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326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琵琶行并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新乐府》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

《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2.解题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

白居易另外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长篇歌行体叫《长恨歌》。

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种名称不同,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

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这种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琵琶行(原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词

  贾(gǔ)人 荻(dí

)花 管弦(xiá

n)六幺(yāo)

  钿(dià

n)头 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虾(há

)蟆陵

  5.琵琶行并序(原文朗诵录音)

  对照课本

  6.课文详解

  

(1)小序

  思考: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答: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全文结构与内容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

  

  A:

第一部分: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

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

)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

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

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

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B:

第二部分: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

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弦弦掩

  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

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的比喻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

“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

(比喻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

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悄无言”,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

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

听众的反映。

  c:

第三部分:

  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显出庄重的脸色)。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

五陵年少(京城富贵人家子弟)争缠头(送给歌女的锦帛),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镶着金花的银钗)击节(打拍子)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借代年月)等闲(平常)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地名)买茶去。

去来(离去。

“来”,助词)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运用对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对比后来的年长色衰;

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对比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

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对比后来的满腹辛酸。

  D:

第四部分:

  第四诗段:

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

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呜。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ōuyā单调的乐声)嘲哳(zhāozhā繁杂的声音)难为听。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先说无音乐,再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和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赞扬与请求。

  E:

第五部分: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结构与主旨归纳:

  主旨小结: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

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

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7.艺术特色

  A写作特点: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

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

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

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B创作特色

  a音乐描写特色: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3、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高超的音乐描写:

  运用比喻

  写音乐效果

  演奏者的动作态度

  运用拟声词

  点拨音乐中的感情

  描写音乐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柔美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枪鸣——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小结:

  、大量运用比喻;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3、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4、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b.典型性归纳:

  典型乐声: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次句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

诗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

且乐声的富于变化,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

  典型境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

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典型氛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典型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

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c人物形象分析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

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2.“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三、知识点梳理(回顾全文)

  .主题内容上: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2.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3、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4、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

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

  5、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中立轻别离(轻视,动词)

  6、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

古:

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

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

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

从前、刚才。

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

年龄大。

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

神态、脸色。

色彩。

  c.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

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

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感斯(于)人言(省略句,于,被)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于,在)

  四、探究与思考

  讨论话题:

  、你喜欢《琵琶行》一诗中的哪些诗句?

为什么?

  2、你喜欢白居易其他诗篇中的哪些诗句?

  3、唐代三大诗人,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