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1898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专题2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

乾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

此时,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

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收藏最集中的殿阁。

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区别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

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正编、续编、三编。

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晋、下至清代中期近两千年书画作品一万多件。

(节选自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宫廷书画的收藏是从汉代开始的。

魏晋时期,宫廷书画的收藏随着个人书画创作的风行而发展。

B.政权迅速更迭使南朝宫廷书画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安史之乱”使唐代宫廷书画藏品散佚了很多,“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佚。

C.宫廷书画的收藏,宋代在徽宗时最盛,元代在文宗朝一直颇为可观,明代则是宣宗、宪宗、孝宗三朝兴盛,而清代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D.清代宫廷书画的藏品,有清室收集流散在各地的,有著名私人鉴藏家的归入,臣民的进贡是最主要的来源。

解析:

A B项,“大量散佚”错,原文第一段为“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佚”;

C项,“一直颇为可观”有误,信息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说“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

D项,“臣民的进贡是最主要的来源”错,原文是“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只是强调了组成部分,没有说是“最主要的”。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第一段说明中国书画收藏的历史及概况,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是收藏发展的前提。

B.书画收藏有官藏和私藏两个方面,这是分类论说,在第二段的分类论说中,也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为例论说“官私递藏”的情形。

C.以宋代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清代的“三希”和“四美”为例论述了很多朝代宫廷书画收藏的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

D.论述清宫书画的收藏主要是以“三希”和“四美”的情形以及清室的对书画藏品的分类编目为点加以支撑介绍。

C “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明时期宫廷书画收藏都曾经相当可观,但对存世的藏品进行收集的完整度不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而清宫对存世的名品收集得比较完全。

B.书画收藏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

官藏兴盛,私藏相对衰落,比如宋宣和年间、清乾隆年间,官藏鼎盛,私藏相对就要寥落。

C.很多朝代皇家书画的收藏在其达到顶峰后就逐渐衰落了,像元代、明代,清代也是如此,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

D.《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皇帝下令编纂的,工程浩大,历时74年,对清室的书画藏品进行了分类编目,还有书画名家和鉴赏家的鉴定。

C “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无中生有。

A项,据原文第三段“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得出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

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

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

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

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

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

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

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

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

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

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

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

”地走进门房;

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

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

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B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及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正确,从原文最后一段“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可见“获得深刻的认识”的结论是错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学作品(散文)中的形象——物象的特征的能力。

考生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从文本来看,这篇散文中的“窗子”既指现实中的窗子,又指心理(精神)上的窗子——文中提到“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的失败,即可理解这点。

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叙事的人称不同达到的表达效果也不同。

短篇作品一般采用一种叙事人称,而本文采用了两种叙事人称交替的形式,使表达更灵活,也更富于表现力。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

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且不乏数据统计,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2014年4月25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三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B 不构成因果关系。

阅读倾向只是强调一种可能性的阅读选择,而“屏奴”是强调一种现实情形。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现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

这说明三者都是服务全民,服务国家的。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DE A项,“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错,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都有应景的嫌疑”于文无据;

B项,“显得不够专业”太武断;

C项,应该是“立场倾向”而非“利益倾向”。

9.根据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不同阅读的阅读形式的理解。

(4分)

由材料一可知阅读形式的具体内容及其价值、趋势。

材料二中的“屏奴”、材料三中的“网络浅阅读”,是理解“阅读危机”的关键。

根据材料得知,阅读形式主要是传统的纸质媒介阅读及新兴媒介的阅读。

(1分)传统的纸质媒介阅读是主要的阅读形式,有助于领略经典作品的深刻的美,但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分)新兴媒介阅读获取的是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呈增长趋势,带来了另一种阅读危机。

(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

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丰,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

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

“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

”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

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

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日得万人,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

时夏兵五万方围平凉,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

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檄州郡云:

“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

”又云:

“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

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

要权力而望形势,连岁月而守妻孥。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有违约、国朝人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

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置极刑。

公直曾为书约玉,玉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及使者觇玉军,且疑预公直之谋,即实其罪。

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子不疑,字居之。

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

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

“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

儿可无虑。

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

”读者恻然。

(选自《金史·

韩玉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B.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C.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D.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A “当然”的意思是“应当这样做”,两字中间不能分开;

“之”是结构助词,“臣子之当然”句意完整。

排除B、C项。

“弗顾”是“不顾念”之意,“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弗顾”的对象即“君亲”,故排除D项,答案为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

B.泰和,是金章宗的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

C.勤王,是指当国君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D.传檄,是指传送公文,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B 在古代,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玉文采出众。

他奉旨起草文书可一日百篇,且一气呵成,不用修改;

撰写的《元勋传》,连章宗都赞叹不已,章宗认为由韩玉为元勋大臣们作传是他们的幸运。

B.韩玉战功显赫,大安三年,西夏人围攻都城,韩玉受命招兵,十天时间就招了一万人,率军击败西夏军队,缴获牛马千余只,敌人最终连夜撤退。

C.韩玉为人所忌。

与西夏人作战大获全胜,韩玉功不可没,但遭到掌权者的嫉妒,他们奏报韩玉与西夏人有勾结,朝廷也怀疑他,派人暗中监视他的军队。

D.韩玉蒙冤而死。

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李公直曾写信给韩玉而韩玉并不知道,此信被安抚司获得,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韩玉被囚致死。

D “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错,原文意思是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京兆统军却称李公直占据华州造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

译文:

 

关键词:

推、奸、贿、缘各1分,大意1分。

事情要推导它的本源,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统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

(2)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出、书、冤各1分,“被囚死于郡学”应注意句式特点,1分,大意1分。

韩玉路过华州,被囚禁死在郡学,临终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士人认为他是冤枉的。

参考译文:

韩玉,字温甫,他的祖先是相州人,曾祖父韩锡在金朝做官,以济南尹的身份辞官退休。

韩玉在明昌五年考中经义、辞赋两科的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应丰,奉诏令一天写文章一百篇,一气呵成,不用修改。

他又撰写《元勋传》,符合旨意,章宗感叹道:

“功勋大臣何等幸运,有这个人为他们作传。

”泰和年间,韩玉建议开掘通州潞水漕运河渠,船只载运货物直达京城。

晋升官职两级,被授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一职。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困。

西夏军队接连攻陷邠州、泾州,陕西安抚司发文书让韩玉以凤翔总管判官的身份为都统府招募军士,十天时间招得一万人,与西夏军队作战,击败了他们,缴获牛马千余只。

当时西夏军队五万人正围攻平凉,金军又与他们在北原开战,西夏人怀疑金的大军到了,当晚解围撤走。

掌权的人嫉妒韩玉的功劳,快马奏报韩玉与西夏贼人有勾结,朝廷怀疑韩玉,派遣使者授予韩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一职,并暗中监督他的军队。

在此之前,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而韩玉依仗他的军队可以调用,也想要做派兵救援王室的事,于是传送檄文给州郡说:

“事情要推导它的本源,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统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

”又说:

“携带干粮,安坐着耗费,耗尽百姓的脂膏血肉。

抛弃武器逃散了又重新前来,耗尽国家的资财储蓄。

谋取权力而观望形势,拖延岁月而守护妻子儿女。

“哪一个人不死呢?

只因为有臣子必须这样做的原因。

事情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怎么能忍心不顾念君主呢?

不要说死了就是身后事,虚妄的名声一概听任史臣撰写。

只是面对今天眼前的世事,有什么脸面居处在人世间呢?

”李公直的军队出发有很多天了,将领中有违背盟约的人,国朝中有不顺从的人,就按照军法去加以处置。

京兆统军便声称李公直占据华州反叛,派遣都统杨珪袭击攻取华州,于是李公直被处以极刑。

李公直曾经写信约韩玉,韩玉预先并不知道,这封信就被安抚司获得,等到朝廷派遣使者监督韩玉的军队时,又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就落实了他的罪名。

韩玉的儿子韩不疑,字居之。

因为他父亲死于强加之罪,发誓不出来做官。

珍藏他父亲临终时亲手写的书信:

“此次前往幽冥之路,我的心胸光明坦荡,刚烈正直的气概,必定不会下沉,我儿不用担心。

世道混乱,时运艰难,要努力保护自己,虽然阴间与人世不同,难道就见不到你吗?

”读到这些话的人都很伤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