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3343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文档格式.docx

指杂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致的环境条件(人工生境)长期适应,形成具有不断

延续能力的表现。

包括形态结构、生活史、营养方式、适应性、繁衍和传播特性等。

一、杂草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主要表现在:

株高、器官和组织三个层面上的多样性。

1.杂草个体大小变化大

①不同种类杂草个体大小差异大②同种杂草在不同生境下,个体大小变化较大

2.根茎叶形态特征多变化

①不同种类杂草②同种杂草在不同生境下

3.组织结构随生态习性变化

不同种类:

①水湿环境中,通气组织发达,机械组织薄弱②陆地湿地中,则通气组织不发达

同种杂草:

①水湿环境中,通气组织发达,茎秆中空②干旱环境中,茎秆多实心,薄壁组

织发达,细胞含水量高

二、杂草生活史的多型性

根据杂草当年开花、一次结实成熟、隔年开花一次结实成熟和多年多次开花结实成熟的习性

分:

1.一年生类型杂草2.二年生类型杂草3.多年生类型杂草4.多变适应类型杂

草,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三、杂草营养方式的多样性

绝大多数是光合自养。

部分是寄生性杂草

寄生性杂草:

全寄生:

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

半寄生:

寄生杂草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依赖关系,或称“水寄生”

有些杂草能“反寄生”,直到自身营养耗尽而亡。

如日本菟丝子

四、杂草适应性强

主要表现在抗逆性、可塑性、生长势、杂合性及拟态性等方面

抗逆性强:

①耐盐碱②耐旱涝③耐人为或外界干扰

可塑性大:

即是由于长期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进化,植物在不同生境下对个体大小、数量

和生长量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长势强:

杂草中C4植物比例较高

C3植物:

仅有C3途径(即仅有卡尔文循环)

C4植物:

既有C3途径,又有C4途径,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提高。

杂合性

拟态性:

某些杂草与作物在形态、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对生态因子的需求等有许多相似之

处,很难将这些杂草与其伴生作物分开或从中清除,这种特性称杂草对作物的拟态性

五、杂草繁衍的复杂性和强势性

1.多实性

2.种子的寿命长

3.种子的成熟度与萌发期

4.繁殖方式多样

①营养繁殖②有性生殖

火柴头即可进行营养繁殖、地表单性结实、地下单性结实和有性生殖

5.传播结构和传播途径多样

①传播结构:

②传播途径:

风:

蒲公英等;

流水:

独行菜等;

昆虫及其他动物;

2杂草的生态学

定义:

是研究杂草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杂草的群体消长,杂草与杂

草、杂草与作物及其他环境因子等相互作用的规律。

研究内容:

一、个体生态二、种群生态三、群落生态

杂草的个体生态

杂草种子休眠的生理生态

休眠(dormancy):

有活力的子实及地下营养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动和生长的状态

休眠:

原生休眠(因种子或腋芽中的生长抑制物质、果皮或种子结构和胚未发育成熟所

导致的休眠,由杂草本身固有生理特性决定);

诱导休眠或强迫休眠(由外界环境诱导产生的

休眠)

1.杂草种子原生休眠的生理影响因子:

①种子、腋芽或不定芽中含有生长抑制剂②果皮或种皮结构③胚未发育成熟

2.杂草种子诱导休眠环境因子:

①高、低温;

②干旱和涝渍;

③黑暗和高CO2等;

④除草剂

(二)杂草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

1.萌发:

杂草种子胚由休眠转为生理生化代谢活跃,胚体积增大并突破子实皮,长成

幼苗的过程。

2.杂草萌发影响的生态因子

①温度②种子水分和土壤湿度③光照和黑暗(光照长短和光质)

杂草的种群生态

1.杂草种子库:

存留于土壤中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体的总称

2.杂草种子库特性:

1)土壤是杂草种子保存的良好场所;

2)杂草种子库的构成和密度因

地而异;

3)土壤中杂草种子库是一个动态系统

输入方式:

主要靠成熟后结实,少部分由外地传入

输出方式:

主要包括种子萌发、传播、动物觅食、死亡等。

其中萌发和死亡是主要的输

出方式。

(三)杂草和作物间的竞争

1.竞争竞争的前提:

①资源有限②占有相似生境

竞争的形式:

①直接干涉型②资源利用型

2.杂草与作物间的资源竞争

(1)地上竞争:

主要指光的竞争,普遍存在

(2)地下竞争:

主要指营养和水分的竞争(3)不同资源竞争的互作:

不同资源间竞争

往往存在很强的互作性

3.影响杂草与作物间竞争的因素

①杂草种类和密度②作物种类、品种和密度③相对出苗时间④水肥管理⑤环境条件

三、杂草的群落生态学

杂草群落:

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重复出现的杂草种群组合。

中国农田杂草区系和杂草植被分区

分区依据:

①杂草群落的优势种和杂草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规律作为主要依据。

②结

合各区杂草区系的主要特征成分、主要杂草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型、农业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特点进行。

分为5个杂草区系:

I、东北湿润气候带一年一熟作物杂草区II、华北暖湿带一年两熟作物杂草区III、西北高

原盆地干旱气候带一年一熟作物杂草区IV、中南亚热带稗、看麦娘、马唐冬季作物——双

季稻一年三熟作物杂草区V、华南热带南亚热带稗、马唐双季稻——热带作物一年三熟作

物杂草区

第三章杂草的种类

一、形态学分类:

1.禾草类2.莎草类3.阔叶草类

二、生物学特性分类:

1.一年生杂草2.二年生杂草3.多年生杂草

三、根据生境的生态学分类:

1.耕地杂草2.非耕地杂草3.水生杂草4.草地杂草5.林地杂草6.环境杂草

第四章杂草的防治

是将杂草对人类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有害性降低到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除草方式:

物理防治农业和生态防治生物防治杂草检疫生物技术和化学防治

物理性除草

特点:

1)可根据草情、苗情、气候、土壤和人类生产活动等特点采用不同的手

段。

2)物理性治理对作物、环境等安全、无污染,同时还兼有松土、保墒、培土追

肥等有益作用.

1)人工除草2)机械除草:

概念:

在作物生长的适宜阶段,根据杂草的发生、危害

情况,运用机械驱动的除草机械进行除草的方法。

局限性:

受环境条件制约,无选

择性3)火焰除草4)电力与微波除草5)薄膜覆盖除草

七、杂草的综合防治

2.基本原则:

1)在作物生长前期,有效防治杂草。

2)创造不利于杂草发生和生长的

农田生态环境3)积极开展化学除草4)综合防治应包括对象、措施及安排上的综合,以获得

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治草目标

明确治草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充分发挥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解决好

作物—杂草—环境间协调平衡和发展的关系。

4.综合治草的主要环节

(1)增强作物群体生长势

(2)减少萌发层杂草繁殖器官有效贮量(3)减少杂草群体

密度(4)削弱杂草生长势

第五章化学除草剂及其发展简史

一.除草剂的发展阶段:

(1)早期阶段(1860~1945):

以无机物除草为主

(2)除草剂的有机化阶段(1945~70年代中期):

1942年发现2、4-滴的杀

草功效为开端

(3)除草剂的超高效发展阶段: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

二.未来除草剂的研发方向:

①加强其机理、活性与化学结构关系研究;

②将朝苗后选择性除草剂品种发展;

③开发对环境和人畜高度安全的除草剂④除草剂的剂型更简便、更安全;

⑤加强安全剂和解毒剂等助剂的研究;

⑥加强除草剂之间的互作研究;

⑦加强施用技术研究,提高靶标着药量。

§

1剂型及其使用方法

一、除草剂的剂型

(1)可湿性粉剂:

特点:

易湿润,宜对水喷雾,使用时要搅匀,也可伴土撒施。

(2)颗粒剂:

遇水崩解,全田形成药层,使用简便安全。

(3)水剂水溶性。

(4)可溶性粉剂特点:

有效成分水溶

(5)乳油特点:

分散呈乳状液,脂溶性大,附着力强,能透过植物表面

的蜡质层,宜茎叶喷雾

(6)悬浮剂特点:

易分散、悬浮性好

(7)浓乳剂特点:

安全,对环境影响小

(8)熏蒸剂室温下即可气化

(9)片剂特点:

使用方便,直接投放的水分散性片剂或稀释后喷雾的水溶性片剂

二、除草剂的使用

使用原则:

让其与杂草充分接触并吸收,尽量避免或减少作物接触药液的机会,使除

草剂的施用有效、安全和经济。

(1)土壤处理影响药效的因素:

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整地质量。

(2)茎叶处理作茎叶处理除草剂选择性主要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选择性实现除草

保苗用原理

2除草剂分类

根据施用时间

1.苗前处理除草剂2.苗后处理除草剂3.苗前兼后处理除草剂

(二)根据选择性

1.选择性除草剂2.非选择性除草剂或灭生性除草剂

(三)根据对不同类型杂草的活性

1.禾本科杂草除草剂2.莎草科杂草除草剂3.阔叶杂草除草剂4.广谱除草剂

(四)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

1.内吸传导型除草剂2.触杀性除草剂

(五)根据化学结构

1.苯氧羧酸类2.苯甲酸类3.芳氧苯氧基丙酸类等

(六)根据作用方式

1.光合作用抑制剂2.呼吸作用抑制剂3.脂肪酸合成抑制剂4.氨基酸合成抑制

剂5.微管形成抑制剂6.生长素抑制剂

3主要除草剂种类

(一)酰胺类

特点:

1)内吸性:

主要由幼芽吸收,根部其次。

2)选择性:

植物代谢差异所致3)施

用方式:

芽前土壤处理4)防除对象:

未出苗的一年生禾草和一些小粒种子阔叶草,对已出

苗的无效5)药效:

与土壤墒情有关。

苯氧羧酸类

(三)苯甲酸类

第六章化学除草剂的原理

一、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

(一)除草剂的吸收

1.土壤处理剂的吸收

(1)根吸收

(2)幼芽吸收

2.茎叶处理剂的吸收

(1)角质层吸收(茎叶处理剂进入植物体内的最主要障碍)

(2)气孔吸收(从气孔渗透到气孔室。

主要限制因子是药滴的表面张力。

(3)质膜吸收水溶性的通过量与除草剂分子大小成负相关,脂溶性除草剂只与脂溶

性成正相关。

二、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一)抑制光合作用

(1)抑制光合电子传递链

(2)分流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

(3)抑制光合磷酸化(解偶联作用)(4)抑制色素生物合成

(二)抑制脂肪酸合成(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和链的伸长)

(三)抑制氨基酸合成(四)干扰激素平衡(五)抑制微管与组织发育

三、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

(一)除草剂的选择性:

指除草剂在一定剂量下,杀灭某些植物,而对另一些植物无明

显影响。

(二)除草剂选择性的影响因子:

(1)形态选择

(2)生理选择(3)生化选择(4)时

差和位差选择

四、化学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归趋及残留

(一)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归趋:

(1)挥发

(2)淋溶(3)径流(4)吸附与解吸附

(5)光解(6)化学降解(7)微生物降解(8)植物吸收

五、除草剂药害

(一)药害发生的原因:

(1)误用

(2)除草剂质量问题(3)使用技术不当(4)混

用不当(5)雾滴飘移或挥发(6)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7)施药器具清洗不干净

(8)土壤残留(9)异常气候或不利的环境条件

(三)药害的预防

①大面积施用前先试验,确定其安全性;

②选用质量可靠除草剂,适时、适量、均匀施

用,及时清洗施药器具;

③异常气候下不要施用除草剂;

④邻近有敏感作物,不要施用易挥

发性或活性高的除草剂,以免飘移药害;

⑤合理混用除草剂;

六、杂草的抗药性

(一)除草剂的抗药性和耐药性:

(1)抗药性

(2)耐药性(3)交叉抗药性

(二)抗药性产生原因及条件:

(1)杂草种群内存在遗传差异;

(2)除草剂的选择

压。

(三)抗性杂草的治理

(1)轮换使用除草剂;

(2)除草剂混用;

(3)避免过量使用除草剂;

(4)合理轮作,降低杂草的发生;

(5)结合其他杂草防治措施进行杂草的综合治理;

(6)密切监测田间抗性杂草种群的发生,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其扩散和蔓延;

杂草的个体和群体生态

1.杂草的生理、生长与竞争特性

幼苗阶段生长速度快,光合作用强,根系发育快,光合产物迅速向新叶传导与分配,营养生长迅速向繁殖生长过渡,具有干扰作物的特殊性能,对改变的环境条件具有高度适应性。

2.繁殖特性

具有一定异交,但也是自花授粉的繁殖系统,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结实,不论条件适宜与否,仍能部分结实。

可借助风、昆虫及其它方式传播。

3.栽培实践中的特性

在形态与生理方面与作物近似,种子成熟期与作物收获期一致;

对除草剂具有耐用性或抗性;

抗机械防治(通过营养繁殖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在土壤中休眠,寿命长,长时期内不断发芽。

二、C3、C4植物与杂草的生理特性

根据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方式,可将植物分为三种类型:

C3(卡尔文循环型)作物:

如花生、燕麦、大豆、甜菜、棉花、马铃薯、甘蔗、水稻、大麦、小麦等。

C4(二羧酸循环型)作物:

甘蔗、谷子、玉米。

CAM植物(景天酸代谢途径型)

大多数重要杂草是C4植物,而大多数作物是C3植物。

C3杂草:

茴麻、野燕麦、藜、田蓟、田旋花、曼陀罗、车前、含羞草、繁缕、蓼、苍耳等

C4杂草:

苋、蒺获、狗牙根、香附子、牛筋草、地肤、白茅、马齿苋、猪毛菜、假高粱等。

C4植物的重要生理特性是:

CO2固定效率高,缺乏光呼吸作用,因而C4植物净偿光合速率较高,生长迅速,竞争力强。

光合呼吸比率高,能更有效的利用水分,对氮的利用率也高。

光合作用所需温度较高,光饱和范围广,故植物在田间具有超过作物的竞争优势,尤其在高光强和高温下更为明显。

如稗草和水稻在同样的稻田生态环境中,由于稗草是C4植物,其净光合速率高,生长迅速,因此能严重抑制C3作物水稻。

其它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杂草有狗牙根、香附子牛筋草、假高粱。

三、杂草的个体生态

(一)种子休眠

是大多数杂草种子具有的特性,也是它们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重要适应性,由于休眠,使杂草种子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

由于种子在土壤中处于不同休眠阶段,故不同时期均有杂草种子发芽,从而给防治造成很大困难。

休眠是一种遗传特性,但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杂草种子的休眠有先天性休眠、二次休眠和强迫休眠。

1.先天性休眠

杂草种子成熟后直接进入休眠状态,这种休眠称作先天性休眠或一次休眠。

这是杂草固有的

遗传特性,其休眠的原因多各多样,其主要原因有种皮的不透性,包括不透水和不透气;

机械阻止胚生长;

胚发育不完全或胚未成熟;

内源抑制物质,在种子的各个部位,包括胚、胚乳、珠心、种皮以及果皮内含有抑制发芽的化学物质,从而使种子不能发芽。

如植物激素赤霉素、乙烯、细胞激动素、脱落酸等就是调节种子休眠与发芽的一类内源物。

2.二次休眠(诱导休眠)

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发芽的杂草种子,遇到不良环境后便进入休眠,而当环境条件又变为有得时仍不能发芽,这种休眠称作二次休眠。

如置于温下的种子,其后即使在黑暗中也不发芽。

3.强迫休眠

当环境条件不良,如缺水,缺氧或低温时,杂草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当这些限制因素消除后,种子便立即发芽,这称作强迫休眠或环境休眠。

强迫休眠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北方,秋作物收割后气温下降,当年秋季成熟的杂草种子经过一定时期通过先天性休眠后,由于环境条件(低温)不适于其发芽,因而进入强迫休眠状态。

由于杂草种子休眠的存在,所以在土壤中存在大量具有生命力和种子,而且不同杂草以及同种杂草在土壤中存在着休眠

期及休眠类型不同的种子,这就导致田间随时都有杂草发芽,出苗;

年年除草,年年有草,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利用杂草休眠的特性,可通过人为解除休眠或促进休眠的方法进行防除草害。

人为解除休眠的主要方法有使用化学药剂,高温,低温或变温处理等,如在稻田秋季水稻收割后,每公顷施300-500公斤石灰氮,可解除散落地表的稗草种子休眠,使其发芽后遭受冬季低温而枯死。

另外还可通过使用休眠促进剂,诱导杂草种子及其营养繁殖器官永久休眠,亦可达到除草的目的。

例如用除草剂丙草丹(EPTC)处理香附子,用氟乐灵处理假高梁均能使其不能产生新芽等。

这种现象对于研制防治多年生杂草的除草剂时应予考虑。

(二)发芽与防治

杂草种子休眠解除后,在适宜条件下便开始发芽,发芽是种子中细胞开始伸长和形成新的细胞、组织与器官的生理过程时期,亦即光合作用与分生生组织活性开始之间的时期,杂草发芽期对除草剂最敏感,因而是施用土壤处理除草剂的最适时期。

解除休眠后杂草种子发芽还需适宜的外在和内在条件。

内在条件主要包括:

供应充足的养分;

能够利用养分的代谢系统;

适宜的激素平衡;

化合物进行传导以促进生长。

外在条件主要包括水分、温度、氧、二氧化碳等。

不同的杂草种子发芽需水量要求不同,稻田杂草种子发芽需水量比旱田杂草多。

稻田稗草发芽的最适含水量超过40%时,发芽率显著下降。

不同种杂草种子发芽时要求的最适温度差异较大,这是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遗传特性。

(三)出苗、生育与防治

1.发芽深度

杂草种子发芽深度因种类而异,其原因决定于发芽时对光与氧的需要量、种子大小以及幼芽、子叶等形态有密切关系的幼芽穿土能力强弱。

一般小粒或喜光的种子发芽深度浅,如苋、藜、画眉草等多在4cm以内;

中粒及大粒种子或厌光笥种子发芽深度较深,如苍耳的发芽深度可达8-10cm,因此目前用于大豆田的大多数土壤处理除草剂都难以防治。

同种杂草在深耕的土壤中发芽深度比未深耕地要深,同种杂草种子随其发芽深度不同,出苗期也不同。

如野燕麦在2~8cm土层出苗最好,而出苗北最高的时期是:

播深0.5~3cm-播种后8天;

播深4~12cm-播种后11~13天;

播深16~20cm-播种后13~17天;

当使用除草剂时,需要测定不同土层中野燕麦种子混杂度,判断其发生深度与出苗期,作为确定药量与施药时期的依据。

另外杂草种子发芽深度与土壤湿度有关,土壤湿度大,发芽深度浅。

2.幼苗生育杂草发芽是种子内生理过程的开始,在此过程中,细胞伸长并形成新细胞器官与组织;

在次生根形成前,初生根生长的时期是幼苗期,杂草在幼苗期主要依靠种子中贮存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此时根系入土浅,吸收能力弱,生长较缓慢,对环境条件的抵抗性差(这个阶段杂草对除草剂最为敏感),这正是进行机械除草的有利时机,也是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

一旦其永久根形成,度过了幼苗期,其抗逆性便显著增强,植株吸收水分与养分的数量及

范围扩大,生长速度加快。

防除就更为困难。

(四)结实、种子寿命与防治

1.结实力

在杂草的生活循环中,种子所起的作用很大:

传播在不适于发芽和生长的条件下起保护作用(休眠)胚的临时营养来源。

杂草种子的大小和形状差异很大,常见的大粒种子

如苍耳、野大豆等,而毋草1公斤的种子中含300亿粒种子,杂草种子形状有圆形、倒三角形、棱形等,色泽也各式各样,表面被茸毛、光滑或粗糙等。

多实性是杂草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造成其传播、蔓延和危害的基本途径。

许多一年生杂草的结实有两种重要特性:

从发芽到第一次结实的时期较短;

花枝或母株在种子成熟前折断时,仍能产生具有生命力的种子。

结实迅速是一年生杂草能与作物共存的主要原因。

杂草不仅结实迅速而且结实数高于作物数十乃至数百倍。

每株结实数在1万粒以上的有藜、苋等;

1千粒以上的有酸模叶蓼、绿狗尾草、稗等;

500粒以上的有金色狗尾草、田蓟、苣荬菜等;

只有鸭跖草、苍耳等结实数较少。

同种杂草不同植株的结实数差异很大,而且在不同环境下如土壤的肥沃性、含水量不同,结实量也不一样。

就同种杂草来说,发生期愈早,结实量愈多;

发生期愈晚,虽然“寸草结子”,但结实量大大减少。

农田杂草种子一方面来源于农田之外,另一方面则是中耕管理结束后发生的杂草,这些杂草种子散落于田间成为主要感染源。

因此在防止杂草种子侵入农田的同时,要使土壤中杂草种子混杂度保持在较低水平,就要控制后期杂草的发生,在其开花结实前及时消灭。

2.种子寿命

杂草种子能够长期保持生命力而不丧失发芽能力,因而造成它们长期滞留于土壤中而不断成为农田的感染源。

杂草种子的寿命长短因种类、环境条件而异,皱叶酸模种子寿命在80年以上,藜种子至少可存活20年,稗草可存活13年。

种在土壤中寿命的长短除决定于遗传特性外,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深层土壤中的种子寿命比表土层长,土壤高温使寿命缩短,通过耕作措施增强土壤透气性,使种子暴露于光照下,则种子寿命缩短。

(五)种子传播与防治

杂草具有多种传播方式,大部分杂草种子或果实都具有特殊的传播种子的结构。

列当种子重只有10-6克,易被风吹走;

蒲公英、苣荬菜等果实有冠毛,可藉风力传播数百米以上;

酸模的果实上有气囊便于风力传播;

猪毛菜等成熟后全株与根部脱离,被风吹得很远,称作风卷球;

泽泻等种子有贮气装置,可飘浮水面,藉水流传播;

苍耳、鬼针草果实有刺,倒钩刺或锚状刺,可附着于人、畜体上带到远处。

除此之外,人们在耕种过程中也往往人为进行传播,如:

种子不精选而播种;

引种、调种时不进行检疫;

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

这都是杂草种子传播的途径。

四、杂草的无性繁殖

多年生杂草除有性(种子)繁殖以外,还进行无性(营养)繁殖,因而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难以防治。

多年生杂草的无性繁殖主要依靠根与茎,茎组织的繁殖,包括鳞茎、球茎、根茎、匍匐茎与块茎;

根状茎是多年生杂草根组织产生的繁殖器官。

有些多年生杂草利用多种类型营养器官进行繁殖,如狗芽根利用地上与地下繁殖茎进行繁殖。

(一)无性繁殖的特点

1.繁殖能力强

多年生杂草一年内能产生大量繁殖器官并成长为新的植株,如假高梁一个植株在14周内生出25.9m根茎。

这种不断持续的再繁殖,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