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573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docx

数学教案4古诗三首教案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描写劝勉朋友,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阵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中的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

《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

”配合描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

本单元教材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秋天的雨》以词语“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课后练习三的仿写时,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描写秋天的词语。

《听听,秋的声音》一文用词优美,想象丰富,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2)运用日记记录生活。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

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日记属于应用文,写日记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在日记中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本单元的习作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秋天,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对秋天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资料。

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学生初次接触现代诗,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了朗读上,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教法建议】

1.本单元课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生动优美,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熟读成诵,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并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要注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例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究交流中不断总结与提高,最后通过“交流平台”进行方法的梳理与总结。

2.本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观察。

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特点,不要随意拔高要求,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并注意激发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信心,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并感受写日记的乐趣。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4.古诗二首

3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

6.秋天的雨

2

7.听听,秋的声音

1

习作

写日记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2

合计

12

4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13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必备品格

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

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交流古诗,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请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才华。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交流: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

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

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石径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寒山】产生,生出。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石径】因为。

【生】深秋时节的山。

【坐】石子小路。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

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寒径斜霜

1.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

“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

“余+斗=斜”。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霜”:

“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结构的字“斜”,学生练写。

寒:

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径:

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

斜:

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霜:

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

在会写字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

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2.理解诗题: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

(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

(“寒、晚、霜叶”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

)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交流:

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叶)

4.交流:

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

5.探究:

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

(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

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

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

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教师小结:

诗的前两句“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5.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6.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7.谈话过渡:

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8.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图片,说说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9.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①点明写傍晚之景。

②傍晚晚霞和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

③诗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喜爱。

④停车久,观察细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表达对红叶的喜爱之情,赞美秋天的美丽。

10.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1.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2.引导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字词,读中感悟,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

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6.《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

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

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

【设计意图:

在拓展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句的兴趣。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2)

 

(3)

 

(4)

 

(6)

(7)

 

(8)

 

(9)

 

(10—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斜)

山行枫林(红)热爱

白云(生处)人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导课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

自由的观图,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前两句古诗的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在教学后两句诗时,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在绘制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的意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会认字,会写“赠、刘”等7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

交流秋天,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秋天。

谁来用一些词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到大家不但喜欢秋天,而且对秋天了解的也很多,古人也很喜欢秋天,很多文人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导入课题: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赠刘景文学生齐读课题。

)认读生字:

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理解题目: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

(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设计意图:

识字与学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随文识字”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1.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

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

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赠送姓刘菊残犹有傲霜君子橙黄橘绿

(重点指导读准平舌音“赠”;翘舌音“橙”;前鼻音“残”;后鼻音“赠、橙”。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刘景文】举,向上托。

【擎】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傲霜】诗人的好朋友。

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

平的小儿子。

【君】最。

【正】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橙黄橘绿】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

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赠刘盖菊残君橙

1.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

“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2)减一减:

“群—羊=君”。

(3)换一换:

“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设计意图:

在识字教学中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遵循识字的基本规律,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盖”字的“羊”没有尾巴;“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盖、菊”和左右结构的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