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38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葫芦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葫芦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葫芦丝.docx

《葫芦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葫芦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葫芦丝.docx

葫芦丝

世界各国家的学者普遍认为葫芦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农作物。

日本的葫芦学者认为,葫芦的故乡是非洲的摩洛哥、埃塞俄比亚等地方,史料记载世界上最古老的葫芦是从秘鲁的阿亚库桥洞穴中出土的,推断为公元前一万二千年以前的葫芦,后从泰国的斯皮里特卡坡古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已有9000年历史的葫芦。

日本从浜贝冢出土了8500年前的葫芦和种子。

然后就是从中国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葫芦皮和种子,距今6500-7000年。

由此可推断:

我国原始先民知道野生葫芦可作食用和器用,进而把它移植栽培成作物,距今当在万年以上。

我国学者推测葫芦不是起源于一个地区,而是起源于若干地区,中国就是葫芦的重要发源   葫芦在植物驯化史上名列前茅,分布极广,几乎遍于全世界。

它的祖先种究竟是什么,出现在哪里,迄今都还不很清楚。

尽管葫芦的遗存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出土,但有关的文献记载却以我国为最多。

有的故事传说以我国为最早,更重要的是有关这种作物的品种资源和栽培经验以我国最为丰富地之一。

葫芦是一种一年生的攀援本植物,它可以食用,味道鲜美;可以药用,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以入药,能医治多种疾病;人们还把葫芦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具,最常见的是盛酒和水的器皿,舀水的瓢,古代甚至被制成在战争中被使用的火器;葫芦还是制造乐器的重要材料,像中国的笙,葫芦笙,葫芦丝等;还有外国的沙锤,班卓琴等。

在我国关于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比如“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指的都是葫芦。

“壶”、“卢”本来是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为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因此人们便将“壶卢”,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

而现在所用的“葫芦”这两个字,其实并不符合原意。

它只是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这种俗称于是一直延用到今天。

在中国的民间葫芦还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

葫芦神话,可以说是我国各族最为流行的共有神话了。

在汉、彝、怒、白、佤、苗、瑶、黎、(水、侗、壮、哈尼、纳西、拉祜、布依、仡佬,德昂、派宛以及苦聪等二三十个族(部)都有葫芦神话流传。

有关葫芦神话最具代表的有两类:

第一类,人类由葫芦孕育。

第二类,人类祖先在大洪水中躲进葫芦得以再生。

此外,神农架《黑暗传》所说的汉族创世神话:

神的时代,诸神的纷争,导致了一场大洪水,把神们都淹死了。

这时,从洪水中飘来了一只大葫芦,玄黄老祖把葫芦捞起,发现里面有一对少男少女。

于是,为之命名)“龙氏”。

龙族便由此兴旺起来,人类也由此兴旺起来。

这其实是将前两个神话揉合成的一个神话。

可见,许多民族是把葫芦作为人类始祖或救星来崇拜,或是作为灵物来使用的。

葫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氏族图腾。

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更是一种人文瓜果!

葫芦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神话传说,宗教,民俗,艺术乃至政治等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围绕葫芦所形成的葫芦文化,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葫芦文化研究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认为,“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葫芦崇拜而形成的葫芦文化,具体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神话传说每一种图腾,都有解释其起源的神话传说。

葫芦也不例外。

其中最著名的、家喻户晓的就是盘古神话。

刘尧汉先生指出:

“盘古的盘,它的本字是‘槃’而槃即葫芦;‘古’义为开端;所谓‘盘古’,就是‘从葫芦开端’的意思。

由葫芦又转为‘槃瓠’。

槃瓠是葫芦的别称。

由槃瓠再转为开天辟地的盘古”。

(《论中国葫芦文化》,《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这个考证,揭开了千年盘古之谜,可谓绝妙。

(2)宗教信仰很多中外学者认为,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宗教即图腾崇拜,它对后世宗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拿中国的国教--道教来说吧,道家所宣扬、追求“洞天福地”、“仙山玉阁”的理想境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道家又把自已的理想境界叫作“壶天”。

“壶天”之“壶”即是葫芦。

而这种“壶中仙境”在道家臆想中即至高无上的福地,无忧无虑、长生不老。

也就是说,道家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葫芦的灵化,而道家的法器就是葫芦,像人们都熟悉的八仙中的张果老,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他腰间的那个大葫芦了。

道士炼丹,也无不把丹药放在葫芦中,以至在《西游记》中,有了孙悟空偷吃太君葫芦内仙丹的情节了。

在祭祀方面,自秦汉到现代,主要的礼器香炉,无论是铜铁铸的还是石做的,都形似葫芦。

道观及佛庙也多以葫芦宝顶作为镇寺庙之灵宝。

(3)吉祥之物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它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有水滴型的、细长的、球形的、扁平的、管状的、沙漏型的、酒杯型的等等,无须人工雕琢便会给人以喜庆祥和的美感,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

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

你看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它的枝茎称为“蔓”。

“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谐音“护禄”“福禄”,“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齐全,故它是吉祥的象征。

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代昌荣。

葫芦的花洁白无瑕,象征着爱情的纯洁、真挚。

有些民族的小伙子也常在一些乐器和赠给姑娘的信物上,雕绘葫芦图案,以象征爱情像葫芦花一样洁白、纯净。

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悬挂着葫芦,其称之为“顶”,据说有此措施后,居家比较平安顺利;葫芦挂在大门外,则有保屋内人平安的作用。

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

较讲究的民众,则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称为“五福临门”。

在台湾的乡间,流传一句谚语:

“厝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意思是说,在家里摆放一个葫芦,才会聚财、富有。

葫芦还用作除病之用,只须挂在病者的床尾或摆放在病者的睡侧,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使其快速的好起来。

如果是健康人,则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气,提升运势。

《昏义》所讲“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代人们将一只葫芦剖作一对瓢,以线相连,一对新人各以一系红绳之半瓢交杯对饮,后合二半瓢为一体用红绳系牢成为婚礼上最重要的仪式,古代称为“合卺”,象征新婚夫妻连为一体。

(合卺是结婚的同义词,吉祥词,专用的庆贺词。

)合婚饮酒用葫芦作瓢特定字——卺,从楷体解,上部丞即承,是继、延续,相辅、相助之义;下部巳,为篆体卩,即竹,竹之有节,指贞节、节操、操守。

其寓意不言而明。

直到今天,人们也总是将葫芦视为与龙、凤和虎一样的吉祥之物。

在年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现在,人们还喜欢在身上配挂葫芦饰件,以求吉祥,比如有很多女子婚后会佩带用桃木雕刻的葫芦,因葫芦有籽,取其“有子”之意。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拉祜人把葫芦籽钉在小孩的衣领上以保佑孩子平安生长;姑娘和少妇则喜欢在领口、袖口、统裙边锈上葫芦花纹以示吉祥;就连电视剧中也要赋于葫芦以多能和神话的功效。

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4)娱乐活动娱乐活动跟葫芦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乐器上。

《礼记·明堂位》说,匏类乐器的祖宗笙,是由女娲最先创造的。

又叫葫芦笙,由瓠瓜作底座,上置簧管而成。

簧管可多可少,少者四五个,多者十几个。

吹奏时,手按簧管下端的指孔,吹吸振动簧片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这种乐器在商周时已十分流行。

《诗经》开卷第一首《小雅·鹿鸣之什》上就有这样的诗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吹琴鼓笙。

”笙在今天的我国西南面各族,仍是最主要、最常用的乐器。

制作时,只是将下面的葫芦斗改成了葫芦型的木斗。

芋,是将笙改良而成的一种乐器,形制颇象笙,但比笙要大一些,又叫大笙。

《韩非子》上记载着一个著名的滥芋充数的故事。

可见那时,这种乐器已是一种非常乐器。

 匏琴,形状有点象琵琶,用半个瓠瓜作共鸣器,长三尺多。

相传,这种乐器在隋唐时,我国的西南地区流行过。

据说崩龙族还有一种“葫芦”。

这些乐器都与葫芦沾亲带故,所以,古人把它们称为瓠类乐器。

彝人世代口头传说,“葫芦笙里发出的声音是汉、彝、苗、傣、哈尼各族共祖伏羲、女娲的声音。

”可见匏类乐器是直接或间接地受葫芦图腾影响而产生的。

也正以为这样,我国西南诸族同胞至今还非常喜欢使用这类乐器,在婚丧等场合,匏类乐器的演奏还作为必要的仪式。

奏葫芦笙,好比远祖伏羲、女娲光临现场。

除了笙、竽等簧管乐器外,葫芦还可以做弦乐器或弹拨乐器的共鸣箱。

葫芦还可以做鸽哨,分很多种,制法各异。

(5)日用器物:

葫芦作为器皿既能容纳、包藏,而且不拒固体、液体,又便于多种使用,携带,贮存;也寓意顺利,富裕,如意。

在史前的遗址里,只要发现有陶器十有八九是葫芦形或经过变形的葫芦形的。

如葫芦瓶和大腹坛子;葫芦杯,是截去悬瓠的上部的倒置;碗和盆则是截取匏和蒲芦的底部。

模拟葫芦的器物,也不指陶器一种,继陶器而起的瓷器、木器、铜器、金银器及玻璃、料制品,都大量存在。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广泛使用着用葫芦制作的酒壶,瓢等器皿。

总之,葫芦已成为观赏、收藏、实用的上好佳品,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

在这里,我们来重点谈一谈,自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葫芦与音乐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世界上,首选用来制作原始乐器的材料,只有竹子可与葫芦匹敌,而且它又很容易用石器时代的工具来进行加工。

在我国古代,葫芦作为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丝,竹。

《尧典》中有匏为八音之一的说法。

我国古代有所谓“八音”是: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成熟的,品质好的葫芦是完全木质化的,而且相当耐用,因为中间是空的,葫芦又是一种天然的共鸣箱,这对声音的放大是十分重要的。

制作葫芦乐器的准备工作是很简单的。

要取成熟的葫芦,(成熟的葫芦,藤蔓干枯。

)如果过早的摘下葫芦会让葫芦腐烂,以致得不到干透、完好的成品。

不同尺寸的葫芦干燥时间从几个周到几个月不等(宜于在低温室外干燥)。

在干燥过程中,外表皮(包裹在厚壳外面的一层果皮)会剥落、发霉,开始看上去就像变质了的剩菜,不过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时可以将葫芦打湿,让表皮软化,然后用钝刀、贝壳或石片将这层东西刮掉。

表皮刮除干净后就会会得到漂亮、光滑、奶油到琥珀色的外壳。

外壳表面的清理,有助于防止日后的老化。

不然没有刮皮的葫芦会继续吸收潮气,以及空气中的水分。

再者作为一个共鸣箱或者乐器,光滑的表面有助于提高音效和其美观效果。

葫芦干透后,就会变轻,要摇晃的时候会听到里面种子或瓤块哗啦哗啦的响动,这时,就可以切割、掏空、刮净内壁、打孔、上油、装饰或修改葫芦来制作各种乐器了。

那么,葫芦究竟可以制成哪些乐器呢,这些乐器究竟能发出怎样美妙的声音呢,让我们首先从中国的由葫芦制作的乐器谈起吧。

笙: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

历史悠久,能奏和声。

笙又取其“生”与“升”的意思,寄予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祝愿,是一种吉祥乐器。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几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由笙斗、笙管、簧片组成,表面通饰彩绘,虽历2400多年,但仍清晰可见。

笙斗是用葫芦制作的,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说明在两千四百年前笙的制作工艺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其实,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

在我国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小笙的前身。

大笙则名“竽”,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竽和笙的区别是:

笙的体积小、簧少,竽的体积大、簧多。

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

我们都知道《滥竽充数》的故事: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芋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乐器。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及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

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就只闻笙色而不闻竽色了。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箫有些相似,它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葫芦)笙斗。

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气,于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过世代的流传,不断改进,最后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

在东汉的古籍里,记载笙的形制。

《说文解字》中有: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

《宋书·乐志》说:

“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

”隋唐时期的笙有19、17和13簧多种,后来又流行一种17簧义管笙,这种笙在17簧以外另备两支“义管”供转调时替换用。

后来19簧笙也失传了。

直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19簧笙,此后19簧笙在宫廷和民间又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明、清以来,流行的笙多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现在民间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种,但以14簧、17簧最为流行。

经过历代人们的不断地改革,到现在已有了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五、二十六簧及加键笙、带共鸣筒笙等多种类型笙出现。

还试制了一种三十二簧笙。

这种笙音域较宽,音量较大,具备十二个半音,转调极为方便。

笙的结构:

由笙斗、吹嘴、笙苗、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

笙斗圆形,笙斗和吹嘴铜制,焊接后合为一体。

笙管上端有长方形或亚铃形出音孔,下开圆形按音孔,下端与笙角相接。

笙角为红木或黄柏木制锥状体,插人笙斗部分镶有簧片。

簧片响铜制,长方形,其根部与簧片板连接,经过抹绿(用五音石磨出铜绿涂抹簧片,弥合簧缝,并可防锈)和朱蜡(用蜂蜡、松香,朱砂或银朱配制)点音(又称点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调整音高)而成。

笙管依发音高低而长短有别,中下部用腰箍固定。

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

笙是一种和声乐器,除装有簧片的笙苗能发出固定的音以外,按传统习惯,音阶中的每个音,都是由一套固定的和声配合而成的,能同时发出双音、3个音、4个音,有的笙最多到9个音,当然也可以吹出单音。

笙虽是吹管乐器,但是又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的,笙利用两种振动的巧妙配合而发出优美的乐音:

一种是有一定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动;一种是有一定长度和一定直径的管中空气的振动,这在科学上叫做“配合系”的振动。

因此笙具有簧、管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柔和,易与其他乐器的音响融合。

笙的音色与箫、笛、管比起来,缺乏个性,音质也较为浮泛,穿透力较差,深度和力度不够,但它却是一个很好的伴奏乐器和合奏乐器。

笙的簧、管双重音色及自身的和声配置,使笙的音响具有很强的协调性。

在管弦乐队中,笙被称为是最理想的“溶合剂”。

与吹、拉、弹三组乐器结合得很好。

演奏笙时,两手手掌将笙斗托住,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插进笙苗的马蹄形缝隙中,用7个手指(右手4个、左手3个)按孔。

每个手指兼管几个按孔,手指动作要灵敏,按孔要严密。

笙的演奏技巧分为手指技巧和口内技巧,可奏出单音、和弦、抹音、滑音、顿音、花舌、呼舌、揉音和喉音等技巧,但是在笙上吹奏颤音是比较困难的。

传统笙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音乐伴奏,建国后独奏艺术获得了新的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和演奏者有胡天泉演奏的《凤凰展翅》(董洪德、胡天泉曲)、《草原巡逻兵》(原野、吴瑞、胡天泉曲);阎海登创作并演奏的《晋调》、《孔雀开屏》;王庆琛演奏的《水库引来金凤凰》(高扬、庆琛曲);唐富演奏的《林海新歌》(高扬、唐富曲);张之良创作并演奏的《欢乐的草原》等等。

葫芦笙

最早载于汉代的《礼乐志》:

“有葫芦笙。

”后来晋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

“瓠有柄者悬瓠,可以为笙,曲沃者尤善。

秋乃可,和则漆其里。

”这句话是说长柄葫芦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芦最佳。

葫芦笙,古代又称其瓢笙。

是彝、

拉祜、哈尼、佤、怒、傈僳、纳西、普米、苗等族和苦聪人的吹奏乐器。

流行于云南的楚雄、澜沧、西盟、孟连、西双版纳、保山、临沧、德宏、怒江、丽江、四川凉山、广西西部和贵州黔西等地。

考古发现证明了葫芦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它有着久远的历史,1955年—1960年,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以滇王为首的贵族长期延续使用的古墓群,出土了青铜葫芦笙斗和吹奏葫芦笙的铜舞俑。

1972年,在云南省玉溪地区江川县李家山发掘的先秦古墓中,又出土了两支青铜葫芦笙斗,分别高28.2厘米和26厘米,上端为曲管,下部呈球形,其上分别有七孔和五孔,可插入相应的笙管,曲管细端铸有立牛一头,造型美观、形象生动。

此外,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木廓铜棺墓中,也出土了铜葫芦笙斗。

据测定,这些铜葫芦笙斗均属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制品,这也说明先秦之时葫芦笙已在我国西南广大地区流传,至少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

唐宋以来,有很多文献都记载着在苗、瑶、白、黎等族聚居的滇、黔、湘、粤、桂和海南等省区流行着葫芦笙,唐代樊绰《蛮书》载南诏(今云南大理)“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新唐书·南诏传》:

“吹瓢笙,笙四管。

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对釂。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葫芦笙两江峒中乐。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葫芦竹,攒竹于瓢,吹之鸣鸣然”。

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有:

“蛮吹葫芦笙,亦匏余意,但列管六。

”(文中所述和现在云南楚雄彝族的六管葫芦笙完全相同。

关于葫芦笙的来历,在民间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1962年8月18日《凉山报》刊载了陈元通的《捏觉补惹和他的葫芦笙》一文(捏觉补惹是凉山彝族著名的民间艺人),文章写道:

“在很早以前,凉山上住着一个老母亲,她有五个儿子。

一天,老母亲赶场去了,五个儿子来到老林里掏鸟蛋。

谁料到雀窝里盘着一条毒蛇,大儿子先用手去掏,于是被蛇咬了一口,惊叫一声缩忙回了手。

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去试,结果也被毒蛇咬伤了,他们相继倒了下去。

等到母亲回来时,还有一口气的大儿子对妈妈说:

‘我们死后,五座坟上不久就会长出五根竹子,请您把它们砍回来,做成一支五根管子的笙,每一根管子就是我们一个弟兄,您吹着它,就像我们在您身边一样。

后来,老母亲就用儿子坟上的竹子做成一支葫芦笙。

有一天,她来到河边,对着浪花翻滚的河水吹奏,越吹越伤心,最后她把葫芦笙丢在一旁投河而死。

过路的把她遗下的葫芦笙带回家去,寨子里每户人家都照样做了一支,以表达对母子六人的同情。

从此,葫芦笙和笙曲《老母亲调》,就在彝族世代相传下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在很久以前,拉祜族过着游猎采集生活,靠采集野果和食生肉为生,穿的是树叶树皮。

天神厄莎看了很同情,就给了他们籽种,叫他们种粮种棉花。

拉祜人照的厄莎的吩咐,把种子种下了,第一年就得到了好收成。

他们很高兴,就举行庆典来感谢厄莎的恩情。

他们派了五兄弟去请厄莎,但是把手都敲肿了沉睡的厄莎都没有醒。

于是五兄弟便一起吹起了手中的竹棍,五根长短不同的竹棍发出不同的声音,把厄莎惊醒了。

后来,拉祜人认为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就把五根竹棍插在葫芦里,做成了葫芦笙。

当然,不同的传说还有很多。

葫芦笙的构造和笙大致相同,由笙斗和笙管组成。

利用空葫芦的腹部为笙斗,也正因为此才得来了葫芦笙的名字。

其细长的柄端接一根细竹管作吹口,笙管多用海拔千米亚热带地区的凤尾竹或黄枯竹制作,有四至八管不等,长9—90cm管径1—1.5cm,环列插于葫芦斗中,管底略微露于外,用蜡将其固定。

每管在靠近葫芦处都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下端管口通透为底部按孔。

在插入葫芦内的竹管上嵌上长2cm宽0.2cm的竹制簧片或铜制簧片。

葫芦笙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形式各地大同小异,高音葫芦笙的笙管高9厘米~16厘米,中音葫芦笙的笙管高21厘米~40厘米,低音葫芦笙的笙管高40厘米~90厘米,虽分三种,但音高不是相隔八度,各种葫芦笙也不进行合奏。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努力,对传统葫芦笙进行了成功的改革,研制出了十管葫芦笙,笙斗葫芦制改为木制,并且还在笙管上增加了共鸣管,音域a—f2,扩展了将近两个八度,还增大了音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转调,适用于独奏、乐队合奏或歌舞伴奏。

目前,这种葫芦笙已在彝族乐队中使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传统的葫芦笙,音色各异。

高音笙清脆明亮;中音笙圆润柔和;低音笙浑厚低沉。

音域较窄,实用音域为一个八度。

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经常是边舞边奏,有时也和彝族笛子、大、小三弦配合演奏。

所奏乐曲,绝大部分是舞曲,有少数是用于节日和喜庆的乐曲,但也都带有舞曲风格,一般都比较轻快活泼、节奏鲜明。

传统乐曲有《迎亲调》、《送亲调》、《串姑娘调》、《过山调》、《放羊调》、《赶街调》、《过年调》、《摆饭调》、《打歌调》和《舞曲》等。

芦笙

芦笙,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

古称卢沙。

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

它历史悠久,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

经过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关于芦笙的来历,芦笙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当的古远时代就出现了。

相传那时,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一次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声音。

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竟然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

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

还有一个传说是始于三国时代。

孔明出兵进犯侗家寨,以战鼓为号。

当时侗族首领孟获,则令人凿竹吹音,用不同的音来作为纠集人马、进攻或退却的信号,后来逐渐地演变为芦笙。

在有些地区的侗歌中,还记述着制作芦笙的详细过程,据说开始曾用木头削制簧片,吹不出声音来,继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虽发了音,但吹起来太费力,后来孟获的儿子从战甲上取下一些铜片,仿照岩洞滴水声,将其锤成极薄的片,装在芦竹管上,才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来,从而相继制成了各种大小不同的芦笙。

在我国乐器史上,芦笙出现的年代较葫芦笙为晚,公元12世纪初南宋时期,芦笙的前身“卢沙”才见于文献记载,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有:

“卢沙,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七)乐器条中记述更为详细:

“瑶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葫芦笙、竹笛。

卢沙之制,状如古箫(指排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嘎其声。

”上述记载表明,卢沙的外形虽与排箫相似,但演奏方法却与芦笙是一致的。

在广西一带的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同时存在着卢沙和葫芦笙两种乐器。

芦笙一词作为乐器之名,始见于明代文献。

明代钱古训《百夷传》中写道:

“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

”在明代倪辂所著《南诏野史》中,“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明代田汝成的《炎缴纪闻》也有:

“峒人,暇则吹芦笙。

芦笙是从葫芦笙演变而来的。

明代音乐家朱载育曾在其“辨笙不宜用真匏”的文章中说出了葫芦的缺点。

因为葫芦性脆、不结实,又易漏气,竹簧也容易吸湿变音,因此,人们经过不断的改进,逐渐在葫芦笙的基础上,制成了木制笙斗和金属簧片的芦笙,从而增加了它的音量,音色也变的更加优美。

在苗、侗、瑶等民族中,芦笙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十分盛行的葫芦笙。

本世纪60年代初,云南音乐工作者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地区,曾收集到一支古老的十四管排笙它已不用葫芦而用竹管做笙斗,笙管分为左右两排穿过笙斗,簧片也改为铜簧,其外形,与宋代“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的卢沙相似。

这支遗存的古排笙,足以作为葫芦笙演变发展为芦笙的历史见证。

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又称为气箱,多使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它少疤节,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作为吹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