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14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docx

人教版《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精讲精练学生版

《陋室铭》

一、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所居陋室的描写,极言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斯(3)惟吾徳馨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6阅金经

(7)可以调素琴(8)无丝竹之乱耳 

(9)无案牍之劳形劳:

形: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何陋之有?

五、用原文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总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描写陋室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文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

何陋之有?

六、问答题。

1、指出“龙”和“仙”比喻什么?

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2、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手法,表明陋室也具有山水名灵的特点,更好的突出了文章“惟吾德馨”的主旨。

3、文章从哪几方面衬托陋室不陋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或:

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4.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5、《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

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

7、作者在文中写到“诸葛庐”“子云亭”,这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以古代名人的居室衬托自己的’陋室”不陋,也隐含有古代名人自比之意,表明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高尚的生活情趣。

8、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用孔子的话作结语精警有力,引人思考,突出陋室不陋,同时委婉的表达出以君子自居之意。

9、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表现作者对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对官场生活的鄙视。

10、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着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和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惟吾德馨这样的道德情操?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2.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明了自己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这篇短文采用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爱莲说》

一、中心思想

本文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高贵品格,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进行了批判,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文学常识

1.《爱莲说》的作者是   北宋    (时代)的  周敦颐     (人名),字茂叔,本文选自《  周元公集    》。

2.“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论述爱好莲花的道理。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3)宜乎众矣

(4)濯清涟而不妖(5)不蔓不枝

(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花之君子者也(8)陶后鲜有闻

四、翻译下列语句。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五、按原文默写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2)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的两句话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人们常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话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品质。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6)花展时,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哪句来说: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莲花的哪些品格,有什么作用呢?

答: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3、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

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4、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

答:

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

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5、“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

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6、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答:

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8、作者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9、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

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0、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花是:

②喜爱的原因是:

答:

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

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

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示例1:

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

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

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1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

(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

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

提示:

“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

“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13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桃花源记》

一、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写渔人发现桃花源、进访桃源、离开并再寻桃花源的经历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二、文学常识,Z2pf_qP_u$M_Z0

《桃花源记》作者 陶渊明 ,他是 东晋  时著名的诗人。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

还学过他的诗文有《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园田居》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3)林尽水源  

(4)落英缤纷(5)仿佛若有光(6)渔人甚异之

(7)欲穷其林(8)便舍船(9)才通人

(10)屋舍俨然(11)阡陌交通(12)悉如外人

(13)具答之(14)便要还家(15)咸来问讯

(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8)不复出焉

(19)乃不知有汉(20)无论魏晋(21)此中人语云

(22)处处志之(23)便扶向路(24)及郡下

(25)诣太守(26)遂迷(27)寻向所志

(28)欣然规往(29)寻病终(30)后遂无人问津者

(31)黄发垂髫(32)各复延至其家(33)遂与外人间隔

(34)既出,得其船(35)具言所闻(36)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2)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五、理解背诵。

1.描绘桃花林美景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本文中描写了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⑶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相似的成语是:

豁然开朗

六、简要回答。

1.文中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课文第二段,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进行描写?

衣着、动作、神态。

3、第⑵⑶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

⑴环境优美⑵和睦安乐⑶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纷扰。

4、读第⑶段,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当世是晋朝,已经经历了汉、三国,外面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艰难,乱世之中没有安居之所。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你认为桃源的人为什么叹惋?

为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但仍然为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而叹惋。

6、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为再寻桃花源埋下伏笔。

7、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线索:

渔人进出桃花源。

写作顺序:

时间先后顺序。

偶遇桃花林(开端)---进入桃花源(发展)---访问桃花源(高潮)---离开桃花源(结局)---寻找桃花源(尾声)(发现桃花林——进访桃花源——离开并再寻桃花源)

8、后来的人寻向所至,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存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性。

9.归纳本文出现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豁然开朗。

10、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这个理想能实现吗?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社会理想: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们生活安定幸福。

评价: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1.联系本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和《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

陶渊明在这几篇作品中都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即远离黑暗现实,拜托官场的束缚,过一种恬淡自然、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