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213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Word文档格式.docx

分别用三维形式、矩阵形式和编码表示。

  三维形式用了(EFG)3个轴,分别定义为经济轴、可研轴、地质轴,并给以编码。

编码的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其中1代表经济的,代表边际经济的,2S代表次边际经济的,3代表内蕴经济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其中,1代表可行性研究,2代表预可行性研究,3代表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其中1代表探明的,2代表控制的,3代表推断的,4代表预测的。

  三 新标准各类资源储量的含义

(一)储量

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矿产资源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储量在我国以往的总则、规范及统计报表中是统称。

即不论勘查程度和经济价值大小,只要报告中提交的都是。

而现在的储量,是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新概念,为可以实际采出的矿量,在我国新分类中,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其条件是:

在勘查程度上,必须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

在可行性评价阶段上,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

在经济意义上,评价结果是经济的。

  

(二)基础储量

基础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基础储量据评价后的经济意义,可分为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可分为3个类型:

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基础储量,是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那部分基础储量,也分3个类型: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2)。

由于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基本上无效益,因此,不计算其中的储量。

  基础储量在我国矿产勘查工作中是一个新名称。

与储量的区别一是没有扣除影响因素;

二是估算范围不同。

而储量是从基础储量的经济这部分中,扣除各种影响因素后获得。

  (三)资源量

  可分为3部分: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预测的资源量。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期间,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至探明的,可行性评价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的资源量,统归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可分3个类型: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量,即经过详查或勘探,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其年均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或生产资料大幅降价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也分3个类型:

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预测的矿产资源量,即经过预查工作,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类比、估算的资源量(334)?

,属潜在矿产资源。

  资源量在我国矿产勘查工作中也是一个新名称,是指经过勘查后,除去基础储量后的那部分资源数量。

由3种途径产生:

①不论勘查程度高低,但可行性评价只作了概略研究,区分不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分不出基础储量来,则统称为资源量,其经济意义属内蕴经济的;

②经过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评价结果是不经济的,划归为资源量,其经济意义是次边际经济的;

③只作了预查工作,据区域地质背景和预查收集的有限资料,用综合手段预测的资源数量,也是资源量,属预测的矿产资源。

  四 旧标准储量分类(级)

(一)旧标准储量分类

  在计划经济时期,总则中将固体矿产储量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

能利用(表内)储量。

此类储量按矿床内、外部技术经济条件又分为两个亚类:

a亚类是符合当前的采、选、冶、加工技术条件,符合当前的工业指标要求,符合当前的矿山建设的内、外部经济条件,国家现行法规允许开发利用的储量;

b亚类是符合当前的采、选、冶、加工技术条件,符合当前的工业指标要求,符合矿山建设的内、外部经济条件,但交通、供水、能源等矿山建设的外部经济条件差,改善经济条件后即能利用,国家现行法规允许开发利用的储量。

  第二类:

尚难利用(表外)储量。

是由于有用组分含量低,矿体厚度薄、埋藏深,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条件特别复杂,或对矿石的选、冶、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或位于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交通干线之下和有争议的国境线附近,受国家法规限制,当前难以利用的储量。

  

(二)旧标准固体矿产储量分级

  1993年我国制定《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13908-92)规定,在勘探阶段或矿山开发过程中,用工程取样揭露了工业矿体的厚度和位置,测定了矿石质量,并且符合工业指标要求的矿体,根据地质条件计算储量,按地质勘探研究程度依次分为A、B、C、D、E五级(各级储量条件从略)。

  五 新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比

  新标准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新、旧标准的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能一一对比的。

但新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新、旧分类标准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大致、相当的对比。

新标准资源储量只有分类,没有分级,但可以把“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看作“分级”。

这样,新分类就把矿产资源分为“三类四级16个类型”。

在类别上:

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a亚类;

     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b亚类;

     次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外矿;

     内蕴经济的——相当于其它储量。

在级别上:

探明的——相当于B级;

     控制的——相当于C级;

     推断的——相当于D级和部分E级。

  综上所述,A+B、C、D级分别套成探明的、控制的及推断的。

这仅仅是“相当于”,而不是“等于”。

至于原规范各级储量与新规范中各个类型的一一对比,则要给原各级储量赋予经济意义后才能对比。

  上述为单一及主要矿产储量,而共、伴生矿产储量,除尚难利用(表外)的储量其经济轴为2S外,其它(经济轴)与主矿产对应的资源储量分类编码一致。

为了把旧标准的储量转换成新标准的资源储量,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制定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方案,对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套改作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方案的有关规定,对于现在开采矿区的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对比归纳如下:

我国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国际主要分类标准的对比研究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杨兵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实现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1999年在国土资源部组织下,对我国传统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新的分类标准自1999年颁布实施以来,在实践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另外这一段时间也是矿业领域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期,中外交流增加,对国际上的主要分类标准及其通行规则也更加了解。

因此,有必要对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颁布实施以来的实践进行认真的总结,并与国际上的主要分类标准及其通行规则进行对比研究,以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体系。

一、国际上的主要分类标准及其通行规则

国际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并行两套资源和储量分类方案。

一套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并只在机构内部执行的分类方案,是为政府摸清国家资源家底、进行资源形势分析、制订矿产勘查开发政策服务的;

一套是由矿业行会制定并为整个行业所执行的方案,这套方案既是企业实际勘查工作以及储量计算等所依据的标准,也是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矿权评估、矿权转让、上市招股、合资合作等所依据的标准。

(一)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关于政府的分类,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分类。

有关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首先按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已查明的资源和未查明的资源(334)两类。

在已查明的资源下再分为确定的(331)、推定的(332)和推测的(333)三类,其中将确定的(331)和推定的(332)又合称为探明的。

然后再根据经济性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经济的三类,如经济的推测资源量。

在未查明资源之下分为假定的和假设的两类。

这些国家政府一般不将矿产资源分为储量和资源量,通通作为资源量。

美国将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矿产叫做储量基础,而将次经济的矿产叫做资源。

统观各种分类,美国的储量基础应属于资源量而不是属于储量。

因为不论哪种分类,储量均不是原地的而是可采出的。

在这一点上是高度统一的。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政府间组织),按地质可靠程度分为为确定的(331)和推定的(332)、推测的(333)和踏勘的(334)资源量四类,前三者相当于已查明资源,第四类相当于未查明资源。

再根据经济性分为经济的、潜在经济的(包括边际经济的和次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

将经济的确定的和推定的资源量划为证实的矿产储量或概略的矿产储量,而将潜在经济的确定的和推定的资源量划为可行性矿产资源或预可行性矿产资源。

关于行会的分类,也有国家的和国际组织的分类。

有关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行会分类,首先将矿产分为储量和资源量。

资源量是内蕴经济的原地的资源,根据工程控制程度分为确定的、推定的和推测的三类。

储量均是经济的可采出的资源量,根据工程控制程度分为证实的和概略的储量。

国际组织如CMMI的《国际储量定义》代表了行会组织的方案,其储量与资源量的分类同上,对潜在经济的没有纳入分类。

两者的区别是,后者将勘查阶段与资源类别一一挂钩,另外增加了踏勘/勘查信息,相当于334。

(二)国际通行规则

国际上有多种分类方案,究竟哪些是通行规则?

搞清这个问题是完善我国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关键。

在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国际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案,但相通点是基本的,区别主要是针对的重点和含盖的范围不一样。

首先是将整个矿产资源分为已查明的和未查明的两大类。

在这两大类之下再进一步细分。

但行会的方案只针对已查明资源,不含盖未查明资源。

其次,在已查明资源之下分为储量和资源量。

储量均是经济的可采出的资源,再根据工程控制程度分为二级,证实的储量和概略的储量。

已查明的资源一般为内蕴经济的和/或潜在经济的(含边际经济的和次经济的)。

再根据工程控制程度分为三级确定的(331)、推定的(332)和推测的(333)资源量,有的又将确定的(331)和推定的(332)又合称为探明的资源量。

第三,在经济性方面,先针对经济性是否明确,将经济性已知的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经济的,对经济性不明的叫内蕴经济的。

行会的方案只考虑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

第四,勘查阶段为四分,预查或踏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有的方案没有列入预查,并不等于它不认可预查,只是认为预查意义不大,后三个阶段均是一致的。

第五,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四级,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和踏勘的。

行会的方案只考虑前三级,第四级对企业意义不大。

第六,分类方法基本为二维,即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可采性。

联合国虽然是用的三维,将可研轴作为三维之一,下面将要讲到,它并无实质意义,因为经济/可采性已经反映了可研工作的结果。

以上六点就是国际的通行规则。

综上所述,政府分类方案中,各国及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基本一致的;

行会分类方案中各国行会及行业国际组织也是高度一致的。

由于针对的重点和含盖的范围不一样,政府分类方案与行会分类方案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

1、如上所述,两类分类方案的使用者及适用的范围和目的不一样。

因此侧重点不一样,政府方案侧重于对资源的现状及其潜力的了解,比如包括了对区域地质调查和成矿预测的成果即未查明资源的调查与分类,有的对资源量与储量也没有进行划分(澳大利亚)。

而行会方案侧重于对储量的界定与分类,对资源量仅根据地质可靠程度简单的划分为三类,对未查明资源不予考虑。

2、对经济性的划分原则不一样。

政府方案将经济性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和次经济的三类。

联合国方案将经济性分为经济的、潜在经济的(包括边际经济的和次经济的)、内蕴经济的三类。

行会分类方案中,资源量均是内蕴经济的,即没有对经济性进行研究和划分,而储量均是经济的。

3、政府方案包括已查明资源和未查明资源两类,并在这两大类之下再进行细分。

而行会方案中不包含未查明资源。

4、参与分类的要素,政府方案只有两个,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性,以便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

行会方案有三个,除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性外,还有可采性即技术、环境、社会、政府、法律等因素对开发的影响,因此行会方案中的储量均是经济的可采出的资源,分类方案是为开发服务的。

二、关于联合国的分类方案

由于我国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是以联合国的分类框架为基础的,因此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联合国分类方案的精神及实质是分析认识我国新分类标准的前提。

1、联合国分类方案的性质。

在《联合国根据储量/资源分类框架指南草案》中明确指出:

“应该强调的是,联合国分类框架并非意欲提供一种手段,用它来规范估计矿产资源和储量的方法,或者控制国家和内部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标准的国际框架,按此框架向感兴趣各方报告有关矿产储量和资源的重要信息”。

这清楚表明,联合国的分类方案并不是提供一种可供各国政府或企业选择的储量/资源分类方案,而是为各种储量/资源分类方案提供一个用于对比的框架,其作用类似于世界语。

是世界上有上百种语言,要实现各语言之间的交流,人们要学习这上百种的语言,很不方便。

如能创立一种世界语,全世界的人只需学习这一种语言就能实现互相交流。

这种设想和愿望是好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有人大力提倡,但好景不长,即使是全球化的今天再也没有人提倡世界语了。

因为世界语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联合国的分类框架类似于世界语,它并不是要在实际中用应,只是要提供互相沟通的手段或媒介。

而储量/资源分类并不复杂,不需要通过一种什么框架去沟通。

2、联合国的分类框架属于政府分类体系,不适合作为实际地质勘查工作的标准。

3、联合国方案采用的是三维分类法,将可行性研究作为分类要素之一,但并无实质意义,因为在经济性中已隐含了可行性研究,只有做了可行性研究才能划分经济性;

另外可行性编码只反映是否做了可研工作及其程度而不反映可研工作的结论。

好比地质勘查工作,通过普查、祥查、勘探工作,做出了地质可靠程度的结论,如果再将地质勘查阶段作为分类要素显然是多余的。

虽然可研与预可研在精度上有所不同,但一般不会影响对经济/可采性的判断。

另外将可研轴作为一维只是人为地造成复杂与混乱而已。

比如,将次经济的推定或确定的资源量叫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矿产资源。

显而易见,前者的含义很明确也为大家所通用,后者则含糊不清,所以在联合国方案中特别注明“可行性矿产资源和预可行性矿产资源为暂定名”,由此可见一斑。

4、联合国的方案将地质可靠程度与勘查阶段完全挂钩,比如经过详细勘探的矿区所获资源量均为331。

众所周知,勘查阶段是针对整个矿区或矿床的,而工程控制程度是针对矿段或矿体的。

经过详细勘探的矿区一般均有331、332、333三个级别的资源量,不可能全是331的资源量。

因此这样规定是脱离勘查工作实际的。

5、联合国的方案将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勘查阶段完全挂钩,比如只有达到详细勘探阶段的331的资源量才可作可行性研究,而332的就只能作预可行性研究,所以在其分类中没有112的储量,这也显然是脱离实际的。

综上所述,联合国方案基本上是理论性的,既没有实践的基础,也不具备实践的条件与可行性。

三、我国传统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改革的背景与初衷

我国传统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其主要弊端为:

1、在分类概念上无法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比。

我国传统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中,“储量”的概念几乎是矿产资源的同义词,没有包含明确的勘查程度、经济意义及可采性的信息,与国际通行的矿产资源的储量和资源量的概念相差甚远,不能对比。

2、在分类依据上,强调地质可靠程度特别是控制网度,经济意义居于次要位置,没有考虑环境(如环保)、社会(如原住民问题)、政府(如军事禁区)、法律(如限制开采)等因素。

不能准确把握矿产资源情况。

3、在勘查规范中强调勘查阶段及各阶段中各级储量的比例。

在勘查工作中严格要求按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循序推进,每个阶段均有规范要求,必须完成上一阶段的工作,报告审查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勘查报告的名称必须反映勘查阶段。

在各勘查阶段对各级储量也有相应的规定。

这是计划色彩最浓的部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基于上述问题,对我国传统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当时修订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坚持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已有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既要与国际分类框架相容,又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注意已有分类标准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尤其要考虑新的分类标准实施的可操性。

2、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随着我国矿业市场逐步完善,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开业投资体制的重大变化,新的分类标准要把可行性评价和矿产资源的经济意义做一个主要因素予以考虑。

3、新的矿产资源分类应包括已开发利用、可供开发利用、可供勘查、可能发现、可能存在的能利用的和目前尚难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矿产资源,并适应于各种矿产,有利于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定量评价,为实现我国的矿产资源动态管理提供基础条件。

4、新的矿产资源分类应考虑以国家摸清资源家底,制订资源政策以及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基本目的。

对于企业应具有指导意义。

允许企业根据自己的特色在不违背国家标准总原则的前提下,确定企业的细则。

从以上四条基本原则不难看出,改革的初衷,一是既要与国际分类框架相容,又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注意已有分类标准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尤其要考虑新的分类标准实施的可操性。

二是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要将可行性评价和矿产资源的经济意义作为参与分类的重要因素,三是要统一各类矿产资源的分类标准,四是新的分类标准主要是为国家政府服务的,对企业只具有指导意义,允许企业即行业根据自己的特色在不违背国家标准总原则的前提下,制定行业的细则。

四、对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改革的看法

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改革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首先,第一条原则就没有很好地贯彻。

对与以往标准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考虑不够。

新标准完全颠覆了传统和现实的通行做法,可能是实际应用的唯一使用编码分类的方案,既不习惯又抽象难懂,特别是非专业人士对编码很难掌握,与习惯术语也对不上。

由于是三维分类,比通行的二维分类复杂得多,可能是操作性最复杂的分类方案。

一般行会分类只有五个类别,联合国的分类也只有十个类别,而新分类多达十六个类别,而且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比如,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共三个类别,均为可采出的,因为编码中均没有“b”。

难道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都必须是可采的吗?

按常理,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中更多的应该是原地的。

不知道是疏忽还是就是如此?

如果再加上三个原地的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类别,那我们的分类就要增加到19个(编码)类别,将比联合国的10个(编码)类别多出近一倍。

其次,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存在明显偏差。

分类概念不一致。

一是未明确划分已查明矿产资源(discovered)和未查明矿产资源(undiscovered),与国际上的做法不一致。

国际主要分类首先将矿产资源分为已查明矿产资源(discovered)和未查明矿产资源(undiscovered),然后在已查明矿产资源之下再进一步分为储量、资源量等,在未查明矿产资源之下再分为假定的和假想的。

而新分类只是笼统的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三维形式和矩阵形式表示”。

虽然在分类表上有查明的矿产资源和潜在的矿产资源两类,但文字上没有说明。

二是最核心的“储量”概念仍然与国际通行规则不接轨,仍然没有摆脱旧分类的桎梏。

国际上“储量(reserve)”一词是有明确的定义和严格要求的,仅指经济可采出(非原地)的资源,然后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分为证实的储量(provedreserve)和概略的储量(probablereserve)。

而新标准中的三种储量分别为可采储量、预可采储量和基础储量,共计九个编码,既反映可研程度(可采、预可采),又反映经济性(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反映可采与原地(111、111b)。

真正能与国际上“储量”概念接轨的只有“可采储量(111)”,而“可采储量”一词很不科学,“可采”实际是指可以采出的资源(非原地的),但也可理解为可以开采的资源(原地的),两者含义是明显不一样的。

而且它隐含了储量中还有不可采的部分。

新分类中的基础储量和美国的储量基础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但从修辞学讲,基础储量是储量,而储量基础不是储量,它是不同于储量的另一种量纲。

美国的储量基础要与国际接轨的话,应该属于资源量。

三是新分类中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大类之下是编码,这与国际上分为储量和资源量两大类的通行做法是不一致的。

第三,第四条原则在实际执行中走了样。

新的分类标准主要是为国家政府服务的,对企业只具有指导意义,属于政府方案一类。

但在实际中却要求企业也执行。

这与允许企业即行业根据自己的特色在不违背国家标准总原则的前提下,制定行业的细则的初衷相违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