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459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Word下载.doc

存在即被感知;

现实中的事物是“理念”的摹本;

理生万物;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心外无物等。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

(1)标准:

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2)凡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

(1)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理解:

①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明了物质的客观性。

③“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④“客观实在”指明了物质的惟一特性。

9、世界的物质性(A)

(1)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2)方法论: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神创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1)运动概念: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1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1)运动与静止的区别:

①第一,含义不同: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第二: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与静止的联系:

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反对错误的观点: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2、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

(1)规律的含义: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13、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B)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世界的奥妙

14、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

(1)意识的本质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

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注意:

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的产生要具备三大条件:

人脑、客观存在(客观事物)、实践。

(2)意识的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

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③方法论要求:

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

(1)哲学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现实意义:

①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②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6、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A)

(1)实践的含义: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8、真理的含义(B)

(1)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9、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C)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理解: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0、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A)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1、联系的含义(B)

联系的含义:

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1)联系的普遍性:

①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

②方法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A、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B、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

①二者的内涵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②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①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离不了部分,部分离不开了整体

②二者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指导意义(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在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4、发展的实质(B)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5、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

2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错误: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A)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8、矛盾的含义(B)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9、矛盾的普遍性(A)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用全面地、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0、矛盾的特殊性(A)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想问题、办事情。

(3)具体应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1)主要矛盾的含义:

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次要矛盾的含义:

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

①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

(原理)

②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5)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既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又反对只抓重点不顾其它的“单打一”的一点论。

3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1)矛盾主要方面的含义:

每一个矛盾中有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均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矛盾次要方面的含义:

每一个矛盾中有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均衡的,其中有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①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

②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4、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与重点论含义: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辩证关系:

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非均衡论);

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非一点论)。

(4)方法论要求: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

(5)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既反对不分主次的均衡论,又反对只抓重点或主流的一点论。

35、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C)

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重要性(作用):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哲学依据: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36、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B)

(1)辩证否定的含义: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

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

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3)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既反对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又反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观点。

37、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C)

(1)为什么:

①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A、唯物论依据:

意识的能动作用。

B、辩证法依据: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C、认识论依据: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D、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

②现实意义: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怎么样: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

A、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B、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迷信。

C、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②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

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

B、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3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B)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方法论:

坚持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

(1)原理内容: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0、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观点(B)

(1)坚持群众观点: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②群众观点的要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坚持群众路线:

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群众路线的地位:

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41、人的价值及其评价(B)

(1)人的价值的体现。

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的内涵。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

(3)人的价值的评价。

主要看他的贡献。

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4)方法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4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B)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方法论要求: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B)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叫做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叫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产生:

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