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说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405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说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离骚说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骚说课.docx

《离骚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说课.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离骚说课.docx

离骚说课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问:

现在南方的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出自哪里?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

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

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

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

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五、结合上述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

  教师归纳、小结诗句参考: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注:

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来。

【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结构图:

               前       政治理想:

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

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        志:

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

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        爱国决心:

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由此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对诗歌文字掌握的熟练程度。

  2.检查一下学生对所谓浪漫主义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了解他们找出的诗句)。

二、教师对检查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1.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①思想内容可以用“导语”中提到那两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

“路漫漫其修远兮”恰恰表明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吾将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证明诗人不屈不挠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艺术特点我们重点分析诗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有关浪漫主义的含义:

“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根据这一标准再来检测我们在作业中所找出的诗句是否正确。

(教师提出自己找到的诗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蕙:

即兰蕙,草本植物,开淡绿色花,气味很香;茝:

古书上说是一种香草,即白芷。

在此均是用来比喻一种高尚的品德。

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那种联想力和想象力)再如: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和“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则体现出了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

这与《诗经》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诗句相比,在风格上的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

三、组织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注意“课文提示”最后一段对朗读时的要求。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离骚》教学设计1

2009年12月02日星期三11:

09

【教学要点】

  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

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

  1、对联和诗歌: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

  1、屈原:

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三、翻译全文,落实字词句等知识点

  1、通假字:

    错──措,措施。

    郁邑──郁悒,忧愁苦闷。

    反──返,返回。

    离──罹,遭受。

    章──彰,明显。

    圜──圆。

  2、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即“不知吾”。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使……步行,使动用法。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长、高,形容词用作动词。

四、把握内容,讨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思路:

前七节抒怀,揭示被排斥原因,表达坚定意志;后六节反省,检查自己行为,追求高尚品德。

诗人为民请命,遭奸臣诬陷、昏君罢斥,他坚守信念,誓死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他追求政治理想遭挫折,决心追求理想人格,虽死不悔。

  2、讨论诗人的形象:

    诗人的处世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诗人的人生信条──“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

    诗人的爱国观念──君国相融,君是国的化身,富国强民的希望寄托于国君一人,即“忠君爱国”。

    幻灯展示后人的感慨:

生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犹能冀其感发而改行!

(苏 轼《屈原庙赋》)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 白)

  3、教师激情演讲:

他是一个不吾知的富于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有理想有骨气又有使命感的失意政治家的形象。

屈原虽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依然是伟大的诗人!

五、掌握艺术特色。

探讨比兴手法

  1、生活喻:

    “偭规矩”“背绳墨”比喻时俗背弃法度;“鸷鸟不群”“方圆不周”比喻决不同流合污;“芳泽杂糅”“昭质未亏”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相道”“行迷”“复路”比喻政治上的进退出处,相当于现在的“仕途”“出路”。

形象生动,诗意盎然。

  2、两性喻: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諑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諑谓余以善淫”。

对国王以夫君相称,称朝中奸佞小人为挑拨离间君臣关系的众女,把君臣关系说成夫妻关系,男女关系。

两性喻把政治斗争生活化,用男女间的感情纠葛和夫妻间的离合悲欢写君臣、臣臣间的明争暗斗和权势起伏,化抽象为具体,平添了几分人情味。

语意双关,化俗为雅。

  3、芳草喻:

    用蕙、茝、芰荷、芙蓉为衣料饰物,象征对美好人格的追求;用芳(发香的花草)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用兰、椒等美好的花木烘托诗人开朗美好的形象。

芳草喻在视觉上斑斓绚丽,嗅觉上馥郁芬芳,华美繁富。

诗人用芳草香花比喻自己的美德,有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

六、在扑克游戏中趣味记忆,背诵文章

  前后位的四个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分工合作,把《离骚》的13段文字分别制作成13张扑克牌,每张牌上写出全段内容或开头的几个字。

各组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在打牌中背诵全文。

实践表明,学生的游戏办法可谓五花八门,妙趣横生。

《离骚》教学设计2

2009年12月02日星期三11:

1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课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

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 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

具体表现:

   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⑴ 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 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据此,有人认为:

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

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

如用于抒情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如用于叙事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

还用打比方来说理。

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

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

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查看文章

 

《离骚》教学设计3

2009年12月02日星期三11:

14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要点】

  1、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探海导航:

    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

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3、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结构图:

    前    政治理想:

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

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志:

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

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    爱国决心:

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4、疑难指津:

   ⑴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⑵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5、语言揣摩:

   ⑴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

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

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⑵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