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241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荷泽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

“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

身边的大臣。

②京师:

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

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

丰收。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

③期年之后(________)

④征求无已(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乃下令”中“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

B.久而乃和

C.乃重修岳阳楼

D.家祭无忘告乃翁

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8.(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___。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_____。

(用自己的话表述)

四、现代文阅读

孔乙己(节选)

鲁迅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_____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_____,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____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

”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

”“他总仍旧是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9.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排绽出哄笑

B.摸露出嘲笑

C.排露出嘲笑

D.摸绽出哄笑

10.“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句中的“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11.叶圣陶评价《孔乙己》一文时说:

“小说中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最妙的文字”妙在何处。

手术机器人比较酷

王慧

①提起手术,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

无影灯下,助手递给医生手术器械,医生额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不过,这样的画面似乎正在被人工智能技术颠覆,现在和未来的画风有时是这样的:

操作台前,医生操控着机器人完成各种手术。

目前快速进入人们视野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在很多医院担任“操刀”的任务。

②说起手术机器人,还得从腹腔镜手术开始。

因为传统的开放手术切口较大,微创的腹腔镜手术应运而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朱刚教授对笔者说,通过微型摄像头和监视器,医生能够看到“以前开放手术看不到的地方”,“这是人类取得的革命性进步”。

③腹腔镜的升级版就是手术机器人。

这样的机器人更像是一个受医生控制的“机器臂”。

病人被麻醉后,可移动的高清摄像机、操作器械等若干个机器臂,像医生的手一样深入患者体内,精细而灵活地分离、切割人体组织。

医生并不直接接触病人,而是坐在旁边的操作台上,看着显示屏里病人患处的3D画面,控制做手术的“机器臂”,进而操作手术器械。

鉴于人体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医生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出随机应变的处置。

④医生操控机器人,有点像开车,也需要培训。

一开始可能会有点手忙脚乱,但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断操练,逐渐会变得得心应手。

⑤手术机器人的优势显而易见:

除了比医生裸眼看得更清楚之外,也更加精细、灵活,手术创口更小。

朱刚感慨地说,以前,每台复杂的开放手术都要输血,现在几乎都不用,因为手术越来越微创,出血越来越少,病人也恢复得更快。

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

它的问世源于战地手术。

美国直觉外科公司1996年推出了第一代手术机器人系统,并开始商业化生产。

2014年,第四代达芬奇系统推出。

尽管价格高昂,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和推广却非常迅猛。

对于某些较复杂的手术,比如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机器人手术已经占到了美国此类手术总量的90%。

⑦这样的手术机器人听起来已经够酷,但并不是终极目标。

因为目前的手术机器人还不具备诊治疾病和临床决策的能力,因此,它还谈不上太智能,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也很大。

它的“神通”仍需要借助医生的操控来实现。

因此,完全的智能手术机器人,离我们似乎还有点距离。

⑧“未来,当然有这个可能性。

”朱刚认为,未来的手术机器人完全有可能把外科医生更大程度地解放出来,让他们受到的体能挑战更小一些。

而且,微创手术也可以更大程度地远离刀光血影,让接受治疗的患者变得更轻松。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6日22版)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3.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

14.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15.结合文章,谈谈未来的智能手术机器人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

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

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

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世人赞叹它们独特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

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

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

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

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

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它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它远远地伸出的枝条,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

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

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

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那些枝叶仍很苍郁;

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16.黄山绝壁松外形有什么特点?

在作者眼里,它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17.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1)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2)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18.作者在第③段写其他名松、在第⑥段写山下之松各有什么用意?

19.为什么说“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五、作文

20.作文

剪切一段青春时光,在人生最重要的这段旅程中,我们一路走来,有师长引领陪伴的感动,有书香氤氲收获的快乐,有探索奇幻世界的曼妙,也有桀骜不驯“洒脱”后的些许懊悔……

请以“________的青春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②谈笑有鸿儒③如三月兮④社稷次之(3)①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絮”“汗”“稷”“掣”等字词的书写。

2.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

(“勃勃生机”必答,其他任意答出1点得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3.“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

“偎”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原作,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从原作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分析作答即可。

作者在诗中写了天气初暖,阳光和煦,各处花儿竞相开放,天地万物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从而表现出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欢和内心的愉快之情。

据此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

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

一个迸字写出春笋极强的生命力。

一个偎字写出花的娇美。

4.①当面②像③满一年,一周年④停止

5.C

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7.①能在公众场所公开指摘、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到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②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8.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

善于纳谏)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4.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面”:

当面。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像”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5.C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乃下令”中“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连词,于是、就。

A副词,竟、竟然。

B副词,才。

C连词,于是、就。

D代词,你的。

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译为:

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谤讥”:

公开指摘、议论。

“闻”:

使……听到。

“夙夜”:

早晚。

“孜孜”:

孜孜不倦。

8.文言文要点内容的理解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可从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等角度作答。

后一问可分析“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等句。

从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等角度作答。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威王说:

“好!

”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

“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

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

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

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

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二)译文: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

“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

(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

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9.A

10.掌柜听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有可能死了的消息后,并没有表示震惊和同情,而是继续慢慢地算他的账,表现了他麻木与冷漠的心理。

11.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既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9.A最恰当。

“排”字含蓄地表现了孔乙己炫耀“我有钱”的要面子的心态。

“摸”只能显示穷。

所以用“排”。

“绽出”突出了孔乙己对他人的嘲笑十分在意,显示出他的“死要面子”和对于他人揭开自己撒谎的面纱的愤怒。

“露出”没有这种效果。

“哄笑”显示嘲笑他的不只一个人,而是很多人。

群起而嘲笑之。

“嘲笑”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0.考查文章词语的表现力。

“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对孔乙己的遭遇并不感到吃惊,麻木冷漠的心理。

写出了掌柜在知道孔乙己悲惨遭遇后,其表现的漫不经心所透出的是人性的凄凉和对生命的极度淡漠。

让人不得不浑身颤抖,心生悲凉,生命就在这种慢慢的漠然中悄悄消逝。

11.考查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的情节,开启下文的“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孔乙己的遭遇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却把他忘却,可见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12.手术机器人。

13.“目前”从时间上限定,指到现在为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未来就不一定了。

这一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4.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将“手术机器人的‘机器臂’”比作“医生的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手术机器人精细灵活的特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15.①具备诊治疾病和临床决策的能力;

②完全有可能把外科医生更大程度地解放出来,让他们受到的体能挑战更小一些;

③微创手术也可以更大程度地远离刀光血影,让患者变得更轻松。

12.考查本文的说明对象。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分析即可。

如标题“手术机器人比较酷”就指出了说明对象,即“手术机器人”。

1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句中的“目前”本义:

当前,现在。

从时间上限定。

语境义:

“达·

芬奇手术机器人”到现在为止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没有否定未来的情况。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各种说明方法的使用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本题将“手术机器人的‘机器臂’”比作“医生的手”,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手术机器人在给病人手术时精细和灵活的特点。

属于生动说明。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作答。

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

本题可结合文章第⑦⑧段中对“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前景的介绍,筛选相关信息并作答即可。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

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状语或补语。

恰当使用这些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准确、严密、科学。

答题模式:

先解释词语本义,再结合语境分析语境义,最后分析其表达作用。

其表达作用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外形特点:

树干瘦硬(遒劲、富于弹性也可),有的枝干被吹折;

树叶黑绿;

枝条远伸。

精神品质:

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自信。

17.

(1)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树(绝壁松)的外形特点及奋取精神写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对绝壁松的赞美。

(2)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山绝壁松的丰富神情,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绝壁松的敬意。

18.第③段用其他名松衬托黄山绝壁松,突出重点,引人注意。

第⑥段写山下之松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绝壁松与恶劣环境斗争的坚强精神及顽强生命力。

19.黄山绝壁松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昭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使黄山更富于生命气息和人格化的气质,所以作者把绝壁之松看作黄山的灵魂。

16.本题考查对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解答时,需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出描写绝壁松外形和精神品质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文章第⑥段“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远远地伸出的枝条”,第⑨段“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那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都描写了绝壁松外形的特点,第⑨段“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表达了作者对绝壁松精神品质的认识。

从这些句子中提炼出关键词语,加以概括即可。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解答时,结合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可。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

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排比:

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

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①“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揭示了松树的外形,突出了奋进精神。

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绝壁松的喜爱与歌颂。

②“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揭示了绝壁松的神情,增强了句子的气势与节奏感,强调突出了“我”的敬意。

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时,阅读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和文段的上下文背景分析答案。

第③段先提到山上的迎客松、望客松等各种有名气的松树,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