪差,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导联电极全部移至躯干,两上肢电极分别移至锁骨下胸大肌与三角肌交界处或锁骨上,两下肢电极移至两季肋部或两髂前上棘内侧。

胸导联的位置不变

4.)过度通气试验:

连接监测导联后做过度通气试验,方法是大口喘气1分钟后立即描记监护导联心电图,如果出现ST段下移为阳性。

阳性结果没有病理意义,但提示运动中诱发的ST段改变不一定是心肌缺血的结果。

5.)注意事项:

①向受试者介绍心电运动试验的方法,取得受试者的合作。

应与有潜在危险者签订同意试验协议书;②实验前3小时禁止吸烟、饮酒,适当休息30分钟,不可饱餐或空腹;③试验前1天内不参加重体力活动,保证晚间充足睡眠;④试验前尽可能停用影响结果的药物,包括:

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肌、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如硝酸甘油、双嘧达莫、普萘洛尔、咖啡因、麻黄碱、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吩噻嗪类等⑤感冒或其他病毒、细菌性感染1周内不宜参加试验;心绞痛新近发作2周内暂停试验。

 

肺容量共有四个基础容量(即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和四个基础肺活量(即深呼吸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正常成年男性平均均为3500ml,女性为2500ml

 

语言障碍:

是指语言的理解、表达以及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包括言语发育迟缓、发育性语言困难、后天获得性失语等。

言语功能障碍的分类:

1.声音异常:

音质异常、音量异常、音调异常

2.构音异常

3.语言异常

4.流畅度异常.

失语症:

是指大脑半球损伤而导致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丧失或受损,表现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障碍,并非发音器官功能障碍所致。

失语症的主要症状:

1.口语表达障碍:

发音障碍、说话费力、错语、语法错误、找词困难、刻板语言、模范语言、持续症、复述、流畅度

2.听觉理解障碍:

语音辨认障碍、语义理解障碍

3.阅读障碍

4.书写障碍:

书写不能、构字障碍、象形书写、镜像书写、惰性书写、书写过多、语法错误

失语症的分类:

1.Broca失语

2.Wernicke失语

3.传导性失语

4.经皮质失语

5.命名性失语

6.皮质下失语

 

失语症的评定方法:

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

1.自发言语:

信息量和流畅度

2.理解:

回答是非、听词辨认、相继指令

3.复述

4.命名:

物体命名、自发命名、完成句子、反应性命名

失语症的诊断

1.首先确定有无失语:

根据失语症测验得分结果,计算失语商AQ=右项之和x2

AQ值在98.4~99.6,正常

AQ值在93.8~98.4,可能为弥漫性脑损伤,皮质下损伤

AQ〈93.8可评为失语

2.确定失语症的类型:

根据语言的流畅度、理解能力、复述及命名评分特点,将失语归属相应的类型

 

构音障碍:

是指由于神经系统损害导致与言语有关的肌肉的麻痹或运动不协调而引起的言语障碍。

Frenchay评定法:

分为a~e五级,a为正常,e为严重损伤

反射:

咳嗽、吞咽、流涎

呼吸:

静止状态、言语

唇:

唇角外展、闭唇鼓腮、交替发音

颌:

静止状态、言语

软腭:

流质饮食、抬高、言语

喉:

发音时间、音调、音量、言语

舌:

静止状态、伸舌、上下运动、两侧运动、交替发音、言语时

言语:

读字、读句子、会话、速度

 

心里评定的内容

1.认知功能障碍:

注意力障碍评定、记忆力障碍评定、知觉障碍评定、执行功能障碍评定

2.情绪—情感障碍:

抑郁评定、焦虑评定

 

自觉功能障碍分类:

空间知觉障碍、时间知觉障碍、运动知觉障碍、体形知觉障碍

失认证:

指在没有感官功能不全、智力衰退、意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的清空下,不能通过器官认识身体部位和熟悉物体的临床症状。

失认证是大脑皮质功能障碍的结果,常见于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和颅脑损伤。

 

失用证:

是指在无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性障碍、感觉缺失、视空间障碍、语言理解障碍、注意力差或不合作等情况下,不能正确地运用后天习得的运动技巧进行目的性运动的运用障碍。

失用证的表现:

1.意想性失用证:

损害部位多在左侧额叶、顶叶

2.运动性失用证:

损害部位为缘上回右部或运动皮质4及6区和该区发出的神经纤维或胼骶前部。

3.意念运动性失用证:

损害部位为顶叶意想中枢与运动前区皮质的联系纤维。

4.结构性失用证

MMSE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意识状态评定:

采用方法:

1.意识状态评定采用GCS评分,按检查时患者睁眼、语言和运动3项反应的情况给予计分,总分15分:

轻型:

13~15分,昏迷时间<30min;中型:

9~12分,昏迷时间30min~6h;重型:

3~8分,伤后昏迷时间>6h

2.患者的康复效果采用GOS评定,具体为:

Ⅰ级:

死亡;Ⅱ级:

植物生存,长期昏迷,呈去皮质或去脑强直状态;Ⅲ级:

重度残疾,需他人照料;Ⅳ级:

中度残疾,生活能自理;Ⅴ级:

良好,成人能工作、学习。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测量方法:

MMSE由20个问题共30项组成。

每项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或不知道计0分,不合适计9分,拒绝回答后不理解计8分。

在积累总分时,8分和9分均按0分算,最高分为30分。

文盲小于17分,小学小于20分,中学以上小于24分为痴呆。

 

ADL:

狭义的ADL:

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基本活动,包括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共性的活动。

ADL的分类:

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Barthel指数(BI)评定

内容:

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

四个等级:

0、5、10、15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

评分结果:

20分以下者:

生活完全需要依赖:

21~40分者:

生活需要很大帮助:

41~60分者:

生活需要帮助:

>60分者:

生活基本自理

Bathel指数得分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的效益最大

 

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FIM评定内容:

自理活动6项、括约肌控制2项、转移3项、行走2项、交流2项和社会认知3项。

FIM评定的评分标准:

每项分七级,最高得分7分,最低得1分,总积分最高126分,最低18分,得分越高,独立水平约好,反之越差。

FIM的功能独立分级:

126分:

完全独立;

108~125分:

基本独立;

90~107分:

极轻度依赖或有条件的独立;

72~89分:

轻度依赖;

54~71分:

中度依赖;

36~53分:

重度依赖;

19~35分:

极重度依赖

18分:

完全依赖。

 

手部运动神经损伤畸形表现

正中神经:

“猿手”

尺神经:

“爪形手”

桡神经:

“垂腕”

手的休息位:

腕关节背伸10~25,并有轻度尺偏;手指的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呈半屈曲状态,从示指到小指,越向尺侧屈曲越多。

各指尖端指向舟骨结节;拇指轻度外展,指腹接近或触及示指远节指间关节的桡侧。

手的功能位:

腕关节背伸20~25,拇指处于对掌位,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

其他手指略微分开,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微屈曲。

 

掌骨骨折的康复评定:

1.肌力检查:

徒手检查、握力评定

2.关节活动度评定

3.肢体体积测量

4.手功能评定:

Jebsen手功能评定

手灵巧性评定

5.神经损伤评定

 

手部神经损伤的评定:

1.交感神经功能评定:

出汗功能检查

O’Rian温水浸泡起皱试验

2.感觉神经功能检查:

手指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实体觉测定

两点辨别试验

Moberg拾物试验

3.运动神经功能试验

4.神经综合功能评定

 

肩周炎

定义:

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滑膜及关节囊等病变而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因:

软组织退行性变、肩关节损伤、肩关节活动减少、颈椎源性肩周炎、其他疾病诱发。

 

主要症状:

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体征:

1.压痛点:

检查可见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

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有明显压痛

2.活动障碍:

肩关节表现为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范围减少。

3.肌肉萎缩:

肩关节周围肌肉尤以肱二头肌、三角肌等失用性萎缩为明显,肌力下降。

 

X线检查为阴性

 

康复评定技术:

1.疼痛测定

2.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测定

3.ADL评定

4.Constant-Murly法:

疼痛15分、日常生活活动20分、关节活动度40分、肌力25分四个部分。

其中35分(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来自患者主述的主观感觉,65分(关节活动度和肌力)为医师的客观检查。

颈椎病

定义:

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颈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周围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相应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

C5~C6、C6~C7、C7~T1

病因:

颈椎间盘退变或突出、颈椎失稳或椎关节错位、骨质增生

神经根型:

1.症状:

一侧或两侧头、颈、肩、臂疼痛、麻木,颈僵不适,活动受限,颈部后伸、咳嗽、喷嚏或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并可出现沿神经走向的放射痛。

上肢发沉,酸软无力,握力减退,持物易落。

2.体征:

颈部活动明受限,颈椎棘突、横突、冈上窝、肩甲内上角和肩甲内下角有压痛点,压顶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低头试验和仰头试验阳性,重者手肌肉萎缩,上肢皮肤感觉异常。

3.X线片:

正、侧、双斜位可见生理性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前纵韧带、项韧带钙化。

4.CT、MRI:

椎间盘突出、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脊神经受压。

脊髓型:

1.症状:

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发展到上肢。

下肢无力沉重,迈步困难,步态笨拙,胸腰部束缚感;上肢麻木,一侧或双上肢无力,不能持重;严重时可见大小便失控,甚至可见瘫痪。

2.体征:

肌力减弱,但肌张力增高,膝反射、跟腱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Hoffmann征、Rossolimo征、Babinski征、Chaddock征等病理反射阳性,踝阵挛阳性、膝阵挛阳性、低头、仰头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

3.X线片:

颈椎后缘增生,椎间隙狭窄,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

4.MRI:

颈椎屈度异常,椎体后缘增生,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硬膜囊或脊髓受压变形。

椎动脉型:

1.症状:

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部位置的变动有关,可有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猝倒,常伴有偏头痛、耳鸣、耳聋、弱视、复视、视物模糊、视幻觉、视野缺损等。

2.体征:

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低头、仰头试验阳性。

3.X线片:

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

4.MRI、椎动脉造影:

椎动脉弯曲、变细、受压。

 

交感神经型:

1.症状:

1)头部:

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部沉重、枕部痛,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2)眼部:

眼胀眼干涩、视物不清、视力下降。

3)耳部:

耳鸣、听力下降。

4)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咽部异物感等。

5)心血管症状:

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6)神经症状: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等。

以上症状常与颈部活动有关,座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2.体征:

心率过速或过缓,血压高低不稳,压顶试验、低头试验可诱发症状出现或加重。

3.X线片:

颈椎退行性改变

 

混合型:

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和体征混合存在,一般来说单一类型的颈椎病较少见,多是几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而以某一类型为主要表现。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确诊;有典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未见异常者,在排除其他病患后,也可诊断为颈椎病;只有影像学的异常,而无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康复评定技术

(一)临床评定

1.常规检查:

病史

症状和体征

2.特征性检查:

压顶试验

臂丛牵拉试验

前屈旋颈试验

低头试验

仰头试验

3.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X线片检查

CT检查

MRI检查

其他检查:

肌电图、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血流图、椎动脉造影检查。

(2)功能评定

1.运动功能评定: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肌力评定:

徒手肌力测定,握力测定

2.疼痛

3.ADL

4.社会心理学评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

定义:

指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而引起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及感觉障碍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病因:

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分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