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387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波课设报告正式版文档格式.docx

三、Smith圆图软件设计目的

通过具体的软件编程和多媒体制作,进一步加深对微波通信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设计要求

五、Smith圆图程序流程图

图一圆图软件程序结构模型

6、演示验证过程

(1)GUI文件界面

(2)试验程序显示

(3)matlab生成的独立可执行程序工程文件

 

七、微波通信系统设计

1引言

武器装备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对装备的技术支持需要延伸至战场前端,并可以配合局部范围机动作战。

因此,在有线网络为主体的条件下,需要辅以无线网络平台,使网络广泛覆盖并可机动应用。

2通信设计

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包括1个中心站,最多36个外围站和若干个转发器组成。

中心站和外围站设备主要有点对多点通信设备,网管、监控及调度台,图像编/解码器,摄像头,天线和馈线等,分别装载在通信车和作战车上。

系统设备组成框图如图所示。

2.1信道分配

系统共有18条无线信道、3路图像信道和1路通播信道,实现中心站与36个外围站的话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

在中心站,共有18支路的业务数据和3路图像,而每个外围站有2个支路业务数据和1路图像。

为保证信道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按需分配策略,保证36个外围站根据需要占用18条无线信道和3路图像信道。

2.1.1话音和数据(TDMA信道)

中心站申请信道时,由交换机在某个支路上发出信道占用申请,系统在认可后通过信令交互得知该支路要连接的站点,然后为该支路分配一个空闲信道并建立该支路到目标站点的连接,连接建立成功后通知交换机链路建立成功。

由于外围站发出的信道占用,必然是去往中心站,所以在外围站不需告诉要连接目标站点。

为了防止信道不稳定造成的链接误拆,链路的拆除统一由中心站识别信令来决定。

2.1.2图像(FDMA信道)

由于图像信息速率最高为2Mbps,并且同时只传3路,故采用FDMA方式进行传输。

当某外围站向中心站传输图像时,首先向中心站提出申请,由中心站调度人员通过调度台给该外围站建立图像传输通道,中心站可同时监视3个外围站上传的3路图像信号。

其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

2.1.3

为了提高信道质量,系统采用了多种纠错及组合纠错措施,包括8比特(60,50)RS码、交织(31,21)BCH码、交织(15,11)BCH码和交织11中取9双相大数判纠错。

上行管理数据和所有业务数据都采取了GF(8)的(60,50)RS码纠错,可纠正5字节数据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业务数据的通信质量。

网管数据通信要求有误码率较低的信道,因此采取级联纠错的方法。

先对异步数据采取BCH纠错,再进行RS码纠错。

RS码纠错是采用与业务数据相同的编码方式,而BCH码采用(15,11)的编码方式。

采用BCH纠错,用于在RS纠错基础上,将信道误码率从110-4提高到110-5,从而保证网管数据的通过率。

此外还对BCH纠错后的数据进行了交织编码,以减小突发误码对BCH纠错性能的影响。

下行信令数据也采取级联纠错的方法,不同的是,BCH码采用(31,21)的编码方式,期望在RS纠错基础上,将信道误码率从110-4提高到110-6,从而为信令数据提供更高的通信质量。

各外围站的上行信令主要用于链路的建立,其数据量小而且分散,但要求及时的传输,因而不能采用RS纠错,而是采用了11中取9的大数判纠错措施,同时对编码数据进行简单的交织处理。

中心站信令的接收端对上行信令进行双相大数判译码,当存在严重的突发误码时,不可靠的信令帧将被抛弃。

2.4勤务设计

  2.4.1勤务会议方式

勤务采用会议方式,允许各个站点的操作人员可以自由对话,而无需发出呼叫或申请信道。

另外,还支持中心站与某一外围站的

  勤务话音采用AMBE编码,数字勤务话音信号自带帧同步信息。

  勤务话音发端根据PTT键的状态发送话音信号,当PTT键按下时,发出编码的数字话音信号,否则发全“0”。

  各个站点的勤务收端不停对勤务数据流进行监测,当检测到勤务的帧同步信息并正确同步后,将勤务码流送话音解码器还原出话音信号。

  2.5频率配置设计

  2.5.1频率规划

  系统工作在1350MHz~1850MHz频段内,为了频率灵活配置,点对多点微波设备采用步进为1MHz的频率综合器和电调双工滤波器,在直通、1次转发或2次转发工作时,需要至少4个工作频点。

  2.5.2.频带设计

  系统工作频带的带宽为48MHz。

其中40MHz带宽传输话音/数据信号,8MHz带宽传输图像信号,频带的

3通信设备设计

3.1点对多点微波设备

点对多点微波设备主要包括保密、基带、调制器、上/下变频、发/收频率综合器、功放、电调滤波器。

 制变频单元,首先对下行无线群路码流进行差分编码、直序扩频、限带成型,再完成DQPSK调制及滤波放大得到70MHz中频信号。

然后利用来自发跳频综合器的发本振信号完成上变频,经带通滤波器抑制带外邻道杂散,缓冲放大送功放单元。

  功放单元将输入的射频小信号放大到额定电平输出。

输出端的定向耦合器对输出电平和反射电平分别检波,且在出现驻波告警时,关闭供电

  天线接收的中心站信号fr2经接收滤波器滤除带外干扰后,进入低噪声放大器放大,然后与本振混频后变成中频信号fi1。

它经2级中频滤波器进一步滤除带外干扰,再由突发AGC及中频放大器快速稳定输出中频电平。

该中频信号又与发端本振进行变频,经变频滤波滤除载波和镜频成分后变成ft4信号,再经功率放大器放大,由发端滤波器滤除带外杂散干扰后,经天线输出,发往外围站。

天线接收的外围站信号fr2转发过程与上相似,变换后经天线输出,发往中心站。

 转发器配备高稳定的10MHz时钟源,给各个本振源作为环路锁定参考。

  3.2转发设备

天线接收的中心站信号fr2经接收滤波器滤除带外干扰后,进入低噪声放大器放大,然后与本振混频后变成中频信号fi1。

 天线接收的外围站信号fr2转发过程与上相似,变换后经天线输出,发往中心站。

  4.结论

  以微波通信方式实现的无线局域网,通过IP接口将无线局域网接入广域网,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平台。

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卫星转播建设独立的广域网。

无线网络将使网络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是网络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八、总结

四周的实验中,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毕竟刚刚接触matlab编程,在这期间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的,有很多疑难杂症急需解决。

通过小组讨论与利用互联网资源,都逐一解决了。

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MatLab的GUI编程,在这之前从未接触过,此刻发现它的画图的功能很强大,用它做圆图的设计非常的方便。

通过做这个程序,也加深了微波课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巩固了很多比较复杂的公式。

也同时锻炼我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由于这个程序大部分不是自己编写的,所以要在编写前,首先就是要读懂程序的代码,理解程序的整体思路,才能改编成自己的。

故在此步骤中,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XX了很多的程序语句是什么用处,受益匪浅。

附录:

1.源程序(包括调试程序)

functionvarargout=lbj(varargin)

%LBJM-fileforlbj.fig

%LBJ,byitself,createsanewLBJorraisestheexisting

%singleton*.

%

%H=LBJreturnsthehandletoanewLBJorthehandleto

%theexistingsingleton*.

%LBJ('

CALLBACK'

hObject,eventData,handles,...)callsthelocal

%functionnamedCALLBACKinLBJ.Mwiththegiveninputarguments.

Property'

'

Value'

...)createsanewLBJorraisesthe

%existingsingleton*.Startingfromtheleft,propertyvaluepairsare

%appliedtotheGUIbeforeSmithwo_OpeningFunctiongetscalled.An

%unrecognizedpropertynameorinvalidvaluemakespropertyapplication

%stop.Allinputsarepassedtolbj_OpeningFcnviavarargin.

%*SeeGUIOptionsonGUIDE'

sToolsmenu.Choose"

GUIallowsonlyone

%instancetorun(singleton)"

.

%Seealso:

GUIDE,GUIDATA,GUIHANDLES

%Copyright2002-2003TheMathWorks,Inc.

%Edittheabovetexttomodifytheresponsetohelplbj

%LastModifiedbyGUIDEv2.517-Jun-201420:

48:

17

%Begininitializationcode-DONOTEDIT

gui_Singleton=1;

gui_State=struct('

gui_Name'

mfilename,...

'

gui_Singleton'

gui_Singleton,...

gui_OpeningFcn'

@lbj_OpeningFcn,...

gui_OutputFcn'

@lbj_OutputFcn,...

gui_LayoutFcn'

[],...

gui_Callback'

[]);

ifnargin&

&

ischar(varargin{1})

gui_State.gui_Callback=str2func(varargin{1});

end

ifnargout

[varargout{1:

nargout}]=gui_mainfcn(gui_State,varargin{:

});

else

gui_mainfcn(gui_State,varargin{:

%Endinitializationcode-DONOTEDIT

%---Executesjustbeforelbjismadevisible.

functionlbj_OpeningFcn(hObject,eventdata,handles,varargin)

%Thisfunctionhasnooutputargs,seeOutputFcn.

%hObjecthandletofigure

%eventdatareserved-tobedefinedinafutureversionofMATLAB

%handlesstructurewithhandlesanduserdata(seeGUIDATA)

%varargincommandlineargumentstolbj(seeVARARGIN)

globalh1h2h3h4h5h6SmIXY;

%定义全局变量

I=1;

h1=handles.real_edit;

h2=handles.image_edit;

h3=handles.absolute;

h4=handles.phase;

h5=handles.K_text;

h6=handles.P_text;

Sm=handles.Smith;

set(gcf,'

WindowButtonMotionFcn'

@Mouse);

Draw_Background;

set(handles.Smith,'

Color'

get(handles.figure1,'

color'

));

XColor'

YColor'

%Choosedefaultcommandlineoutputforlbj

handles.output=hObject;

%Updatehandlesstructure

guidata(hObject,handles);

%UIWAITmakeslbjwaitforuserresponse(seeUIRESUME)

%uiwait(handles.figure1);

%---Outputsfromthisfunctionarereturnedtothecommandline.

functionvarargout=lbj_OutputFcn(hObject,eventdata,handles)

%varargoutcellarrayforreturningoutputargs(seeVARARGOUT);

%Getdefaultcommandlineoutputfromhandlesstructure

varargout{1}=handles.output;

%Drawacirclewiththepoleat(x0,y0)andaradiusr

functionDraw_Circle(x0,y0,r,color)%画圆的函数

t=0:

0.01:

2*pi;

x=x0+cos(t)*r;

y=y0+sin(t)*r;

plot(x,y,'

-'

color,'

HitTest'

off'

);

%Drawanarch

functionDraw_Arch(x0,y0,color)%画弧的函数

if(x0==1)

ify0>

a=2*atan(-(y0+1)/(y0-1));

ifa>

t1=a;

else

t1=2*pi+a;

end

t2=1.5*pi;

t1=0.5*pi;

t2=pi-2*atan((y0+1)/(y0-1));

t=t1:

t2;

x=x0+cos(t)*abs(y0);

y=y0+sin(t)*abs(y0);

plot(x,y,'

elseif(x0==-1)

x=x0-cos(t)*abs(y0);

functionDraw_Background%初始化背景的函数

globalSm;

subplot(Sm);

holdon;

plot([-11],[00],'

[0.60.60.6],'

Draw_Circle(0,0,1,[0.60.60.6]);

Draw_Circle(0.25/(0.25+1),0,1/(0.25+1),[0.60.60.6]);

Draw_Circle(0.5/(0.5+1),0,1/(0.5+1),[0.60.60.6]);

Draw_Circle(1/(1+1),0,1/(1+1),[0.60.60.6]);

Draw_Circle(2/(2+1),0,1/(2+1),[0.60.60.6]);

Draw_Circle(-0.25/(0.25+1),0,1/(0.25+1),[0.70.70.7]);

Draw_Circle(-0.5/(0.5+1),0,1/(0.5+1),[0.70.70.7]);

Draw_Circle(-1/(1+1),0,1/(1+1),[0.70.70.7]);

Draw_Circle(-2/(2+1),0,1/(2+1),[0.70.70.7]);

Draw_Arch(1,1/0.2,[0.60.60.6]);

Draw_Arch(1,1/0.5,[0.60.60.6]);

Draw_Arch(-1,-1/0.8,[0.60.60.6]);

Draw_Arch(1,1/1,[0.60.60.6]);

Draw_Arch(1,1/1.5,[0.60.60.6]);

Draw_Arch(-1,-1/1.5,[0.60.60.6]);

Draw_Arch(1,1/4,[0.60.60.6]);

Draw_Arch(1,-2,[0.60.60.6]);

Draw_Arch(1,-1/1,[0.60.60.6]);

Draw_Arch(1,-1/1.5,[0.60.60.6]);

Draw_Arch(-1,-1/2,[0.60.60.6]);

Draw_Arch(1,-1/4,[0.60.60.6]);

Draw_Arch(-1,1/0.5,[0.70.70.7]);

Draw_Arch(-1,-1/0.8,[0.70.70.7]);

Draw_Arch(-1,1/1,[0.70.70.7]);

Draw_Arch(-1,1/1.5,[0.70.70.7]);

Draw_Arch(-1,-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