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403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试剂盒技术审评规范Word格式.docx

1.申请人名称;

2.性能评估方法、要求;

3.性能评估所使用试剂(包括校准品、质控品)的名称、批号、有效期;

4.应提供使用的仪器型号、序列号(SN);

5.性能评估的时间、地点、检验人员;

6.性能评估的具体数据及分析判定;

7.性能评估审批人签字、审批时间。

对于本试剂盒,建议着重对以下分析性能进行研究:

1.准确度

对测量准确度的评价依次包括:

与国家标准品(和/或国际标准品)的偏差分析、方法学比对等方法,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进行研究。

(1)与国家(国际)标准品的比对研究

如该项目已有相应国家(国际)标准品,优先使用国家(国际)标准品进行验证,重点观察对相应标准品检测结果的偏差情况。

(2)方法学比对

如无相应国家(国际)标准品或在标准品无法获得的前提下,可采用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已上市同类试剂作为参比方法,与拟申报试剂同时检测一批临床样品,从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了解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间的偏倚。

如偏倚很小或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说明两检测系统对病人标本测定结果基本相符,对同一份临床样本的医学解释,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相比不会产生差异结果。

在实施方法学比对前,应分别对拟申报试剂和参比试剂进行初步评估,只有在确认两者都分别符合各自相关的质量标准后方可进行比对试验。

方法学比对时应注意质量控制、样本类型、浓度分布范围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

(3)回收率

使用拟申报试剂(盒)在人源样本中加入质量较好的纯品物质或其溶液,计算回收率。

2.空白检出限

空白检出限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实际测试中常使用零浓度校准品或样本稀释液作为样本进行检测,重复测定20次,得出20次测量结果的光电信号值,计算其平均值(M)和标准差(SD),将M+2SD(如果试剂盒的原理为竞争法,为M-2SD)带入浓度-光电信号值校准曲线中,求出对应的浓度值,即为空白检出限。

3.重复性

测量重复性的评估可参考行业标准,选择试剂盒的测量范围内低、中、高不同浓度水平的样本进行测量。

建议采用与人源样本基质接近的样本进行试验。

4.线性范围

建立试剂线性范围所用的样本基质应尽可能与临床实际检测的样本相似,理想的样本为分析物浓度达到预期测定上限的混合人血清,制备低浓度样本时应充分考虑稀释对样本基质的影响。

建立线性范围时,需在预期测定范围内选择至少7~11个浓度水平。

例如,将预期测定范围加宽至130%,在此范围内选择更多的浓度水平,然后依据实验结果逐渐减少数据点(最终不得少于7个水平)直至表现出线性关系,可发现最宽的线性范围。

验证线性范围时可选择5~7个浓度水平。

⒌批间差

用血清样品或质控样品分别测试3个不同批号的试剂(盒),每个批号测试3次,分别计算每批3次测定的均值,计算相对极差(R)。

6.特异性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进行的,对人样本中可能的与待测物存在交叉反应的物质应进行测定。

以HCG测定为例,应至少对样本中如存在LH、FSH对测定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方法通常为对模拟添加样本分别进行验证,样本量选择应体现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说明样本的制备方法及交叉实验的评价标准,确定可接受的交叉物质的极限浓度。

交叉物质的极限浓度通常应考虑临床样本中可预见的浓度,可接受标准可以参考空白限或者检测限浓度。

7.干扰试验

对样本中常见的干扰物质进行检测,如胆红素、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

方法为对模拟添加样本分别进行验证,样本量选择应体现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说明样本的制备方法及干扰实验的评价标准,确定可接受的干扰物质极限浓度。

8.校准品、质控品赋值

应参照GB/T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的要求,提供企业(工作)校准品定值及不确定度计算记录,提供质控品赋值及其靶值范围确定的记录。

9.其他需注意问题

应明确配套机型的性能评估资料。

对于适用多个机型的产品,应提供如产品说明书【适用机型】项中所列的所有型号仪器的性能评估资料。

如有多个包装规格,需要对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或验证,如不同包装规格产品间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采用每个包装规格产品的分析性能评估。

如不同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的详细说明,具体说明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别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试剂盒的样本类型如包括血清和血浆样本,则应对二者进行相关性研究以确认二者检测结果是否完全一致或存在某种相关性(如系数关系)。

对于血浆样本,企业应对不同的抗凝剂进行研究以确认最适的抗凝条件以及是否会干扰检测结果。

(五)参考区间确定资料

应提交建立参考区间所采用样本来源及详细的试验资料。

应明确参考人群的筛选标准,研究各组(如性别、年龄等)例数不应低于120例。

若引用针对中国人群参考值范围研究的相关文献,应明确说明出处,并进行验证。

参考值研究结果应在说明书【参考区间】项中进行相应说明。

(六)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效期稳定性、高温加速破坏稳定性、运输稳定性、机载稳定性及开瓶(复溶)稳定性等,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稳定性研究方案。

稳定性研究资料应包括研究方法的确定依据、具体方法及过程。

对于实时稳定性研究,应提供至少3批样品在实际储存条件下保存至成品有效期后的研究资料。

应对样本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期限进行研究,并在说明书中样本要求处明示。

(注:

若有相关文献中已明确说明,亦可作为依据。

(七)临床评价资料

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评价是指申请人或者备案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预期用途进行确认的过程。

无需进行临床试验的体外诊断试剂,申请人应当通过对涵盖预期用途及干扰因素的临床样本的评估、综合文献资料等非临床试验的方式对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性能进行评价。

申请人应当保证评价所用的临床样本具有可追溯性。

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体外诊断试剂目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调整并公布。

临床试验(包括与已上市产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试验)是指在相应的临床环境中,对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性能进行的系统性研究。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执行。

1.研究方法

选择境内已批准上市的性能不低于拟申报产品的同类产品作为参比试剂,采用拟申报产品(以下称考核试剂)与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证明本品与已上市产品等效。

⒉临床研究单位的选择

应选择至少两家省级卫生医疗机构,临床研究单位实验操作人员应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检测系统的各环节(试剂、质控及操作程序等),熟悉评价方案。

在整个实验中,考核试剂和参比试剂都应处于有效的质量控制下,最大限度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3.伦理要求

临床试验必须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学准则,必须获得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研究者应考虑临床试验用样本,如血液、羊水、胸水、腹水、组织液、胸积液、组织切片、骨髓等的获得或试验结果对受试者的风险性,应提交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及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

对于例外情况,如客观上不可能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或该临床试验对受试者几乎没有风险,可经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后免于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4.临床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实施前,研究人员应从流行病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

各临床研究机构的方案设置应保持一致,且保证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遵循预定的方案实施,不可随意改动。

整个试验过程应在临床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内并由本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操作完成,申报单位的技术人员除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外,不得随意干涉实验进程,尤其是数据收集过程。

试验方案中应确定严格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任何已经入选的病例再被排除出临床研究都应记录在案并明确说明原因。

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和判定试验结果时应采用盲法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

各研究单位选用的参比试剂及所用机型应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

另外,考核试剂的样本类型应与产品说明书一致,且不应超越参比试剂对样本类型的检测要求,如果选择了参比试剂适用样本类型以外的样本,则应采用临床金标准对额外的样本类型进行验证。

5.研究对象选择

临床试验应选择具有特定症状/体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企业在建立病例纳入标准时,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差异,尽量覆盖各类适用人群。

在进行结果统计分析时,建议对各类人群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研究总体样本数不少于200例,应充分考虑对病理值样本的验证,异常值样本数建议不少于80例,其中高、低值各40例。

样本中待测物浓度应覆盖考核试剂的测量范围,且尽可能均匀分布。

血清/血浆应明确抗凝剂的要求、存贮条件、可否冻融等要求及避免使用的样本。

实验中,尽可能使用新鲜样本,避免贮存。

如无法避免使用贮存样品时,注明贮存条件及时间,在数据分析时应考虑其影响。

如果声称同时适用于血清/血浆/全血样本,那么血清(或血浆或全血)的试验例数参照上述要求,并应同时验证其中至少100例受试者的自身血清、血浆和/或全血样本测试结果间的一致性(采用考核试剂评价),其中不同浓度样本分布情况与总例数中分布情况应一致。

如产品发生涉及检测条件优化、增加与原样本类型具有可比性的其他样本类型等变更事项,临床样本总数至少为100例,并在至少两家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临床试验;

变更主要原材料的供应商、参考区间的变化及增加临床适应症等变更事项,应根据产品具体变更情况,酌情增加临床试验总样本数。

6.统计学分析

对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应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绝对偏倚及相对偏倚分析等。

对于对比实验的等效性研究,最常用是对考核试剂和参比试剂两组检测结果的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应重点观察相关系数(r值)或判定系数(R2)、回归拟合方程(斜率和y轴截距)等指标。

结合临床试验数据的正/偏态分布情况,建议统计学负责人选择合理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应可以证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在临床研究方案中应明确统计检验假设,即评价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是否等效的标准。

7.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撰写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临床试验报告应该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各个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应该对整个临床试验实施过程、结果分析、结论等进行条理分明的描述,并应包括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

建议在临床总结报告中对以下内容进行详述。

(1)临床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描述

①临床试验的整体管理情况、临床研究单位选择、临床主要研究人员简介等基本情况介绍;

②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不同人群的预期选择例数及标准;

③样本类型,样本的收集、处理及保存等;

④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评价统计结果的标准。

(2)具体的临床试验情况

①考核试剂和参比试剂的名称、批号、有效期及所用机型等信息;

②对各研究单位的病例数、人群分布情况进行总合,建议以列表或图示方式给出具体例数及百分比;

③质量控制,试验人员培训、仪器日常维护、仪器校准、质控品运行情况,对检测精密度、质控品回收(或测量值)、抽查结果评估;

④具体试验过程,样本检测、数据收集、样本长期保存等。

(3)统计学分析

①数据预处理、对异常值或离群值的处理、研究过程中是否涉及对方案的修改;

②定量值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

用回归分析验证两种试剂结果的相关性,以y=a+bx和R2的形式给出回归分析的拟合方程,其中:

y是考核试剂结果,x是参比试剂结果,b是方程斜率,a是y轴截距,R2是判定系数(通常要求R2≥0.95),同时应给出b的95%(或99%)置信区间。

(对于理想的可信区间,回归系数应涵盖“1”,截距应涵盖“0”)。

给出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之间的差值(绝对偏倚/偏差)及比值(相对偏倚/偏差)散点图,观察并分析各点的偏倚分布情况。

计算医学决定水平处相对偏倚/偏差及95%置信区间。

将医学决定水平预期偏倚的可信区间与允许误差的限值相比较(建议参照1/2CLIA’88、1/2室间质评可接受范围、1/2来源于生物变异的总允许误差、卫生行业标准等相关要求设定允许误差),如小于相关标准,判定两检测系统等效,如大于该标准,两检测系统不等效,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4)讨论和结论

对总体结果进行总结性描述并简要分析试验结果,对本次临床研究有无特别说明,最后得出临床试验结论。

(八)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申请人应考虑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预期用途、可能的使用错误、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已知及可预见的危害等方面的判定以及对患者风险的估计进行风险分析,应符合YY/T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要求。

(九)产品技术要求

拟定产品技术要求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令第5号)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9号)的相关规定。

如已有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发布,则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其相关要求。

下面就产品技术要求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叙述。

1.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1.1应明确产品包装规格;

1.2应明确试剂各组成成分。

2.性能指标

2.1外观

符合生产企业规定的正常外观要求(一般应包括:

检测试纸应整洁完整、无毛刺、无破损、无污染,材料附着牢固;

包装标签文字符号应清晰可辨)。

2.2宽度

应不低于企业声称的宽度。

2.3移行速度

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mm/min。

2.4空白检出限

空白检出限应不高于企业宣称。

2.5线性范围

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小于0.990。

2.6准确度

2.6.1相对偏差

相对偏差均不超过±

15%。

2.6.2比对试验

相关系数r≥0.95。

2.6.3回收试验

回收率应符合生产企业规定要求。

2.7重复性

重复测试低、中、高浓度的样本,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20%。

2.8批间差

用3个不同批号的试剂(盒)分别测试样本,所得结果的批间相对极差(R)应不大于5%。

2.9特异性

含特定浓度的可能与待测物存在交叉反应的结构类似物的人阴性样本,测定结果应不高于企业宣称的测定值。

2.10稳定性

2.10.1效期稳定性:

试剂(盒)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存至有效期末,产品的性能应至少符合试剂空白检出限、线性范围、准确度和重复性的要求。

2.10.2复溶稳定性(干粉或冻干试剂适用):

干粉试剂开瓶后(复溶后)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存至预期时间内,产品的性能应至少符合线性范围、准确度和重复性的要求。

2.11校准品和质控品(如适用)

若试剂盒配套校准品和质控品,应满足如下要求

2.11.1溯源及赋值说明:

应参照GB/T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的要求溯源,并提供校准品溯源性说明及质控品赋值说明。

2.11.2性能要求:

外观、装量、含水量(冻干品适用)、质控品赋值有效性、干粉或冻干品应包含批内瓶间差、复溶稳定性。

3.检验方法

3.1外观

目测检查,应符合2.1的要求。

3.2宽度

随机抽取一条试纸,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宽度,应符合2.2的要求。

3.3移行速度

按说明书进行操作,从样本液进入检测窗口开始用秒表计时,直至液体走完检测窗口时停止计时,所用的时间记为t,用游标卡尺测量检测窗口区的长度,记为L,则L/t为移行速度,结果应符合3.3的要求。

 

图1免疫层析试剂卡结构示意图

3.4空白检出限

用零浓度校准品或样本稀释液作为样本进行检测,重复测定20次,得出20次测量结果的光电信号值,计算其平均值(M)和标准差(SD),将M+2SD(如果试剂盒的原理为竞争法,为M-2SD)带入浓度-光电信号值校准曲线中,求出对应的浓度值,即为空白检出限,应符合2.4的要求。

3.5线性范围

用超出线性范围上限浓度(活性)的样品和超出或等于线性范围下限浓度(活性)的样本,混合成至少5个稀释浓度(xi)。

分别测试试剂(盒),每个稀释浓度测试3次,分别求出测定结果的均值(yi)。

以稀释浓度(xi)为自变量,以测定结果均值(yi)为因变量求出线性回归方程。

按公式

(1)计算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r)。

…………………………

(1)

试剂(盒)的线性范围内分析性能应符合2.5的要求。

3.6准确度

3.6.1相对偏差

试剂(盒)测试可用于评价常规方法的有证参考物质(CRM)或其它公认的参考物质3次,测试结果记为(Xi),按公式

(2)分别计算相对偏差B,如果3次结果的相对偏差均不超过±

15%,即判为合格。

如果大于等于2次的结果不符合,即判为不合格。

如果有1次结果不符合要求,则应重新连续测试20次,并分别按照公式

(2)计算相对偏差,如果大于等于19次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均不超过±

B%=(Xi-T)/T×

100%…………………………………

(2)

式中:

Xi——测量值;

T——参考物质标示值。

3.6.2比对试验

用不少于40个在检测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临床样品,以生产企业指定的分析系统作为比对方法,每份样品按待测试剂(盒)操作方法及比对方法分别检测。

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两组结果的相关系数(r),应符合2.6.2的要求。

3.6.3回收试验

在临床样本中加入一定体积标准溶液(标准溶液体积与血清体积比应不大于1:

20或其体积比不会产生基质的变化,加入标准溶液后样品总浓度必须在试剂(盒)测定线性范围内)或纯品,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按公式(3)计算回收率,应符合2.6.3的要求。

………………………………(3)

R——回收率;

V——加入标准液体积;

V0——人血清样品的体积;

C——人血清样品加入标准液后的测定浓度;

C0——人血清样品的测定浓度;

Cs——标准液的浓度。

3.7重复性

测试低中高浓度的样本,各重复测试10次,分别计算测量值的平均值(

)和标准差(s)。

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符合2.7的要求。

3.8批间差

用3个不同批号的试剂(盒)分别测试样本,每个批号测试3次,分别计算每批3次测定的均值

(i=1,2,3),按公式(4)计算相对极差(R),应符合2.8的要求。

………………………………………(4)

——10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

中的最大值;

中的最小值。

3.9特异性

将特定浓度的可能与待测物存在交叉反应的结构类似物加入人阴性样本中,测定结果应符合2.9的要求。

3.10稳定性

3.10.1效期稳定性

取到效期后一定时间内的样品按照3.4、3.5、3.6、3.7方法进行检测,应符合2.10.1的要求;

3.10.2复溶稳定性(干粉或冻干试剂适用):

干粉试剂开瓶后(复溶后)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存至预期时间内,按照3.5、3.6、3.7方法进行检测,应符合2.10.2的要求。

4.附录

如注册单元中包含校准品(校准卡、校准信息)或质控品,应在附录中明确校准品(校准卡、校准信息)、质控品的赋值程序。

(十)产品注册检验报告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要求,首次申请注册的第二类产品应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可的、具有相应承检范围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进行样品的注册检测。

对于已经有国家/国际标准品的检测项目,在注册检测时应采用相应的国家/国际标准品进行。

注册申报资料中应包括相应的注册检验报告和产品技术要求预评价意见。

(十一)产品说明书

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试验方法、检测结果解释以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确操作、临床医生针对检验结果给出合理医学解释的重要依据。

因此,产品说明书是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产品说明书的格式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要求,下面对胶体金免疫层析定量测定试剂(盒)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以指导注册申报人员更合理地完成说明书编制。

产品说明书内容原则上应全部用中文进行表述;

如含有国际通用或行业内普遍认可的英文缩写,可用括号在中文后标明;

对于确实无适当中文表述的词语,可使用相应英文或其缩写。

1.【产品名称】

(1)试剂(盒)名称由三部分组成:

被测物名称、用途、方法或原理。

例如:

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2)英文名称(如有)应当正确、完整、直译,不宜只写缩写。

2.【包装规格】

(1)应与产品技术要求中所列的包装规格一致。

(2)注明可测试的样本数,如×

×

人份/盒。

3.【预期用途】

应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说明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临床样本中待测物的含量。

(2)与预期用途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如临床适应症的发生率、易感人群等,相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