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312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阶段质量评估一Word文档格式.docx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兵马俑的故乡。

”“这里”是()

A.陕西西安B.河南洛阳

C.江苏南京D.甘肃敦煌

7.(2012·

昆山模拟)史学家曾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指的应是我国的()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8.(2012·

连云港中考)“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A.春秋B.战国

C.秦D.东汉

9.某班在举行讲故事的比赛中,李明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A.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B.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C.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D.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比较大

10.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11.(2011·

东营学业考)如果给右图鉴真塑像作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12.白居易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下列关于他生活场景的描述,最有可能的是

()

A.钻研八股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B.元宵节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

C.津津有味地吃着朋友送的石榴

D.向郑和了解西洋的风土人情

13.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相关内容后,某历史兴趣小组设置了以下课外拓展主题。

其中不正确的是()

A.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

B.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者李春

C.孔子与“仁”的思想

D.“画圣”阎立本与写意画

14.(2012·

福州中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A.汉朝B.唐朝C.南宋D.元朝

15.(2012·

湖北模拟)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6.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以“明朝君主集权加强”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其搜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A.设立军机处

B.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C.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D.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17.(2012·

绵阳中考)曙光中学历史探究学习中,同学们准备围绕“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交流与碰撞”的主题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可以收集的相关史料有()

①张骞通西域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岳飞抗金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8.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西汉起,许多朝代都采取措施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下列措施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设伊犁将军——设立行省——设西域都护

B.设西域都护——设立行省——设伊犁将军

C.设立行省——设西域都护——设伊犁将军

D.设西域都护——设伊犁将军——设立行省

19.清朝以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试图构筑起一道隔绝中外的“防线”,却使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这道“防线”指的是()

A.设立军机处B.大兴文字狱

C.重本抑末D.闭关锁国

20.某校七年级学生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工场生产的历史小论文,请你给他们推荐一部相关的古代名著作为参考资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1分,第23题17分,第24题9分,共50分)

21.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雍正时,徐骏的诗集里有如下诗句: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雍正帝却认为这是存心诽谤,并下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1)材料一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理论。

请问他是谁?

(2分)

(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思想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3)请根据材料三指出,明太祖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推行了什么举措。

(4)材料四中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被人们称为什么?

有何危害?

(3分)

(5)材料二、三、四的主张和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22.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材料二唐太宗说: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材料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材料四他领导土尔扈特粉碎沙俄军队的层层堵截和追击,历时八个月,行程万里,终于返回新疆。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战国时期的变法家商鞅之口,请写出他变法的主要内容。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这种统治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与材料三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西汉时期哪一位伟大的史学家?

他留下的历史著作是什么体例?

(2分)

(4)材料四的“他”是谁?

“他”的这一举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23.(2011·

德州学业考)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

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2分)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列举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

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

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永恒不变的追求。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哪个朝代确立的?

确立于何时?

(2)隋朝结束分裂完成了统一,谁在位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哪一项工程?

(3)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的话反映了唐朝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试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体现这一政策的史实一例。

(4)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都是农耕时代的居民,会建造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房屋。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均住在洞穴里。

故选A。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初祖”。

3.【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辨析能力。

观察图片:

左边文物是甲骨文,它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右边文物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所以通过图中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

4.【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齐”“鲁”“燕”“赵”都是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齐国和鲁国在山东,燕国和赵国在河北,所以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辨析能力。

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图左侧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图中间持“施政应用‘仁义’和‘王道’,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

图右侧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观点的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6.【解析】选A。

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是长安,今陕西西安;

秦始皇陵兵马俑也在陕西西安。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的疆域确立、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的政治制度创建、中国的学术思想奠定。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基础。

汉代推崇儒家思想,并确立了其正统地位,故选B。

8.【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伦”“纸”,可以链接到所学知识“蔡伦改进造纸术”。

因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故选D。

9.【解析】选D。

曹操是东汉末年人,在官渡之战后,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都注意发展经济,吴国造船业发达,曾派船队到达夷洲。

故选D。

10.【解析】选C。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故选C。

11.【解析】选A。

鉴真是唐朝著名高僧,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弘扬佛法。

12.【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白居易是我国唐朝的诗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钻研八股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明清时期才有可能发生;

元宵节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只能是在宋朝;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

所以只有C项有可能发生,因为从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石榴等开始传到内地。

13.【解析】选D。

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开写意画先河。

1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最终完成于南宋。

15.【解析】选A。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链接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纸币——交子,结合选项,选A。

16.【解析】选A。

军机处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7.【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骞通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岳飞抗金;

是南宋与女真政权的冲突,所以①②③分别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冲突。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因为西方国家荷兰对台湾的侵略。

故正确选项是A。

18.【解析】选D。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清朝时,乾隆帝派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故选D。

1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夜郎自大”“隔绝中外”,可判断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A、B、C三项分别是清朝实行的政治、文化、经济政策。

20.【解析】选B。

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故撰写有关明代手工工场生产的历史小论文,应该查阅《天工开物》。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实行八股取士;

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康、雍、乾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制造冤狱,即“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许多知识分子不能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材料二、三、四都从思想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在此基础上,本题可迎刃而解。

答案:

(1)韩非。

(2)秦始皇:

焚书坑儒。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八股取士。

(4)“文字狱”。

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5)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题链接商鞅变法的内容回答。

(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安用重法”可归纳出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第(3)题根据材料三及题干中的“西汉”“史学家”可知是司马迁,他写了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4)题根据材料四中的“土尔扈特”可知是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①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推行县制。

(2)戒奢从俭,注重减轻人民负担,选用廉吏,减轻刑罚。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唐太宗的统治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时期。

(3)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4)渥巴锡。

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题,秦朝和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分别实行郡县制和行省制度。

(2)题根据题干中的“大公无私”,可知是科举制度所反映的公平竞争精神。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种植水稻,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种植粟。

解答第(4)题的关键是“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发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第(5)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6)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秦朝:

郡县制;

元朝:

行省制度。

(2)C

(3)水稻或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推动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5)宋词和元曲。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或火药的广泛运用)。

(6)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链接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吐蕃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边境地区遭到外来侵略,为维护国家主权先后组织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斗争,据此回答上述问题。

(1)秦朝。

公元前221年。

(2)隋炀帝,(隋朝)大运河。

(3)民族团结政策(或开明的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入藏(或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4)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