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359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阶段特征

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4世纪末15世纪初~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兴起阶段。

它主要包括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等。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表明欧美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政治上:

英、美等国逐渐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经济上: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人类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上: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相继发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科技上:

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萌发;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科学正式形成,并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29讲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

(1)经济根源: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

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日趋强烈。

②《马可·波罗行纪》诱导人们到东方“寻金”。

(3)商业危机: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4)思想动力:

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2.条件

(1)主观条件:

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2)客观条件:

航海和造船技术发展,地理知识的丰富。

3.过程

时间

人物

支持国

开辟的航路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非洲(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欧洲→美洲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欧洲→非洲(好望角)→印度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的环球航行

4.影响

(1)对欧洲

①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②荷、英、法等国家加入了海外探险的行列。

③引发“商业革命”。

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引发了“价格革命”。

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世界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概念辨析 商业危机、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1商业危机是指旧商路被奥斯曼帝国阻断,造成欧洲市场上的亚洲商品奇缺,物价上涨。

2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建立全球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3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

它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而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荷兰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地理优势:

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商业活动频繁。

②政治前提:

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③制度优势:

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2)表现

①成立殖民机构:

政府特许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②参与殖民掠夺:

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夺取大量的殖民地。

(3)结果:

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地理条件:

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②政治条件:

英国在17世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③物质基础:

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④武力保障:

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2)表现

①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②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③17世纪中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④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在北美和印度扩大了殖民势力。

(3)结果:

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

特别提示 早期殖民战争的性质

英国对西班牙的胜利,实质上体现出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英国对法国的胜利,实质上是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英国对荷兰的胜利,实质上是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发达,而荷兰过分注重商业发展。

3.世界市场的拓展

(1)途径

①海外贸易:

抢劫和欺诈是惯用手法。

②殖民掠夺:

奴役殖民地人民,抢夺殖民地财富。

③种族灭绝:

屠杀印第安人。

④贩卖黑奴:

将大批黑人掳掠到美洲卖为奴隶。

(2)影响

①对殖民地: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

②对西欧: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③对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图示总结 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考点一 “世界历史”的真正开端——新航路开辟

1.从地域角度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

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②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2)对欧洲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崛起。

②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英、法、荷等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3)对亚非拉

①对美洲: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②对非洲:

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给非洲的传统社会带来沉重灾难。

③对亚洲:

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2.不同史观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认识的差异

革命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拓展

文明

史观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1.论从史出

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史料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

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结论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导致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

这一现象从长远看,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2.史由证来

分析史料,论证问题:

“商业革命”只是发生在西方吗?

中国的“商业革命”与西方有何不同?

史料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

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

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

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

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提示:

主要依据史料信息,结合明清经济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材料观点看,商业革命不仅发生在西方,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

西方的商业革命指:

贸易范围的扩大,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都能买到,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中国的商业革命指:

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大宗商品的长途贩运,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

欧洲商业革命的起因是新航路的开辟,中国商业革命的主因是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考点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早期殖民扩张

1.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

(2)原因:

资本主义刚刚在欧洲兴起,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2.唯物史观——多方面分析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市场:

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2)对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

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4)对国际关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3.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1)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改变中国的饮食结构和经济结构;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西方传教士来华和科技传入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3)西欧开始对华进行殖民侵略;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衰历程的有关信息,指出其主要商业活动的内容。

史料 荷兰东印度公司大事年表:

1602年,荷兰14家公司合并为一家联合公司——东印度公司。

议会授权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之间具有贸易垄断权。

1611年,一些股东在阿姆斯特丹交易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形成了世界第一个股票市场。

1621年,因班达岛居民将豆蔻(一种香料)卖给了非荷兰籍商人,东印度公司将岛上居民杀戮殆尽。

1624年,入侵我国台湾,并开始垄断马尼拉与中国间的贸易。

公司转运贸易包括荷兰的金属、巴达维亚的香料、中国的丝织品。

1669年,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

公司为股东带来了高达40%的投资收益率。

1670年,公司开始将亚洲的棉布卖到美洲,换取当地的贵金属。

1690年,公司在亚洲的财务开始转盈为亏,这一情况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

1799年,公司解散。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垄断贸易(东起好望角,西至麦哲伦海峡;班达岛香料;马尼拉与中国间的金属、丝织品等);

(2)创办股票市场;(3)组建庞大的海上运输船队;(4)经营亚洲棉布与美洲贵金属的交换。

(2017·课标全国Ⅲ,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分)

答题思路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

概括

17世纪以来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

历史背景

8分,3个点

目的

7分,3个点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问题

分层信息

把握层意

概括归类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荷兰与中国的海外贸易利润巨大

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

②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③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17世纪前半期的西方

①西欧到中国的新航路开辟了;

②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17世纪前半期的中国

明末清初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荷兰希望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

①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

②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③建立殖民据点。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荷兰全球武力扩展

将台湾作为其殖民据点

参考答案 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

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分析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欧洲人认为,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

这种动因在学界逐渐成为普遍的认识。

——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等

发现问题 欧洲人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全面,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命题角度 人类经济活动的多种根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哥伦布交换”产生的全球性变化

材料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

“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

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

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发现问题 “哥伦布交换”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物种交流有较大差异。

命题角度 “哥伦布交换”引发的物种的交流、疾病的传播、世界人口分布与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自然环境的全球性变化。

3.世界近代史分期的争论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发现问题 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近年来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有了不同的声音,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世界近代史开端于1500年前后。

命题角度 革命史观与全球史观的分歧;16世纪以来西欧开始崛起;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4.早期殖民扩张的支柱

16世纪末17世纪初,远航需要政府特许和自备装备。

为筹集远征的资金,西欧早期的航海家都到处奔走,向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宫廷求助,更多的是求助于商人组建大型国际商业公司。

这些船队只对股东负责,政府作为股东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本国造船业,保护本国海外商业利益,支持开拓海外殖民地。

到1800年,拉丁美洲的矿场每年大量流往欧洲的金银产值为四千万美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发现问题 远航与殖民扩张不仅仅是政府与航海家的行为,更是商业资本的干预。

命题角度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性市场的拓展;重商主义的政策。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5

全国Ⅱ,32

其他

无考题

1.命题点:

全球史观——殖民扩张时期的东西方贸易

(2015·课标全国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 D

解析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项符合题意。

17、18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故A项错误。

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C项错误。

2.命题点:

文明碰撞——美洲学者对殖民扩张后果的认识

(2015·广东文综,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 A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

“哥伦比亚学者”“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这反映了美洲学者关注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掠夺,给美洲人带来的灾难,造成两大洲的发展差距扩大,因此A项正确。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最早登陆美洲的是西班牙资助的哥伦布船队,B、D项错误;黄金和白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项错误。

 

3.命题点:

殖民扩张对美洲人口结构的影响

(2015·海南单科,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 B

解析 大量屠杀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特别是混血人的出现,反映的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故B项正确;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只是美洲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1.命题点:

时空概念——新航路开辟对贸易中心转移的影响

(2017·榆林二模,33)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

这反映出(  )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欧洲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信息中可知,材料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商品集中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根据时间“16世纪中期”,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D项正确;西欧国家商业繁荣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说这些商品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没有涉及荷兰贸易出现顺差的信息,故C项错误。

2.命题点:

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中的不同命运

(2018·赣州高三摸底,32)《全球通史》中指出:

伊比利亚国家之所以从事海外扩张仅仅是因为它幸运地兼备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术,然而1560年前后……长期的衰落就开始了,这就是帝国繁荣数十年后突然无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材料中衰落的根本原因指的是(  )

A.政府未能及时进行圈地运动

B.缺乏从事帝国贸易所必需的航运业

C.海外扩张阻碍了早该实行的制度改革

D.蔑视商业成为当时贵族及其他各阶层的国民准则

答案 C

解析 圈地运动发生在英国,不是伊比利亚国家衰落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伊比利亚国家地理位置优越、航海技术高超,航运业相对发达,故B项错误;蔑视商业是一种思想观念,虽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但不是衰落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英国奴隶贸易存废的影响因素

(2017·吉林三模,33)始于15世纪的黑奴贸易中,英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又于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

对英国的这一转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英国放弃了殖民扩张政策

B.奴隶贸易制度已彻底消失

C.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

D.蕴含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

答案 D

解析 英国在1840年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从材料“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可知英国虽然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但奴隶贸易仍在继续,故B项错误;英国反对和打击奴隶贸易有利于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推行自由贸易,但并不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故C项错误;英国通过《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并打击奴隶贸易,客观上保障了黑人的人权和自由,这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正体现了人类文明曲折发展中光明的方向,故D项正确。

4.命题点:

大国崛起——英帝国的崛起之路

(2018·湖南十三校一模,18)阅读关于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1562年 英国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

1583年 英国开始在北美殖民

1651年 伦敦商人开始组建东印度公司

1651年 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17世纪中后期 三次英荷战争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742年 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贸易战争

1825年 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A.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原因

B.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是英国崛起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