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447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雪》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化水平或文学水平。

其中的“风”是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

二、初读体验。

(一)教师范读或播放诵读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

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三)师生齐读。

(四)提问:

你反复诵读之后,觉得这首诗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

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2.句末多用“兮”字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三、相关知识介绍。

(一)学生交流课前查到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补充。

1.介绍楚辞。

刚才大家诵读后总结出的这首诗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楚辞”这种诗体的形式特点。

“楚辞”之所以姓“楚”,就是因为所有的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汉代人将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之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因为《离骚》是楚辞中最著名的作品)。

《楚辞》一书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楚国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

骚指《离骚》,代表《楚辞》,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

风、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2.介绍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生活在时代动荡、社会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他所属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

(教师可参考教参上“屈原的政治活动”部分给学生简单介绍屈原经历的政治斗争。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共373句,2400多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代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再读感悟。

(一)学生齐读全文。

(二)[提示]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五、理解诗句。

(一)学生参阅注释,分小组讨论翻译诗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即可。

(二)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教师点评。

(三)再次诵读全诗。

六、整体感知。

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为一节,课文24句为《离骚》的前六节。

这六节根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提示:

课文右侧的“对话栏”里的内容能够给我们一些帮助。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句):

自l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

第二部分(第9—12句):

自己一直在追求着美好的品格和才能(以香花美草为喻)。

第三部分(第13—24句):

自己对时光流逝不能为国效力和君王昏聩、国家动乱的担忧。

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力,为楚王引路的决心。

七、诵读全诗。

要求:

读出节奏和情感,尝试背诵。

八、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这部分“叙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请说说看,这三点分别是哪几句写出来的?

[明确]课文中第1—2句写自己高贵的出身,第3—4句写自己降生的祥瑞,第5—8句写自己美好的名字。

2.写这几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写自己高贵的出身:

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写自己出生的祥瑞:

诗人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诗人对自己在这个时候降生充满自豪。

(3)写自己美好的名字:

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

这三点共同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庄重自爱。

(二)研读第二部分。

课本上对话栏中说“‘内美’句承上,‘修能’句启下。

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内美”承上是指第1—8句中所说的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的。

诗人并未满足,依然“重之以修能”。

“修能”句启下,第11—12句就用采集香花美草来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只要是美好的品格,诗人都学习。

因此“内美”和“修能”正是作者对自己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评价,正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三)研读第三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13—20句“焦虑之情,忧患之意,溢于言表”,请同学们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呢?

[明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对一心报国的诗人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而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人”在这里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诗人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所以作者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

2.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l一22句“上句词直,下句意婉”,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这两句的抒情对象都是楚王。

“不抚壮而弃秽兮”是劝告楚王把握年岁盛壮的时机,丢掉秽恶的行径。

直接说君王行径秽恶,这就是“词直”。

诗人下旬中却改用商量的语气说“何不改此度”,婉转地说“为什么不改变这种不善的法度呢?

”体现了诗人虽然对楚王的秽恶行径非常愤恨,但他依然忠于楚王,对楚王还是很恭敬的。

这就是“意婉”。

3.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3—24句“崇仰真理,当仁不让。

强烈的道德觉醒”,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诗人想像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

“来吧,我为你在前面引路!

”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在他的思想中,自己是顶天立地的人。

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九、简析艺术手法。

(一)教师讲解: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二)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

十、课堂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

司马迁称:

“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我们的课文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短短的24句,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任感。

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十一、布置作业。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二)请尝试把课堂上的翻译改写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郭沫若的翻译)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

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

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

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

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关名。

替我取下的大名是叫做正则,

替我取下的别号是叫做灵均。

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

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

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

和秋兰纽结着做成了个花环。

我匆忙得就像是在赶路一般,

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

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

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

金乌和玉兔匆匆地不肯停留,

夏天和秋天轮流着在相替代。

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

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

你应该趁着年少以自图修洁,

为甚总不改变你那样的路数?

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

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三)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和泽文对照阅读)。

(四)对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离骚》全诗(原文和译文对照阅读)。

(五)作文:

请以《屈原的足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风”——《诗经》,现实主义“骚”——楚辞,浪漫主义

第18句:

出身、降生和名字。

——庄重自爱

第912句:

追求美好的品格和才能。

一一自我价值的发现

第1324句:

担忧和决心。

——道德觉醒

香草、美人移情法:

移情于物

“香草”——美好品德

“美人”——理想中的君王

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修身养性

“乘骐骥”——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

《离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离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观看屈原的镜头,配以主题歌曲)(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检查预习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2、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共23篇。

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后人将《楚辞》《诗经》并称“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3、“楚辞”与《楚辞》

“楚辞”:

“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对后来汉赋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楚辞》:

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四层意思: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

②不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高尚情操;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整体感知

1、创作背景被楚淮王流放。

2、主要内容是一手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射诗坛。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众人的猜疑和中伤,君主疏远了他。

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退缩,和小人门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着部分集中表白了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四、合作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2、着首诗运用了那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押韵;

在句子中普遍使用兮字;

大量使用对偶句;

多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及叠音词。

陆离菲菲

五、布置作业:

一. 

 

背诵全文,二.理解课文大意,三.思考诗歌的那些句子体现屈原与众不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

【综合评价】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本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取与接受,而是主动地学习、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

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到此完毕,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