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32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docx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研究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I

Abstract-----------------------------------------------------------------------------------------Ⅱ

目录----------------------------------------------------------------------------------------------Ⅲ

一、绪论----------------------------------------------------------------------------------------1

(一)研究缘起-------------------------------------------------------------------------------1

(二)研究现状-------------------------------------------------------------------------------2

(三)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3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4

(五)研究创新点----------------------------------------------------------------------------4

二、幼儿区域活动中告状行为的界定与群体分析-------------------------------------5

(一)告状行为的含义与要素-------------------------------------------------------------5

(二)区域活动的相关概念----------------------------------------------------------------6

(三)告状行为易发生的幼儿群体分析-------------------------------------------------7

三、幼儿在不同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现状分析-------------------------------------9

(一)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率-------------------------------------------9

(二)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10

(三)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2

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告状行为的引导策略------------------------------------------14

(一)各活动区的材料投放策略---------------------------------------------------------14

(二)教师对幼儿的回应策略------------------------------------------------------------15

(三)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18

五、研究反思---------------------------------------------------------------------------------19

参考文献---------------------------------------------------------------------------------------20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基于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

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仅与其社会性发展息息相关,也与语言表达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有关。

因此,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应当加以重视,运用教育智慧引导幼儿,分析幼儿告状发生的原因,例如因为语言能力的落后导致同伴之间产生误会而告状等非社会交往水平方面的原因,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不应片面重视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

案例:

自由活动时,珊珊看见瑞瑞在玩皮球就跑过去抢他的球想一起玩,但是瑞瑞以为珊珊想独占他的球玩,就把珊珊推开了,珊珊跑到老师面前告状说:

“瑞瑞不让我一起玩皮球。

”老师问珊珊:

“你是想和瑞瑞一起玩皮球而不是抢他的皮球,对吗?

”珊珊点了点头,“那你和瑞瑞说了吗?

”教师问,珊珊又摇了摇头,珊珊平时就是不爱交流的行动派,她直接强求的举动很容易引起瑞瑞的误会。

此时,老师引导珊珊,“如果你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球,应该先询问他,我们能一起玩球吗?

他同意了之后你们才可以一起玩,还可以想一些更适合两个人玩球的新玩法哦。

”珊珊听了老师的建议,试着先于瑞瑞沟通,说:

“我能和你一起玩皮球吗?

”瑞瑞大方的同意了,并提出了抛接球的玩法,两个小朋友便开心地玩在了一起。

2.基于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有时候教师会不把幼儿的告状行为当一回事,甚至不加思考地,一律采用不回应的方式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从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

2012年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理念有:

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应该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探究有关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使幼儿教师更好地以幼儿为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幼儿的全面发展。

案例:

吃饭的时候,俊俊看见旁边的欢欢不吃青菜,他就跑向老师告状说:

“欢欢不吃青菜,把青菜都扔了。

”老师看了俊俊一眼,说:

“你别管别人,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俊俊失望地回到了座位上,然后把自己碗里的青菜也都挑出来不吃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欠缺专业的教育素养,没有把握好教育时机,对于幼儿有意义的告状行为没有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错失了教育的良机。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能力,提高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敏感度,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引导。

3.基于幼儿教育实践的需要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普遍存在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也是笔者比较感兴趣的行为之一,同时告状行为也是反映师幼互动、同伴关系等社会化因素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以自主游戏为主,所以也容易发生同伴交往间的碰撞和摩擦导致告状行为高发,因此本文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为教师如何指导该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家长及教师提供教育建议。

(二)研究现状

1.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类型的研究

杨翠美(2007)认为每个幼儿告状行为都是由特定的成因、动机、策略构成,根据这三个维度将幼儿告状行为分为了以下几种类型。

依据成因将告状划分为行为困境告状和价值困境告状;按照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将告状行为分为求罚型告状、求赏型告状、求助型告状、陈述性告状和试探型告状;根据原告使用策略的出发点将告状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

2.关于幼儿告状行为性别的差异研究

赵亚(2007)根据幼儿心理发展和认知加工的角度对4-5岁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发现4-5岁幼儿告状行为没有明显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

李春丽、郑名(2005)对122名4-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研究,通过自然观察法,共收集到146例告状行为,其中男孩97例、女孩49例,男孩告状比例高于女孩,存在比较显著的性别差异。

赵旭曼(2011)对大班63名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发现男女幼儿在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使用频率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例如,女幼儿在违背纪律型告状行为多于男幼儿,男幼儿在攻击型告状行为多于女幼儿。

3.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袁丽娟(2011)针对混龄班幼儿,把教师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的使用频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消极型、中间型和积极型。

郭云(2014)把教师的应对策略分为道德教育、自主解决、耐心引导、公平裁决、批评指责、敷衍忽略、冷处理等。

张博南(2015)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提出了以下三种指导策略,一是教师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减少甚至避免幼儿矛盾的形成,例如讲故事、角色表演等方法;二是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三是冷处理,根据一定的情况“放任不管”,例如有的幼儿因为“告状行为”尝到了甜头,而养成依赖习惯,所有问题都用向教师告状来解决,此时就需要冷处理,使他学会自己独立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4.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国内学者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的比较透彻,不论是告状行为的类型还是引导策略都提出了较为科学实用的方法,但是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尤其是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没有深入研究过,因此本文选择这一研究方向。

(三)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研究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的频率;二是探讨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三是针对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提出教师的引导策略。

2.研究的内容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结合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进行分类和探讨,了解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的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3.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研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有效活动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真正有意义的活动。

(2)实践意义

为幼儿教师指导区域活动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途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基本思路:

阅读并整理相关文献——观察并收集资料——整理并总结观察记录和文献——数据分析处理。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谈话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以文献分析法和自然观察法为主要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近年来,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的热点,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相对自由灵活多样的形式也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区域活动流于表面的现象也很普遍,没有真正发挥幼儿的游戏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其中的告状现象阻碍了幼儿活动的开展,使幼儿游离于游戏之外。

因此,本文选择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告状现象进行原因的分析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从而给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相应的教育建议,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区域活动中告状行为的界定与群体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者想要得到某件物品亦或是想维护规则,但自己能力不足以实现的情况下,向权威者寻求帮助的一种互动行为。

以下将论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告状行为的含义与要素,以及区域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区域活动中告状行为易发生的幼儿群体。

(一)告状行为的含义与要素

在分析幼儿区域活动的告状行为之前,先要厘清告状行为的含义和要素,之前已经有很多研究阐述过相关概念,但是本研究着重于区域活动的大前提,论述告状行为的含义和要素。

1.告状行为的含义

告状行为是由幼儿主动向教师或者成人发起的,目的是维护区域活动中的秩序或是自己的权益等。

刘晶波(2006)定义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集体规则或是教师的要求不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最大的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本研究主要借鉴刘晶波的这一定义,迁移至区域活动中,以此来界定告状行为。

2.告状行为的要素

(1)活动的情境

任何告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本研究将情境框定在区域活动中,但是不同的区域活动也是不同的活动情境。

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有一定的差异。

(2)幼儿的告状动机

幼儿的告状行为和成人不同,幼儿一般会在原告、被告、制裁者三方均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告状,其目的是想要权威人物对被告进行干预,来达到保护自己、捍卫自己利益的目的。

案例1:

在美术区活动时,小刚抢了小美的画笔,小美再三和小刚说:

“还给我!

”,小刚都不予理睬,小美便跑来向老师告状,老师在了解清楚情况之后,要求小刚把笔还给小美,并教育他不能抢别人的东西或在别人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拿,要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同意了才能拿。

小美拿回自己的画笔后就开心地回到了座位上。

在该案例中,小美告状的目的并不是要老师惩罚小刚,而是单纯地想要回自己的画笔,这也是大多数幼儿的告状动机。

案例2:

语言活动结束后,菲菲向老师告状说:

“刚才明明偷偷玩手指,我们学的儿歌他也还不会念,我就都会念了。

在这个案例中,菲菲告状的动机倾向于通过检举不符合要求的幼儿来破坏该幼儿在教师心中的形象,同时表明自己在这一点做得很好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

案例3:

在建筑区活动时,子怡看到峰峰往地上用力地扔积木,便向老师告状:

“峰峰把积木往地上扔,不爱护玩具,还打扰别的小朋友玩。

该案例中的幼儿子怡的告状动机是为了维护班级的区域活动秩序、爱护玩具和伸张正义感。

(二)区域活动的相关概念

1.区域活动的含义及分类

(1)区域活动的含义

幼儿区域活动又叫区角活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少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

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等,在各个区域投放层次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自由操作的活动。

也有人认为,区域活动是幼儿的兴趣中心、学习中心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兴趣出发,创设的使幼儿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的环境,幼儿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由选择游戏活动。

不论哪一种观点,得到普遍认可的是:

幼儿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要求,提供一定的空间及相应的材料,保证幼儿在环境中自由自主选择游戏和学习的活动。

(2)区域活动的分类

根据教育的目标,教育者会创设贴进幼儿生活,让幼儿感兴趣同时又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空间。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建筑区、科学区、阅读区、角色表演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等,根据各幼儿园的情况和各班的特点不尽相同。

2.区域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1)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实际上和游戏息息相关,它也是游戏的一种形式,因此区域活动同样拥有游戏的一般特点,比如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开放性、愉悦性、趣味性、活动的假象性、活动的规则性、活动的社会性以及活动的可迁移性等,满足游戏的特点是幼儿区域活动的要求之一。

除此以外,区域活动有更鲜明的目的性,对发展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更有针对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是使幼儿身心愉悦的重要活动方式,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区域活动的意义

区域活动是宽松的、自由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喜欢的区域活动,丰富多样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交往、探索的机会,例如在表演区,幼儿将社会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体验社会中不同的职业,扮演警察叔叔抓小偷,扮演妈妈去菜场买菜等等,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经验,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

区域活动还能增强幼儿动手操作、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一做、玩一玩中获得经验的增长。

好动也是幼儿的天性,通过动手操作也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发展,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促进了智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三)告状行为易发生的幼儿群体

1.幼儿性格与告状行为的关系

幼儿的性格与告状行为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具有依赖性的幼儿偏向用告状来解决问题,他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依靠外来的权威力量获得帮助。

性格外向的幼儿也比性格内向的幼儿爱告状一些,因为告状也是一种与教师的互动行为,需要一定的交际能力。

案例:

在排队喝水时,小白插队在亮亮的前面,亮亮想让小白去后面排队,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方法是找老师告状来制止小白的行为,亮亮平时就喜欢依赖教师或者家长帮忙解决问题。

而在亮亮走后,后面的贝贝看见小白插队,就选择先与小白沟通,让他遵守规则去后面排队。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具有依赖性格的亮亮在遇到问题后的第一个想法是找教师帮忙解决,相反,平时较独立的贝贝会选择先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2.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告状行为的关系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告状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告状行为是道德感发展的象征之一,皮亚杰认为幼儿的道德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幼儿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认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制定的,因此幼儿不仅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也开始约束他人的道德行为,从而产生了告状的行为。

幼儿的告状行为也与其社会性发展水平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关。

众多文献都曾提出过相关研究,例如:

林崇德指出由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他们渴望与同龄的伙伴交流玩耍,但是由于人际交往能力有限,常常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又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告状行为的发生。

3.幼儿的年龄段与告状行为发生的关系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频率及特点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查阅文献后总结出以下关系: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最多,其次是小班幼儿,最后是大班幼儿。

小班幼儿的告状主要以保护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为主;中班幼儿的告状除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还有维护秩序,维护规则的目的;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会有所减少,因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也明显提高。

 

三幼儿在不同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现状分析

幼儿在不同区域活动中告状行为的频率、类型及原因具有差异。

由于条件及能力限制,笔者选取告状行为最易发生的中班幼儿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幼儿在不同区域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现状。

(一)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率

根据对昆山市某幼儿园4个班,120个幼儿在一周的区域活动告状行为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图3-1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次数

在一周的区域活动时间中,幼儿告状行为的次数如上图表所示,美工区发生告状行为的次数最少,有10次;建筑区发生告状行为的次数最多,有41次;其次是科学区和表演区分别有38次、35次;然后是益智区和阅读区分别有30次、23次。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等需要独立创作、安静欣赏,不需要太多讨论的区域,告状幼儿的人数较少。

特别是材料丰富,能做到人手一份的美工区,同时美工区一般也不需要太多的交往和合作行为,因此告状行为很少发生。

科学区、表演区、建筑区等需要合作和交流探索的区域,幼儿发生冲突和告状行为的频率较高,同时,这三个区域的材料也比较有限,不能满足每一个幼儿的单独探索要求,也可能造成了幼儿告状次数较多。

(二)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本研究把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分成五大类,并根据调查统计把数据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出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及其频率如下图表所示:

图3-2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及其频率

由上图表可知,区域活动中维护自身利益型的告状行为最多,占41%,其他告状类型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维护规则或观点型告状、试探型告状、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型告状和从众型告状。

1.维护自身利益型告状

在观察中发现,益智区幼儿告状主要是因为材料分配的不均,常出现两个幼儿争抢一个玩具,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常会有告状行为的发生。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导致的告状行为也普遍发生在其他区域活动中。

案例:

在益智区玩耍的青青和一一开始的时候相处很融洽,后来青青看到一一玩的走迷宫的玩具,便也想玩,她向一一征求一起玩,但是一一说这个游戏就是一个人玩的,她不能加入,青青便向老师告状说:

“一一总是霸占迷宫玩具不给我玩。

从这个案例中看出,一方面是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低,另一方面是益智区的材料、玩具不仅要种类丰富,也要增加适宜的数量,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逐渐向合作游戏的形式过渡。

2.维护规则或观点型告状

科学区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探究对象与方法的观点不一致导致的争吵行为,然后演变为告状行为,也有的因为认为同伴违反了区域的规则而进行告状。

案例:

今天科学区的主题是探究“沉与浮”,在科学区的幼儿都很投入,子轩和一成突然争吵了起来,一成跑向老师告状说:

“老师,子轩偏要说橡皮泥可以浮起来,还总是打断我们说话,不按照规则做游戏!

该案例中,子轩和一成是因为观点不一致而导致争吵,进而演变为一成的告状行为,这种告状的原因在表演区同样多见,因为幼儿会对表演的主题摇摆不定,产生分歧,在不能自主解决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3.试探型告状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有时会有尝试创新的大胆想法,但又害怕不符合老师提出的要求,因此有的幼儿就借告状来看教师对其他幼儿创新玩法的态度,决定自己能不能也这么做,此时教师的回应策略至关重要,既不能使幼儿太过偏离游戏主题,更不能扼杀幼儿游戏的创造性。

案例:

在建筑区中,欢欢把积木小车都收集起来,整齐地排列起来,敏敏看到了也想这么玩,但是她记得老师说过这次玩“汽车过桥”的游戏,于是她跑到老师边上说:

“老师,欢欢没有用积木搭桥,只玩小汽车。

”老师说:

“她可能在玩停车场呢,可以这么玩。

”于是敏敏回到建筑区也排列起了小汽车。

案例中的欢欢想通过老师对其他幼儿的态度,试探自己做这一行为的可行性,如果老师对这一行为给予肯定,她也会去这么做;如果老师是批评的态度,她就会避免这一行为。

4.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型告状

在进行游戏探索时有的幼儿难免会犯错误或者闯祸,他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免受惩罚,选择先向教师告状,免除自己的责任,发生这种告状类型的幼儿害怕承担责任,也习惯于逃避自己不想面对的现实。

案例:

在科学区观察金鱼时,小让和冉冉对金鱼很是喜欢,他们商量后决定把金鱼拿出来看看,但是鱼不小心从手里滑到了地上,冉冉害怕老师会责怪他们,就向老师告状:

“老师,小让把鱼从鱼缸里拿出来还掉到了地上。

”其实这件事是他们两个一起决定的,但是冉冉为了逃避责任,不受惩罚,选择先向老师告状。

此类型告状行为的幼儿多是胆小和谨慎的,既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也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5.从众型告状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小组游戏为主,有时一个幼儿向老师告状,其他幼儿也会接连去告状,这种告状主要是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

同时幼儿的从众型告状也与其同伴交往有关,幼儿会因为受欢迎幼儿向老师告状而引起他们的模仿行为。

案例:

在阅读区活动时,亮亮撕坏了图书的一角,兰兰看到就向老师告状说:

“老师,亮亮撕坏了图书。

”后来同在阅读区活动的其他幼儿也接二连三地来向老师告状亮亮撕坏了图书。

该案例中兰兰是班上比较受欢迎的幼儿,其他幼儿在看到她向老师告状后便出现了模仿告状,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想通过告状对兰兰表示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兰兰因为告状受到了老师的重视,自己也想得到重视,所以出现了从众型告状。

(三)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1.幼儿渴望得到关注

从众型告状的幼儿大部分是想得到老师的重视,或者是在进行美术区、建筑区、表演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