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798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docx

新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2018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产生下列现象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败B.干冰升华C.美酒飘香D.石蜡熔化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D.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3.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常用方法.对下列纯净物的分类,正确的是(  )

A.碳酸钙和葡萄糖均含有碳元素,都是有机物

B.二氧化碳和臭氧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C.氧化铜和高锰酸钾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都是化合物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于水后均能使无色酚酞变红,都是碱

4.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食用下列食物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是(  )

A.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水产品

B.用碳酸氢钠做发粉焙制的糕点

C.用霉变花生榨成的植物油

D.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盐腌制的鱼肉

5.分别把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加入水中,最终可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

A.Na2CO3、Ca(OH)2、HClB.KNO3、FeCl3、HCl

C.AgNO3、HCl、HNO3D.Ba(NO3)2、Na2CO3、H2SO4

6.一包固体可能含有硫酸钠、氯化铜、碳酸钙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以下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一定有硫酸钠B.一定没有碳酸钙

C.可能有氯化钠D.一定有氯化铜和氯化钠

7.向含CuCl2和HCl混合溶液100g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B.M点溶液和P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同

C.整个反应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D.沉淀完全时,m1的数值为120

8.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加入铜粉和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如图所示,则:

①溶液甲中一定含Al(NO3)3和Zn(NO3)2

②固体乙中一定含Ag,可能含有Cu和Zn

③若溶液甲呈蓝色,则溶液甲一定含Al(NO3)3、Zn(NO3)2、Cu(NO3)2和AgNO3

④若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上述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B.2个C.3个D.4个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图示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填图中字母).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在反应中,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比为______.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b溶液在点P时处于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

②t2℃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______克.

③除去a固体中混有的少量b,提纯的步骤是:

加水溶解、蒸发浓缩、______,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④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Ⅰ.溶质质量分数:

b>a>c

Ⅱ.析出固体的质量a>b,c无固体析出

Ⅲ.溶剂的质量:

a<b<c

Ⅳ.a、b是饱和溶液,c是不饱和溶液.

11.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g;

③准确称得6g纯碱样品放入容器b中;

④打开分液漏斗a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g.

试回答:

(1)若④⑤两步的实验操作太快,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装置A中试剂X应选用______.

(3)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5)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纯碱样品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2.甲、乙、丙、丁4种无色溶液,分别是酚酞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6种溶液中的一种.已知:

甲、乙混合无明显现象,溶液X、Y中只含同一种金属元素.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丁一定是______溶液.

(2)①若溶液X为红色,则甲、乙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②若溶液X为无色,向溶液Y中加入一定量的甲,能得到乙.则乙是______溶液,溶液X中的溶质是______,向溶液Y中加入一定量的甲,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3.小丽同学取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mg置于烧杯中,并向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不断搅拌,测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mg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是______克;

(2)当加入51.6g稀硫酸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产生下列现象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败B.干冰升华C.美酒飘香D.石蜡熔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美酒飘香过程中只是酒精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D.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原子的定义考虑;B、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D、根据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

A、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A说法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B说法错误;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故C说法正确;

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所以不一定是单质,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知道单质的定义,原子的构成.

 

3.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常用方法.对下列纯净物的分类,正确的是(  )

A.碳酸钙和葡萄糖均含有碳元素,都是有机物

B.二氧化碳和臭氧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C.氧化铜和高锰酸钾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都是化合物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于水后均能使无色酚酞变红,都是碱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分析】A、碳酸钙不具有有机物的特征,为无机物;

B、氧化物的概念:

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而臭氧只有一种元素;

C、化合物:

由两种及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氧化铜和高锰酸钾;

D、碳酸钠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为盐,而非碱,但它的水溶液呈碱性.

【解答】解:

A、碳酸钙和葡萄糖均含有碳元素,都是有机物,分类错误,碳酸钙不具有有机物的特征,为无机物,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臭氧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分类错误,臭氧只有一种元素为单质,故B错误;

C、氧化铜和高锰酸钾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都是化合物,分类正确,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于水后均能使无色酚酞变红,都是碱,分类错误,碳酸钠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为盐,但它的水溶液呈碱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物质的简单分类;了解单质、化合物、常见氧化物、酸碱盐的判别;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4.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食用下列食物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是(  )

A.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水产品

B.用碳酸氢钠做发粉焙制的糕点

C.用霉变花生榨成的植物油

D.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盐腌制的鱼肉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

【分析】A、从甲醛有毒的角度分析判断.

B、通过碳酸氢钠做发酵粉的反应原理分析判断.

C、霉变的花生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素.

D、从亚硝酸盐有毒,不能食用的角度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甲醛能破坏人体内的蛋白质,危害人体健康,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水产品不能食用,所以错误.

B、碳酸氢钠能和面粉发酵时产生的酸反应生成无毒的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碳气体受热膨胀会使糕点松软,对人体无害,所以正确.

C、霉变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素,它有毒,故用霉变花生炸成的植物油不能食用,所以错误.

D、亚硝酸盐有毒,不能用来腌制食品,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生活中常见的有毒物质有:

亚硝酸钠、甲醛、甲醇、黄曲霉素等,需要识记.

 

5.分别把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加入水中,最终可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

A.Na2CO3、Ca(OH)2、HClB.KNO3、FeCl3、HCl

C.AgNO3、HCl、HNO3D.Ba(NO3)2、Na2CO3、H2SO4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能结合成沉淀的则不能得到透明的溶液;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

物质加到水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且不存在有色离子.

A、Na2CO3和CaCl2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但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若盐酸过量,最终可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故选项正确.

B、三者之间不反应,但FeCl3溶于水呈黄色,故选项错误.

C、AgNO3与HCl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氯化银白色沉淀,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D、Ba(NO3)2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对于能否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要注意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6.一包固体可能含有硫酸钠、氯化铜、碳酸钙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以下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一定有硫酸钠B.一定没有碳酸钙

C.可能有氯化钠D.一定有氯化铜和氯化钠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氯化铜在溶液中显蓝色,而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与钡离子生成沉淀,且硫酸钡不会溶于硝酸,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不溶于硝酸,进行分析.

【解答】解:

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蓝色溶液,说明存在氯化铜;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故一定没有碳酸钙;溶液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硫酸钠;而蓝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生成氯化银沉淀,故一定有氯化铜、硫酸钠,无法判定含有氯化钠;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推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

硫酸钡和氯化银.

 

7.向含CuCl2和HCl混合溶液100g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B.M点溶液和P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同

C.整个反应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D.沉淀完全时,m1的数值为120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A、P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反应完,再去考虑溶质是谁;

B、根据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的变化来考虑;

C、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来考虑;

D、根据沉淀质量算出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再除以10%算出氢氧化钠溶液质量.

【解答】解:

设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氯化铜的质量为Z,氯化铜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由图中可知,盐酸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40g,氢氧化钠的质量是:

40g×10%=4g,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是9.8g,

NaOH+HCl═NaCl+H2O,2NaOH+CuCl2═Cu(OH)2↓+2NaCl

4036.558.58013598117

4gXYxZ9.8gy

X=3.65g,Y=5.85g,Z=13.5g,x=8.0g,y=11.7g,

氯化铜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则氯化铜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8.0g÷10%=80g,则沉淀完全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

40g+80g=120g,m1的数值为120.

A、P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反应完,但氯化铜还没有反应,此时溶质是氯化铜、氯化钠,故错误;

B、M点溶液比P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多了,因为除了有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还有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故“M点溶液和P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同”说法错误,故错误;

C、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能生成气体、水、沉淀;整个反应过程中,酸碱中和反应和沉淀的形成,都说明溶质的物质的量有变化,故错误;

D、根据沉淀质量算出氢氧化钠质量为8克,所以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80克,但这是与氯化铜反应需要的氢氧化钠,再加上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应该是120克,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特别是要配平,如果不配平,计算的结果就不规范,这是要注意的问题.

 

8.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加入铜粉和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如图所示,则:

①溶液甲中一定含Al(NO3)3和Zn(NO3)2

②固体乙中一定含Ag,可能含有Cu和Zn

③若溶液甲呈蓝色,则溶液甲一定含Al(NO3)3、Zn(NO3)2、Cu(NO3)2和AgNO3

④若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上述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B.2个C.3个D.4个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简记为“前置后,盐可溶”.

【解答】解:

金属活动性Al>Zn>Cu>Ag,所以锌粉优先与AgNO3发生反应,铜粉后与AgNO3发生反应,但是铜粉和锌粉都不能和Al(NO3)3发生反应,Al(NO3)3一定在溶液中;

①锌粉优先与AgNO3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铜粉和锌粉都不能和Al(NO3)3发生反应,所以溶液中一定有Al(NO3)3和Zn(NO3)2,故说①法正确;

②锌粉优先与AgNO3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可能有Cu和Zn,故②说法正确;

③若溶液甲是蓝色,说明铜已经与AgNO3发生反应,而锌已经全部反应,溶液甲一定含有Al(NO3)3、Zn(NO3)2和Cu(NO3)2,AgNO3的存在不能确定,故③说法不正确;

④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没有锌,锌可能过量\适量或不足,不能说明AgNO3和Cu(NO3)2的存在.故④说法不正确;

由上述分析可知,正确的是2个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图示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BC (填图中字母).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O+2CO

2CO2+N2 .

(3)在反应中,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比为 2:

1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氧化物的定义来判断某物质是否属于氧化物,计算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时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答】解: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推知A为一氧化氮,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D为氮气.属于氧化物的是ABC;根据题给的信息可以知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2CO

2CO2+N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生成的C和D物质的量比为2:

1.

故答案为:

ABC;2NO+2CO

2CO2+N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微粒观点及模型图、氧化物的定义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b溶液在点P时处于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

②t2℃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 25 克.

③除去a固体中混有的少量b,提纯的步骤是:

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④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Ⅰ、Ⅳ .

Ⅰ.溶质质量分数:

b>a>c

Ⅱ.析出固体的质量a>b,c无固体析出

Ⅲ.溶剂的质量:

a<b<c

Ⅳ.a、b是饱和溶液,c是不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①根据P点处于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进行解答;

②根据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进行解答;

③根据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进行解答;

④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进行解答.

【解答】解:

①P点处于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所以b溶液在点P时处于不饱和状态;

②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a物质,所以t2℃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25g;

③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除去a固体中混有的少量b,提纯的步骤是:

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④Ⅰ.将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是a>b>c,所以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温度降温到t1℃时,a、b仍为饱和溶液,且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c为不饱和溶液,且t2℃c的溶解度小于t1℃时a的溶解度,故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b>a>c,故正确;

Ⅱ.不知道溶液质量的多少,所以不能判断a、b析出固体的质量,故错误;

Ⅲ.不知道溶液质量的多少,所以无法判断出溶剂的质量多少,故错误;

Ⅳ.a、b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a、b是饱和溶液,c是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故答案为:

①不饱和;25;

②25;

③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④Ⅰ、Ⅳ.

【点评】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g;

③准确称得6g纯碱样品放入容器b中;

④打开分液漏斗a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g.

试回答:

(1)若④⑤两步的实验操作太快,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小 (填“偏大”或“偏小”).

(2)装置A中试剂X应选用 NaOH溶液或碱性溶液 .

(3)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4)E装置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CO2和水蒸气进入D中 .

(5)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纯碱样品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88.3%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分析】

(1)分析反应放出气体速度过快对测定结果产生的影响;

(2)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装置A的中应盛放的溶液;

(3)评价装置C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4)分析装置E在整个装置中所起到的作用;

(5)分析实验前后装置D质量变化,并由此质量差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

(1)反应过快会使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没能完全被D装置中碱石灰吸收;快速鼓入空气,也会使装置内残留二氧化碳不能被D装置中碱石灰完全吸收;二氧化碳质量偏小,则测定结果偏小;

故答案为:

偏小;

(2)因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因此应把鼓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处理,所以装置A应放入氢氧化钠溶液或其它碱溶液;

故答案为:

NaOH溶液或碱性溶液;

(3)C装置中的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装置中吸收由B装置排出气体中混有的水分,若少了此装置则会使气体中的水分被D装置中碱石灰吸收,而使测定质量偏大;

故答案为:

偏大;

(4)如果D装置直接与外界空气相连通,则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会对测定结果带来影响,所以装置E的作用则是防止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D中;

故答案为:

防止空气中CO2和水蒸气进入D中;

(5)反应中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85.6g﹣83.4g=2.2g

设放出2.2g二氧化碳消耗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O2

10644

x2.2g

解之得x=5.3g

纯碱样品Na2CO3的质量分数=

×100%≈88.3%

故答案为:

88.3%.

答案:

(1)偏小

(2)NaOH溶液或碱性溶液

(3)偏大

(4)防止空气中CO2和水蒸气进入D中

(5)88.3%

【点评】固体碱石灰与气体二氧化碳反应时速度较慢,因此快速放出的气体不能完全反应而排出,测定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12.甲、乙、丙、丁4种无色溶液,分别是酚酞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6种溶液中的一种.已知:

甲、乙混合无明显现象,溶液X、Y中只含同一种金属元素.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丁一定是 Ca(OH)2 溶液.

(2)①若溶液X为红色,则甲、乙分别是 稀盐酸 和 酚酞 .

②若溶液X为无色,向溶液Y中加入一定量的甲,能得到乙.则乙是 氯化钠 溶液,溶液X中的溶质是 氯化钠和碳酸钠 ,向溶液Y中加入一定量的甲,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Cl+NaOH=NaCl+H2O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甲、乙混合无明显现象,但加入丙后会生成气体,所以该反应一定是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加入丁后能生成白色沉淀则一定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所以丁一定是氢氧化钙,据此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