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2965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doc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教学反思.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doc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

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其侧重点是:

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数学《课标》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

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

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

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

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

因为节约成本。

第三种有4棵。

种头不种尾;或者相。

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

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

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

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

“你能找出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

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自己设计的植树问题:

间隔2米、4米、10米,而栽树的棵数比段数(间隔数)多1。

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关键。

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

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

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

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

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

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

因为节约成本。

第三种有4棵。

种头不种尾;或者相。

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

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

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