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2242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瓷纹饰 回纹.docx

中华瓷纹饰回纹

中华瓷纹饰——回纹

天蓝双狮耳风凰回纹尊

回纹简介:

瓷器装饰的一种传统纹样,因纹样如“回”字而得名。

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也是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间断排列的,有作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俗称“对对回纹”,也有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

黑釉剔花缸

  黑釉剔花缸,金,高17cm,口径13.5cm,足径9.5cm。

  缸唇口,鼓腹,圈足。

缸内口部施黑釉,外壁以黑釉剔花装饰,肩部为变形回纹,腹部为缠枝花草纹。

外底无釉。

  此缸造型浑厚饱满,黑釉光亮如漆,剔花技法娴熟,以黄白色的地子衬托黑色花纹,对比鲜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从其胎釉特征看,应是金代山西窑产品。

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金代陶瓷被划归于宋代,从而认为金代陶瓷无精美之作。

1949年以来,随着金代墓葬中大量陶瓷器的出土,人们对金代陶瓷的真实面目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墓葬出土实物和窑址出土标本证明当时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淄博窑、大同窑、浑源窑、介休窑、长治窑等到了金代仍在继续烧造,产品各具特色,且不乏精美之作。

当阳峪窑剔花缸

  当阳峪窑剔花缸,宋,高34.5cm,口径16cm,足径12.6cm。

  缸唇口,溜肩,深腹,圈足。

灰褐胎,施白色化妆土。

外壁通体以剔花装饰,器口至腹部共剔纹饰5层,依次为花叶纹、回纹、缠枝牡丹、回纹、花叶纹。

  此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纹饰繁缛生动。

  剔花瓷器的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划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

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装饰蹊径,大量采用剔花装饰,其中以河南当阳峪窑的产品最受人称道。

青花花卉纹执壶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27.8cm,口径7.7cm,足径11.7cm。

  壶撇口,细长颈,斜肩,丰腹,下部饱满,圈足。

一侧置长流,流与颈间连以横片。

另一侧置曲柄,连于颈、腹之间。

通体青花装饰,口沿下饰回纹,颈部自上而下依次为蕉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如意云头纹各一周,腹部绘菊花纹和山茶花纹,近足处绘莲瓣纹,流及柄均绘缠枝花卉纹。

壶附盖,盖面绘缠枝花纹。

圈足内施白釉。

无款识。

  此器造型优美,纹饰布局繁密,描绘细致,所用菊花和山茶为当时流行的纹饰,是明洪武时期青花瓷器中的佳作。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长流一面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另面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曲柄一面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

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

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

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

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

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鲜艳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洪武,高32.2cm,口径8.7cm,足径11.9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外壁通体青花装饰,内口边绘青花卷草纹,颈部自上而下绘蕉叶纹、回纹、卷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上下分别以下垂如意云头纹和变形莲瓣纹做边饰,圈足外墙绘卷草纹。

圈足内施白釉。

无款识。

  玉壶春瓶是明代流行的瓶式之一。

这件洪武玉壶春瓶纹饰层次分明,布局疏朗,青花色泽沉静,青料聚集处有凝滞的黑斑。

其造型与后世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同类器相比,瓶口外撇的程度较大,近乎于折沿,颈部略显粗长,腹部重心偏低,因此显得敦厚稳重。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另面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明洪武,高32.5cm,口径8.5cm,足径11.5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内外釉里红装饰。

内口沿绘卷草纹,外壁颈部自上而下依次绘蕉叶纹、回纹、卷草纹,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莲瓣纹。

圈足外墙绘卷草纹。

圈足内施白釉。

无款识。

  此瓶造型优美,纹饰层次分明,绘画工整细腻,釉里红发色略显灰暗,表明当时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并未达到娴熟。

  明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纹饰题材丰富,构图严谨,主题纹饰鲜明醒目。

白陶刻几何纹瓿

  白陶刻几何纹瓿,商,高20cm,口径18.6cm,足径15cm。

  瓿(bù音不)唇口外卷,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近足处外撇,圈足。

通体雕刻纹饰,以精细的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得格外庄重精美。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

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

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归)、盉(hé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

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

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音制)、壶、尊、卣(yǒu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音轨)等食器。

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tiè音涛帖)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音奎)纹等。

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以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也是青铜器上装饰的常用方法,以此显示出纹饰的层次感,从而显得华丽繁缛,更有甚者,纹饰的层次可达到三层以上。

  青花玉壶春瓶,明永乐,口径7cm,足径10cm,高27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

瓶身自上至下分别绘青花如意头纹、回纹、卷草纹、缠枝莲纹和莲瓣纹。

此杯造型庄重,纹饰素雅,构图饱满,层次分明。

青花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色泽浓丽沉稳,具有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艺术特色。

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

  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明永乐,高38.5cm,口径9.0cm,足径23.5cm。

  烛台为八方式,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烛插,下层为台座,两者均为束腰八方形,中层为连柱,形状如酒盅倒扣。

通体青花装饰。

烛插由上到下分别描绘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

连柱饰有锦纹及缠枝花纹。

台座面饰海水纹和莲瓣纹各一周,外壁八面绘八组各式缠枝花卉。

足内施白釉。

底心无釉。

  此八角烛台仿自阿拉伯铜器,结构复杂,装饰华美。

绘制纹样使用的青料为进口钴料,即所谓的“苏泥勃青”,青花色泽浓艳,有晕散感。

  烛台出现的历史很早,远在三国、两晋时期,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瓷烛台随之出现,如三国时的羊形烛台、两晋时的骑兽人烛台等。

南北朝时盛行莲花状烛台。

隋、唐时的烛台底座刻划精美的花纹。

到了明代盛行八方烛台,烛台上有的置蜡烛形插柱,造型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青花菊瓣纹碗

青花菊瓣纹碗碗心

青花菊瓣纹碗碗底

  青花菊瓣纹碗,明永乐,高10.3cm,口径21.2cm,足径7.6cm。

清宫旧藏。

  碗敞口,瘦底,为鸡心碗。

通体青花纹饰。

碗心双圈内饰折枝枇杷纹,内壁饰缠枝花纹,内口饰海水纹。

外口饰回纹,外壁饰菊瓣纹,纹饰间隔以青花线。

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碗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明永乐、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

此碗外壁以32枚菊花瓣为饰,花瓣细长呈放射状排列。

这些花瓣从足上直接伸展到外口沿下,布满整个腹壁,花瓣细长,排列有序。

此器青花色调艳丽并有晕散,纹饰规矩而不失明快。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明永乐,高38.5cm,口径9cm,足径23.5cm。

清宫旧藏。

  烛台为八方式,分上下两层。

上下均为束腰八方形,底内中空。

上层台座由上到下分别描绘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

两层台座之间的支柱饰有锦纹及缠枝花纹。

下层台座座面为海水江崖纹,边沿饰莲瓣纹一周,外壁八面绘八组各式缠枝花卉。

青花色泽浓艳,有晕散感,局部有“铁锈疤”。

白釉肥厚莹澈,底无釉。

  早在三国两晋时代,瓷烛台即在中国出现,如三国时的羊形烛台、两晋的骑兽人烛台等,南北朝时盛行莲花状烛台,隋唐时的烛台底座多刻划精美的花纹,明代则盛行八方烛台。

此八方烛台绘制纹饰所用的青料为进口钴料,即所谓的“苏泥勃青”(或“苏麻离青”)。

此烛台的造型系模仿西亚地区清真寺的铜烛台烧制而成。

铜质烛台在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十分流行。

青花波斯文三足炉

青花波斯文三足炉底款

  青花波斯文三足炉,明天顺,高11.5cm,口径15.3cm,足距14cm。

  炉呈筒形,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

内光素无纹饰,外青花装饰。

口沿处绘青花单线连续回纹一周,炉底边有两条青花弦线横越三足。

腹部以青花料书写有三行波斯文,取自波斯诗人萨迪的诗集《果园》。

译文为:

“年轻人啊,要敬主就应在今天,明朝人老青春一去不还。

只自己守斋还不算真主的穆斯林,还应分出食物周济贫人。

如今你心无烦扰,身体有力,身在宽广球场应把马球猛击。

为政万万不可刺伤平民百姓的心,欺压百姓就是在掘自家的根。

谦逊的智者宛如果树一棵,挂果越多枝头越加弯曲。

”内底署青花楷书“天顺年”三字款。

  这件筒式三足炉造型比例适度,胎体厚薄适中,修胎规整。

釉面白中闪青。

波斯文字书写流畅,既起到装饰的效果,又以优美的文字内容表达了制作者的思想境界。

“天顺年”三字书体既具有宣德以来的浑厚风格,也初具成化一朝的矜持面貌,尤其是“天”字,逼肖成化“天”字罐上“天”字的书法。

另外,此炉也是文献上“天顺丁丑(1457年),委中官烧造”记载的实物证明。

此炉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在1988年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与此炉基本相似的一件天顺青花炉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署“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款。

青花茅山道士图三足香炉

  青花茅山道士图三足香炉,明弘治,高12.2cm,口径19.9cm,足径12.4cm。

  炉呈筒式,圆口,直腹,平底,下承以三小足。

通体青花装饰,口、足上分别绘回纹与变形蕉叶纹。

腹部主题图案为茅山道士图。

外底施白釉。

无款识。

  此炉青花略有晕散,从造型和画风上看,是典型的民窑作品。

绘画题材选取的是西汉的传说:

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今江苏省西南部的茅山修炼学道,并为民治病,后得道成仙,三人之间常乘白鹤往来。

画面中的人物形神兼备,用笔潇洒,自然景色写实逼真,表现了弘治朝瓷绘的娴熟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