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169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樊国斌32页高考专题语文 第11讲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Word文件下载.docx

B.至于性情遭际 

遭际:

相逢

C.与宋人无与乎 

无与:

无关

D.孰为流弊而衰 

流弊:

相沿下来的弊端

【2018西城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

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

庄王归,过申侯之邑。

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

“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

”庄王喟然叹曰:

“非子之罪也。

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

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

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

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

吾闻之,世不绝贤。

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

若吾生者,何以食为?

”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

“呜呼!

吾知所以亡矣。

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

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

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

吾困宜矣。

”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

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

“吾渴而欲饮。

”御者乃进清酒。

曰:

“吾饥而欲食。

”御进腶脯粱糗。

虢君喜曰:

“何给也?

”御曰:

“储之久矣。

”曰:

“何故储之?

”对曰:

“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

”君曰:

“知寡人亡邪?

“知之。

“知之,何以不谏?

“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

”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

“臣之言过也。

”为闲,君曰:

“吾之亡者诚何也?

”其御曰:

“君弗知耶?

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虢君曰:

“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

“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虢君喜,据轼而笑曰:

“嗟!

贤固若是苦耶?

”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

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

贾谊《新书·

先醒》)

【注】①不谷:

诸侯自称的谦辞。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进:

提拔

B. 

谓先寤所以存亡 

寤:

明白

C. 

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诘:

问罪

D. 

御谢曰:

” 

谢:

推辞

【2018海淀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

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

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

“宁得罪;

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

“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

”蒋曰:

“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

“县令果健者。

”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

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

人有谓有章曰:

“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

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

“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绎亦不谕其由,曰:

“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

”有章曰:

“元未曾发封。

”又曰:

“无乃笔札不严?

“有章自书,极严谨。

“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

”乃往见文肃而问之:

“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

”公曰:

“不曾读,已还之。

”绎曰:

“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

“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

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

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

切记之,他日可验。

”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

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

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

未几,卒于京师。

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

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

“此人名‘次公’者何义?

”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

“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

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

”上颔之。

异日复进讞,上顾知院官问曰:

“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

”知院官对:

“任满,已出外官。

”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上:

指宋仁宗。

A.刁绎亦不谕其由谕:

告诉,告知

B.明年除馆阁校勘除:

任命授职

C.乃越次对日等次职位次:

等次、职位

D.上颔之颔:

点头,指同意

【2018朝阳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槐里先生传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

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

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

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

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

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

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

“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

”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

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

“此今之黄叔度【1】也。

”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

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

“吾宁曳履衡门矣。

”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

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

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

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

母且殁,谓先生曰:

“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

毋忘吾言!

”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2】。

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

明年,荐先生于朝。

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

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

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尝谓其门人曰:

“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3】,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

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

澜时为童子,窃志之。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

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

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

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

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

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

【1】黄叔度:

东汉著名贤士。

【2】南雍:

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

【3】无入而不自得:

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9.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门迫起之起起用

B.比入试比:

等到

C.无贤愚戚疏戚:

亲近

D.已尽亡之矣亡:

死亡

【2018丰台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父伯熭为临川县丞,而黄干适知其县事,伯熭见二子而师事焉。

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

朱熹门人杨与立一见推服。

来学者众,尝谓:

“为学立志贵坚,规模贵大,充践服行,死而后已。

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

”谓:

“以《洪范》参之《大学》《中庸》,有不约而符者。

“读《易》者,当尽去其胶固支离之见,以洁净其心,玩精微之理,沉潜涵泳,得其根源,乃可渐观爻象。

”盖其确守师训,故能精义造约。

王柏既执贽为弟子,基谦抑不以师道自尊。

柏高明绝识,序正诸经,弘论英辨,质问难疑,或一事至十往返,基终不变以待其定,尝曰:

“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

有欲为后学言者,谨之又谨可也。

”基淳固笃实,绝类汉儒。

虽一本于熹,然就其言发明,则精义新意愈出不穷。

基文集三十卷,而与柏问辨者十八卷。

郡守赵汝腾守婺,延聘请讲,辞不就。

复首荐于朝,又率名从官列荐。

通判郑士懿、守蔡抗、杨栋相继以请,皆辞。

景定五年,诏举贤,特荐基与建人徐几,同被命添差婺州学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力辞未竟,理宗崩,咸淳初,授史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屡辞,改承务郎,主管西岳庙,终亦不受也。

卒,年八十一。

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文定。

所著《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

(取材于《宋史》)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黄千适知其县事 

适:

恰好

B.于是随事诱掖 

掖:

扶持

C.王柏既执贽为弟子 

贽:

礼物

D.延聘请讲 

延:

延长

【2018东城一模】

今言当世之务者,必曰所先者,宽赋役也,劝农桑也,实仓廪也,备灾害也,修武备也,明教化也。

此诚要务,然犹未知其本也。

臣以为所尤先者三焉,请为陛下陈之。

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

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

有其本,不患其无用。

三者之中,复以立志为本,君志立而天下治矣。

所谓立志者,至诚一心,以道自任,以圣人之训为可必信,先王之治为可必行,不狃滞于近规,不迁惑于众口,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此之谓也。

夫以一夫之身,立志不笃,则不能自修,况天下之大,非体乾刚健,其能治乎?

自昔人君,孰不欲天下之治?

然而或欲为而不知所措,或始锐而不克其终,或安于积久之弊而不能改为,或惑于众多之论而莫知适用。

此皆上志不立故也。

臣观朝廷每有善政,鲜克坚守,或行之而天下不从,请举近年一二事以明之。

朝廷以今之任人未尝选择,一用荐举之定式,患所举不得其人也,故诏以饬之,非不丁宁,然而当其任者如弗闻也。

陛下以为自后所举果得其人乎?

曾少异于旧乎?

又以守令数易之害治也,诏廉察之官举其有善政者俾之再任,于今未闻有应诏者。

岂天下守令无一人有善政邪?

苟陛下之志先立,奋其英断以必行之,虽强大诸侯,跋扈藩镇,亦将震慑,莫敢违也,况郡县之吏乎?

故臣愿陛下以立志为先,如臣前所陈,法先王之治,稽经典之训,笃信而力行之,救天下深沉固结之弊,为生民长久治安之计,勿以变旧为难,勿以众口为惑,则三代之治可望于今日也。

若曰人君所为,不可以易,易而或失,其害则大,臣以为不然。

稽古而行,非为易也,历观前史,自古以来,岂有法先王,稽训典,将大有为而致败乱者乎?

惟动不师古,苟安袭弊,卒至危亡者则多矣。

事据昭然,无可疑。

愿陛下不以臣之疏贱而易其言,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程颐《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农桑也 

劝:

鼓励

B.或始锐而不克其终 

克:

攻破

C.故诏以饬之 

饬:

告诫

D.稽经典之训 

稽:

考察

【2018西城一模】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

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

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

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易》曰: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孟子曰: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

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①。

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

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

“博学之,审问之。

”《书》曰: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有肯自用者乎?

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

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

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

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②,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

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

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

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

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

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

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

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形容孔子学问高深。

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

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

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

盛大

D.则亦有分矣 

分:

区分

【2018海淀一模】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①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

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

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曰先生焉。

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

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

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

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②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

人无贤愚,见者倾倒。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

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

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

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

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

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

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

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

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③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

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

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

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④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

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

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

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

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

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⑤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

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通也。

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

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

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

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

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

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

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

②施设:

施展才能的机会。

③褐:

粗布衣衫。

④锡:

同“赐”。

⑤师师:

庄严恭敬的样子。

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

⑥朱紫:

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邃于文 

邃:

精深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

遵循正道

C.群疑豁如 

豁如:

晓悟,明白

D.而比年以来 

比:

【2018朝阳一模】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

”船人曰:

“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

“夫善哉!

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

“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

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

”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

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

”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

“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

”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

“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

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

”晏子曰:

“崔子!

子独不为夫诗乎!

《诗》曰:

‘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

子惟之矣。

”崔杼曰:

“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

“安之!

毋失节!

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

“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

“以为可为,故为之;

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

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

“利弗能使乎?

威弗能禁乎?

“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1】践绳之节:

正直之士的节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亦有困穷屈匮 

穷:

困厄

B.直兵造胸 

造:

制造 

C.而迭闻晋事 

迭:

多次

D.审赏罚 

审:

慎重地

【2018丰台一模】

送徐尚之序

张惠言

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

乾隆戊戌、己亥间,余尚少,方学制艺文【1】,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

余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

其后尚之游京师,校书四库馆,试官河南,超然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

然见超然,未尝不言尚之也。

超然言尚之居京师时,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谳鞠【2】失实得谴,事不可测。

当是时,尚之以诸生旅居,贫困,衣食弗能给。

出则左右营护,事卒得解释;

入则供具衣物酒肉,起居纤悉无不周办。

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并不知其子之贫也。

“人之知尚之者,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

此其至诚,抑有才知焉。

”超然言此时,眉目怒张,神色飞舞,闻者皆为慷慨。

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

尚之在河南,五摄知县事,皆有声,以忧去。

嘉庆五年十月,起谒吏部,引见,仍试用河南。

而超然适以应顺天试不得解,留京师。

三人者遂复得偕晤。

回顾始相识时,年各少壮,今二十载矣,超然与余须始白,而尚之发溓然,盖三人者皆将老矣。

超然既困有司,不得志;

尚之亦局促于一官,非其所乐。

独两人诗、古文益奇,盖其性情气概,有非劳苦忧患所能损者。

余又以知两人者之所得有在,而非世之役役者也。

余少学诗,不成。

年三十余,始为古文,愧未闻道,而尚之独见许,亟称之。

于其别也,超然曰:

“子不可无言。

”余曰:

“然。

”乃谂之曰:

古之以文传者,传其道也。

夫道,以之修身,以之齐家、治国、平天下。

故自汉之贾、董,以逮唐宋文人,韩、李、欧、苏、曾、王之俦,虽有淳驳,而就其所学,皆各有以施之天下。

非是者,其文不至,则不足以传。

今子为古之文,学古之道,立身事亲,既至矣。

独位卑,任之者浅,道不得于下。

古之人不能必其道之果行也,而无一日忘道之行。

故十室之邑,未尝不以先王之道治之。

方今天子申饬吏治,大吏方务求才,尚之之得为于时,必也往哉!

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

若曰古之道不可用于今,则非吾之所敢知也!

(选自《茗柯文补编》)

【1】制艺文,即八股文。

【2】谳鞠,审讯。

A.而余迄不得相见迄:

B.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尊甫:

谦称,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C.起居纤悉无不周办纤悉:

细致而详尽

D.五摄知县事摄:

代理

【2017东城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

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

八年,署滦州知州。

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