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2186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Word下载.docx

和"

拉力"

两方面。

"

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

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

(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

世界大战

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

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

政府组织"

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4、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

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量

1、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2、制约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消费水平。

3、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适度人口)

3、人口过亿的国家:

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墨西哥。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等。

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零变负的时候,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减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影响程度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公害病指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

地方病则是原生环境因素的表现。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1、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

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成都

东京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沈阳烟台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淄博

重庆

未来"

田园城市"

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

带型——兰州;

放射型——武汉;

星座型——上海;

散点型——大庆。

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

历史文化(北京市);

社会因素:

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

1.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

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

主要影响

影响结果

地形

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减少成本低

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城市群

高原

热带地区的高原上气候较为凉爽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巴西高原

山区

地表崎岖

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适宜

适宜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

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

swear发誓sworesworn气候恶劣

干旱、寒冷、过于湿热,不利于居住,经济落后

绞死hangedhanged城市少,规模小

mislead误导misledmisled干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

spell拼写spelt/spelledspelt/spelled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

2、read读readread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bring拿来broughtbrought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3、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misunderstand误会misunderstoodmisunderstood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2、lose遗失lostlost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3、

4、shoot射击shotshot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1.以♦结尾的词,过去式与原形相同。

如: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5、城市发展的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

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

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捷)

6、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7、城市化的意义:

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成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

(停滞)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

国家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

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

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

虚假城市化'

,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

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

印度、印尼。

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

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

现象

出现阶段

人口流向

结果

郊区城市化

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向郊区

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逆城市化

后期成熟阶段(不是城市衰败)

城市向乡镇

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不变

再城市化

后期复兴阶段

郊区向城市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五、城市环境污染:

污染类型

污染源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工业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

实行集体供暖;

建绿化隔离带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和居民生活垃圾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

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社会问题突出

人口过度集中

综合整治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

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

绝对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区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方式等(影响力不断增强)

区位选择

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变化因素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3、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

花卉>

乳牛>

塘鱼>

果园>

蔬菜>

粮棉。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新疆的棉花和水果

热量

珠三角三季稻、松嫩平原甜菜、青藏高原青稞

水源

年降水量<

250mm中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

河西走廊粮棉、南疆棉花、尼罗河流域、中亚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

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平原的耕作业

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酸-茶树、柑橘;

碱-甜菜、枸杞;

黑龙江大豆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城市郊区的奶牛、花卉、蔬菜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阿根廷畜牧产品出口、荷兰鲜花出口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

耕地红线,基本农田

机械

技术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日本农业的小型机械化、

温室农业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

环境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

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

5、区分几个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

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农业分类:

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

按生产对象可分为: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

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区位优势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

800mm的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劳动力需求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力丰富

人均耕地

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成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产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作物

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自然

因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黑土)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社会

经济

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

促进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美国农业四次革命:

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

交通运输便利;

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6、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交通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人口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工业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科技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7、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农作物

水稻

分布

亚洲季风区

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1.水热条件优越2.地形以平原为主3.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4.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5.种植历史悠久

1.自然条件优越: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主要特征

1.小农经营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4.水利工程量大

1.家庭农场经营2.生产规模大3.商品率高4.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相同点

都是以种植业为主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国家

美国、阿根廷等

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以牧羊为主

自然条件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

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

区位优势:

发展措施: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物种

牛种优良,产肉量大

草原

草类茂盛

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消费量少

距海港近,冷冻技术、运输能力

措施

作用

修建铁路

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

种植牧草

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打井取水

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

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二、乳畜业

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

奶牛,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

发达地区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特大城市周边

区位要求

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

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

区位特点

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

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饲料因素

西欧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

西欧以温带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