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830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docx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摘要:

中国教育部网站2019年10月15日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同时也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儿童独立性增强,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参加实践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基于此,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不能简单地遏制,应该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找出解决办法,提出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实践化的理论支持,解决了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告状问题频繁,教师应对不暇的现状;丰富了幼儿教育理论,总结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学习与发展要求,提出了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

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指导策略一、引言1.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教育部网站2019年10月15日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同时也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儿童独立性增强,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参加实践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基于此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不能简单地遏制,应该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找出解决办法,提出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意义在于:

第一,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解决简单的交往问题,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实践能力。

第二,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实践化的理论支持,解决了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告状问题频繁,教师应对不暇的现状。

第三,丰富了幼儿教育理论,在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学习与发展要求,提出了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理论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文献查阅。

(2)案例研究。

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动机研究1.依赖成人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十分重要,对孩子智力的发育、性格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目前的幼儿多数过多依赖成人,孩子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为非常懒惰,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脑子笨,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

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告状行为方面,幼儿对周围的情况和人员行为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必须要依靠老师的态度,基于此经常会出现老师,椅子倒了怎么办?

老师,我本子坏了。

这类的告状内容。

同时幼儿依赖性太强,对于事件的评价也没有主见,往往要等待老师的评价,如老师,某某出门了老师,某某说话了这类的内容就是要等待老师来进行评价,彰显他们的正义感。

同时,幼儿虽然有一定的评价判断能力,但是也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要依靠老师来解决问题,如老师,他骂我了老师,她扔玩具老师,他跟我说话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期待老师来解决问题的表现。

2.引人注意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是最受关注的人,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等都是围绕着他开展话题,开展活动的。

以至于到了幼儿园,幼儿也希望自己是班级的焦点,而告状就成为最佳的途径。

例如,幼儿经常会说老师,某某上课时玩玩具,而我没有。

老师,某某站起来了,我没有站。

这些告状的内容都是希望引人注意的行为动机。

当然,引人注意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嫉妒的问题。

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因为能力较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而又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

如,被老师表扬或被老师提问等),所以才会对别的有能力的小朋友产生嫉妒。

例如,有一次芳芳(化名)小朋友看到老师课堂上表扬了明明(化名),就很嫉妒,然后一整天都关注着明明,随时地频繁地进行告状,诸如明明上厕所没关门。

明明没写完就玩了。

明明吃饭掉地上了。

等等。

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嫉妒,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同样得到表扬。

3.家庭原因现代的幼儿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是极其溺爱的,溺爱一般是指家长对孩子过分爱护。

溺爱会造成孩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不会珍惜,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理所应当。

多数家长会反复地告知幼儿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告诉老师。

千万不要被欺负。

等等,这类的语言也导致幼儿频繁告状。

同时家庭过于溺爱的教育模式也是导致学生缺乏集体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独立组织游戏的能力或者是配合游戏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4.年龄影响幼儿的年龄是在6周岁以内,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幼儿道德行为规范评价能力带有片面性,孩子年龄较小,针对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规范和行为道德虽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自己进行辨别的能力较弱,也不够说服力,因此他们往往要依靠老师来进行评价,这就是孩子经常告状的原因之一。

二是当前的幼儿受年龄影响往往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大多的时候表现为只能够正确地评价同学,却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他们常常能看到并评判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不善于分析自己做得如何,他们心里的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告状行为。

例如,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他刚才玩玩具了,接下来就会有人站起来说老师他也玩了。

然后,接下来此起彼伏的告状声不绝于耳,使得课堂变得混乱。

三、幼儿多样化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了解动机目的区别对待针对幼儿告状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指导,就必须了解幼儿告状的目的,然后区别对待,当然任何告状行为教师都要耐心解决,不应该直接斥责,以免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班级管理和与幼儿的良好沟通。

(1)了解动机教师了解学生的告状动机要从这样几方面进行了解:

①听。

通过学生告状的内容进行简单快速的区分。

例如:

老师,变形金刚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硬是不让我看。

这样的内容就是明显要求助老师帮忙解决纠纷问题。

②看。

教师要随时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以便学生在告状时教师就会了解到孩子的基本情况,以便于让孩子更为信服老师的评价和解决方案。

③问。

教师可以详细地询问孩子问题的基本情况,这样孩子就会进行详细描述,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告状动机,当然了解过程中也可以询问其他幼儿。

在了解动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证采用耐心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们,保证了解动机迅速又不造成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和心理影响。

例如,孩子告状老师,变形金刚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硬是不让我看。

如果教师严厉地询问那他之前玩什么呢?

你怎么会让他抢去呢?

这样的询问让学生感到害怕,产生老师不支持他,有偏心行为的心理。

或者老师回答那你为什么不玩其他的玩具?

这种问句式的回答,让学生不知道怎么解决,产生迷茫的心理,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区别对待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发展对人的一生有重要意义,是成长的基础。

幼儿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等,基于此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也要区别对待。

①询问类的告状。

如,在听故事时,芳芳告诉老师明明在说话。

针对这种表述性的告状内容,教师要明白他们是在进行询问,主要是询问老师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和行为评价。

如果教师反映平淡,很可能芳芳也会说话。

因此,教师要认真告知芳芳认真听故事,不讲话,真是个好孩子!

这也是培养儿童的正确判断力和克制力,同时也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好的行为得到张扬,遏止一些不良行为。

②为自己辩解的告状。

如芳芳告状说自己上课说话是某某找他。

这类的告状内容是孩子要为自己辩白,心理感受就是要让教师原谅自己,教师要明确告知老师这次原谅你,但是下次你不可以埋怨其他人,要自己管好自己。

③检举揭发类告状。

例如:

某某怎么样了这类的情况都是检举揭发的告状,这类告状内容最为多见,教师不可以鼓励这种行为,否则会出现全面告状行为的引发,当然也不可以忽视告状内容,要正确解决,并重点让孩子们明确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总之,针对告状行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对大大咧咧的孩子宜采取批评、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创造与同伴相处的氛围;对胆小怯懦、不爱讲话的孩子应采取欣赏的方法,多亲近、多创造与同伴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2.教学中进行转变

(1)在故事欣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讲故事是有效的幼儿教育手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

针对孩子因嫉妒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纠正。

因为在故事的环境中孩子会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进而明白应该帮助小朋友,养成互助互爱的习惯。

案例一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芳芳和明明在活动场地游玩,芳芳被明明推倒了,这时候芳芳就委屈地哭了,而老师来到时,明明却先告状说芳芳和我抢木马,然后我才推倒她的。

老师向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后,要安慰芳芳,然后让明明和芳芳暂时分开。

在下午故事课时,教师要选择有互相帮助的故事,例如,《小公鸡和小鸭子》《司马光砸缸》等,教师在讲故事之后说明:

我们小朋友之间也要互相帮助,尤其不能欺负胆小、体弱的小伙伴,要帮助他们呀。

今天下午芳芳就摔倒了,但是有的小朋友不但没有帮助她,还向老师告状,大家说这么做对吗?

然后请明明也说一说以后应该怎么对芳芳?

这个案例说明,针对告状行为,教师要借助小故事进行帮助理解,让学生有较强的是非分辩能力,并对弱小的同伴产生保护心理,实现集体团结,形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2)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数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教师要先进行了情境表演,让同学明确地进行自我评判,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案例二芳芳抱着一盒子的积木在玩,平平和明明也想要玩,但是自己解决不了,也没有和芳芳进行及时沟通,就直接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你看芳芳有那么多积木,他不分给我们玩!

老师,芳芳不给我们玩,他积木很多,又不是他的!

他们的心理很明显就是要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解决问题,教师这时候即使只是点一下头,他们就会理直气壮地要到玩具。

而这种解决办法是不行的,首先,教师要耐心地对芳芳说:

芳芳,你把玩具拿出来和平平、明明一起玩好吗?

大多数情况下芳芳都会同意,这时老师要再说明一下平平和明明下次你们要自己和芳芳说,芳芳一定会答应大家一起玩的。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班会活动上,请小朋友表演这个案例的类似情况,设立情境问题表演,设立几种不同的情况让孩子进行选择,如,①直接抢过来。

②告诉老师。

③自己想办法和同学谈一谈,让大家一起玩。

在幼儿选择后,教师指出第三种是老师最欣赏的解决办法。

然后在集体讨论总结出怎样谈,第一要态度好;第二可以进行交换;第三要尝试想出大家一起玩的好办法。

总之,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解决告状行为频繁发生的好途径,也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本次论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包括:

过于依赖成人,希望引人注意,受家庭教育影响和年龄特点的影响等。

第二,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可以置之不理,要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然后区别对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在故事欣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2]刘晶波,杨翠美.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19(18).[3]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

幼教刊,2019(12).[4]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4).[5]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03).(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三联幼儿园)编辑斛建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