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806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描写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平凡之中透着美丽,朴素之中尽显诗意。

尤其是将落叶想象成“金色巴掌”,充满童真童趣,饱含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季节和天气(经过一夜秋风秋雨,天放晴了);第二部分具体写了水泥道的美丽以及“我”对水泥道的喜爱;第三部分点明主题,赞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的美,更加赞美了秋天的美。

课文用词准确、形象,很多词语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比如,第3自然段的“明朗”写出了一夜秋风秋雨后天空清亮、晴朗的景象,文中的“天开始放晴了”“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句对此做了具体描写;第7自然段的“熨帖”“平展”两个词语,写出了掉落的树叶紧密地、平整地贴合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状态,与“粘”字相呼应,把水泥道之美描绘得细致入微;“凌乱”一词表现出掉落的树叶不规则地排列在水泥道上的情景,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这些词句,写出了“我”眼中别样的秋景。

课文描写细致,层次分明。

写“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时,既写观察到的景物,又写感受与心情。

其中,第6自然段整体描写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7自然段描写水泥道上的每片树叶,第8自然段则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愉悦心情。

1.会认“洼、印”等生字,会规范书写“铺、泥”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铺”。

正确读写“金色、水泥、放晴”等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5.感悟作者对秋天门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和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中,注意“靴”字应该读xuē,要防止学生“读半边”而误读。

本课生字中形声字比较多,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掌握字音、理解字义。

比如,教学“洼”字时可出示学生已经认识的“蛙、娃、挂”等字,通过比较偏旁,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征。

一些与词语关系密切的生字还可以结合语境随文教学。

比如,“凌”可放在词语“凌乱”中进行认读并理解意思。

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教学时可以从书写结构的角度进行指导。

左右结构的字中,“铺、泥、院、排、规、棕”左窄右宽,“印、乱”左右等宽。

“列、则”左宽右窄;上下结构的字“紧”要写得紧凑;半包围结构的字“迟”先写“尺”,再写走之底;品字结构的字“晶”上边的“日”居中,下边两个“日”分别在竖中线两侧。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明朗”一词,可以从文中“明朗的天空”一句联想到“晴朗的天空”,从近义词的角度就可以理解“明朗”的意思了。

“凌乱”一词可以联系上句的“并不规则”来理解,文中是指落叶在水泥道上排列得并不整齐,没有秩序。

2.阅读教学

加强朗读指导。

教学时,要让学生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生动,画面感强,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还可以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我”对水泥道、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1、2自然段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第3然段是“我”的赞叹,语气可以强烈一些。

第4、5自然段描写了“我”对地面和落叶的初步印象,也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第6~8自然段在感受不同画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好语段。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如“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描绘得格外漂亮;“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一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走在水泥道上愉悦、舒畅的心情。

应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词句,并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加深对课文语言的感受。

3.表达运用

本课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写一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可以结合“阅读链接”中汪曾祺《自报家门》选文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

教学时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交流时间,可以从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练笔:

上学的路是怎样的?

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再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1.搜集有关梧桐树的相关图片或文字资料。

2.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张秋生的一些信息。

3.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知道生字词的意思。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洼、印”等生字,会写“铺、泥”等生字,并能理解字义,掌握多音字“铺”。

会写“金色、水泥”等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初步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板块一 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

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看看他究竟发现了什么美景。

(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梧桐树叶:

同学们,你们觉得梧桐树叶像什么呢?

指名让学生来说一说。

3.过渡: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张秋生,在他的眼里,梧桐树叶就像金色的手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意思就是指水泥道上铺满了黄色的梧桐树叶。

4.作者介绍。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中国儿童文学家。

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

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铺”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

pū/pù,在课文中读pū,意思是把东西展开或摊平。

当“铺”表示动词时都读pū,如:

铺路、铺床、铺管线。

当“铺”表示名词时都读pù,如:

店铺、床铺、杂货铺。

3.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多角度指导学生识记并书写这些生字。

(1)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

铺、泥、院、印、排、列、规、则、乱、棕。

上下结构:

紧。

半包围结构:

迟。

品字结构:

晶。

(2)换一换:

“棕”换掉“木”加上“纟”,是“综”;“乱”换掉“乚”加上“刂”,是“刮”。

(3)猜谜语:

“七十二小时”是“晶”。

(4)组词语:

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铺:

左窄右宽,不要忘记最后一点。

紧:

上中下三部分基本均衡,前两笔,后面竖比第一笔竖偏长。

印:

第一笔撇偏上,第二笔竖提和第四笔基本相平,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

乱:

左右基本均衡,最后一笔竖弯钩不要写太小。

迟:

先写尺,第四笔为点,最后写“辶”。

晶:

注意上部的“日”要写得扁一些。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词,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金色 水泥 放晴 明朗 亮晶晶   金黄 雨珠 落叶 闪闪发光

尽头 平民 排列 规则 棕红

叶丛 歌唱 收到

5.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互相交流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强化记忆。

板块三 摘抄语句,概括内容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水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水泥道。

引导学生从课文第5~7自然段中去找关键语句,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答案示例:

一场秋雨之后,很多金黄色的梧桐树叶掉落到水泥道上,它们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十分美丽。

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

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2.思考:

作者为什么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而不用“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作为课文题目?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想象金色的小巴掌的模样。

再结合第7自然段中的语句“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以及语言优美生动的角度给学生讲导。

3.小结:

本文描写了秋雨过后,铺满金黄色落叶的水泥道的美丽景象。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每片落叶比喻成金色的巴掌,形象生动。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的美丽。

2.感悟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说一说那条水泥道给你留下的印象。

(水泥道很美丽,我很喜欢这条水泥道)

3.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文写的是什么季节?

板块二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习第1自然段。

句段1: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1)找学生找出描写季节和天气的词语:

秋风、秋雨。

(2)课件出示:

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

示例:

秋天的叶子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

直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

(3)“一夜”说明了什么?

“一夜”表示时间很久,风雨交加之夜为落叶形成条件。

2.学习第2~9自然段。

(1)上学路上,天气如何?

(天开始放晴了)

(2)范读第3自然段。

句段2:

啊!

多么明朗的天空。

①朗读指导:

这句话是“我”的赞叹,语气可以读得强烈一些。

②“明朗”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明朗”这个词语的意思:

A.可以查字典,意思为“光线充足”。

B.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为“晴朗”。

C.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

(3)雨后的路面是怎样的?

“一角小小的蓝天”说明了什么?

关键词:

潮湿、亮晶晶、水洼。

“一角小小的蓝天”说明水洼很清澈,能把蓝天倒映到水洼里。

(4)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说一说梧桐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关键短语:

金黄金黄的叶子 闪着雨珠的叶子

(5)学习第6自然段。

句段3: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①让学生在朗读时想象水泥路上铺满叶子的画面,最后再看一看教材课本中的插图。

②作者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了什么?

作者把“水泥道”比作为“彩色的地毯”,比作为“印有图案的地毯”。

多么富有诗意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让人一看就喜欢上了这条水泥道。

(6)学习第7自然段。

句段4: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①让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并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作者把“梧桐树叶”比喻成了“小巴掌”。

这句话很形象,小巴掌肉乎乎的很可爱,让人忍不住都想去摸摸这个小巴掌了。

②“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体会“粘”字的妙处。

“粘”说明梧桐叶和水泥道紧紧地融为了一体。

(7)学习第8自然段。

句段5: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地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①范读第8自然段,指导朗读要领:

语调优美,语气欢快,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感。

②让学生思考问题:

作者看到如此美丽的水泥道后,是怎么做的?

作者的心情如何?

答案示例: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小心”“仔细”说明“我”观察得很仔细、认真。

“我”的心情是欢悦的,从最后一句话“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就可以看出来。

③作者在这里再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作者把“小雨靴”比喻成“小鸟”,形象地说明了此时此刻自己的快乐。

(8)第9自然段中“要不是……会……”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我”对水泥道的喜爱,正是因为这条水泥道太美丽了,所以我才舍不得走太快。

3.学习第10、11自然段。

(1)第10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内容完全相同,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呢?

这是首尾照应的写法,再次说明这是秋天时节的美景。

教师给学生讲解首尾照应的写法:

首尾照应指的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可以更强烈地突出中心,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初步引导学生感受结构之美。

(2)作者对秋雨之后的水泥道的情感是怎样的?

“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水泥道的喜爱,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和喜爱之情。

板块三 写法指导,迁移运用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

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2.学生练习片段写作。

夕阳西下时,天空中出现了许多云霞。

云霞的形状变化多端,尤其是云霞的颜色,变化极多。

满天的云霞一会儿像雪白的团团棉花,一会儿像金色的波浪,一会儿又像奔腾的大马……

3.学生之间交流所写内容。

4.教师评价点拨,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之美。

写法上,可以学习课文围绕一种景物进行细致描摹的方法,也可以学习“阅读链接”对多种事物进行简略描写的写法。

语言上,要善于运用自己积累的富有新鲜感的词句,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课堂总结:

本文写了“我”发现上学路上的水泥道铺满了梧桐树叶,看上去就像铺上了彩色的地毯;而那一片片梧桐树叶看上去就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十分美丽。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的喜爱以及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拓展阅读。

春(节选)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完成对应训练。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韵味。

文章写的是秋风秋雨之后,作者在上学路上所看到的景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些有关秋天的景象,有关上学路上的景象。

这样更便于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写的景色。

2.引导学生想象,联想美的画面,体会美的情感。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感受美丽的水泥道的景色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优美的语言变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在感受情感时,应始终把“读”贯穿全文,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让学生感受到水泥道的美,感受到发现美的乐趣和美带给人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