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305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docx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复习重点

 

第一章 出版概论

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一)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

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

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二)出版活动三要素:

编辑、复制、发行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

3.政治性和思想性

4.经济性和产业性

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优化文化选择。

(4)促进文化交流。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二)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百双用)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双效)

4.坚持质量第一

5.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记忆方法:

双为双效、双百双用、质量、开放)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具体任务包括:

1.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四、出版物的要素、种类和特殊性。

(一)出版物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2.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3.具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

(二)出版物的种类有六大类:

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

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

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图书,然后是报纸、期刊。

(三)出版物的特殊性:

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

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

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

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4.出版物生产数量与成本、利润关系上的特殊性:

仅生产数量上的变化便会导致利润率的巨大变化。

五、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一)出版资源的概念: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

人才资源由出版者队伍、作者队伍等构成。

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以及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

物质资源由生产出版物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以及各种有形资产构成。

(二)资源的特点

人才资源的特点:

1.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

2.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

3.特别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信息资源的特点:

已经生产出来的出版物,不仅是它的产品,而且常常也是它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六、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紧跟社会的发展

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

3.更新已有成果

4.打造品牌并扩大影响

5.开发国外资源

6.运用多种媒体

(二)要注意的问题:

1.有一定的深度

2.重视调查研究

3.要有创新意识

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5.注重信息质量,提高使用价值

七、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以及结构组成。

(一)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

3.富有文化创意性

4.与信息技术有天然的适应性

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1.出版单位:

是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期刊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

(1)出版社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出版各种相应种类的出版物。

(2)期刊社的编辑出版部门与期刊的主办单位以及期刊登记机关必须位于相同的省级行政区域内。

期刊社可以设立办事处、联络处等派出机构或与广告经营单位建立协办关系,但派出机构和协办单位不得从事采访、编辑活动。

新闻出版总署认定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期刊社,可以在登记地以外的地区设立只从事采编活动的记者站,但必须报经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省级出版行政部门批准。

2.制作单位:

对精神生产内容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据以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母版”的专门单位。

设立出版物制作单位,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报请审批或备案的手续。

未取得合法资质者不得从事出版物制作经营业务。

3.印刷复制单位:

我国对印刷复制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未经一定级别的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许可,任何单位都不得经营出版物的印刷、复制业务。

4.发行单位:

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未经一定级别的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许可,任何单位都不得经营出版物的发行业务。

5.出版专业教育、科研单位。

八、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技术职务级别、职业资格要求和主要职责。

(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三大类:

编辑类;技术编辑类;校对类。

(二)技术职务级别:

编辑类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即助理编辑(初级)、编辑(中级)、副编审(高级)、编审(高级)。

技术编辑类分初级、中级两种,即技术设计员(初级)、助理技术编辑(初级)、技术编辑(中级)。

校对类分初级、中级两种,即三级校对(初级)、二级校对(初级)、一级校对(中级)。

(三)职业资格要求:

详见第四章第四题(三)。

(四)主要职责:

1.编辑类:

(1)助理编辑:

●协助编辑进行工作。

●在编辑指导下,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信息,练习组稿。

●在编辑指导下,初审和加工稿件,协助发稿。

●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

●分担编辑室内其他工作。

(2)编辑:

●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

●独立审读、加工整理稿件,检查图书成品。

●做好图书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

●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3)副编审

●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制定选题规划,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

●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

●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对有关图书进行评论。

●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或技术编辑学、校对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4)编审

●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制定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组织社会力量或有关编辑人员实施。

●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必要时对重点书稿进行审查、加工。

●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2.技术编辑类:

(1)技术设计员:

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2)助理技术编辑:

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3)技术编辑:

●承担书稿,尤其是重要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工作。

●研究选择特殊书稿的设计方案。

●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指导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进行工作。

3.校对类:

(1)三级校对:

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2)二级校对:

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或复杂书稿的校对工作。

(3)一级校对:

●承担各种书稿的校对工作。

●承担各种书稿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和付印样通读工作。

●检查各校次的校对质量,解决校样中的疑难问题。

●指导二级校对、三级校对进行工作。

九、出版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和相关学科。

(一〕学科性质:

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出版学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其学科性质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二)研究对象:

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是出版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范畴。

(三)学科内容:

1.总体任务:

在充分把握出版活动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出版活动规律。

2.具体任务(8项):

(l)研究出坂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关系

(2)研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研究编辑、复布屿发行之间的关系

(4)研究出版活动和社会的关系

(5)研究出版物市场和出版物营销

(6)研究出版队伍的建设

(7)研究出版业的管理和经营

(8)研究中外出版历史

3.相关学科:

目录学、版本学、校助学、文献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

 

第二章编辑概论

一、“编辑”的概念和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一)“编辑”的概念:

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物复伟帅发行的前提。

最早的编辑活动是书籍编辑活动。

(二)“编辑”的地位:

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l)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晌.

(2)编辑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3)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二、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编辑工作的特点、基本功能.

(一)基本环节:

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

(二)编辑工作的特点:

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

(三)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

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

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导引功能

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三、对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力和责任的要求。

(一)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

(二)编辑人员的能力:

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徒力.

(三)编辑人员的责任:

政治责任、社会贵任、把关资任、宣传引导资任。

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以及编辑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

(一)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离不开作者,作者劳动是编辑劳动的前提,作者的劳动成果是编辑的劳动对象。

作者也离不开编辑,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作者的劳动成果就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2.编辑与读者的关系:

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读者是作者、编辑的劳动价值和社会作用的实现者.“为读者服务”不意昧着编辑应该消极地迎合读者,编辑应该引导读者、提高读者,作读者的良师益友.

3.编辑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

编辑向作者及时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编辑向读者及时发布凝结了作者大量劳动的出版物供应信息.

(二)编辑的作者工作:

发现作者、选择作者、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为作者服务、维护作者权益。

(三)编辑的读者工作:

调查读者、为读者服务、认真处理读者来信.

五、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编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中国开始的.

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

《编辑学》,李饮民著,1949年出版.

六、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编辑学的研究对象:

编辑活动的性质、任务、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二)编辑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2.研究编辑过程

3.研究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4.研究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

5.研究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6.研究编辑历史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一、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文字的产生与演变:

1.文字出现之前,记录信息的方法:

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表意

2.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

3.汉字字体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l)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

(2)从小篆变为隶书一一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3)从隶书变为楷书

(二)文献载体的变迁

1.纸发明以前的文献载体:

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犊、嫌帛.

2.简策是竹片,单片称“简”,多片竹简编连在一起称“策”.版犊是木片,简称“犊”。

3.与简犊有关的图书术语:

版框、行款、天头、地脚,卷、册、杀青、尺犊、版图、书札、篇籍.

4.纸张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西汉古纸:

添桥纸、金关纸、马圈湾纸。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制造出的“蔡侯纸”大大促进了纸张的晋及应用.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

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西安市出土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为唐初印刷品,不晚于公元690?

699年.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印本,是公元702?

704年的唐武周刊本.

(二)泥活字印刷:

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异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图书:

宋朝周必大印刷的《玉堂杂记》,元朝姚枢印刷《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清代翟金生印刷《泥版试印初编》.

(三)木活字印刷:

首先在西夏使用.

木活字印刷品:

元代王祯,在公元1298年排印了《放德县志》.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文献:

元代王祯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

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

明代(公元1638年)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

清朝最大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活动:

乾隆年间,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金简把这改印数活动写成总结,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该文内容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明具体,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四)铜活字印刷:

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其中,无锡华氏和安氏家族最为有名.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

明代华氏会通馆印行的《宋诸臣奏议》.

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一次的铜活字印刷:

清代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全用铜活字排印。

(五)活字印刷的局限:

活字印刷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出版技术。

原因如下:

雕版可以收藏数十年乃至数百年,重印不难,而活字印刷每一次重印,都必须费工重排,在一次印数较少的情况下,反而不如雕版经济.

(六)套版印刷:

“涂版”或“套色”:

在同一块版上施以不同的颜色,一饮印成。

“套版”或“套印”:

将同一版面的不同颜色分别刻版、施色,分几次套印而成.

套版由涂版发展而来,版面色彩表现更细腻.套版印刷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

明代盛行的批点古书风气,促进了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是在明代后期.明代的套版印刷,最著名的有吴兴的闺氏和凌氏.阂、凌两家共刻印套版书籍117部,计145种.

(七)版画:

明代,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说风行,这些书都附绘木刻插图.其中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艺最为出色.代表作有《集雅斋画谙》、《诗余画谱》.

(八)恒版和拱花:

1.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蔡下来,刻成一块一块的小木版,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终形成一昆完整的彩色画图.恒版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

后人称作“水版木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2.拱花:

用凹凸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富有立体感.

3.用恒版和拱花印刷的书籍:

明末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明末颜继祖(字萝轩)出版的《萝轩变古笺谱》,清代《芥子园画谱》。

(九)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在1445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比中国毕异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晚400年。

谷登堡的发明开创了近代机械印刷的新纪元.

三、我国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

(一)古代书籍刻印分类:

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只列分了前三种。

1.官刻:

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l)我国最早的官刻本:

五化后唐,宰相冯道主持由官府刻印《九经》。

《九经》在国子监完成,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它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2)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

宋代:

国子监;

元代:

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以兴文署刻本最著名;

明代:

国子监、司礼监的经厂,中央政府的各部院、都察院等机构也刻书;

清代:

武英殿。

历代地方官府也刻书:

南宋的各地公使库,元代各路濡学和书院,明代的藩王府,清代各官书局.宋代《大斌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明代《十三经注硫》,浩代《古今图书其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政府之力不能完成。

(3)官刻本特点:

书品考究,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演铺陈.在内容上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

(4)校勘质量方面,不同时期与不同机构差别很大:

五代、两宋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召赔湛.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棋糊,质贡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误更多。

明化经厂刻书,多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明代藩府刻书则享有口碑,称为“藩刻本”.

2.私刻:

士人学者以崇尚学问、文化推厂、知识传播为目的进行刻书活动,不以赢利为动机,图书质量较高。

书籍的牌记多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

(l)私刻本:

唐代王玠刻印《金刚经》,五代毋昭裔刻印《文选》、《初学记》;宋代穆修刊印韩愈和柳宗元的全集,廖莹中刻《九经》,黄善夫刻《史记集解》。

元代岳浚刻印《九经》、张存惠刻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2)大部头丛书私刻本:

丛书始于宋,宋代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丛书》、《唐宋丛书》、《格致丛书》,清代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吴骞《拜经楼丛书》、卢文弨《抱经楼丛书》、阮元《文选楼丛书》、黄圣烈《士礼居丛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黎庶昌《古逸丛书》

3.坊刻:

出版主体是书商.

(l)坊刻历史:

唐代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等。

南宋,我国形成三大坊刻雕版中心:

两浙坊刻、福建坊刻、蜀中坊刻。

南宋临安书坊印行《圣宋文海》,多达120卷.表明书坊已刊印大郁头图书.

元代,坊刻集中在平阳、建阳.元代书坊刻印医书开始增多,建阳余氏勤有堂刻了《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新编妇人大全良方》、《督济本事方》等医书,燕山窦氏活济堂专门刻卖医书.

明代,书坊聚集地分布在建阳、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著名.他编刻的《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行销甚广,至今尤存.

清代,坊刻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

北京的老二酉堂是历经数百年的老店。

(2)坊刻的特点:

①坊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书籍往往能迅速进入社会,广泛流传.例如:

古人把坊刻本成为“通行本”。

②出版商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比官刻高.例如:

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析,大多出现在民间出版活动中。

③商人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虑作假.例如:

“麻沙本”几乎成为“低劣版本万的同义词;冒充宋版元刻或名人编校不胜枚举,翻版印刷屡见不鲜。

4.寺院刻书:

寺院集资刻印佛教、道教典籍.

宋刻《开宝藏》,民匡抑《频伽藏》。

为了吸引民众、方便传教,寺院刻书并不局限干宗教典籍,也刻印生活用书、流行读物。

(二)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甄选和校勘。

最早的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条例:

元代,岳浚《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包括:

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

清代校勘第一人:

顾广析(qi),自己并无巨著传世,一生为他人校书.

“顾黄”:

顾广忻与出版家黄不烈合作最多.黄氏的最佳版本,再加顾氏的校勘,珠联璧合.

四、古代的图书贸易。

“书肆”一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

西汉末年,扬雄《法言·吾子》。

西汉末年,在太学附近形成“槐市”。

汉代,书殆通过抄写来复制.

魏晋南北朝,名人新书、新作间世,即行传抄.左思《三都赋》,富家争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五代刻印的《九经》已公开出售,说明图书贸易的主体从书坊、私家扩大到官府.

宋代,国子监售书,监本只收工本价,不为谋利.北宋东京有相国寺书市,散文家穆修曾在此售书,李清照常在此买书。

宋代的建本远销全国乃至海外.

五、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最先使用西方铅印排版技术生产中文书刊的,是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1815年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办有印刷所.

最早用机械印刷的汉字出版物:

马礼逊编著的《汉英词典》,用铅合金活字印刷。

“美华字”:

美华书馆的姜别利用电解法铸造中文字模,制成大小铅字七种.成为中国通用几十年的字模和铅字,称为“美华字”。

石印技术:

工序少、印刷速度快、不失真,不仅取代雕版印刷,还一时胜过铅印.

第一本石印中文书籍:

182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用石印技术印刷出版《中文课本》.

第一本石印中文期刊:

1833年,广州出版了石印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三大石印书局:

点石斋石印书局、同文书局、拜石山房。

民国时期,国内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第二大出版机构是中华书局。

六、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图书装帧,经千余年的历史演变,最终统一为线装形式.

清末民初,铅印本书刊的外部形式受到日本图书的多方面影晌,而逐渐改线装为平装,面封和底封上还出现了各种图画装饰.

抗日战争期间,版画工艺更能适应战时的恶劣环境,被许多书籍设计者采用.

七、我国近现代出版机构的种类。

(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19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在中国沿海及附近的海外其他地区,开办了教会出版机构.例如:

1814年成立于马六甲的英华书院,1838年成立于新加坡的华英书院.

1942年以后,外国传教士以上海为中心,开办了一批出版机构,例如:

墨海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美华书馆、申昌书局(申报馆)、点石斋书局、益智书会、图书集成局、格致汇编社、广学会。

(二)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

主要有两类:

1、地方官书局:

曾国藩创办金陵书局后,扬州的淮南官书局、苏州的江苏官书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