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3681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二)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回答3—6题(15分)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

举明经,授卫县尉。

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

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

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

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

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

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

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

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

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七年卒,赠工部尚书。

太常博士张星议曰:

“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

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

“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

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

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

有一于此,人之所难。

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

”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

宋庆礼传》)

[注]安堵:

安居。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庆礼雅有方略 

雅:

高雅

B.为立店肆 

肆:

商店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

撤去

D.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嗤:

讥笑

4.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

①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 

②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③独庆礼甚陈其利④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⑤开屯田八十余所⑥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

他认为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有利,管理归附的外族;

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B.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

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

于是加谥为“敬”。

C.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

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又下诏让宋庆礼协助桓彦范;

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D.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

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6.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3分)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3分)

(三)古代诗词阅读(12分)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2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5分)

自叙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熟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也暗示出上句所写“病身”的原因。

B.颔联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斩截有力,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闲逸生活的追求。

C.“不容真”三字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流露出悲愤之情。

D.本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议论中突出了形象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感情。

②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①—②题。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①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

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3)阅读下列两首宋词,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2分)

甲、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看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A.均表现浓厚的离情别绪。

B.均以避世离俗作为主题。

C.均采用先情后景的写作手法。

D.均描写临别时刻的场景和心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0分)

(一)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阅读。

(14分)

8.

(1)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乱箭射死,孔明不得不离开荆州到涪关协助刘备,把荆州托付于关羽,临走时,特别叮嘱关羽八个字,可保荆州,这八个字是“”。

(2)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受文武官员拜贺,进位为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为五虎上将。

(3)刘备兴兵伐吴,为弟报仇,所到之处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东吴在危难之计,阚泽挺身而出,举全家性命担保举荐。

(4)在伐魏途中,因粮草在剑阁,搬运不便,诸葛亮便教人制造来搬运粮米,甚是便利。

(5)在五丈原,司马懿被诸葛亮吓得魂飞魄散,过了两日,才从乡民中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司马懿感叹:

“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

”因此蜀中人谚曰:

“。

9.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内容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当关羽死讯传来,刘备大叫一声,昏绝于地,想当年桃园结义,三人情同手足,欲兴兵报杀弟之仇,诸葛亮劝谏:

“汉贼之仇,公也;

兄弟之仇,私也”,但刘备不听劝谏,执意出兵伐吴。

B.街亭失守后,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直取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二千五名军士,诸葛亮临危不惧,命令将旌旗藏匿,传令大开城门,让士兵扮作百姓洒扫城门,自己携两童子登上城楼,焚香弹琴,司马懿担心有伏兵,不敢贸然进兵,便下令退兵。

C.诸葛亮用计使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然后上表请求出兵伐魏,蜀、魏两军在西凉大战,赵云为先锋,此时已是七旬老将,仍不减当年之勇,接连斩杀韩德等五员大将,孔明兵围南安,骗出安定守军,智取安定、南安,活捉了夏侯楙。

D.庞德向曹操发誓,要忠心报主,特意带上一口棺材出征,表示要与关羽决一死战。

庞德大战关羽父子,放冷箭射中关羽左臂,连连取胜。

于禁嫉贤妒能,不能审时度势,多次错失良机,关羽趁机水淹七军,结果,于禁和庞德被擒后誓死不降。

E.马谡不听王平之言,执意在山上扎寨,结果被司马懿打败,蜀军伐魏受阻,诸葛亮为严明军纪,不听参军蒋琬劝谏,斩杀马谡。

当武士将马谡首级献于阶下时,诸葛亮又为失去情同父子的马谡而大哭不已。

10.简答题。

(任选一题作答)(100字左右)(5分)

(1)诸葛亮十分赏识姜维的将才,请问用什么计使姜维归降?

请简述这一情节。

(2)老将黄忠采用谁的计谋夺取定军山,请简述这一情节。

(二)文化经典阅读。

1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

子罕》)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

居之安,则资之深;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

离娄下》)

(1)孟子说君子想要自觉地有所得的方法是,自觉有所得的最终目的是。

(2分)

(2)上面两选段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教与学的方法,但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选段分析。

(4分)

三、现代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扛着铁锨进城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十几个月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

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了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

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

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品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

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就这样,三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

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铁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

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

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谈。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

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的世界。

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我的一位同乡——以前是放羊的,现在一家私营公司当老板。

在跟他几次接触之后我发现,这个“放羊娃”虽然脱掉了那身时常粘满羊粪蛋的衣服,改掉了一嘴土话方言,甚至换上了一身的细皮肥肉,但他始终没扔掉那根羊鞭。

他在用一根羊鞭管理着几十号人的公司——这是他惟一会使的一样家什。

当他对员工下达指令,派活遣物时一扬手的姿势,活灵活现地重复着他当年挥鞭赶羊的动作。

几十年前那个放羊娃一直在背后操纵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他不自觉。

他忌讳别人谈及他的放羊历史,他把一群羊换成了一个公司,用权力代替了羊鞭。

甚至一辆车一幢楼与一头牛两亩地也没啥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后,他便再不跟我来往了。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

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

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

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都是:

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

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还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

走时还一再嘱咐我:

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

我扛着铁锨呢,怕啥。

——节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锨,在这里,“铁锨”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意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B.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而语言也很有个性,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怀念的主旨。

C.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

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D.本文文题颇有特色,“扛着铁锨”点明了作者的农民身份,“进城”则写出作者生活空间的拓展。

E.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既依恋土地、思念故乡又眷恋城市生活的矛盾心情。

13.文章写了“我的一位同乡”情况,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用意?

14.文章结尾写道:

“我说:

扛着铁锨呢,怕啥。

”这句话意蕴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硬件上看,人物的选择也不尽人意。

配角不说了,单说三个主角,黛玉偏胖,没有我见犹怜的瘦弱和郁郁寡欢的感觉,也少了些心高气傲的冷漠和寄人篱下的哀怨,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得和宝钗一样的黛玉;

宝钗偏瘦,没有面若银盘之感,①,但是宝钗在原著中就是比较丰腴的,堂堂的贵族家的千金,竟然养得和病秧子林妹妹一样面无血色,怪哉怪哉;

宝玉简直就是瘦皮猴一只,哪像是王孙贵②(zhò

u)、富家公子,简直就像营养不良的穷小孩。

(1)根据拼音,在②处分别填写正确的汉字。

②(1分)

(2)划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处错误,请改正。

把改为(1分)

(3)根据语境,填入①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说现在的审美倾向于胖B.虽说现在的审美倾向于瘦

C.本来现在的审美倾向于瘦D.既然现在的审美倾向于瘦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诺贝尔文学奖曾被人戏称为“死吻”,意思是获奖作家住往会更加慎于出手,放不开手脚去创作,作品质量也会江河日下。

但愿莫言是个例外,小说创作一如既往地游刃有余。

B.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C.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出口欧美这一条路,而应试图打开国内市场。

D.面对中日两国历史,日本理应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从不屈服的坚强意志有深刻认识,理应知晓礼尚往来的多重含义。

五、作文(7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70分)

哲学上“秃头论证”的理论含有这样的问题:

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

——回答说不能。

再少一根怎么样?

——回答说还是不能。

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

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

一千根?

一百根?

十根?

一根?

一根也没有?

无法确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根时,人们早已公认其为秃头了。

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向了反面。

全面理解上面材料的含义,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莆田一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43分)

2.课内文言知识检测。

(1)B(A.动词作名词C名词作动词D名词作动词)

(2)D(该项为使动用法,例句与其余各项均为意动用法)

(3)B(该项不是介词结构后置,例句及其余各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二)课外文言文(15分)

3.A(雅:

一向、平素)

4.C(①表现宋庆礼的忠节;

④表现他有方略的结果)

5.C(是桓彦范特别召请宋庆礼,不是武则天下诏让宋庆礼去协助)

6.

(1)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

(关键字词:

“折”、“无徒”、“所亡”)

(2)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来年。

“苦节”、“所”)

(三)古代诗词阅读(12分)

7.

(1)①B;

②安于贫困潦倒,不作庸碌官吏,有救物济世的热情,怀才不遇无奈归隐。

(3)

【答案】A

  【测验目标】阅读与理解作品的能力

  【试题解析】甲、出自范仲淹《苏幕遮》。

乙、出自晏畿道《思远人》。

(B)与避世离俗无关。

(C)甲诗采先景后情的写作手法。

(D)非描写临别时刻的场景与心情。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0分)

8.(5分)

(1)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2)黄忠

(3)陆逊

(4)木牛流马

(5)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9.(4分)BC(A项“汉贼之仇,公也;

兄弟之仇,私也”是赵云劝谏;

D项于禁被擒后投降;

E项诸葛亮大哭不已的原因是不听先帝遗言: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10.(5分)

(1)答:

反间计。

(1分)诸葛亮先派魏延佯攻冀城,姜维因母亲在冀城,急忙请求率兵回冀城守护(1分)。

诸葛亮故意把夏侯楙放了让他招降姜维,路途中让他听到百姓言姜维已降之事(1分)。

晚上又让模样与姜维相似的士兵扮作姜维前去攻打天水郡,让魏军深信姜维已降(1分)。

姜维只得往长安方向撤,被孔明、关兴前后夹击,无路可走,只得投降。

(1分)

(2)答:

采用法正之谋。

(1分)黄忠先夺取定军山的对山,夏侯渊不听劝谏分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对山山上举起白旗,任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坚守不出。

(2分)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于是挥动红旗,鼓角齐鸣,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

(1分)夏侯渊措手不及,未及相迎,被黄忠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二)文化经典阅读。

11.

(1)(2分)以道;

取之左右逢其原。

(或:

用正确方法;

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2)孔子侧重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用“启发式”,循循善诱;

(2分)孟子侧重于学生的角度,强调要自悟自得,自求深造。

(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

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孟子说:

“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就是想使自己有所得。

自己有所得,就能牢固掌握它;

牢固掌握了它,就能够积累深厚;

积累深厚,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所以君子要求自己有所得。

三、现代文阅读.(11分)

12.AD(B项错在怀念故乡不是本文的主旨;

C项从文中看不出“自卑”和“怯懦”;

E项“眷恋城市生活”理解错误,由上下文可知,写梦境是为了表现作者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扛着铁锨”,保持着劳动的本色。

)(4分,对一项得2分)

13.(3分)答:

用了对比的手法。

写“我的一位同乡”是为了告诉人们有一些进城的“农民”一旦有点成就就忘掉了自己的根,令人厌恶;

也通过这位同乡和“我”的对比,说明人不能忘本,表达了对忘本者的批判。

14.(4分)答:

①“我”有农民安分守已的本分,所以“我”不怕;

②“我”有农民勤劳的特点,所以“我”不怕;

③“我”扛着铁锨就有了一种本领、能力,所以“我”不怕;

④铁锨可以当武器,所以“我”不怕;

⑤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自信。

(一点两分,任选两点)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文言文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

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

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

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

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

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

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

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

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

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

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

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

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